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南朝居士

    西漢東漢這個是我們現代人根據都城的地理位置叫的,

    西周都城鎬京,在陝西西安附近,東周都城在洛陽。

    西漢都城長安,東漢都城洛陽。

    西晉都城洛陽,東晉都城南京。

    在當時的人可不是這麼叫的,比如諸葛亮的《出師表》,“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至於為什麼都城向東遷徙,一方面因為戰爭原因,比如,外敵主要來自西部北部地區,為躲避外敵,二個,經濟重心也在向東向南轉移,

  • 2 # 日日新203

    雖為西周東周,西漢東漢,但都是後世史學家為區分而起,當時並無此說法。西周東周,世系不斷,國號未改,都稱周,西周都鎬京,東周都洛陽,一西一東,故用以區分。西漢東漢,雖國祚中斷,但東漢自詡西漢族裔,國號併為漢。西漢都長安,東漢都洛陽,一西一東,又稱前漢後漢。西晉東晉併為晉,西晉都洛陽,東晉都建康,一西一東(或為北為南,然史家無此說法,不過為區分罷了)。北宋南宋併為宋,北宋都汴京,南宋都杭州,一北一南。又北漢,東魏西魏北魏等,都是史家人為區分。

  • 3 # 歷史軍魂

    中國歷史上同一朝代分為二段之所以西在前、東在後;北在前、南在後,這是後來研究歷史的人根據所在都城的位置來決定的。如周武王將都城建在鎬京(今陝西西安),周平王東遷將都城建立在洛邑(洛陽),鎬京在洛邑的西邊。因此,周文王建立周的是西周(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洛邑在鎬京的東邊、周平王建立的周就是東周(公元前770-公元前256-公元前221)。

    同樣的道理。劉邦建立的漢都城在長安(今西安)是西漢(公元前205-公元8),劉秀建立的漢都城在洛陽是東漢(公元25-公元221)。

    司馬炎建立的晉都城在洛陽是西晉(公元265-公元317),司馬睿建立的晉都城在建康(南京)是東晉(公元318-公元420)。

    趙匡胤建立的宋都城在汴京(開封),趙構建立的宋都城在臨安(杭州),開封在杭州的北邊、杭州在開封的南邊,因此,趙匡胤的是北宋(公元960-公元1127),趙構的是南宋(公元1127-公元1279)。

  • 4 # 耿耿不寐

    其實在歷史上,沒有西周東周、西漢東漢的說法。這些都是後來史學家依據他們的建都地理位置和當時的社會形態區別而論。

    周武王伐紂滅商成功,建立周朝,定都鎬京,也就是現在的西安西郊。當時周朝分封諸侯,到周幽王時,為博美人褒姒一笑,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後來周幽王被犬戎所殺。周平王被擁立為王,建都洛邑,就是現在的洛陽。因都城有所變化,加之鎬京在西,洛邑在東,史學家為了區別這兩個時期,就分別稱之為西周和東周。而東周時期,又分成兩個階段,分別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代,我們所學的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分別就是這兩個時代比較牛叉的諸侯國。

    而西漢和東漢的叫法是一樣的。劉邦在長安建都後,直到王莽禪位後,改立新朝,將都城長安改為常安。後來赤眉軍攻擊新朝,劉秀在群雄爭霸中勝出,建都洛陽。其實劉秀為漢室宗親,自認為漢朝。但史學家為了區別劉邦建漢和劉秀建漢,故以地理位置稱之為西漢和東漢。而後來還有劉備在四川稱帝,史稱蜀漢。歷史還有人稱帝后,改國號為漢,為了區別分別又為成漢、後漢、南漢、北漢。成漢是五胡十六國中的一國,因建都成都,故稱成漢。南漢為五代十國時期在廣州的一個政權,建立者叫劉龑(yan),因在南方故稱南漢。五代十國時期,節度使劉志遠在太原稱帝,國號為漢,後定都開封,史稱後漢。後來,後漢被滅,劉志遠的弟弟劉崇也在太原稱帝,建漢,史稱北漢。最終被北宋趙光義所滅。

