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張生全精彩歷史

    中國古代的朝代中,超過三百年的,確實很少,也就是周朝、漢朝、宋朝(當然了,這裡所說的朝代,是指在二十五史範圍內的朝代,不包括周邊的少數民族及其他一些中華民族的邊沿國家建立的朝代。另外,夏、商國家的格局還沒有定型,也不考慮進去)。為什麼超過三百年的朝代很少呢?

    (西周軍隊)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白王朝更替的原因。

    無論是哪一個朝代,一般都會經歷五個時期:初創期、發展期、鼎盛期、衰落期、滅亡期。我們仔細分析一下這五個時期的情況,也就知道中國古代的王朝,為什麼少有三百年以上的了。

    初創期。一般都是有一個非常有親和力和有遠見卓識的君王,天下的賢才俊士發現他以後,紛紛跑來依附他,拱衛他。最後他在一眾文臣武將的幫助下,打敗十八路反王、天下諸候,統一天下。統一天下還沒有完,一般還要解決功臣的問題。很多功臣居功自傲,覺得江山是自己打下來的,而自己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因此又會再次造反。於是開國皇帝還得有一番處理功臣的過程。除了功臣外,開國皇帝的兒子們又會爭奪繼承權,然後又有一番大斗。所有這些都可以稱作二次洗牌,當二次洗牌結束以後,國家才會穩定下來。

    (漢朝軍隊)

    我們觀察周朝、漢朝和宋朝,會發現,周朝和宋朝,對功臣的處理是比較好的。周朝完全分封制,宋朝杯酒釋兵權。漢朝這兩樣都沒做,是採用殺功臣,但殺得比較乾淨,所以都有利於向前發展。

    發展期。發展期其實是很考量皇帝的,發展期主要的作用是恢復被破壞的生產力,讓國家走入正軌。比較而言,漢朝和宋朝的發展期是做得最好的。漢朝有文景之治。文景之治其實最大的特點就是朝廷不折騰,給老百姓休養生息,給老百姓發展生產的時間。秦朝和隋朝是最不懂得這個道理的朝代,秦朝大肆勞役老百姓,隋朝三徵高麗大肆打仗,所以把自己給打敗了。宋朝第二代君王宋太宗、宋真宗也和遼國打,但很快就收手,開始轉向文治,這也是一種很好的方法。

    鼎盛期。物質財富堆積到一定程度的時候,王朝就會進入鼎盛期。進入鼎盛期的皇帝,常常會做兩件事,一件就是往外打,比如漢武帝開疆拓土,稱霸天下。這種做法只要不把國力耗費得太厲害,還是有成效的。還有一種就是貪圖享樂,比如唐朝的玄宗。這樣往往會引起天下大亂。唐朝本來是有機會王朝超過三百年的,但是,因為玄宗貪圖享樂,結果安史之亂後,便出現一系列變故,最終自己把自己折騰完。所有鼎盛期後,都會迅速進入衰敗期。

    (宋朝軍隊)

    衰敗期。進入衰敗期的王朝,常常會有一些辦法延續王朝命運。比如出現中興之主,進行改革和修復,這樣會起到一定的作用。很多超過兩百年的王朝,在衰敗期間,都有好幾次中興的時候。不過,漢朝、宋朝、周朝卻還有個特別的地方,就是他們實行了遷都。不管是什麼原因遷都,他們透過遷都後,確實也實現了國家超過三百年。

    滅亡期。王朝滅亡的原因,都是差不多的。一是國內土地兼併嚴重、自然災害嚴重,階級矛盾加劇,農民起來造反。一是外族入侵。或者是兩者內外夾攻,王朝因此走向滅亡。

    從以上的分析,我們大致可以看出,為什麼有些朝代長,有朝代短了。

  • 2 # 津城沐雨

    第一,中國曆代王朝以遵循古訓為體,祖宗家法,不得變更,這就使統治制度難以改革,或者說變革的阻力很大,造成現有的社會制度或統治模式不能適合現有政權,三百年的日積月累造成社會矛盾加劇,統治基礎不穩,或者士卒將相篡位,或者農民揭竿而起,王朝更替。

