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書五經是中國傳統文化裡的精華。
不讀之無法領略中華文化的精髓。
具體說一下吧:四書五經,是“四書”與“五經”的合稱。
四書指的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指的是《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
四書五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載體,更是中國歷史文化古籍中的寶典。
比如說論語,是記載孔子的言行的一本書。孔子生前沒有出,是孔子死後他的弟子的回憶而編著的。
孔子在當時也算是政治家,文學家,聞人了。因為什麼呢?沒有實力,沒有水平,怎麼會有72個優秀學生,三千弟子呢?當然孔子的三千弟子可能是虛指,但是當時春秋戰國那個時代,已經不容易了。論語這本書還是很好的,一般人也容易閱讀的了。有一些章句也是耳熟能詳的。
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師也。比如溫故而知新。比如學而不思則甿。比如四體不勤,五穀不分。這些句子都是比較熟悉的。
那麼這裡我突出說明了論語的重要性。
下面我來說中庸,中庸》是一篇論述儒家人性修養的散文,原是《禮記》第三十一篇,相傳為子思所作,是儒家學說經典論著。
第一章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道也者,不可須臾(yú)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xian))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第二章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第三章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
第四章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
第五章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第六章
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為舜乎!”
第七章
子曰:“人皆曰‘予知’;驅而納諸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闢也。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第八章
子曰:“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第九章
子曰:“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這裡簡單的列一下原文。其實中庸的大意是不偏不倚的道。也就是孔子說的中庸之道也。這個也是中國士大夫幾千年一直遵循的道理。是儒家為官處事的一個準則。這裡就大概的介紹如上了。
《大學》提出的是“三綱領”(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和“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大學》強調了學習者自身道德修養的提高,還強調了對社會的關心和參與精神。
《大學》以不長的篇幅使儒家思想理論化,便於學者學習掌握,而儒家思想為封建王朝的穩固提供了保障。《大學》可以作為科學啟蒙第一書,它提出的“誠意正心”是必備的科研心態、“格物致知”是認知的唯一途徑、“止於至善”是追求臻美境界,“日日新”是強烈的創新意識。
《大學》原文及譯註 【原文】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 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 道矣。 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 欲齊其家者,先修 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 修;身修而後 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其本亂而未治者 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大學提出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論。首先一個人把自己搞好,各方面都完善這就是修身,然後把家搞好,家庭和睦,老少有序,闔家歡樂,然後再去治理國家,把國家治理的好,百姓安居樂業,國家經濟發展,軍事強大,沒有什麼窮人,然後才能再去談平天下的志向。
這是一個遞進的過程,不是一步而就的。世界上本沒有直接成功的事情。在大學裡說的很明白。先格物致知,意誠而心正。看起來理論簡單,實際上內容十分豐富。這裡就大概介紹了一點。
下面談孟子,孟子這本書講的是孟子的理論。首先,孟子是師承孔子的孫子子思的。是儒家文化一脈相承的。孔孟之道就是這個意思。有句話叫孔曰成仁,孟曰取義。說明孔子倡導了仁這個概念,孟子進一步提出義這個概念。孟軻"受業於子思之門人" ,曾遊學於齊都稷下學宮。40歲以後,遊說各國,到過宋、魯、滕,梁等國。與當時的國君和重要政治人物有過很多精彩對話。都反映在孟子一書裡面了。孟子被尊為僅次於孔子的"亞聖"。而孟子本人也是以孔子繼承人和捍衛者自許的。孟子對孔子推崇備至,說:"乃所願,則學孔子也" ,嘆息自己出生太晚,"未得為孔子徒也。" 因為孟子受學於孔子孫子子思的門人,所以說孔孟之道,一脈相承也。 《孟子》一書記述了孟子游說各國及有關學術爭鳴的情況,記錄了孟子的教育活動和教育主張。全書共7篇,261章,約35,000字。篇名取開篇首句中二、三字,為《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
《孟子》千古名句,感悟深刻,讓你受益匪淺!