    同樣,晉武帝司馬炎篡位後,建立西晉,定都洛陽,後來五胡亂華,司馬後人逃往南京建立政權,仍為晉朝的延續。但是五代時期石敬瑭滅後唐又建立晉,史學家為了區別這幾個時期,就稱在洛陽建都的為西晉,在南京建都的為東晉,這兩個時期都是司馬後人,統稱為晉朝。而把石敬瑭的叫後晉,又稱石晉。

  • 5 # 夏有涼風61

    謝邀,中國歷史上同一個朝代若分二段,為什麼西在前,東在後。這個也不是所有朝代分倆段都以西東來劃分的,我這裡就說說中國古朝代以西東劃分的朝代,歷史上先以西東劃分的是周朝,以前的周朝叫西岐,立了國以後叫周,周公輔政之時,由於商紂王的兒子煽動商人貴族造反,周公平叛後,覺的周朝的都城鎬京在西邊,要控制東邊中原的廣大地區很是不便,於是就在東邊新建了一座都城,叫做洛邑。打那以後,周朝就有了兩個都城,到了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犬戎攻破鎬京殺死幽王,犬戎被趕跑後,周平王宜臼繼位,就把都城遷到了洛邑,叫東周。

    咱們在說說漢朝,漢朝也是和周朝一樣,劉邦初建漢朝就把都城建立在長安,稱西漢,後來光武中興劉秀建的漢朝和劉邦建的漢朝所區別把都城建立在洛陽,稱東漢也稱後漢。到了司馬家建立的晉朝的東晉則是在江東的建康(南京),所以稱東晉,司馬家之前的都城在建康的西面,所以稱西晉。之所以西在前東在後,是因為,同一朝代定都的地理位置不同,後定的都城,都是在前都城的東面,所以就先有西后有東。

  • 6 # 陌上尋古

    這很正常,長安在西,洛陽在東,所以分為兩段的朝代一般先西后東。

    這個問題要結合歷史來說了,我剛剛回答了一個和長安洛陽有關的問題,和這個差不多。歷史上除了東晉西晉,一般分為兩段一個叫西一個叫東基本上都是和長安洛陽有關。

    先看西周東周。公元前1046年,武王姬發滅商建立周王朝,定都鎬京,就是後來的長安,現在的西安,西周末年,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導致犬戎侵犯,西周滅亡,後來平王東遷,公元前770年定都洛邑,就是後來的洛陽,後代史學為了區分所以稱為西周東周。

    西漢東漢。公元前202年劉邦在長安建立大漢王朝,兩百年後王莽篡漢,皇室後裔劉秀在洛陽建立東漢,和西周東周一樣,兩漢被後世稱為西漢東漢。

    晉朝就不說了,後來司馬睿在建康建立東晉。

    一般來說,古代人口重心和經濟中心遷移到東南之前,關中之地是帝王初興的寶地,而長安是關中寶地,第一次王朝滅亡後,一般只能遷到洛陽,或者開封和南京了,所以歷史上分為兩段的王朝總是西在前東在後。

  • 7 # 圭海四記

    中國歷史的規律:威脅總是從西方和北方而來,歷朝歷代的滅亡也基本呈現由西向東敗亡,所以當一個朝代中道衰弱,也是西在前東在後。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為中國西高東低的地勢影響,二為中國的民族融合以東南為主動,西北為被動。

    第一種,中國的地勢所趨

    中國的地勢,以三級階梯式為主,第一級為青藏高原,第二級為內蒙古高原、雲貴高原和黃土高原,第三級為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和南方丘陵。中國的古老文明起於第二階梯的黃土高原,並逐步往華北平原發展和壯大,最終人口的聚集以河南、河北為及其以南為主要分佈。

    這種地勢也造成了中國的河流大多自西向東流,於是從西邊和北方的草原冒出來的民族很容易從高處向低處俯衝,並迅速結束戰爭。

    這是軍事上的地理優勢,再者高原地貌農牧業單產低,給養不足,很容易激起戰爭情緒,並趨向於向低海拔的平原進發。

    第二種,中國文明的主動與被動引導

    黃土高原作為中國文明的發源地想必是沒有太大爭議的,黃帝在此強大,並逐步向東合併炎帝和蚩尤,最終佔有整個華夏。

    緊接著華夏在四方蠻夷的圍繞中,最先主動向東夷發出動作,而東夷也是最早被融入華夏文明圈,最遲在春秋戰國時期,所謂的東夷就已經不復存在,代之而起的是齊魯禮儀之邦。再者,以楚國為始,歷朝歷代都在對南方搞事情,從秦徵嶺南,到漢武帝破南越、閩越和西南夷,這無不是中原政權主動向東和向南進發的征程。

