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鄧眼看世界

    在三國演義中,建安二十四年夏,關羽發動襄樊戰役,于禁、龐德奉曹操之命率七軍來援,適逢大雨,因移七軍轉屯城北罾口川。關羽放暴漲的襄水淹沒了于禁七軍,乘坐戰船生擒于禁、龐德二人, 威震華夏。而在正史《三國志》中,對於于禁和龐德七軍被淹究竟是關羽妙計巧用水攻,還是于禁不熟當地水情為自然氣候所敗,一直是語焉不詳。

    不過關羽水淹七軍後的威懾力倒是很大,曹操見關羽勢大難擋,一度想遷都來躲避關羽鋒芒。《三國志•蔣濟傳》:“關羽圍樊、襄陽。太祖以漢帝在許,近賊,欲徙都。司馬宣王及濟說太祖曰:‘于禁等為水所沒,非戰攻之失,於國家大計未足有損。’可見,襄樊戰役後,曹操確實想遷都,因為許都距襄陽和樊城距離很近,一旦襄樊失守,關羽繼續向北挺進,許都已無險可守。挾天子令諸侯這是曹操在東漢末的重要戰略方針,天子還被曹操挾持在許都,所以產生遷都的念頭也不奇怪。

    此外,建安二十三年末,劉備發動的漢中戰役和二十四年夏關羽在荊州方向的襄樊戰役,是相呼應的戰略行動。建安二十四年春,曹軍大將夏侯淵在定軍山失利被殺。曹操親率主力進入漢中,與劉備對峙,雙方相持不下,曹操退守到長安,主力的戰略方向一直是在漢中,短時間內也無力分兵來對付關羽,只是讓徐晃援救襄樊。不久後曹操移兵洛陽,才算是正式放棄漢中,並且派出多路大軍南下增援徐晃,準備徹底解決關羽的荊州之患。

  • 2 # 多爾袞愛新覺羅

    建安24年,關羽發動襄樊之戰,從南郡北上圍困當時曹操控制下的襄陽和樊城(襄陽主將是呂常,樊城主將是曹仁),當時關羽主攻的方向是樊城的曹仁。在樊城,關羽先敗曹仁,再敗率軍前來支援的于禁和龐德,並水淹七軍,擒獲于禁和龐德,龐德不降被殺,五子良將之首的于禁投降(如果於禁不投降,五子良將之首一定是于禁而不是張遼),一時威震華夏。

    曹操聞知自己手下大將一死一降,樊城和襄陽被圍,驚懼之下動了遷都的念頭。後世有種說法說曹操提議遷都只是說說而已,不能當真,目的只是要激發手下將士的士氣而已。果真如此嗎?事實上不是這樣,在當時曹操提議遷都還真的不光是提議,而是實實在在的想付諸於行動,為什麼這麼說,我們一步步分析下。

    赤壁之戰後,荊州一分為三,曹操依然佔據南陽郡和南郡的北部(包括之前在劉表之手的襄陽樊城和新野等地)和長江以北的江夏郡一部分,曹操在此基礎上整合成了南陽,襄陽,南鄉三個郡加上江夏是四個郡;劉備和孫權經過一番爭鬥和談判最終在215年達成協議:劉備據有南郡、零陵、武陵三郡,江夏、桂陽、長沙歸孫權。

    看到這裡,估計大家會知道如果樊城失守對曹操而言那是多大的震動:樊城在北,襄陽在南,中間隔著漢水,樊城若失南北夾擊之下襄陽必不能守,樊城襄陽一失,處在關羽和孫權夾擊之下的江夏雖然文聘悍勇,但那時是有樊城和襄陽的遙相呼應,現在兩地一失,江夏也肯定保不住,這樣一來曹操的南線防線就會全面奔潰。

    而且當時荊州刺史胡修、南鄉太守傅方也已經投降了關羽,不光如此,宛城守將侯音也在和關羽連和。現在明白關羽大敗曹仁擒殺龐德,迫降於禁,兵困樊城和襄陽,曹操是如何的驚懼了吧。曹操從來就沒有低估過關羽的能力,假如曹仁真的守不住樊城,風雨飄搖之下,劉備三面出擊,南陽勢必失守。

  • 3 #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當時的曹操,是真的在考慮遷都。因為:他正面臨無兵可用的窘境!

