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春dy
-
2 # 布魯伯德
最近在看一本書,叫做《地球人不靠譜》,講的是行為經濟學。
在書中,提到行為經濟學有一個概念叫做損失規避,意思是比起得到,人們往往對於損失更加敏感。也就是說,比起得到的快樂,人們更看重損失的痛苦。
也就是說,你得到100元錢的快樂,要小於你失去100元錢的痛苦。
一個人改變自己的狀態,必然會涉及到“得到什麼”與“失去什麼”這兩個問題。
因此,按照損失規避的原理,一個人在一種狀態下習慣了,如果改變這種狀態,他所看重的往往是自己將失去什麼,而並非得到什麼。所以,即使他的狀態並不理想,但他還是願意這樣忍耐下去,維持現狀。
這種現象在經濟學中被稱為“維持現狀偏差”。
應該是有這三種情況:1.富翁,高階的物質生活,好幾代人後顧無憂。不工作,也無所謂。精神生活要完美。2.中層社會人士,比富翁差點。物質和精神也是非常充裕的,小日子滋潤。3.最底層的老百姓,沒什麼大的本事,種地打工,自己自足,吃喝不愁,掙不來大錢,就平平淡淡的過日子吧,安於現狀,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