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國家人文歷史

    崇慶太后,也就是乾隆生母鈕鈷祿氏,在清代正史中為滿洲鑲黃旗人,原為四品典儀官、一等承恩公凌柱之女,13歲入雍王府,康熙50年(1711)生皇子弘曆即乾隆。雍正元年鈕鈷祿氏封熹妃,旋進皇貴妃,弘曆登基後,以父皇遺命,尊其母為崇慶皇太后。

    關於乾隆生母,歷史上有很多謎團。乾隆在位時,常說自己出生在雍王府,即現在的雍和宮,但到了嘉慶朝,皇帝時而說父親生於避暑山莊,時而又更正為雍王府,軍機大臣撰寫嘉慶遺詔時選擇了避暑山莊,道光帝看了大為光火,命令即刻修改。正史中尚且混亂,野史中就更不統一了。

    在清中期,已經有民間傳說認為,鈕鈷祿氏實為錢姓漢人女子,乾隆生在王府旁的馬棚。更離譜的說法是,乾隆實為浙江海寧陳閣老之子,其母為陳夫人,雍正以女換得皇子,乾隆繼位後,幾次南巡都去海寧陳家探望。這種說法簡直否定了乾隆的皇子身份。

    歷史上對這位鈕鈷祿氏的前半生記載不多,當她出現在紫禁城中的壽康宮時,已經是一位極盡尊崇的皇太后了,她恪守婦道,從不幹政。乾隆對她十分孝順,曾侍奉母親三遊五臺,三上泰山,四下江南,多次到塞外避暑山莊,所作詩文中,也常稱頌生母鈕祜祿氏養育之恩。

  • 2 # 國家人文歷史

    清末天暇著《清代外史》較早記述乾隆為海寧陳家之子這段偷龍轉鳳故事,至20年代許嘯天著《清宮十三朝演義》又演繹出乾隆去江南尋母的情節,到金庸《書劍恩仇錄》加入陳氏後人勸乾隆恢復漢業故事,將乾隆為海寧陳家之子的傳說推到了高峰。

    傳說海寧陳家有乾隆親筆題寫的兩塊堂匾,一塊“愛日堂”,一塊“春暉堂”。“愛日”典出漢代揚雄《孝至》中的“孝子愛日”,“春暉”典出唐代詩人孟郊的贊母詩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以此旁證乾隆是海寧陳家之子。據清史學家孟森考證,海寧陳家確實有這兩塊匾額,但兩塊匾額分別是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和五十二年(1713年)年御書賞賜的。當時陳家在朝中為官的侍讀學士陳元龍、陳邦彥前後奏請,康熙題寫後賞賜其父母,而並非乾隆所書,兩塊匾額與乾隆毫無關係。

    傳聞乾隆是海寧陳家之子的另一有名證據,則是說乾隆在位期間曾六次南巡,其中四次到海寧,而且每次都住在陳家的隅園,並將“隅園”改為“安瀾園”。這與海寧陳家仕宦之盛及乾隆南巡目的有關。《書劍恩仇錄》中乾隆曾對陳家洛說,“你海寧陳家世代簪纓,科名之盛,海內無比。三百年來,進士二百餘人,位居宰輔者三人。官尚書、侍郎、巡撫、布政使者十一人,真是異數。”這段話出自陳氏後人陳其元《庸閒齋筆記》,海寧陳家仕宦之盛海內稀有。乾隆南巡四到海寧,其實是為了視察錢塘江海塘工程。而在海寧這樣的小城裡,也很難找到比三朝宰相家更適合接駕的地方了。

    還有海寧“公主樓”的傳聞,以契合乾隆是抱養之說。海寧馮柳堂寫《乾隆與海寧陳閣老》一文稱,被換走的雍正之女由陳家帶回海寧,長大後嫁給了當朝大學士蔣廷錫之子蔣溥。蔣溥也甚得皇上恩寵,官至大學士。蔣溥的夫人陳氏在常熟所居之樓,當地稱為“公主樓”。孟森曾親自問很多常熟人,都說不知有“公主樓”,問蔣氏後人也不知。馮柳堂以蔣溥去世時,乾隆曾兩次親往視疾,作為蔣溥之妻為“公主”的證據。但孟森認為,蔣溥久居相位,得了重病,皇帝去探望,死後親自去祭奠,這只是常例,馮柳堂所舉證據不足為信。

    遜清遺老冒鶴亭則說,乾隆的生母是一位山莊醜女。一年秋天,雍親王胤禛隨康熙到熱河狩獵,射到一隻梅花鹿,宰而飲其血。鹿血性熱、壯陽,胤禛喝後躁急,恰好行宮中有漢族宮女李氏,面貌奇醜,胤禛飢不擇食與之交歡。第二年,康熙又到避暑山莊,發現醜女即將分娩後震怒,追查此事,雍正承認是自己所為。康熙不能容忍醜女在宮中分娩,指一草棚馬廄令醜女進入誕下男嬰,即是後來的乾隆皇帝。

