回覆列表
  • 1 # 紀事廳

    話劇《暗戀桃花源》於1986年在臺灣首次公演,引起島內轟動,編導賴聲川於1988年獲“國家文藝獎”。1991年,該劇在美國、香港巡迴演出;次年由賴聲川親自執導改編為電影,影片獲1992年第五屆東京國際電影節青年導演銀獎,臺灣金馬獎最佳男配角和最佳改編劇本獎,最佳劇片和最佳錄音入圍,及臺灣影評人協會評選的1992年度十大華語片第3名。

    “暗戀”和“桃花源”是兩個不相干的劇組,他們都與劇場簽定了當晚彩排的和約,雙方爭執不下,誰也不肯相讓。由於演出在即,他們不得不同時在劇場中彩排,遂成就了一出古今悲喜交錯的舞臺奇觀。“暗戀”是一出現代悲劇。青年男女江濱柳和雲之凡在上海因戰亂相遇,也因戰亂離散;其後兩人不約而同逃到臺灣,卻彼此不知情,苦戀40年後才得以相見,時以男婚女嫁多年,江濱柳以瀕臨病終。“桃花源”則是一出古裝喜劇。武陵人魚夫老陶之妻春花與房東袁老闆私通,老陶離家出走桃花源;等他回武陵後,春花已與袁老闆成家生子。此時劇場突然停電,一個尋找男友的瘋女人呼喊著男友的名字在劇場中跑過…

    《暗戀桃花源》(1986年)的靈感,來自賴聲川有一次在臺灣藝術館看朋友排戲。下午彩排,晚上首演,可就在中間,還有兩個小時要給幼稚園開畢業典禮。舞臺上的彩排還沒有結束,小朋友們都來了,鋼琴啊,講桌啊,都急著要往舞臺上搬。本來,賴聲川一直就在琢磨怎樣在舞臺上表達悲與喜乃是“一體 之兩面”;整個大環境的混亂無序,正好給他提供了描述的物件。於是,各自並不完整 的悲劇“暗戀”與喜劇“桃花源”就這樣出現在一個舞臺上了。沒有在現實生活中受到干擾的刺激,《暗戀桃花源》這部戲不大可能在那個時候出現;舞臺上沒有干擾,這出 戲就不可能有表演的張力與動力,戲劇根本無法往前走。這裡的干擾,各種各樣,有悲劇與喜劇的干擾,有演員和演員的干擾,還有導演和演員的干擾、旁觀者與演員的干擾 ,等等;可就是這麼多種干擾,這麼亂,居然從這中間又鑽出個秩序來。“暗戀”與“ 桃花源”兩齣戲同臺演出之時,算得上是那個時代的一個經典時刻:劇場前臺的服務人員,算準了時間,一而再,再而三地在這一時刻回到劇場;演員李立群與顧寶明都親眼見到過坐在第一排的觀眾,有人當場笑得從椅子上翻了下去。

    對於《暗戀桃花源》的演 出在當時造成的“盛況”,賴聲川覺得並不奇怪:這是與臺灣人潛意識中的願望是符合的。臺灣的生活實在太亂了,這是臺灣人共同的經歷;然而身在其中,人們也能保持著 一種亂中的秩序。這種亂,轉變成劇場中的錯誤,就是把完全不搭調的東西放到一起; 這些完全不搭調的東西,放到一起後,居然也生長出了它的秩序來。這齣戲,統合了臺灣觀眾生活中的許多亂象;它開掘的社會潛意識,綜合了臺灣的政治、社會與文化生態 ,甚至也反映了臺北都市的百相。這種對社會潛意識的挖掘,再往深一步,表達在戲劇藝術中,是有意識地提煉一種美學上的追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說萬有引力是錯誤的,對此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