    當時,正是曹操的“低谷期”,也是孫劉反殺曹操的唯一一次機會。

    緊張的曹操集團

    關羽水淹七軍後,樑郟、陸渾等地“盜賊”與關羽遙相呼應,為關羽支黨。

    曹操提出要徙都已避其鋒。

    而其他人的反應,也表明:曹操並沒有反應過敏。

    樊城,曹仁準備棄城。滿寵對曹仁說:如果棄樊城,大河以南,“非復國家所有”。

    曹操不是兵多將廣嗎?他的部隊呢?

    是不是被牽制在其他地方,趕不過來呢?

    不完全是這樣!

    各處力量均不足

    當時,曹操在各條戰線的兵力都嚴重不足!

    1、東線。

    孫權與呂蒙曾商議:現在是取荊州呢?還是去取徐州呢?

    呂蒙答:現在去取徐州,一定能打下,但以後不容易守住。所以,應該襲擊荊州。

    看來,在孫權、呂蒙看來:對面的曹軍兵力並不強。

    2、西線。

    西面,剛剛從漢中敗回關中的曹軍倒是雲集了不少名將。曹洪、曹真、曹休、張郃等人都在該處,曹彰也率軍抵達了長安。

    看來:劉備在西線的壓力也不大。

    那麼,龐大的曹操軍團去哪兒了呢?

    對“青黃不接”論的看法

    歷史學家方樹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青黃不接。

    曹操集團,當時採用的是世兵制。即:世代為兵,父死子繼,兄死弟繼。

    此時,這一代經驗豐富的老兵已接近50歲,而後面補充上的新兵戰鬥力遠遠不及。

    因此,這幾年,曹軍戰鬥力青黃不接。

    世兵制下,確實會在一些時候出現青黃不接,戰鬥力下滑的情況。後來,諸葛恪也用這種方法計算魏、吳軍戰鬥力的對比。

    這確實可以解釋:為何漢中之戰、襄樊之戰曹軍戰鬥力下降(先抵達前線的徐晃所部皆是新兵)。可是,要由此來解釋曹操缺兵,則有些牽強。

    大災

    如果只是青黃不接,那麼,曹軍應該是逐漸陷入戰鬥力低谷。

    可是,在217年之前的幾年,曹軍平馬超、滅張魯,四越巢湖,仍然處於積極的戰略攻勢,並沒有戰鬥力不足的表現。

    可是,217年,曹軍卻突然變得連防守之力都不足了。

    217年,建安22年,中原地區發生了一場史上罕見的大災。

    這場大災中,“家家有殭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

    建安七子,除了先前被殺的孔融和先前去世的阮瑀,其餘5人,全部在這一年壯年去世!

    其中,王粲,正是在軍中感染的!

    在當時的防疫條件下,軍隊顯然是重災區!

    而限制人口的大規模聚集和流動,幾乎是當時唯一的方法!

    所以,曹軍在217年、218年,軍事力量突然變得羸弱,這場大災顯然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

    被揮霍的積蓄

    即使在這種情況下,曹軍仍然不是沒有老本可吃。

    可是,接連的用兵失利,進一步透支了曹軍的“積蓄”。

    從218年7月到219年3月,曹操準備了8個月,不可謂不盡力,可是,只在漢中打了2個月就退軍了。

    看來:漢中之戰,曹操真的盡力了,只是,透支了!

    其次,于禁軍團的全軍覆沒。

    于禁的3萬軍隊,是曹軍少有的精銳。

    正常情況下,這3萬軍隊,即便不能擊敗關羽,也不至於被殲,他們進攻不足,但配合曹仁守住樊城還是沒有問題的。

    即便打不過關羽,也不至於全軍覆沒呀!曹軍再加強些力量,還是可以扛得住形勢的。

    積蓄,被透支了!

    被掏空的中路

    即使被透支,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曹操如果緊急徵調,也不至於要遷都呀!

    可是,中路,已經被掏空了,如果樊城丟失,以許都-樊城的實力,難以抗拒關羽兵鋒!

    可是,宛城,已經不足以抗拒關羽了!

    當時,關中經李傕之亂,已經殘破,人口大量遷出,曹操為保關中,從南陽一帶遷徙人口前往關中。

    後來,為了征討漢中,曹操又不斷從南陽一帶徵集勞工。

    遷倒關中,支援前線,不是去養老的,是去搞開發的,自然都是遷徙的青壯年勞動力!