  • 3 # 負責或小明

    出身名門

    孝聖憲皇后生於1692年11月5日,滿洲鑲黃旗人,父親是四品典儀官、加封一等承恩公的凌柱。她與康熙朝四大輔臣遏必隆是一個曾祖父。而曾祖父是大清王朝的滿洲開國五大臣之一、後金第一將巴圖魯額亦都。

    嫁入皇室

    鈕祜祿氏在1704年(康熙四十三年)被指婚給當時26歲的胤禛,由於其父親凌柱身份官位不高,而當時胤禛的封爵是貝勒,所以當時鈕祜祿氏是格格身份,也沒有因生下弘曆提升地位,十餘年間皆號格格。[1]

    母憑子貴

    康熙年間,雍正患上了時疫,病情非常嚴重,幾乎喪命,鈕枯祿氏侍奉殷勤,煎湯熬藥,無不周到。雍正康復後,對其尤有鍾愛。後1711年(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生皇四子弘曆於雍和宮邸。[2]

    弘曆十歲時,隨父雍正初侍康熙帝,宴於圓明園牡丹臺,康熙帝見皇孫弘曆聰穎過人,十分喜愛,便接至皇宮去讀書,親自撫養,並稱弘曆"是福過於予";連聲稱鈕祜祿氏是有福之人。為此,鈕枯祿氏更得雍正的恩寵。[2][3]

    雍正登基為雍正帝,先封鈕祜祿氏為熹妃,進而晉為熹貴妃。

    1723年(雍正元年)八月,雍正帝密建皇儲,將弘曆名字書寫好,放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之後,弘曆二十五歲即帝位。

    尊為太后

    根據雍正帝遺命,母以子為貴,封熹貴妃為皇太后。[2]乾隆帝視其為國母,有言必遵,有一次太后偶然提及順天府東有廢寺當重修。乾隆帝立即遣員撥款修蓋,並告誡宮監,今後有事應事先看出,不應讓太后勞神指派。乾隆在位期間三次南巡,三次東巡,三次巡幸五臺,一次巡幸中州,以及謁東陵,獵木蘭,皆奉陪太后同行。平日與其左右不離,遇萬壽節必率王大臣行禮慶賀,六十、七十、八十慶典,一次比一次隆重。特別是太后八十大壽,年已六十的皇帝還綵衣蹈舞,承歡膝下。使太后享盡了人間的“福、祿、壽”。善至於終身。

    安詳駕薨

    乾隆四十二年(1777)正月初八日,乾隆帝奉皇太后到圓明園。皇太后駐蹕圓明園期間,幾乎都住在長春仙館,因為這裡距皇帝處理政務的正大光明殿和皇帝的寢宮九洲清宴都很近,便於皇帝給皇太后問安侍膳。

    正月初九日,乾隆帝陪著皇太后在九洲清宴一邊進膳,一邊觀看節日的燈火,妃嬪和皇子、皇孫們也都陪侍在旁,“五世同堂,同伸歡忭”。乾隆帝見皇太后“慈顏康豫,不減常年”,非常高興。這一年,皇太后86歲,乾隆帝67歲。他想皇太后90歲大壽時,自己也是71歲的老人了。那時一定要為皇太后更隆重地慶祝一番。

    正月十四日行完祈谷大祀後,乾隆帝聞知皇太后身體不豫,趕到長春仙館看望,當天晚上還陪著皇太后在同樂園進晚膳。皇太后當時的病情並不重,只是偶爾違和,抓緊調治後,病情大有好轉。可是沒過幾天,病情出現反覆,而且較前加重。皇太后不想把病情轉重的事讓皇帝知道,怕引起兒子煩心,影響理政,所以在皇帝問安時,故意談笑如常。

    到正月二十二日,皇太后病情已十分嚴重,這一天乾隆帝看望了母親兩次。這天深夜,皇太后已進入彌留狀態。乾隆帝守候在旁。到了二十三日子刻,皇太后“痰忽上湧,遂於醜刻病逝”,終年86歲。舉國致哀,尊諡號定為“孝聖慈宣康惠敦和誠徽仁穆敬天光聖憲皇后”(因此後世稱其為孝聖憲皇后),葬於泰東陵。

  • 4 # 讀史坊

    正史肯定是了,野史有的說不是。這個大概磚家也不好考證。首先,正史有依據,但這依據是不是被統治者修改過,沒人說得清;野史的可靠度很值得懷疑,有些人為了博眼球瞎編亂造,根本沒有任何依據。

    綜上所述,考證乾隆的親媽是誰,基本上沒什麼意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想問一下月季黃葉,不抽芽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