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二胎全職媽媽親子

    13歲的孩子已經進入青春叛逆期,自我意識增強,有了更多自由、自尊、獨立的需求,表現出來的不再是聽從父母的安排,配合父母,願意被管制。

    當青春叛逆期的孩子不聽教育,親子關係很僵時,如何破冰?

    首先,分析孩子出現哪些具體叛逆行為,將其逆反心理歸類。青春期叛逆期的孩子逆反心理大約分為這幾類型:自主逆反、平衡逆反、信度逆反、情境逆反、超限逆反等。

    其次,針對孩子的逆反心理的型別,採用相應的方法找到突破口,用同理心打動孩子,讓孩子敞開緊閉的心扉,願意聽取家長的聲音。可以先採用單向溝通的文字,讓孩子“聽到”父母的心聲,並且願意與父母好好說話,以達到親子關係能保持順暢的溝通。原始的信件溝通是親子關係很僵的一種非常實用的破冰之計。

    再次,父母要採取合適的策略,促使孩子把所想所感都傾訴出來。然後,再惜墨如金的方式點到為止,不可過多嘮叨或教育,否則,叛逆的孩子易重新產生抗拒心理。

    最後,對待青春叛逆期的孩子一定要有愛心、關心、耐心、恆心,進行循循善誘地教育,把孩子引導到正確的人生道路上來。

    女是父母前世的債,這輩子不僅要為孩子做牛做馬,還要學會低頭放下姿態。曾經有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傲氣,而如今在兒女面前,終究要一敗塗地,先服輸的永遠是父母自己。

  • 2 # 觀心悟語

    大腦對孩子生活的每一方面,比如自律、決策、自我意識、自我訓練、人際關係等,都發揮著核心作用。事實上,大腦基本決定著我們是誰、要做什麼。並且,因為我們家長所提供的體驗在很大程度上對大腦起著塑造作用,所以瞭解大腦因管教而發生的變化能夠幫助我們培養孩子的行為和習慣。

    比如孩子不喜歡學習愛玩遊戲,通常的解釋是孩子都喜歡玩。從大腦科學角度分析,是玩遊戲的體驗充分的激活了大腦神經迴路;反過來活躍的神經元也很容易啟用孩子玩遊戲的心理,既所謂的習慣。

    我們可以幫助孩子通過集中注意力,來改變神經元之間的連線,建立起更有益的連線。無論年齡多大,聚焦於心理都能夠幫助我們改變大腦的結構。

    注意力指的是我們如何引導資訊流。因此有意識地將注意力放在內在心理生活上,意味著將心智資訊集中到意識裡。

    如果我們花很多時間學習一種樂器,那麼相應的腦區就會被啟用,並開始生長。如果我們將很多注意力集中在一項運動上,那麼與這項運動相關的腦區就會得到發展。與之類似,我們在網路上參與的社交媒體和所玩的遊戲同樣會影響我們的大腦。好訊息是,我們的大腦能夠學會很多技能,而不只是學會一項技能。關鍵在於培養出熱情,找到我們喜歡做的事情。

    加強運動

    運動能夠豐富所有的學習過程。當我們活動身體的時候,神經可塑性就會得到提升。我們能夠記住更多東西,大腦中生長出更多連線,並且這些連線能夠得到鞏固和加強。

    讓孩子每天進行30分鐘(最好45分鐘)能夠加快心跳的有氧運動是鍛鍊很好的開端。舉重、打球或其他運動不僅能增強肌肉,拉伸韌帶,而且有利於大腦發展。所以首先選擇一項或多項孩子喜歡的運動方式,引導孩子堅持練習,最好能陪孩子一起,直到孩子養成習慣。漸漸取代玩遊戲的心理習慣,再逐漸引導到功課的學習上,讓孩子對功課的學習產生良好的體驗,啟用這一部分大腦神經元。

    鼓勵學習、不要打擊

    對於(攻課)學習這件事,不論當前孩子處於什麼狀態,學進去還是學不進去,都要通過鼓勵。如果本就對學習沒有動力,家長再一味懲罰、打擊,只能讓孩子更加厭學。

    家長禁止孩子玩遊戲的情況下,孩子不會一下子喜歡上學習。只有找到一種更健康的興趣取代遊戲(如運動、音樂、繪畫等)家長和孩子心理狀態都很好的情況下,再來引導對學習的興趣。

