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清波920
-
2 # 之道16
出境旺,相對來說入境變化不大。早有資料表明和本人親切身感受。華人出境後再消費能力非常強勁,外國遊客二次消費能力很弱。
-
3 # 小韋日常記錄
作為與文旅行業息息相關的規劃設計團隊,我們試圖從親子產品的研發這個很小的切入點思考一下行業的發展。
以下幾點,即沒有大資料支撐,也沒有嚴密的邏輯論證,更不敢說是客觀全面準確。我們是這個行業的小學生,這只是基於我們的非常有限的從業經驗以及對近期疫情發展、行業變化的觀察,在內部討論之後,總結的感性的反思。這些要點,很多都是之前就已經在發生的,不一定是單由疫情催發的。歡迎批評指正!
1. 投資:低成本方式
抵禦風險能力,資金鍊壓力
獲得收益,不必須依賴大投資
快速迭代,打造爆款
硬體是平臺,有趣的活動、節慶才是主角
投資大,風險大,資金鍊壓力也大。攤子大,維護成本高,工作人員的開銷也多。這次疫情,投資大的園區,其損失更是巨大。我們通常以為,盤子大才穩,但實則不一定,這次新冠疫情告訴我們,風險隨時到來,而且猝不及防,大而笨重的船不一定穩固,而一旦沉,則是泰坦尼克式的團滅。
因此,將來小投資的專案會受到更多的青睞。雖然大投資通常帶來的收益也大,但如果仔細算算收益率的話,則不一定比得過小而精的產品。另外,投資小的產品,其靈活性會更強,速度更快,市場方向改變,或應對競爭,更新迭代可以更迅速。當前碎片化,眼球經濟時代,創造爆款可能比追求產品線的完整性更有效果。小投資,高回報率,也是適應這樣的趨勢。
親子樂園類產品不能只靠大投入的硬體設施、裝置,更要靠 IP,節慶活動,衍生品等全方位的“網路”與“軟體”。硬體設施只是這個系統環節中的一部分。如果只注重硬體,但軟體、網路跟不上,則如開不了機,連不上網的 iPhone 一樣,即使好看也沒有作用。
因此,規劃設計,景觀設計、建築設計這些能提升在人體尺度的體驗的重要性提高,而對裝置的依賴性降低。大家不大會像以前一樣,糾結於景區的摩天輪是不是最高的,過山車是不是最快的,而會注重切身的,小尺度的,由設計本身帶來的體驗。而園區規劃中,更應當設定可靈活使用、可承載內容之不斷更新的場所,這種“彈性場所”,則可以順應小投資的環境。
2. 客群:城市近郊旅遊,自駕遊
團遊、遊輪遊受到心理影響
自駕遊更安全,靈活
多次週末周邊遊代替單次年假出國遊
汽車工業發展、房車文化滲透
對停車場的數量需求、位置、停車空間的設計提出更高要求
這次疫情,讓大家對旅遊團、遊輪等形式,產生了心理上的顧忌。經濟停擺,對每個人都是打擊,對有房貸車貸,還得養娃的親子旅遊消費主力而言,其心理打擊或許是最大的。樂觀的觀點是,計劃好的春節期間的出國遊、國內遊行程不會取消,只是推延。但或許不那麼樂觀。錢袋緊了,旅遊這種非剛需,或許就少了,再加上不少人因為疫情無法按時復工,提前透支了年假,學生則用暑假補回這段時間的課時缺失,更沒有大塊時間遠途遊了。於是,周邊遊,自駕遊或許起到替代作用,並且可能會產生多次週末周邊遊替代單次年假長途遊的情況。
自駕遊方面,近年來國家對汽車工業有政策利好,如放寬大城市限號,對新能源的持續戰略支援等。這次疫情,無疑再次推動大家購車的積極性。
因此,針對這些自駕遊的客群,景區停車場的設計,則顯得尤為重要了。停車場不但需要位置合理,車位數合理,更應該減少步行距離,要無障礙以方便推嬰兒車,還得跟整個景區的設計風格一致,要景觀,要生態;要好用好看,甚至要好玩。要把停車場作為景區的一個“景點”來設計,而不僅僅是配套設施。
另外,在歐美,自駕遊還有一種模式,即家庭為單位的房車遊。房車文化,近幾年在國內也得到了更多的認可,這次疫情之後,房車營地這類產品,也可能會有一個新的發展機會。
3. 形態:與自然融合
更多關注身心健康,更多養生遊
更喜歡自然類產品
更青睞自然的材料
戶外人更分散,更安全
家長會更傾向自然融合類產品
每個人在這次疫情中,都會有各種反思,會注意到以前不那麼注意的問題,而這次疫情過後,無疑大家會更注重身體健康,注重身體素質、抵抗力的提升。這次中醫藥起到了不錯的效果。這就是對“養生”的最大的廣告。強調自然、原生態的養生食療主題,或中醫藥、茶飲等主題會得到更多的注重。
另外,人們也可能出現“逆城市化”的心態,郊野民宿這種低密度,避免交叉,與自然融合的產品會也會有更多機會。
對於家長來說,他們會更多希望孩子在大自然中提升身體素質,而不僅僅侷限在空調封閉,人員密集的室內親子樂園或類似健身房一樣的環境中。因此,可以預期,與大自然相聯絡的產品,會得到更多的關注。