    不久,宛城守將侯音殺掉南陽太守,聚眾造反!

    雖然侯音之亂被曹仁鎮壓了,但宛城的兵力、物資顯然已經被折騰得差不多了。

    而連鎖暴動,更使許昌以南,一片混亂,不可能徵集物資、兵力了。

    所以,滿寵說的:樊城有失,大河以南“非復國家所有”,不是危言聳聽!

    不能動的軍隊

    除了實力受損的因素外,曹軍還面臨另外一個棘手的問題:有些地方的軍隊,不方便調動!

    鄴,曹操在此經營很久,也有不少軍隊。

    但是,正在這個節骨眼上,不便調動!

    當時,在魏諷的串聯下,許多實力派人物蠢蠢欲動,試圖控制鄴城的軍隊。

    雖然這次動亂因為告密而敗,但被牽連者數千人,連鍾繇都被罷免。

    此時,鄴地正在進行政治清算。在查清楚之前,從河北大規模調兵遣將是不可能的。

    因此,曹操要處理的麻煩太多,調動軍隊,顧慮重重,稍有不慎,就會失控!

    總的來說,當時,經過大災、敗戰、洪水、民變、政變的密集暴擊,曹操集團的實力已經陷入史無前例的低谷。

    此時,如果劉備與關羽、劉備與孫權之間協調得當,曹操在黃河以南的統治確實岌岌可危!

    所幸的是:低谷期間的曹操,以及他身邊的司馬懿等人,仍然表現出高於劉備、孫權的政治、外交能力,縱橫捭闔,穩住了形勢!

  • 4 # 星下靜思

    以曹操的膽略和軍事水平,會害怕一個關羽的侵犯嗎?絕對不是,曹操是在危機中下一盤更大的棋,成為三國戰爭中危與機轉換的經典之作。

    在集思廣益運用大眾智慧上,曹操棋高一著、技高一籌的。關羽的進攻,曹操表面上的驚慌下面,是過人的膽略和識人用人的能力。曹操的得力謀士滿寵,被派到樊城輔佐曹仁守城。在曹仁絕望的情況下,滿寵及時分析了樊城對魏國的重要性,指出了洪水的暫時性,重新幫助曹仁樹立起了信心,激發了守城將士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決心,讓關羽大軍幾次衝到城邊都未能攻克。

    曹操以示弱激起將領們決戰決勝的信心

    襄樊之戰發生後,曹操身邊的悍將都被派出把守重要城池,不得已才隨機點將使用於禁,在於禁兵敗後,曹操表現的驚懼和擔憂,是對武將們能力水平的一種懷疑和期待。曹操需要在危機來臨時能力挽狂瀾、能獨擋一面的將軍。

    關鍵時刻徐晃出來了。徐晃此時在曹軍將領中,還屬於資歷較輕的一輩,敢於在關鍵時刻挑大樑,正是曹操喜歡的。在解樊城之圍中,徐晃指揮若定,聲東擊西,巧用計謀,一舉攻克關羽防守嚴密的四冢寨,與曹仁內外夾擊關羽,解除了樊城圍城。

    曹操以奇計加深東吳與西蜀矛盾與仇恨

    東吳孫權對取回荊州,是朝思暮想,在得到與曹操聯合的機會後,毫不猶豫的從關羽背後下手。但是,心虛的孫權怕走漏風聲,專門派人告訴曹操,請曹操一定要保密訊息。曹操答應了,但隨後就用了一個妙計,讓吳蜀揭開了大戰序幕。

    關羽兵敗,曹操的計謀還沒有完結。此時,曹操遠在後方卻與前方的滿寵體現出了戰略計謀的高度一致,就是曹仁和徐晃都不要追擊兵敗的關羽,放任關羽退回後與東吳死戰。看似不經意的一招,卻是凶狠無比,讓東吳與西蜀結下了不可調和的仇恨,為後來的蜀吳夷陵之戰埋下了伏筆。

