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z山海

    “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是一個沒有機構設定、沒有品級的官銜,也就是,沒有辦公衙門官署的官員職務,但是,權力很大,相當於宰相!

    古代中央政府,春秋戰國至秦漢,設有宰相或丞相為百官之首,協助皇帝處理政務,位高權重,尾大不掉,遇有幼主或皇帝能力弱一些,則形成宰相掌控朝政,臣強君弱,本末倒置,威脅皇權。

    如漢末曹操任丞相,掌握中央政府,“挾天子以令諸侯”,雖然未登帝位,勢力中天,形成強大曹氏集團勢力,終致其子曹丕代漢建魏;亦有以相職篡奪皇位,王莽既是以任“宰衡”之職奪取漢皇位建立“新”朝的。

    大唐建立後,汲取前朝歷史教訓,不設獨掌朝政宰相之職,皇帝親理政務,設定中書、門下、尚書省的三省六部制中央政府架構,三省首長協助皇帝綜理政務,分散原宰相權力為三省首長共同掌握,三省首長,中書省中書令、門下省侍中、尚書省左右僕射既為實際宰相,三省首長為正三品職級。

    如此實行,皇帝感到三省首長權力還是太大,唐太宗李世民時始,設定“同中書門下三品”官員,中書省中書令、門下省侍中為三品官,意為授予同樣權力。

    後又設定“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之職,平章事意為“評議辨別”,引申為“決斷處理”,共同參予政務,增加實際宰相職數,在門下省、後改中書省辦公議事、處理政務,進一步分散宰相職權。

    擔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官員,都是原有本身職務的官員,有本官的品級,有低於三品、亦有高於三品的,有自己的辦公衙門,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是虛銜,但是,參予政務,起到實際宰相的作用和權力,所以,人們把“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看作是宰相之職,倍受尊崇。

    自唐朝實行不設宰相職務,設定虛銜、不定額數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實際宰相職務制度,以後歷朝歷代多沿襲。

  • 2 # 青年史學家

    就這個問題來講,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就是一個類似於宰相的官職。一般來講,宰相的官職位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佐天子總百官、治萬事,其地位是十分重要的。

    但是自漢以來,關於宰相一職的名稱多有不同,到了唐代稱宰相,不過其名稱和職能可以說也不固定,變化比較多。最初,唐代沿襲隋朝制度,以三省的長官中書令、侍中、尚書令共議國政,其可以說在行使宰相的職能。之後,因為唐太宗曾經擔任過尚書令,臣下避諱,於是僕射為尚書省長官,與侍中、中書令號為宰相,但是這些官職在選擇授予物件時比較謹慎。

    到了唐太宗時,杜淹擔任吏部尚書參議朝政,魏徵擔任秘書監參預朝政,其後或曰‘參議得失’、‘參知政事’之類,實際上行使者宰相之職能。貞觀八年,僕射李靖因病辭職,但是仍舊三兩日前往中書門下平章事,而‘平章事’的說法大概就是在這個時候出現的。在其後,李績擔任太子詹事同中書門下三品,其地位與侍中、中書令相同,‘同三品’的說法大概在這個時候出現。

    到了高宗之後,擔任宰相的人必加‘同中書門下三品’這樣的稱謂,即使是品高也是這樣稱謂。其後官名也發生過幾次變化,但是張文瓘任職時,為東臺侍郎同東西臺三品,‘同三品’入銜,同三品的說法就從這裡出現了。再到永淳元年,因為黃門侍郎郭待舉、兵部侍郎岑長倩等擔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以‘平章事’入銜,這個稱謂就在這裡開始被沿用。之後,終唐以後一直在使用。