    正確對待孩子的青春期

    別人對我們的看法會影響我們看待自己的方式,也會影響我們的行為方式,這尤其適用於處於青春期的孩子。家長和老師常常將消極的情緒投射到孩子身上,比如,認為他們是“失控的”、“懶惰的”或“茫然的”。研究顯示,如果老師告訴某些學生他們的智商不是很高,那麼這些學生的學業表現就會比沒有得到這類資訊的學生差。然而,當老師告訴同一批學生,他們具有超凡的能力時,他們的考試成績就會出現顯著提高。

    如果青少年接收的是消極資訊,他們的表現就會顯著變差,意識不到自己真正的潛力。青春期不是“瘋狂”或“不成熟”的時期,它是增強情緒、邁入社會和培養創造力的關鍵時期。

    對青春期孩子的教養策略—授權

    “權威型”的父母使用一種非常有益的做法叫“授權,既能讓孩子感到溫暖,又會給他們設定界限,並尊重他們與年齡相符的自主權。在支援獨立的同時,也會給予支援;既提供了安全的港灣,也鼓勵探索。

    保持與青春期的孩子進行坦誠的溝通,避免冒險行為造成悲劇性的結果。如果我們以積極的方式來看待追求新事物和追求獨立的過程,那麼力求新奇體驗的努力便是一種創造性的力量,如果引導得當,它會給孩子帶來益處。

  • 3 # 自解風鈴

    判逆期的孩子不好管,我想這應該是所有家長的共識,也是家長們想共同克服的難題,說實在話,真的是不好弄,因為這是一個人生長要經過的一個必然程式,是一個人由自然情緒走向社會情緒的一個必然過渡。我家的孩子那時候玩電子遊戲玩上了癮,一說就上脾氣,氣憤的時候也動了手。現在孩子大了,自己想起來那時候的事就好笑。所以說這是一個必然要經過的程式。

    自己理解,第一,不能硬著來,再急也不行,越那樣越會反其道而行之,現在的孩子說實在的,因為成長的環境太舒服,自制情緒和調節能力都有點差。我們這還有個小女孩,因為老師多說了兩句直接就跳了樓。

    第二,找些其他的事分散下注意力,如果認為他現在正在做的事情不好,就藉口要做些其他事,不能強硬著說不行強行制止,要引導開去。

    第三,大道理不要講太多,我們自己小時候也煩聽這些大道理,所以想一想他們也是,越講越煩,越不好接觸,逆反心理會越重。有時候我們確實生活在一個大道理的漩渦裡。

    第四,多帶孩子出去走一走,接觸大自然,人老在一個老封閉的空間裡,心理壓抑,尤其正處於成長期的孩子,會加重他們的逆反心理,走出去,讓大自然的空間緩解他們的壓抑。

    總之,這個時期的孩子,不能絕對阻止,要適當順應,這個時期是會慢慢過去的,只要調節得當,不出大的事情或引發嚴重後果,倒不必太過於擔憂,有時自己那種心情反而會加重他們的逆反心理。

    人天性好奇,天性喜歡新鮮事物,在理解的基礎上順勢而為。

  • 4 # 滄海一魏

    這個時期,很多父母開始發現:啊,當年那個小天使,不知道什麼時候突然就消失了,孩子變得很不講道理,情緒變化多端,難以相處。

    你甚至會發現他們有一些很讓人受不了的行為,比如說很愛強辯、以自我中心、故意找碴。

    可是這個行為的背後,並不是他翅膀長硬了,他討厭你了,或是他變壞了。事實上,青少年的變化,很大一個因素,來自於性生理的變化。他體內性荷爾蒙的劇烈變化影響到他大腦的改組,身體的發育,認知的改變,以及情緒人格的發展。

    如果你的孩子還在青少年前期,你要做的一個事情,就是從現在開始,“少講道理,不要嘮叨”!給他吃,給他生活的照顧,仍然關心他,仍然愛他。但是再說一遍,不要囉嗦,你講的道理其實他早就知道了。

    你要做的事情叫做“聽”,如果你能夠學會傾聽,你就有辦法跟孩子保持溝通;如果你學不會傾聽,只想要一直講,衝突一定來。

    那很多父母說,我有聽他講啊,可是你聽聽看,聽了真是讓人火冒三丈。

    其實你在傾聽孩子的時候呢,老實說,只要做出傾聽的“樣子”就好了,並不需要真的把他講的所有內容都聽進去。因為這個時期的孩子說出來的話,根本就不成熟。

    有個很簡單的方法,叫做重複語尾,就是重複孩子說的最後一句話。

    當他講完這一大串話之後,你複述他最後一句話的時候,孩子會覺得,媽媽有在聽,媽媽完全理解他的情緒。然後他會把情緒抒發完,把要講的講完之後,發現也沒有被媽媽罵。他就會心平氣和地把今天一整天的怨氣吐完之後,開開心心地回房間寫功課去了。