然而,家長對純的大自然,也許會仍然會有顧慮,如爬樹會不會摔下來,泥土會不會髒,會不會遇到咬人的螞蟻等。室內樂園因為有更嚴的管理,消毒等,常常會讓家長更放心一些,但這次,我們發現,病毒來襲,通風,避免聚集,避免接觸,保持距離,才是更安全的途徑,而大自然中的泥土等元素,或許並不是威脅,孩子成長過程中,一點都不去大自然接觸,則可能導致將來抵抗力得不到應有的發育。
因此,自然類的親子產品,不是傳統的名山大川那種“純”自然的,而是與自然相融合的,可以是自然的材料,自然的氛圍,自然的模式,自然化、生態化的景觀。這種融合可以解決許多家長對安全性的顧慮,也可以透過引入 IP、故事、觀演活動、親子課程等方式,使對自然的遊覽更立體,更多樣。
4. 內容:複合型的景區
自然
親子游戲性
教育意義
本地特色
有故事,有 IP
進而,沿著上一條的思路繼續推演,“自然”是其中的一個部分,但不應該是唯一的一部分。能夠容納複合型內容的親子景區,或許才是未來的方向。這裡的,還需要融合具遊戲性的親子景觀,有課程等研學旅遊元素的介入,並且能從場地本身所在地的本土特色出發,提供具有唯一性的產品,最後,則是可以透過故事、IP 等手法,貫穿前面的這些元素,使其成為一個體驗完整的,全方位的,網路化的系統。
5. 科技:不是萬能,不可盲從,巧妙利用
對科技的謹慎態度
科技不等於拼裝置,如何利用現有裝置
科技是為整體設計服務的,不應為了上科技而上科技
VR 等雲遊不能替代親身體驗
線上線下融合的途徑
這次新冠肺炎,很多線下的經濟活動或旅遊活動無法展開,於是大家很容易想到線上,包括騰訊阿里等網路巨頭,也推了一波如雲遊博物館,VR 看景點等虛擬旅遊專案。這對探索旅遊行業的線上形態,有不少積極意義。
然而,虛擬旅遊畢竟無法替代現實體驗,目前的技術也遠遠沒到《頭號玩家》那樣身臨其境。或許恰恰相反,我們被手機,iPad,VR 等電子產品綁架了,這反而促使我們迴歸到自然,回到現實。
科技應該是為內容服務的,不應該反客為主,強上科技,被科技綁架。新技術必然不成熟,初始成本很高,又容易過時。而更穩妥的方法,是巧妙利用現有技術,做內容方面的創新。
即使是對新科技的應用,也應優先採用與科技公司“合作”的模式,共攤風險,而不是“採購”的模式,一擲千金。
6. 行業如何發展:
短期嚴峻
長期準備持久戰
疫情不背鍋
多執行緒發展,注重積累與創新
旅遊有很強的季節性、地域性,因此我們也得分散佈局,多執行緒發展,精準定位,打造多樣性的產品,培養多個爆款。而這個多執行緒發展,也包括產品研發方面的創新與積累儲備,IP 衍生品、文創的線上線下銷售,以及在不同平臺、傳統傳媒、新媒體,自媒體、網紅直播等的使用。
但是,雖然疫情的影響深遠而致命,但疫情也不是背鍋俠,景區規劃設計、管理運維、產品線佈局、資金與現金流等方面的很多問題、隱患,一定是之前就有的,疫情只是把這些東西暴露了出來,所以我們得正確看待疫情的影響。
短期,或許我們看不到報復性地增長。五一小長假,可能會迎來有限的復甦,周邊自駕遊會首先受益。暑假由於要補回疫情放的假,因此恐怕不那麼樂觀。長期而言,人們總是有旅遊需求的,復甦不是問題,問題是我們能不能撐到復甦的那一天。危機來了,才知道功夫在平時,佈局在早前啊!
-
4 # 逐夢三亞
由於我們國家旅遊產品不健全,旅遊商品缺乏吸引力,旅遊產品單一,產品組合沒有形成一定的旅遊體系,加上旅遊設施不完善,導致入境遊遠遠低於出境遊的人數。並且入境遊人數很大一部分比例都在港澳臺,大陸的入境遊發展比較緩慢,未來任重而道遠!與入境遊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隨著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出境遊人數年年爆發式增長!
-
5 # 記錄自己的旅行生活
出入境比例,出境人大入境人員,到了國外你到商店或者是廣場到處都是華人,如果不懂英語,隨便都可以找個華人的目樣,問問路呀,什麼的,他們會很認真的告訴你,還可以指路。
回覆列表
華人口眾多,近些年來國家大力發展旅遊業,旅遊在國內己成為熱門,隨之而來的是快速增長的各種旅行社團和機構,更有許多人把旅遊看做是一種時尚,同時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許多人己不滿足於國內旅遊,懷著對外面世界的好奇,世界很大我想去看看的人也日漸增多,因此許多人紛紛以各種形式或跟團或自助,邁走國門,走向世界。
同時隨著國門的敞開,許多外華人在感嘆中國經濟、建設快速飛躍發展的同時,也越來越欣賞中國的文化歷史,壯美河山,大批國外遊人也紛至踏來。
在我沒有統計的情況下,憑自已的見識和感覺以及在國外旅行時看到華人擁擠購物的場面,和到處可以聽到的鄉音,我認為出境遊要比入境的遊人要多,也許是我們人口眾多的緣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