  • 5 # 陽明悟行學宮

    這倒和曹操軍事才能沒什麼關係,主要是當時的局勢不得不讓曹操慎重些

    二、曹操年邁身體不是很好,這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三、關羽大敗於禁後,聯絡各地賊寇,讓他們在曹魏境界內殺燒搶掠,作為自己的聲援,一下子威震中原。而這些賊寇又多是因為漢中之戰對峙之時,魏軍補給路線上的百姓苦於勞役產生的,進而導致人心擾擾。

    【建安二十三年,陸渾長張固被書調丁夫,當給漢中。百姓惡憚遠役,並懷擾擾。】

    【樑、郟、陸渾群盜或遙受羽印號,為之支黨,羽威震華夏。】

    【民孫狼等因興兵殺縣主簿,作為叛亂,縣邑殘破。固率將十餘吏卒,依昭住止,招集遺民,安復社稷。狼等遂南附關羽。羽授印給兵,還為寇賊】

    五、曹操作為決策者,在判斷過程中冒出了遷都的想法,自然和屬下脫不開關係。當時許多曹魏官員認為事態危急(比如後來認為曹操應該親臨最前線的陳群),曹操自然也會受到他們的影響。(同理蔣濟等人跟他講明白道理後,曹操也馬上做出了正確的決斷。)

    而遷都本來就只是曹操提出來的議題,【曹公徙許都以避其銳,司馬宣王、蔣濟以為關羽得志,孫權必不願也。】換句話說就是曹操出於謹慎,召群臣開會,畢竟局勢確實不太好,這也不是奇怪的事情。

    【太祖欲自南征,以問群下。群下皆謂:"王不亟行,今敗矣。"階獨曰:"大王以仁等為足以料事勢不也?"曰:"能。""大王恐二人遺力邪?"曰:"不。""然則何為自往?"曰:"吾恐虜眾多,而晃等勢不便耳。"階曰:"今仁等處重圍之中而守死無貳者,誠以大王遠為之勢也。夫居萬死之地,必有死爭之心;內懷死爭,外有強救,大王案六軍以示餘力,何憂於敗而欲自往?"太祖善其言,駐軍於摩陂。賊遂退。】

    曹操一開始認為即使徐晃曹仁拼盡全力也難以取勝,不過在桓階的勸說下,駐軍摩陂,作為聲援。

    之後徐晃的表現可以說是超乎曹操的預期,曹操得知後大讚徐晃!

    【太祖令曰:"賊圍塹鹿角十重,將軍致戰全勝,遂陷賊圍,多斬首虜。吾用兵三十餘年,及所聞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長驅徑入敵圍者也。且樊、襄陽之在圍,過於莒、即墨,將軍之功,逾孫武、穰苴。"】

    七、曹操在經過多年的運轉,漢朝廷早就人去樓空,漢官也寥寥無幾了。對於曹操來說,遷都也就是把漢獻帝換個地方,操作起來並不複雜。當時曹操可能是想做一個保險措施吧。

  • 6 # 月旦評三分

    很榮幸來回答您的問題。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在大哥劉備奪取漢中後,發起了襄樊戰役,連戰連捷,一度打得曹操想遷都以避其鋒芒。曹操為什麼會有這個想法,估計有兩個原因:

    一是關羽的勝利對曹操的統治勢力造成很大損失 ,直接威脅到曹操根據地首都許都的安全。如果關羽拿下襄樊,再攻佔南陽,那麼將直面許都,這裡一馬平川,再想擋住關羽就難了。

    而當時的曹操是在兩線作戰,和東吳的孫權在合肥交戰,所以也騰不出太多兵力來阻擊關羽。交給於禁用於支援襄樊的七軍,已是曹操的老本了,可是天公不作美,一頓大雨,讓關公全殲滅了 ,成全了關公威震華夏的英名。搞得曹魏境內也有反叛勢力起來響應關公,這下問題嚴重了,許都將很快直接面對關羽帶來的威脅,這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很不利,所以他確實一度想把首都往河北遷,這也是不得已的辦法。

    二是想通過遷都這個想法,來激勵手下和關公死拼。果不其然,首先司馬懿就堅決反對遷都,他積極主張聯合孫權打擊關羽,結果雙方一拍即合,因為孫權也對關羽拿下襄樊非常忌憚,真如此的話,他的荊州也徹底要不回了。