    當你每次都這樣做的時候,你會發現,孩子總有事情跟你講,因為你會同理他,而且完全沒有威脅性。長期這樣保持暢通的溝通管道,孩子萬一真的發生事情的時候,你就會知道,你就不會成為那個最後一個才知道的父母。

  • 5 # 聽說吧心理諮詢

    在獨生子女越來越多的今天,親子之間的衝突也日見增多。心理諮詢中,不少家長投訴孩子早戀、網癮、性格突變、不聽話……家長對著這些孩子一籌莫展,寄託心理諮詢師能夠給予分析和指導。其實,這些被投訴的“問題孩子”大多正處在青春期(12—18歲),這是成長的特殊階段,如果家長和孩子的相處並沒有隨著階段的不同而進行調整,彼此間容易產生許多矛盾和煩惱。廣州青少年心理諮詢師為父母講解,如何與青春期孩子溝通。

      (PS:本案例已徵得當事人書面授權同意,其個人資訊已作技術處理)

      當兩母女來到諮詢室,我單獨跟媽媽進行了瞭解和溝通。

      最後,我和媽媽對青春期階段的孩子特點來一個總結:

      (1)心理上,獨立意識增強,希望得到尊重和認可,不喜歡父母過多幹預,不接受強制的命令。

      (2)生理上,性體徵迅速的發育,孩子會有性衝動、性幻想。

      (3)情緒上,容易波動和敏感;想獨立,但是能力有限,會面臨很多困惑。

      (4)人際關係上,與父母產生距離,而更喜歡與同齡人溝通。

      小玉的媽媽在總結後,恍然大悟道:“對的,小玉就是這樣的。”接著又說,“但是,她畢竟很多想法都很幼稚,她不聽我們的話,怎麼辦?”

      我讓媽媽再去回顧,關於親子關係,青春期的她有什麼想法和需要?怎樣的情況下,她願意和父母溝通。媽媽說:“我希望父母不要老說我,我希望他們理解我和尊重我,不要老想探究我的祕密,我想說的時候自然會說,不要管我太多,能夠讓我自己決定一些事情。”、“我希望父母不要高高在上,能夠像朋友一樣聊天,這樣我感覺輕鬆些,更願意多說點。”。。。

      當處於換位思考的角度,一切都豁然開朗。其實,親子關係中有一個最核心的法寶——“關係大於一切。”保持著一個和諧、尊重、有愛的親子關係,比做其他事情都更重要,因為只有這個基礎,孩子才可能開啟心扉,父母才能順利與之溝通,正確的教導和道理才可能被接受。反之,親子關係緊張、對立,孩子從心底不接納父母,孩子的心門是對父母緊閉的。再正確的教導,孩子也不會真正的接受,更不會真心的去做。

      隨著諮詢的進展,媽媽對小玉越來越理解,她知道她需要改善的是:1、尊重孩子的個人空間,允許她有自己的祕密,不翻看他的書包、抽屜、日記等。對於過去翻看過日記的情況,向孩子坦誠道歉。2、不輕易否定孩子,以前認為孩子有很多“荒唐”的想法,如果從孩子的角度去看,其實也是可以理解的,儘可能去寬容和肯定她。3、嘗試放手,不再像以往那樣,管得太多,讓孩子自己決定一些事情,及學會為自己負責,當孩子需要時,再給予建議和指導。

      小玉的媽媽是個聰明的媽媽,通過角色轉換,她很快就找到了開啟孩子心靈的鑰匙。而且,媽媽覺得自己少管些,也輕鬆多了。在諮詢了一段時間後,她和孩子的相處關係已經逆轉,後來告訴我,她們母女關係越來越和諧,相處得很不錯呢!