    然而,在西邊和北邊,卻不是這樣。

    向北,燕長城和趙長城以至後續的秦長城、明長城,中原無不是處於守勢姿態,而西北則是以都城重兵防守為主。中國曆朝歷代,由北向南奪取政權是順暢的,但是以南攻北則困難重重,這便是地理的因素在人的戰鬥力上最直接的反映。

    整體看來,西戎和北狄仍然是中國文明最大的威脅,一旦這種武力平衡被打破,那麼西北勢力長驅直入必然先破西和北,如西安和北京,而後東西或南北兩股勢力同時在第三階梯相遇則可能再次形成平衡對抗。故而,中國的朝代,當被滅亡後,很容易在東和南繼續存活下來並形成第二道防線繼續負隅頑抗,但有時候這種抵抗也只是暫時的,它的平衡很容易再次被打破。

    ..................................................................

    立足圭海,一記八閩古今,二記半山半水,三記其人夷惠,四記奇文雜論。

  • 8 # 李哥講史

    說起同一朝代若分二段,總是西在前西在後的說法,其實在當時的朝代並沒有這種說法。這主要是後來人們區分前朝的稱呼,我本人認為這個區分的原因主要有幾個方面:

    以當時的都城的地理位置來區分從周朝說起,當時西周的都城是鎬京(今現在陝西西安),東周的都城是洛邑(現在河南洛陽),而鎬京位於洛邑西邊;漢朝時期,西漢的都城是長安,東漢的都城是洛陽,大致和周朝的時候一樣;晉朝時期,西晉的都城是洛陽,東晉的都城是建康(現在的南京),而洛陽位於建康的西邊;後世根據都城的地理位置來區分同一朝代的兩段,所以西在前面,後來也就這樣稱呼前朝。

    其實歷史上也有這麼一種叫法,就是同一朝代若分二段的,前面的朝代加前,後面的加後,像前漢、後漢,前晉、後晉,我認為這麼區分主要看歷史發展的前後順序,也就是按時間順序,誰先出現,誰在前。

    歷史上不光有東西之分,還有南北之分,比如宋朝時,分為北宋和南宋。其實這都是根據都城的地理位置來區分的。

    從歷朝歷代可以看出,一般戰爭都是從西往東打或者從北向南大打,像秦朝、周朝、漢朝、唐朝、宋朝、清朝等等。而且一般割據勢力稱帝時,都會先把都城確定下來,以此來穩定民心和軍心,這樣前線的將士才能有盼頭。

  • 9 # 妖鬼錄

    我也簡單回答一下。

    中國歷史上主要的同一朝代分為兩段的有哪些呢?

    1、西周、東周

    2、西漢、東漢

    3、西晉、東晉

    4、北宋、南宋

    等等,主要就是這些。

    基本上可以看出都是先西后東,先北後南。

    這個稱呼並不是歷史對自身的稱呼,而是後代史學家為了區分前朝,方便研究,根據其都城的地理位置進行的命名。

    周朝發源於西岐,打敗了中原的商,定都鎬京,一直到周幽王烽火戲諸侯,西周被滅,平王東遷到洛邑,建立成周,一直到秦王滅周。由於前周都城鎬京在洛邑以西的關中地區,所以史學家將前周稱為西周,成周稱為東周。

    後面的兩漢原因類似。

    秦亡之後,項羽以“巴蜀漢中四十一縣”封劉邦,以治所在漢中稱“漢王”,劉邦稱帝之後定都長安。西漢滅亡之後劉秀所建漢王朝定都洛陽,西安在洛陽以西為加以區別,故史稱“西漢”。