    作為曹魏上將的徐晃也被“主公被關羽逼得搬家”的想法刺激壞了,決定帶領臨時湊合起來的新兵去和關羽死拼。最終在聯合東吳兩面夾擊的情況下,擊敗了關羽。

  • 7 # 小嚴說歷史

    有軍事原因,也有政治原因,不遷都真不行

    軍事原因:

    “魏王遣左將軍于禁督七軍三萬人救樊,漢水暴長,皆為羽所獲。”

    “秋,大霖雨,漢水泛溢,禁所督七軍皆沒。禁降羽,羽又斬將軍龐德。”

    這說明什麼,關羽滅掉的不是單單一個于禁加龐德,而是曹操的三萬中軍、若干將領,外加原張魯手下的部分漢中兵團。于禁七軍全軍覆沒,而關羽部隊幾乎無損,戰損比嚇人。軍隊和將領是要花時間和金錢去培養的,尤其于禁率領的中軍的培養成本是最高的,這是跟隨曹操百戰練就的精銳。並且襄樊之戰並非獨立存在,而是與漢中戰役聯動。主帥夏侯淵戰死,曹操本人親上前線都幾至大敗,可知漢中戰役有多慘烈。

    “(司馬懿)遷為軍司馬,言於魏武曰:“昔箕子陳謀,以食為首。今天下不耕者蓋二十餘萬,非經國遠籌也。雖戎甲未卷,自宜且耕且守。”

    “太祖遂自至陽平,引出漢中諸軍。復遣晃助曹仁討關羽,屯宛。會漢水暴隘,于禁等沒。羽圍仁於樊,又圍將軍呂常於襄陽。晃所將多新卒,以羽難與爭鋒,遂前至陽陵陂屯。”

    地主家在富裕,也禁不起這麼耗啊!三國演義它是小說,曹操哪有那麼多軍隊,曹操時期魏軍總兵力大約二十幾萬,人也不是韭菜,割了很快就能長起來了。徐晃帶著前去補窟窿的都是新兵了,曹操手裡真正能戰的老家底已經是快沒了。為了對付關羽,連遠在合肥的夏侯惇、張遼諸軍都給調了過來,不惜東除合肥之守,在淮南防線大唱空城計。如果此時孫權出兵協助關羽,樊城真的能保得住?

    關羽北伐前一年,太醫令吉本與少府耿紀、司直韋晃在許都發動兵變,未能成功,但曹操的心腹王必傷重而死,漢室的反撲達到頂點。宛城侯音反叛,剛靠曹仁血腥屠城鎮壓下去。水淹七軍後,“樑、郟、陸渾群盜或遙受羽印號,為之支黨。魏荊州刺史胡修、南鄉太守傅方等皆降。“

    襄陽離許昌才多遠,六百里,襄陽丟了到許都都是平原。騎兵不著急慢點跑三天都能到許昌城下,周邊的人還斜著眼瞧你,天天晚上不睡覺,點著燈也不知道研究啥?這時要是又跳出幾個“漢室忠臣”和關羽搞個裡應外合,你說曹操怕不怕?

    政治原因:

    關羽水淹七軍時,曹操所統治的北方有兩個都城,一個是漢都許昌,獻帝待的,另一個魏都鄴城,曹操應該待的,不過此時曹操還在長安。曹操想遷的都城是許昌,遷都實際上就是把獻帝帶到鄴城。在平定袁氏之後,在曹操父子的建設下,曹魏的根基很早就改成河北了,遷獻帝也是為了更好的控制。許昌附近叛亂連連,如果戰事不能馬上結束,保不齊獻帝會多出許多小心思。遷都既可以防範關羽,也可以防範獻帝。關羽北伐期間,還爆發了魏諷案,魏諷與其黨羽竟欲襲取鄴城。加上之前許昌的吉本叛亂,曹魏內部兩大核心城市都出現了亂象。將漢帝遷離許都,不僅是避關羽鋒芒,更能靠近魏國腹心鄴城,便於曹操兩頭控制,穩定政權。

  • 8 # 羅賓說歷史

    公元219年,關羽為了減少劉備漢中方向的壓力,同時看到曹操在襄樊方向防守力量不足,有機可乘,隨即發動了對曹操的北伐,也就是樊城之戰。

    在這個危急時刻,曹操果斷派出于禁、龐德率領七軍三萬餘人支援樊城。關羽利用漢水暴漲的機會水淹七軍,俘虜了于禁,斬殺了龐德。訊息傳到許昌,曹操頗為憂慮。此時許昌南邊出現一些盜匪作亂響應關羽,一時之間許昌也是人心惶惶。