  • 6 # 陪讀媽媽英子

    我家的孩子今年也13歲,正處於青春叛逆期,讓我也曾一度為之一籌莫展。後來我查閱了大量資料,也和處於同一階段的家長朋友們交流,總結出來四點有效方法。第一、多關心,孩子這個時期是有被受到關注的需求的,家長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讓孩子感受到你對他的關心,不能光是心裡想想,嘴上說說。第二、多鼓勵,很多時候孩子會認為自己已經長大了,我可以了,想的做的也是對的。這個時候如果只是一味的反駁,說教,打罵,那麼結果只會讓孩子更加的牴觸。第三、多陪伴孩子,最好陪孩子參加他喜歡做的事情或者活動,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第四、滿足孩子的對話需求,孩子需要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想法,要多和孩子溝通,最好要學會傾聽孩子的想法,學會尊重孩子,充分理解孩子,不能憑藉自己不科學的教育理念,以為自己都是對的,孩子就該聽大人的,要講究方法。其實孩子是否願意接受家長的引導教育,歸根結底關鍵還在於孩子的內心是如何看待家長的,所以家長首先要以身作則。其次就是家長一定要有和孩子一起打敗問題,而絕不是和問題一起打敗孩子的理念。當我的方式改變了堅持一段時間之後,孩子和我的交流多了,關係也融洽了,老師還反映課堂上表現積極了,在剛剛結束的其中考試中,取得了班級前十,年級前三十的成績,並受到了學校和老師的一致好評,這是讓我深感欣慰的。

  • 7 # 豫北寶媽

    進入青春期後為什麼孩子開始變得不聽話了?為什麼以前的小綿羊變成現在的小刺蝟?

      這是因為孩子長大了,青春期身體的發育和心理的變化帶來孩子行為的變化。小的時候孩子懵懵懂懂,沒有很強的分辨能力,對於父母的話是照單全收。而到了青春期,孩子開始“甦醒”了。自我意識增強了,有了自己的思想和看法,開始用自己的大腦去審視自我、他人及周圍的世界,用批判懷疑的眼光看世界。他覺得自己長大了,是個大人了,希望家長把他當大人,給予尊重、平等,渴望獨立、自由。

      而家長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方式卻停留在孩子的少兒期,還在沿用以前的方式,諸如說教、嘮叨、命令、嚴管等教育方式,並且從沒想過這種方式有什麼不妥。正因為家長缺少反思力,所以認為問題出在孩子身上;正因為教育思維的慣性,所以家長用不變的教育觀念和方式去應對變化中的孩子,致使越來越多的家庭引發了親子間的矛盾和衝突,越來越多的孩子叛逆。

      好的教育是讓自己的教育方式適應孩子,而不是讓孩子來適應你的教育方式。不要以為以前的教育方式就是很正確的,那是因為孩子還太小,處於弱勢,沒有拒絕的權利和抗拒的能力。而到了青春期,孩子就敢於對家長說“不”,敢於“抗旨”,而家長也開始變得困惑、生氣、抱怨、傷心……

      所以,家長要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以適應成長中的孩子,要調整親子之間的關係以緩和親子間的衝突。如何改變,我認為家長需要六變——

      1.變說教為身教

      總怕孩子太小,不明事理,所以反覆給孩子灌輸大道理,如果孩子表現出心不在焉的樣子,說教就變成教訓了。說教的態度是居高臨下的,說教的前提是把自己的話當真理,孩子必須聽,但實際上許多孩子很反感父母的說教。比說教更有力的是身教。身教起到榜樣和示範作用,要身體力行,做給孩子看,而不是喋喋不休地說給孩子聽。比如家長天天玩電腦遊戲沒節制,卻要孩子控制玩遊戲,只專心學習,孩子當然不服氣。孩子小的時候可以怕你,現在會反駁你:你都天天打遊戲,我就不能打?所以不要把溫馨的家庭變成天天說教的課堂,多說不如少說多做,做給孩子看。

    2.變命令為商量

         家長小時候所接受的父母的教育也大都如此,所以由於教育的傳承性,也同樣習慣對孩子用命令句:“你應該睡覺了,聽到沒有!”“去收拾你的房間!”“關掉電視,做作業去!”家長處於強勢,孩子處於弱勢,不能不聽。但青春期的時候,孩子不再懼於你的威懾,對這種帶有強制性的命令開始陽奉陰違,或公開反抗。如果換成商量的方式,用溫和的口氣和孩子說話,就不一樣了。比如“你是不是該睡覺了,你看這麼晚了。”“你能不能把房間收拾一下呢,我看好亂呀。”“我們關掉電視,去做作業怎麼樣?”如果家長擔心孩子不聽,則可以用選擇句,比如要求孩子八點半上床你可以說:“你是八點一刻睡呢還是八點半睡?”如果孩子貪玩,那一定會選擇後者。你可以說:“好的,我尊重你的選擇,不過,你要對自己選擇負責,我相信你八點半一到就會立即去睡覺。”這比沒有商量和選擇餘地的命令更容易讓孩子接受。

