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貝佐斯

    首先確定一點,不願做,說明你發自內心的不想去做,如果一個人自內而外想做一件事,那麼就不會在乎那麼多,是否經驗充足,是否會失敗,是否會遭受別人的白眼,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你不是因為經驗不足而不去做,是因為缺少興趣。

    興趣,是一個人最好的老師。如果你對一件事特別感興趣,就會全身心的投入進去,達到忘我的境界。就說我自己,一旦對什麼感興趣,真的會廢寢忘食,忘記時間的流逝,一直在想怎麼去做,怎麼做好,吃飯時想,睡覺時想,整個頭腦都被佔據,而且特別有精神,有勁頭,感覺不到厭煩,和勞累,因為自己真的是喜歡,感興趣,好像發現了一片新的天地。

    所以在做一件事之前,首先問問自己是否有興趣,是否願意,如果剛好符合你心中所想,勇敢去做吧,不要想太多,去行動就行,加油!

  • 2 # 風口豬

    不願做一件事,主要是內心的想法。內心是排斥的。所以說也就是沒興趣。沒興趣也就沒動力。

    經驗是透過別人說和自己做,所體驗到的針對此件事情的方法,竅門等。也許會因缺乏經驗而停滯不前,不敢觸碰某一件事。但如果你對此件事充滿興趣的話,經驗就不會再是絆腳石,而成為了此件事情中的插曲,驚喜,敲門磚。

    所以說,不願做一件事,興趣是主因。經驗在其次。

  • 3 # 思想人99638797

    不願做一件事時,你認為經驗少和興趣少那個先行?

    這就是一個社會心理學關於人性【自我】解讀所涉及到的具體分支內容話題,即習好(包括喜好、嗜好、稽好、癖好…)和情結的話題。

    人來到這個世界,伴隨著感知認識的拓展深入,首先是五官感知與周圍人的互動對接,同時也在與自然界的對接,只是不同人的出生環境不同,決定了部分人小時只是在與周圍人(及其相關環境)對接,而失去了與大自然的對接,也就有了城市裡的宅男宅女,或者是乖乖女和媽寶男;出生在農村則不一樣了,一般孩子除了與家庭成員及周圍人互動外,雖然也存在乖乖女和媽寶男,但都或多或少都有了野外生活的經驗體會。

    一個人的成長史,從社會宏觀的角度看,經驗(相對具體人自身興趣比較)顯得更為重要,這是因為一個人的心路歷程來自於一路腳步的經驗體會,一個人的社會價值體現於有了實踐經驗後的能力發揮和能力創造;一個人的社會影響來自於其自身特別經驗中的能量散熱和心智的正作用力;學來的知識只當與經驗嫁接,才有人後天把握行為支配捷徑的高能量…而興趣只是屬於一個人內心的事(部分還歸屬於個人隱私),經驗雖然屬於個人行為支配的“過去時”,但所影射出來的是個人(所面對社會的)存在表現,社會影響表現!有了社會區域性的個體反應。

    從個人內心(即人性自我多元心態)系統的拓展邏輯上看,興趣在先,經驗排後。這是因為人幼小時,在自身依賴與家人擔當的互動中,大人(家庭成員及周圍人)為自身全方位擔當,自己的衣食住行和玩全方位依賴,在自身依賴與大人擔當的過程中,大人除了擔當還有關愛,那孩子又回饋了什麼呢?除了迎合取悅,還有好奇模仿,緊接著是“學著做”,興趣也就有了導向功能了!此刻,不感興趣的事自然不想去模仿,也不會去“學著做”,此時談經驗那只是後話。因為一個人不感興趣去學著做,那有經驗可談!雖然有周圍人引導,不從興趣點上入手,而直接從行動上去強迫學,那隻會推助其逆反心理定位…

    從一個人(自我心態邏輯)的求生動力上看,本能慾望只是一個人的原生動力;知識只是對接了個人經驗實踐,才會展現其個人行為捷徑支配的超能量,知識是後天能量而不是直接表現為後天動力;但人小時的知識有限,“學著做”有限,體能有限,決定了行為支配有限,但感知在拓展,心態多元在拓展,決定了興趣和情結有了同步遞增,人在行為支配的過程,始於心理意願和動機,後才有行動,既然本能慾望(也是意願)是動力,那興趣(也歸屬意願範疇)當然也是動力,由此可以認定興趣凝聚就是後天動力,除此之外,激情釋放、自尊心挑戰、擔當凸顯、信仰神化、膽量突破等都是後動力!興趣凝聚作為後天動力僅僅排在了一個人求生的原生動力之後,由此可以看到興趣對於一個人心態拓展起步定位的重要,是興趣的導向決定了行為經驗的選項,興趣在前,經驗在後。

    二千多年前古希臘思想家柏拉圖在解釋人性自我時就有了原始定位:靈魂即慾望、激情、理性…從這個大條的三段定位邏輯上看,慾望也概括了興趣,理性包攬了實踐經驗和歷練沉澱。柏拉圖在《理想國》中也談到,一個和諧理想的社會,在於每個人能找到適合自己興趣並且能做到的事,不兼做自己不感興趣而讓他人感興趣做的事…這無疑讓社會分工,把興趣作為了首要前提。二千多年前的世界,社會意識形態還處在“神本位”的統治之下,人類探求人性的歷史,就是一部充滿曲折經歷慢長的變遷發展史,三百多年前“人本位”才有了初始的定位。可二千多年前還沒有“人本位”這個概念,迎合人本位的思想邏輯無處抬頭,也無力張顯,關於人性自我方面的解讀,古希臘思想過早的釋放了合理的邏輯,無疑為人類的心路探索史,留下了閃耀著光輝的里程碑!

    談興趣的話題扯到古希臘思想,顯得扯遠了。話說回來,目前關於人性自我心態的邏輯性話題,依然存在系統深層解讀定位(有待論證)的問題。但是,關於興趣與經驗的辯證話題,只是解讀自我的初始話題不具備深層邏輯,排先排後決定於心態拓展的邏輯必然——跟著感覺走,首先是興趣的軀動,經驗雖然重要,但在具體人心路拓展史上,只不過是“跟著感覺走”之後的感悟總結,是興趣的後話。人的行為支配決定於興趣,而不是決定於外在的人為強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的男人會在女兒出嫁的那一天才知養的是一個女孩,希望女婿像自己一樣愛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