    只不過蔣濟和司馬懿看出劉備、孫權面和心不和的狀態,加上關羽不太擅長維護同盟關係,還一再侮辱孫權,就勸曹操給孫權一些好處,讓孫權從背後偷襲荊州,如此則樊城之圍自解,還能坐看關羽和孫權的爭鬥,曹操接受了這個建議。最終結果大家也知道,關羽失去了荊州,自己也被東吳擒殺。

    由此可知,關羽水淹七軍後,威震華夏,許昌震動,許昌附近的盜匪、豪強紛紛依附關羽,對許昌形成威脅。曹操擔心許昌有失,漢獻帝被關羽得到,所以產生遷都的想法,這是形勢所迫出現的正常考量。

  • 9 # 歷史笑春風

    建安二十四年,關羽發兵襄樊。這個時候,關羽的兵力只有三萬多人,而他的對手曹仁有七八千兵力防禦襄樊。再加上曹操派來的于禁的七軍援兵,曹軍的兵力達到了四萬多人,比關羽的數量佔優。

    關羽在襄樊與曹軍多次交戰,未能取勝。曹仁命令于禁率領七軍在城北十里的地方紮營,好和樊城成掎角之勢。于禁將營寨紮在了低窪之處,這讓關羽敏銳的抓住了戰機。

    關羽的兵力數量雖少,但是,他的軍隊組成要比曹軍佔優勢。這是因為關羽的軍隊中,有一支強大的水軍。而曹軍的水軍在赤壁之戰中覆滅後,就再也沒有恢復過來。因此,關羽發揮自己的優勢。他利用當時襄樊地區秋雨連綿,漢水暴溢的情況,水淹了于禁的七軍,收降於禁,擒殺了龐德。

    在這個時候,關羽一面率領軍隊攻打樊城,一面趁勢擴張。關羽派部下深入郟下,煽動陸渾的百姓反抗曹軍統治。曹操的荊州刺史胡修和南鄉太守傅芳都投降了關羽。在史書上說,當時關羽是“威震華夏”。

    這個時候,曹操只得趕快親自趕往洛陽,率領主力增援前線。曹操在洛陽,感到因為關羽的勝利,形勢不利,所以想遷都躲避關羽的鋒芒。在這裡,我們有個疑問,那就是曹操只是損失了七軍人馬,為什麼就要遷都呢?因為我們看後來的歷史記載,夏侯惇在摩陂統一管轄曹操的軍隊就有二十六個軍之多。如果不是兵力短缺的問題,那又是為了什麼呢?

    首先,主要原因還是因為當時軍事形勢不利。關羽雖然只是消滅了曹操七軍的兵力,但這是曹操當時唯一可以抽調出來的機動兵力。其他兵力還滯留在關中,欲歸未歸。淮南的兵力也無法調動,這使得襄樊一帶十分空虛。

    在當時,只要關羽拿下襄樊,馬上就可以改善他的戰略形勢。他可以多了漢水和漢中聯絡,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而在洛陽當面,只要徐晃的一萬曹軍阻擋。可是,徐晃的軍隊大多是新兵,根本不是關羽的對手。這樣,關羽拿下襄樊後,兵鋒可以直指洛陽。

    而且,雖然曹仁聽從滿寵的建議,死守樊城。可是大水圍困,外無援軍,根本就維持不了多少時間。再加上曹軍新敗,士氣低落,戰爭的前景一片暗淡。這就是徐晃後來打退關羽後,曹操誇獎徐晃“且樊、襄陽之在圍,過於莒、即墨,將軍之功,逾孫武、穰苴”。確實當時曹操的形勢是十分危急的。

    第二個原因是統治區不穩。在當時,曹操因為行將就木,加快了篡位的步伐。這也引起了忠於漢室的人們的反抗。在多個地方,包括曹操的魏都鄴城都發生了叛亂。這使得曹操心驚肉跳,到處鎮壓。