    第二,中國歷史上以農耕經濟為主,而農耕又以土地為根本,歷代王朝的初年,都儘量使土地平均分配,使耕者有其田,解決了農民的生存問題,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生老病死或添丁加口,土地流轉,豪門劣紳的強取豪奪,造成土地不斷集中,最後成為少數人所有,形成地主與佃農關係,大多數農民沒有土地,地主的壓榨越來越嚴重,最終造成民不聊生,農民揭竿而起,王朝更替。

    第三,王朝經過三百年的統治,大部分都是前幾十年創業艱辛統治者勵精圖治,社會走向繁榮;中間幾十年統治出現問題,矛盾顯現,這時候就要看皇帝了,如果皇帝認清現實就會改制中興,社會走向繁榮昌盛,王朝成為頂峰,如果君昏臣庸,就會矛盾加劇,造成王朝滅亡;王朝經過中興,社會繁榮之後,後幾十年皇帝一般會走向安逸,開始驕奢淫逸,殘暴不仁,王朝開始走下坡路,最終導致社會矛盾激化,王朝覆滅難以挽回。

  • 3 # 一點點歷史

    在《三國演義》的卷首有這樣一句話“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很好的詮釋了中國封建王朝的興衰。

    縱觀歷史,我們可以發現一個很有趣的規律,自秦以後,西漢享國210年,東漢195年,可是兩漢之間隔了一個王莽的新朝,唐朝289年,明朝276年,清朝276年,三百年好像是封建王朝的魔咒,除了兩宋勉強熬過了三百年,其他封建王朝無一列外的都倒在了三百年這個關口上。

    其實明朝如果算上南明也超過了三百年大限,但是清朝成為了全國性政權,南明在歷史上連半壁江山都沒有,只是割據形式存在。

    或許有人會說,再往前追溯,商朝享國五百餘年,周朝更是八百年,這該怎麼解釋。這正是我要說的農民起義問題。

    在秦朝以前的政權更迭基本上都是統治階級內部自行解決,由於民智未開,君權神授的思想深入人心,老百姓並沒有反抗意識。

    到了秦朝,隨著陳勝吳廣的一聲“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其後很多王朝的滅亡都是由農民起義推動的,比如王莽的新朝亡於綠林,黃巢動搖了大唐國本,元明兩朝更是直接亡於農民起義。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是根本原因,之所以會有反抗,除了統治階級內部鬥爭以外,更關鍵的是農民的生存極限問題,在封建體制下土地決定了一切,小農經濟是國家的經濟命脈,在和平時期隨著人口激增固有土地無法滿足糧食需求,所以在開國初期民生凋敝人口減少恢復生產比較簡單,到了中後期都會進入到土地兼併,貧富差距加大這個局面,當百姓的生存面臨威脅,反抗也就應運而生。

    這個穩定的週期一般也就一百多年,但是很多王朝發展過程中都會出現一個糾錯階段,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中興”,透過一些改革措施可以延緩衰退,但是無法背離這個根本趨勢,所以在三百年大限上,很多王朝都倒了下去。

    宋朝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特例,他並不是亡於內部的反抗,兩宋也勉強熬過了三百年大限,不是說宋朝沒有出現土地兼併問題,和其他朝代不同的是宋朝在這方面相對比較放任,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不抑兼併”。

    這樣做首先取得了地主階級的支援,其次變相提高了生產力,失去土地的農民改為租種,相對提高了承受風險的能力。而且宋朝的商品經濟比價發達,農業佔據的比例稍微降低,矛盾並沒有凸顯,同時宋朝不斷面對北方遊牧民族的壓力,內部矛盾被外部矛盾掩蓋,才會造成了宋朝在中國歷史上的特殊性。

    總結起來看,三百年是封建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個輪迴,經濟發展決定了王朝的興衰。

  • 4 # 科壇春秋精選

    如果我們翻閱中國的歷史書籍,我們發現除了記載模糊的夏商時代,還有各種混戰的春秋戰國時代,也就是西周和東周時期。中國歷史上的朝代壽命都不長,大一統時代最長的是兩漢王朝,405年,最短命的是秦朝才14年。