    周平王是因為遊牧民族入侵,不得不東遷,而劉秀是因為西漢末年動亂長安凋敝,人口銳減,不再繁華無法抵禦西方、北方遊牧民族入侵,再加上劉秀本就宛洛地方勢力,所以定都洛陽。

    兩晉跟兩宋更是因為少數民族入侵,不得不南遷。所以,周、漢、晉都城的相對方向是東西,兩宋都城相對方向是南北,所以稱為北宋、南宋。

    從上述幾個朝代的發展情況看,基本都是起源與西或者北,然後往東或者南的方向發展逐漸統一全國,定都位置也主要在西或者北方。

    但是由於前朝的滅亡,原處於西或者北的中心位置繁華耗盡,經濟凋敝,無法再次承擔原有功能,或者如西晉、北宋被外族入侵滅亡,苟活於南方。後建朝代只能往東或者南方,這也就造成現有西后有東,先北後南的情況。

    說一些個人看法,南方比北方富庶,富庶的環境總是更容易讓人懈怠,在古代戰爭環境下個人素質與戰鬥精神更為重要,所以北方苦寒的環境下計程車兵更為強健與好鬥。

    而從地理位置上,西、北地勢高,很容易形成地理優勢。這就回到開始提到的,當西、北兩邊的勢力強於中原王朝的時候很容易由西往北發生顛覆,而原王朝則比較容易在東或者南方苟延殘喘。

  • 10 # 而知而行的歷史

    除了西周、東周,還有西漢、東漢,再晚一點,還有西晉、東晉。

    這些是大一統的政權,元末朱元璋曾建立“吳”政權,因為在張士誠西邊,而張士誠也建了一個“吳”政權,因此朱元璋就被稱為西吳,而張士誠就被稱為東吳。

    歷史上這個稱呼,實際上是史家們的發明。一個王朝中間發生特別大的變故,因為被分成了兩段,這中間有很多不同,為了表述的方便,就把他們的政權所處的核心位置的地理區位冠之以“東南西北前後”的名稱以做區分。

    在唐代之前,中國的歷史基本上是關東、關中集團之間的內戰,加上不時發生的北方遊牧民族侵略與漢民族的反侵略戰爭。這與中原土地開發最早,土地最肥沃,人口最多有關,也與地理因素有關。

    關中四塞之地,據關守河,地理位置優越。鄭國渠建成以來,關中千里沃野,誠霸王之資。因此大一統王朝開創時,一般以關中為根據地,進可攻、退可守,先立於不敗,然後東向逐鹿中原。在中原,有一個城市洛陽,八山八水拱衛,也堪為地理位置優越的地方。大一統王朝以關中為根據地,以洛陽為橋頭堡控制關東。於是,就形成東西對抗-融合的政治形勢。

    王朝末世,兵連禍結,野心家趁機而起,他們的目標,自然是奪取帝位。皇帝在哪兒?關中。因此遭逢末世,關中地區戰亂最多,生產發展破壞也最大。

    當終於角出來一個終結者時,他們會發現原來的關中千里沃野,已為戰爭摧殘,宮室不備、物產不豐。如果此時再定都關中,必然要經過大規模的建設。一般王朝初建,經濟條件都不是很寬裕,因此定都關中往往就擱置了。

    到了西晉,也面臨著同樣的情況,洛陽、長安先後被匈奴人佔據,即使後來收復了,也不具備作為首都的條件了,因此東晉的都城一直在建康。

    宋代以後,南方地區得到大面積開發,被稱為“蘇湖熟,天下足”。而關中地區常年被破壞,水利失修。南方資源用於北方爭雄,依靠水利漕運,首都定為關東更為有利。因此此後大一統都城選擇標準基本都是沿著運河的位置,方便借用漕運之便。北方丟失後,王朝統治者,會往南逐次組織防線,就基本上形成了南北對抗-融合的政治形勢。

    因此,朝代之前冠之以“東南西北前後”的稱呼,背後也存在著中國地域經濟不斷髮展壯大的因素。從關東-關西,到河南-河北,中國古都的變遷史,也是中國古代經濟發展的晴雨表,也見證了一個大一統的中國的統治區域和力度不斷加強的過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詩歌會給人帶來力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