    尤其是宛洛一帶,這個地區是原來漢朝的統治中心地帶,對漢朝的忠心程度更高。在關羽出兵之前,宛城的百姓就曾經起兵反曹,被曹軍屠城。在關羽水淹七軍後,這個地區的起義更是風起雲湧,不可遏制。其中陸渾的百姓孫狼就殺了縣裡的主簿,響應關羽。關羽授予他官印,給他兵馬,讓他繼續進取許洛。

    這個時候,從許都以南,很多地方都和關羽遙相呼應。滿寵說的,如果樊城失守,洪河以南就不是曹操的統治區了。這話一點都不是危言聳聽。

    第三個原因是曹操對漢獻帝的疑懼。曹操是靠挾天子以令諸侯起家的,對漢獻帝的掌控十分嚴密。他生怕漢獻帝落入他人之手,對自己不利。所以,曹操殺掉了許多忠心於漢獻帝的官員,連漢獻帝的皇后都不能倖免。

    即便如此,漢獻帝依然讓曹操時刻牽掛在心。劉備一直打著匡扶漢室的旗號,如果漢獻帝落入劉備集團的手中,後果不堪設想。因此,漢獻帝留在統治不穩,關羽兵鋒所及的地方,實在不能讓曹操放心。所以,曹才想出遷都這個主意,想把漢獻帝和大臣們遷往自己的穩固的統治區。這樣就切實的把漢獻帝控制在自己的手中,省得出現意外情況。

    最後的一個原因,那就是對自己的臣子進行考驗。在這個危急的情況下,正是考驗自己的臣子是否忠心的時刻。曹操生性多疑,但是看人很準。他正好可以利用這個機會,來對自己的部下進行一番甄別,來考量他們的忠心和他們的才幹。

    在這次考量中,司馬懿和蔣濟脫穎而出。他們為曹操判斷了形勢,阻止了曹操遷都的主張。他們指出可以利用孫權和劉備之間的矛盾,讓孫權襲擊關羽,解襄樊之圍。曹操欣然聽取了他們的建議。

    在這裡,得益最多的是司馬懿。他利用這一次的機會,獲得了曹操的信任。雖然曹操對司馬懿的狼顧之相還是有所擔憂,不過因為這次司馬懿的表現,暫時放過了他。

    結語:

    在關羽水淹七軍後,威震華夏。在當時的曹操出於軍事形勢的判斷,地方統治的不穩,對朝廷掌控的防備,還有對部下進行考量的需要,提出了遷都的主張。但是,在司馬懿和蔣濟的勸說下,孫權主動的要求下,曹操打消了這個主意,轉而和孫權聯手夾攻關羽。

    而關羽對形勢判斷失誤,兵力不足,補給匱乏。在關鍵時刻優柔寡斷,不忍心放棄即將到手的戰果。結果荊州被東吳趁虛襲取,自己也最後落得個兵敗被殺的下場。

  • 10 # 鐵血金戈

    關羽水淹七軍後,曹操對群臣說想遷都,是真想遷,還是另有它意?其實原因特別簡單!水淹七軍可以說是非常勝利的一仗,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勝利,打的曹操直接就有了遷都的打算。

    就在建安二十四年的時候,發生了這麼一個事情,那就是關羽的著名戰役襄樊之戰,剛開始和關羽對陣的是曹仁,不過曹仁不敵,後來援軍于禁,不過當時大雨連下好幾天,於是關羽就使出妙計,水淹七軍,於是于禁投降,龐德還被殺,可以說是將關羽的名號直接威震於華夏,也正是因為這一仗,打的曹操想遷都,這是為何呢?大家看過歷史的應該都知道,曹操特別特別聰明,是一代奸雄,經歷了無數次戰鬥,可為何這一次要遷都呢?

    而雄才大略的曹操為何因為一次敗仗而準備遷都呢,其實不僅僅是這個敗仗。當時由於禁所統帥的精銳七軍全軍都沒了,而追隨曹操30多年的大將於禁也是投靠了關羽,正是因為這樣,導致曹操特別害怕,他當時的心情可以說是又失望又吃驚,漢中剛剛就吃了敗仗,然後荊州這裡又開始損兵折將。

    關羽在水淹七軍之後,也不閒著,繼續圍困襄樊,當時襄樊駐守的是曹仁,而關羽也特別聰明,就聯絡地方強盜,讓他們在曹魏境界內進行燒殺搶掠,作為自己的聲援,而各地強盜因此也成為關羽的之黨,此後關羽再一次名氣大振。