1.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個出自於孟子一書裡面的。意思簡單,就是孝順之道。
還有: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出自《孟子·告子上》。生命是我想要的東西,道義也是我想要的東西,但是如果不能夠同時獲得二者,那麼我就會捨棄生命而去選取道義。這一句話其實是孟子的精華,孟子提出義。為了義,寧願捨身而取義。
我們讀書一定要明白精華的資料,不要泛泛而讀,那樣是不行的。讀書要沉的下心才能好好的讀。
四書五經是中國傳統文化裡的精華。
不讀之無法領略中華文化的精髓。
具體說一下吧:四書五經,是“四書”與“五經”的合稱。
四書指的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指的是《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
四書五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載體,更是中國歷史文化古籍中的寶典。
比如說論語,是記載孔子的言行的一本書。孔子生前沒有出,是孔子死後他的弟子的回憶而編著的。
孔子在當時也算是政治家,文學家,聞人了。因為什麼呢?沒有實力,沒有水平,怎麼會有72個優秀學生,三千弟子呢?當然孔子的三千弟子可能是虛指,但是當時春秋戰國那個時代,已經不容易了。論語這本書還是很好的,一般人也容易閱讀的了。有一些章句也是耳熟能詳的。
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師也。比如溫故而知新。比如學而不思則甿。比如四體不勤,五穀不分。這些句子都是比較熟悉的。
那麼這裡我突出說明了論語的重要性。
下面我來說中庸,中庸》是一篇論述儒家人性修養的散文,原是《禮記》第三十一篇,相傳為子思所作,是儒家學說經典論著。
第一章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道也者,不可須臾(yú)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xian))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第二章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第三章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
第四章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
第五章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第六章
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為舜乎!”
第七章
子曰:“人皆曰‘予知’;驅而納諸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闢也。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第八章
子曰:“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第九章
子曰:“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這裡簡單的列一下原文。其實中庸的大意是不偏不倚的道。也就是孔子說的中庸之道也。這個也是中國士大夫幾千年一直遵循的道理。是儒家為官處事的一個準則。這裡就大概的介紹如上了。
《大學》提出的是“三綱領”(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和“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大學》強調了學習者自身道德修養的提高,還強調了對社會的關心和參與精神。
《大學》以不長的篇幅使儒家思想理論化,便於學者學習掌握,而儒家思想為封建王朝的穩固提供了保障。《大學》可以作為科學啟蒙第一書,它提出的“誠意正心”是必備的科研心態、“格物致知”是認知的唯一途徑、“止於至善”是追求臻美境界,“日日新”是強烈的創新意識。
《大學》原文及譯註 【原文】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 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 道矣。 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 欲齊其家者,先修 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 修;身修而後 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其本亂而未治者 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大學提出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論。首先一個人把自己搞好,各方面都完善這就是修身,然後把家搞好,家庭和睦,老少有序,闔家歡樂,然後再去治理國家,把國家治理的好,百姓安居樂業,國家經濟發展,軍事強大,沒有什麼窮人,然後才能再去談平天下的志向。
這是一個遞進的過程,不是一步而就的。世界上本沒有直接成功的事情。在大學裡說的很明白。先格物致知,意誠而心正。看起來理論簡單,實際上內容十分豐富。這裡就大概介紹了一點。
下面談孟子,孟子這本書講的是孟子的理論。首先,孟子是師承孔子的孫子子思的。是儒家文化一脈相承的。孔孟之道就是這個意思。有句話叫孔曰成仁,孟曰取義。說明孔子倡導了仁這個概念,孟子進一步提出義這個概念。孟軻"受業於子思之門人" ,曾遊學於齊都稷下學宮。40歲以後,遊說各國,到過宋、魯、滕,梁等國。與當時的國君和重要政治人物有過很多精彩對話。都反映在孟子一書裡面了。孟子被尊為僅次於孔子的"亞聖"。而孟子本人也是以孔子繼承人和捍衛者自許的。孟子對孔子推崇備至,說:"乃所願,則學孔子也" ,嘆息自己出生太晚,"未得為孔子徒也。" 因為孟子受學於孔子孫子子思的門人,所以說孔孟之道,一脈相承也。 《孟子》一書記述了孟子游說各國及有關學術爭鳴的情況,記錄了孟子的教育活動和教育主張。全書共7篇,261章,約35,000字。篇名取開篇首句中二、三字,為《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
《孟子》千古名句,感悟深刻,讓你受益匪淺!
1.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個出自於孟子一書裡面的。意思簡單,就是孝順之道。
還有: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出自《孟子·告子上》。生命是我想要的東西,道義也是我想要的東西,但是如果不能夠同時獲得二者,那麼我就會捨棄生命而去選取道義。這一句話其實是孟子的精華,孟子提出義。為了義,寧願捨身而取義。
我們讀書一定要明白精華的資料,不要泛泛而讀,那樣是不行的。讀書要沉的下心才能好好的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