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瀟湘文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天人感應”、“春秋大統一”等主張都是誰?

    這個是董仲舒公元前134年,他倡導文化上的統一,尊重孔子的學說,而罷黜各家的思想觀點,也是獨尊儒術。

    董仲舒的這一建議為漢武帝所採納,儒學自此取得中國官方正統學術的地位,並且延續兩千多年,對中國古代的意識形態和社會生活都有著極大的影響。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為漢武帝政治上的大一統創造了思想基礎,這一方面的加強了君主專制制度,另一方面的對統一的民族國家的形成和鞏固也產生了巨大的積極作用。

    “天人感應”是董仲舒提出的關於天與人互動感應的命題,這其中蘊含著天有意志和天人相通兩個前堤,就科學的觀點來看,這兩個前堤都是靠不住的,但古時候人們認為是自然成立的。

    “天人感應”思想源於中國先秦哲學,西漢時這一思想發展為一套系統的神秘學說。

    基本意涵為,人的活動與行為全都處於上天的觀測之中,人若為善,天則喜悅,也會示人以祥瑞,即出現鳳凰、麒麟、靈芝等吉祥之物。

    相反,人若為惡,天就會憤怒,從而對人施以惡兆,就會發生地震、冰雹、洪荒、瘟疫、日食等災異的事件。

    董仲舒連上策三篇作答,即著名的《天人三策》,論述天人關係,說國家將有失道之敗,而天乃先出災害以遣告之。

    不知其省,又出怪異以警懼之,以及所謂的“天譴”。

    “天人感應”是一種悖於客觀實際的唯心主義觀念,在歷史上產生過積極作用。

    封建王朝,帝王一人獨尊,“君權神授”就是皇帝也怕天老爺,以約束行為,這個不可信的。

    “大一統”就是尊祟一統的觀念。

    《漢書、董仲舒傳》說,《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

    《漢書、王吉傳》也說、《春秋》所以大一統者,六合同風,九州共貫也。

    可見,在春秋時期,大一統已經成為一種被社會所崇尚的觀念,

    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就是大統一的表現。

    思想界雖有“百家爭嗚”,在政治理念上有“王道”和“霸道”之別,但大一統這一點是各家共同秉持的觀念。

    孟子在回答梁襄王提出的“天下惡乎定”的問題時回答說“定於一”。

    荀子提出“四海之內若一家”的思想,墨子主張“尚同”等、這些都是春秋戰國時期大一統思想的體現。

    到秦始皇統一六國,實現“書同文、車同軌”,至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中國最終在文化與政治兩大基本領域都確立了大一統的秩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學霸的後代還會是學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