    而派去的援軍徐晃,曹操也是半信半疑,因為曹操認為就算徐晃和曹仁加起來,也抵不過一個關羽,而且徐晃當時帶的兵也大多是新手,連於禁也敗了,曹操就認為徐晃也很難應對,所以這就是曹操所擔憂的地方,他認為就算徐晃拼盡全力也很難取勝。

    而許昌曾經發生過不少叛亂,曹操當時已經是魏王了,漢朝廷也已經是一盤散沙,漢官也基本上是所剩無幾,而對於曹操來說,遷都就是換個地方而已,把漢獻帝帶刀另一個地方,換個地方,反而自己的江山更安全一些。

    最後在司馬懿和諸多謀臣的勸說下,使用了和東吳聯合的方式,一起擊敗關羽,於是關羽最終兵敗麥城,被東吳給夾擊了,在徐晃和呂蒙的夾擊下,一代猛將就此隕落!

  • 11 # 流嶺

    曹操的嘴、騙人的鬼。

    他說遷都實際上想看看都有那些人在騷動,好提前解決,以穩定大局。就關羽那點兵馬,怎麼可能威脅到曹操。

  • 12 # 那就投降輸一半

    曹操是真想遷都。關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曹操想遷都不是怕關羽,曹操的辦公機構在鄴城,而漢獻帝在許昌,許昌離樊城近,曹操怕關羽把漢獻帝搶走。

  • 13 # 不沉的經遠

    關羽水淹七軍以後,曹操是真怕了,所以才會考慮遷都。

    建安二十四年,劉備在取得漢中之戰勝利以後,又命關羽北伐襄樊,孟達、劉封進攻上庸。結果這兩戰蜀軍都取得了勝利,孟達、劉封奪取了上庸,關羽擊敗了駐守襄樊的曹仁。曹仁緊急向曹操求援,曹操命于禁、徐晃兩路大軍前來救援。其中於禁率七軍前往樊城迎戰關羽,而徐晃則率軍進駐宛城。

    然而於禁所統帥的七軍在樊城被關羽借漢水暴漲之機全殲,曹軍損失慘重,光俘虜就被抓了三萬。關羽獲勝以後一時威震華夏,曹操就是在這個時候決定遷都,以避關羽的鋒芒。

    曹操這個時候考慮遷都,是有兩方面考慮的。

    一是蜀軍連戰連勝,曹軍損失慘重。

    自建安二十二年漢中之戰爆發開始,劉備和曹操就爆發了一系列的衝突。曹操屢戰屢敗,損失不小。僅將領方面,漢中之戰曹操的心腹大將夏侯淵戰死,樊城之戰五子良將之首于禁被擒,猛將龐德被俘殺死。

    正史上並不像演義中那麼動輒可以出動幾十萬大軍,四五萬人馬已經是非常驚人的一支軍事力量。

    像官渡之戰袁紹處於鼎盛時期,也不過出動十萬大軍而已。赤壁之戰孫劉聯軍加在一起也不過五萬之眾。曹丕打的最丟人的石亭之戰,魏軍戰死、被俘不過萬餘人,魏國已經元氣大傷。

    二是關羽勝利帶來的連鎖反應,讓曹操在戰局不利的情況下必須考慮最壞的結果。

    襄樊到許昌距離不遠,而且一路上也只有宛城可能可以阻擋關羽。而宛城的守軍徐晃所部大多為新兵,戰鬥力不強,這樣一來許昌就隨時可能面臨關羽的進攻。

    此外關羽大勝以後一時間許昌附近的反曹力量紛紛起事。許昌周圍的樑、郟、陸渾等地都有義軍出現。

    樑、郟、陸渾群盜或遙受羽印號,為之支黨

    所以此時對於曹操來說如果再次戰敗,那麼許昌隨時可能落入敵手。而最麻煩的是獻帝就在許昌。

    東漢末年獻帝並沒有太大的實際權力,基本就是一個傀儡。但是漢室存在數百年,使用者漢室的人還是不少。獻帝在政治上還是有著很大的意義。如果關羽一旦得到獻帝,那麼對於曹操是非常不利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沒參加過正經飯局,陪領導應酬有點緊張,這樣的場合該說哪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