    中國封建王朝之所以會無法保持長久的穩定性,主要問題出在繼承人方面,因為無法確保優秀的繼承人控制王朝大局。封建王朝秉持的是血緣的純正性,只有皇帝的兒子或者皇帝的兄弟才有繼承皇位的正統性,但是老皇帝有時候也會看走眼,選擇了比較昏庸無能的繼承人,或者兒孫稀少,選擇範圍比較小。也有一些繼承人雖然即位,但是被一些權臣和宗親成功篡權顛覆的。這些不穩定因素在每一次皇位傳承中都有發生的可能。

    另外,在中國封建社會,有一句俗語叫做“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感覺是個人拼搏一下都有成為皇帝的可能,比如漢朝開國皇帝劉邦就是個小混混,曹操的子孫篡奪了東漢的皇權,司馬懿的子孫又篡奪了曹魏的皇權,成王敗寇的歷史故事也讓很多人不惜鋌而走險,所以歷朝歷代謀反篡權的事情屢有發生,無法停止。這也是王朝壽命普遍不長的一大原因。

  • 5 # 吳老實說

    不誇張的說,你的這個問題如果寫本三十萬字的書,一點沒問題。當然,今天我試著用千字左右來簡單回答這個問題。

    中華四千年,夏商時代屬於部落聯盟,沒法討論。周朝雖然八百載,但是前期也是部落聯盟,後期邦國林立,成周不過苟延殘喘,也不能作為討論範疇。然後扣除動亂時期,也不過是這幾大統一王朝。其中兩漢都是兩百年,唐明清都是三百年不到,兩宋加在一起勉強三百年。秦晉隋則都是二世而亡,轉瞬即墨。總結這些,我想大概三個方面。

    首先,人口膨脹。馬爾薩斯人口陷阱大家應該都聽說,大家可以查一下古代人口,兩漢時期到了四五千萬後就一直徘徊了一千五百年,知道清朝才破億這個數字。為何?其實很簡單,土地有限,生產力有限,農作物有限。土地上實際古代中國的核心就是漢地十八省,生產力上其實到了唐朝曲轅犁出現才開始開發南方地區,而古代華人口的頂峰期就是出現在唐朝天寶年間。至於說農作物大家應該都清楚袁隆平的貢獻。如果仔細去讀歷代人口變化圖就會發現當人口到六七千萬的情況下,必然就到王朝崩盤的時候了。如西漢初年人口不過1500萬,到了西漢末年6300萬。而過了幾十年東漢初年人口2700萬,再到桓帝時期人口又回到6700萬。然後就是黃巾起,三國興。以後歷代莫不如此,答案其實很明顯,就是人太多,很多人被社會拋棄,心中滿是憤恨。社會就變成一個火藥桶,這時候只要一點就著。這也是王朝末年民變四起的原因。

    這裡說兩個題外話,一個是關於每個王朝初期盛世之治的原因。其實根本就是經過上個朝代的人口淘汰,王朝初期地廣人稀,君主只要自己不作,無為而治。經歷一兩代人的人口繁衍,人口紅利出現,那時候時候將會是人口對於這塊最佳匹配,必然經濟發展,盛世出現。所以說這跟某些君王聖明真的關係不大,自然由之。

    二個話題是說說太平天國。清朝因為玉米紅利,在1741年人口1.4億,然後人口突然井噴,五十年後人口就過了3億,道光年間人口過4億。人口膨脹的背後不是欣欣向榮,而是社會不堪重負。這是在馬爾嘎尼訪華的見聞錄有清晰記載的,他們普通百姓普遍營養不良,流民到處都是。具體可看張宏傑的《盛世下的真相》。所以幾十年後為什麼洪秀全為什麼能夠席捲大半中國也不足為奇了。

    回到主題,剛才我說了人口陷阱的問題。接下來要說的跟這個相似,我給他起名是統治階層的陷阱。最典型的就是明朝的老朱家子孫,朱元璋的時候這些加起來不過千,而到了萬曆年間到了三十萬,而天啟就到了六十萬。這幾乎佔了全華人口的百分之一,但是他們消耗的確遠遠大於這個數。所以有人說明朝就是被這些王爺吃窮的。其實除了這些,冗官冗員現象歷代都有,而且這種想象是不可逆的。因為官僚是國家統治的基礎,而官位又是國家獎勵的最重要獎品,所以必然造成官員越來越多。但是官員本身並不創造社會價值,而是消耗。這就必然給社會的負擔越來越重。