      3.變否定為肯定

         家長總是無意中用否定句來否定孩子,比如“你真夠笨的,連這麼簡單的題也不會做。”

    “又去打架了,老師都告到家裡來了!”“又撒謊,為什麼總騙我?”以上都是在否定孩子:孩子不聰明,孩子不乖,孩子不誠實。這樣的負面標籤會讓孩子感到自己不好,成人的否定會變成自己對自己的否定。反正我不好,乾脆破罐子破摔!我就“不好”給你看,看你怎麼辦!孩子不可能不犯錯誤的,也不可能沒有一點缺點,但孩子同樣有好的一面,我們何不放過孩子不好的一面,抓好的一面給予肯定呢?比如發現孩子懂事了,加以肯定:“這孩子,越來越懂事了。”孩子五次考試中只有一次考得好,那麼就放過那四次,肯定僅有的考得好的一次,增強他的信心,讓他看到希望。而孩子也會在家長不斷的肯定、表揚、欣賞中朝著好的一面發展。

    4.變嘮叨為關愛

      恐怕沒有哪個家長不對孩子嘮叨的,有的是無意識的嘮叨,有的是明知叨嘮不好又控制不住要叨嘮,這種習慣性的叨嘮,對孩子來說是一種災難。其實語言的效力是有限的,身體語言與愛的行為同樣重要。比如要交給孩子一個任務時,拍拍孩子的肩,點點頭,表示信任;孩子有了好的行為,給他一個讚許的微笑,投去自豪的眼神;孩子剛到家,給他一個溫暖的擁抱;晚睡前給孩子額頭一個輕吻,表示一天的告別:“孩子,晚安!”青春期的孩子反感家長的原因之一就是他感受不到父母的愛,因為這種愛被沒完沒了的嘮叨、指責、說教給隔斷了。這個時候,家長如果試著把自己的心態放回孩子兩三歲的時候,讓自己重溫那個時候的母愛,那麼,相信家長這種無條件的愛足可以軟化孩子與你的對立。

      5.變管制為放手

      家長認為孩子還小,所以需要嚴厲管制,不管就會沒規矩,就把心玩野了。比如管孩子的學習,陪孩子做作業,處處嚴格要求。怕孩子做不好自己的事,所以管孩子的生活,替孩子做事。總之在家長眼裡,孩子是永遠長不大的。殊不知這樣的管制,反而讓孩子失去了責任感,把自己的成長交給了家長;同樣,這樣的管制使孩子的自制力無從培養。於是家長一旦不管,孩子便如脫了韁的Mustang。於是家長走進了這樣一個思想誤區:看,我一旦不管,孩子會變得更糟糕!而孩子卻在管制中感到了壓迫和不自由。為了掙脫束縛,尋求自我空間,孩子就會和家長對抗。所以,家長該放手時要放手,教會孩子去為自己負責,該信任的時候要信任,給孩子鍛鍊的機會,這樣才能讓孩子在體驗中成長。

      6.變主角為配角

      孩子小的時候,家長要站在孩子的前面,領著孩子走:孩子長大的時候,家長要站在孩子的身後,跟隨著孩子,看著孩子走,只需關鍵的時候扶一把。孩子小的時候,家長習慣於在前臺,“指揮”著孩子的成長,孩子大的時候,應該移身幕後,讓孩子上臺主演。這個讓位很重要,是讓給了尊重、民主、平等、信任,是給孩子讓出了成長的空間,給孩子自主的、選擇的權利,同時也賦予了孩子責任。如果不這樣讓位,孩子要麼就長不大,要麼為了自身成長的需要,用叛逆、對立來表示抗議。

  • 8 # 張諾昊

    1、多鼓勵

    孩子都有自尊心,叛逆的孩子自尊心更強,做什麼或學什麼,總想做的最好,總想得到父母的認可,若孩子有點小小的成績時就給予鼓勵,那麼孩子就感覺自己有價值,得到了別人的關注,他就會更加努力做好每一件事。

    2、換位思考

    父母或老師要常換位思考,假如你是孩子,你會怎麼做,假如你做了同樣的事情,你想得到什麼,站在孩子的角度角度多想想,不要老是說你應該這樣做,不應該那樣做,這樣的話語往往帶有強制性,孩子是最不喜歡聽的。