  • 3 # 山高水遠初心不改

    三省六部制是在西漢以來三公九卿制度的基礎上長期發展而形成的。最早創立於隋朝。它是隨著隋朝科舉制度一同誕生的。

    隋初在中央設立三師、三公、五省。三師、三公只是一種虛職,沒有實權。五省包括尚書、門下、內史、秘書和內侍。五省之中,秘書省(掌管圖書典籍)、內侍省(掌侍皇帝,管理宮廷事務,一般由宦官兼任)位置較輕,只有尚書、門下、內史三省才是真正的中樞權力機構。開始的時候,六部叫六曹,即六個辦事機構,即後來的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六部的長官為尚書。三省六部制的確立,代表著皇權政治的真正崛起,成為後世封建王朝中央政權的固定制度。

    唐初,中央設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三省。中書、門下二省為政務中樞。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也就是與中書、門下協商處理政務之意。自高宗起,實際擔任宰相者,有時加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之稱呼,簡稱"同平章事"。

    五代十國時期,"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雖是宰相職位,但實權卻掌握在樞密使手中。同平章事(即宰相)的實權被剝奪而名存實亡。

    宋初,宰相的官職繼續沿用唐制,稱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中國歷史上的大改革家王安石就曾兩度擔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推行新法。

  • 4 # 耕讀186

    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應該不是官職是差事。這是唐朝以後的宰相差事。凡有此差事者,史書都稱宰相。在三省六部制下,協助皇帝辦理事務的差事。最早叫同中書門下三品平章事,後來去掉三品之名。

    尚書檯、中書省、門下省為宮內三省。在此之前三省首腦為宰相,後因三省首腦權力過大,各朝並不常設,特別是尚書令不常設。所以宰相之差,由尚書省左右僕射和中書門下二省首腦擔任,同時還有六部尚書或副二充任宰相之差,而之些官員基本是低於三品,所以最早這個差事叫同中書門下三品平章事,有銜者就是宰相。以後此事為常例去掉了三品就成了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平章直譯就是秘書,用現在官職更準確的翻譯應該是機要秘書,掌典機要。有此差事者多數不是三品,絕大多數品秩低於三品。

  • 5 # 傅斯鴻

    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最早只是一個臨時的差遣,是唐太宗李世民專門為唐朝的戰神李靖設立的。

    貞觀八年(634年)十月,擔任尚書右僕射剛滿四年的李靖以足疾辭任。唐太宗李世民深知李靖這是恐懼盈滿,知足而退。因此,表面上同意李靖辭去宰相之職。但是又給李靖加封特進,讓他在足疾稍好時,兩三日到中書、門下兩省平章政事。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官名就是從這裡得來。

    這個官雖然是個臨時官,但卻是一個權力極大的官,是比宰相權力還大的官。唐朝中央機構稱為三省六部。三省即: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中書省的最高長官為中書令,次官為中書侍郎,負責為皇帝起草政令。門下省的最高長官為門下侍中,次官為門下侍郎,負責稽核政令。尚書省的最高長官為尚書令,次官為尚書左右僕射,負責執行政令,由於李世民曾擔任過尚書令,因此尚書令就不再設,左右僕射同為尚書省長官。

    中書令,門下侍中,尚書左右僕射,這是唐朝明確的四位宰相,並且各司一職。然而,從李靖開始,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成為了臨時宰相,且中書門下兩省的政事都可參與,這樣一來,臨時宰相的權力實際上超越了正式宰相,並且朝廷還不用給臨時宰相發工資,這樣一來就極大的削弱了相權,加強了皇權。

    此後,唐太宗又給大將李勣加了同中書門下三品,規定了這一臨時宰相與正式宰相為同一品級,這樣一來,唐朝的宰相一下子就變得不值錢了,皇帝可以任意提拔自己的人擔任這樣的臨時宰相,以至於在安史之亂之後,中書令,侍中,僕射都成了勳職,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才是正式的宰相。

    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這個官職在宋朝也一直沿用,成為皇帝平衡宰相權力的一個法寶。只不過宋朝的實權看派遣,因此,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往往也成為了一種象徵。例如王安石罷相之後,正式的官爵仍然是荊國公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判江寧府。也就是頂著國公的爵位,拿著宰相的工資,幹著江寧通判的活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當教師22年,從未喜歡過這工作,太痛苦,想辭職。理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