    3、多聆聽

    孩子和你敘述一件事情時,你要耐心聽著,聽完後再發表意見,,不要聽了就生氣,生氣了就批評。孩子常說:我和你三觀不合,我們不是一個時代的人,那麼,家長和老師怎麼能走進學生的心裡呢,就要多聽聽孩子說話,多開導孩子。

    4、把孩子看成小大人

    家長或老師不要總認為孩子小,不懂事,什麼都替他做,什麼苦不讓他吃,不吃苦中苦哪有甜上甜,孩子成長過程中都要經理酸甜苦辣,不要老是把他看成不懂事的孩子,孩子的煩惱比你都多,因為孩子的生活領域很廣闊,特別是網路的今天,孩子懂的更多,知道的更多,你要把他看成是自己的朋友,尊重孩子。

    總之,家長或老師要用徵求意見的方式與孩子溝通,孩子就會接受,現在,很多幼兒園就有親子活動節目,家長把孩子看成朋友,別問孩子的成績,孩子考好了自然會告訴你,考不好,你耐心指導。

  • 9 # 成長教育那些事兒

    其實當孩子處於青春期、叛逆期時依然會渴望和父母好好相處。雖然隨著孩子的自我意識慢慢覺醒,他們漸漸會有自己的小祕密,變得不喜歡總是把什麼事都告訴給父母聽。在有的時候,孩子沉默不說話,並不是代表他對父母有情緒,可能僅僅只是他有想要靠自己來理清楚的事情。

    身為父母,要允許孩子擁有比較多的自我獨處時間。不能直接發脾氣地對他說:“你幹嘛又不理我,怎麼這麼不尊重我。”這時候父母允許孩子獨處,不隨意去打破他的沉默,是非常重要的。雖然這樣做對於家長來說,是很難做到的事,但是,應當明白的是,親子關係並不是長久的佔有,是生命當中一場緣分。孩子本身就是一個獨立生命體,父母愛孩子,得允許他有自我發展成長的空間。

    什麼時候才是父母與孩子的最好交流時間呢?就是當孩子感到無助,主動過來詢問父母意見的時候。當孩子來找你想聽聽你的意見看法時,在開口之前,應當先讓孩子充分地表達他到底在焦慮什麼、擔心什麼、對什麼事情拿不定主意,他想要怎麼樣,而我們在這個過程中需要耐心地用心地聽孩子說,然後再給孩子提供這些事情的最基礎資訊,還可以給孩子提供我們對此事的認可和認知及身為家長的意見。在分析利弊之後,讓孩子做出最終的選擇。

    在和孩子的交流過程中,應需注意的是,我們一定要把處於青春期、叛逆期的孩子放在與我們平等的基礎上、基於對孩子的尊重和信任上進行交流溝通。在這個時間裡,我們不僅要充分地表達自己觀點和看法,也要時刻注意其中的措辭是否是在充分地尊重孩子。如此,孩子在青春期、叛逆期也不會時常對父母不理不睬,親子關係惡化,離父母越來越遠。

  • 10 # 火龍果180115

    初中生的叛逆期就是我們常說的“青春期”。“青春期”撞上“更年期”,都想說了算,不難才怪呢!

    1.孩子不聽話或犯錯誤,家長認為:孩子是“青春期”,過了這一段時間就好了。“更年期”出現各種症狀有的還需要藥物調節,否則過後會留下病根,孩子處於“青春期”一樣需要情感疏導,否則在孩子以後成長過程中,也會留下遺憾。但孩子“叛逆”不是犯錯誤的藉口,不是提無理要求的擋箭牌,更不是家長妥協的理由。

    2.孩子在外人眼裡很懂事,就是在家裡“蠻橫不講理”(也有的表現在學校),為什麼?平時誰“溺愛”,孩子就衝誰“叛逆”。以前家長事必躬親,現在孩子認為自己長大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憑什麼都聽你的”。家長沒有與孩子一起成長,不放心,不習慣,甚至感到很傷心……是時候“放手”了。“微觀”調控吧!

    不說了,說多了也沒用。因為孩子成長並不是“吃飽不餓”,“掙錢給你花”,“幫你做事情”那麼簡單,是很難很難的,單純的效仿無濟於事。“管”和“放”要恰到好處,教育也是一門藝術,一門學問。家長要不斷學習,揣摩,進步,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身體力行影響孩子吧。讓孩子學習,你玩手機,美其名曰陪孩子,誰都覺得不!公!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錢的親戚看不起你還有必要交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