    還有最後,這個是根據上一點引申而來。統治力的下降!冗員的結果必然造成國家核心和社會基層的距離拉大,這樣的後果則是統治力下降。何為統治力,就是國家核心發出的命令能否實行的執行力。歷代建國之初,官員少而精,但是執行力高。但是到了後期,卻往往政令不出京城。而且恐怖的時候當核心權利的缺失,龐大的官僚網會自發的構成區域權利中心,這樣這架權利機構就會失控。舉例來說把,安史之亂的時候,唐玄宗一道聖旨可以殺了在外統軍的高仙芝封常清。但是百年之後黃巢進長安幾乎不費勁,因為地方的軍為了自保幾就放黃巢進京的。這就是說明唐皇的的命令沒人聽了,也就是統治力下降了。所以不過二十年,輕鬆被朱溫代之。而清末的東南互保也是典型,中央政府對外宣言,下屬地區居然說是保持中立,這難道不是說明清政府的威信喪失?所以不過十年,武昌槍響而全國獨立,其實在當年的東南互保就看得出端倪了。明末的也是如此,北方雖然被搗碎,但是江南確幾乎完好的。但是縱觀整個明末,江南都好像一直在作壁上觀,直到清朝南下。這就是我的第三個觀點,統治力下降。所以末日王朝就像個脆弱的胖紙,一推就倒。

  • 6 # 腦洞歷史觀

    這就是興亡週期率,每個朝代都會經過興衰始亂,迴圈不已。

    大的朝代,一開始總會有一兩個英明的皇帝,在第三代開始,會出現一些社會危機,如果這時候,有一個英明的皇帝出現,這個朝代就會度過這個難關,進而可以沿繼兩三百年。但再英明的皇帝,也無法將一個朝代帶出三百年。一百年之後,社會開始積重難返,社會在依靠慣性,而不是創造力在前行。到了最後時刻,無論當時的皇帝多麼英明,都不可避免要走向滅亡。

    唐宋明清都是這樣的例子。

    為什麼會這樣呢?內在的原因就是社會的流動性,階層的活躍性。

    在朝代的一開始,往往是大亂之後,社會重新洗牌,社會提供了大眾一個重新自我定位的機會,你是草根,但有可能成為開國將軍,就算你是普通農民,也有可能重新獲得土地。在每個朝代的開始,都會發生均田的機會。這等於重新組織了社會,使社會再度充滿了活力。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人的逐利性就會導致土地向少數人集中,資源也往少數人集中,社會階層的流動性開始變壞,寒門再難出貴子。這時候,這個社會就如同得了癌症一樣。

    有時候,外表還看不出來,看上去,好像精英還很多的,比如明末,東林黨的人個個都很有才,說話又好聽,看起來大明人才很多嘛,為什麼後面滅亡了呢?這就是因為精英固化了,都是這些大地主家的。

    這種固化的階層使得社會失去了活力,變得僵化,社會效率降低,協調性、重組性變差,所以人家清朝十萬大軍就征服了大明,就是因為人家的社會效率要高。

    我在歷史中發現,歷史上存在一個臨界點。在這個臨界點之前,當發生一件事情時,雖然看起來很險惡,但總能夠逢凶化吉,以朝代來論,朝代之初就處在這個階段,比如唐初,突厥那麼強大,但因為唐初的社會是一個充滿活力的社會,儘管碰到突厥的一次次挑戰,兵馬打到了渭河邊,但依然能夠順利的解決,因為參與其中的社會因子,都在使事情朝好的方向發展。明初宋初同樣如此,清朝也是,三藩之亂髮生時,清朝看上去危機重重,但其實很順利就解決了。

    而到了臨界點之後,發生一件事情時,往往就會朝著最壞的方向發展,最終變得不可收拾。我們前面聊過,清朝亡於一個菸頭,明朝亡於一只雞,其實一開始都是小事,但因為社會活力下降,任何事情在面臨選擇時,都會朝著壞的方向發展。

    明末時,很多事情發生時,看上去局勢還在大明手裡,大明有很多次機會可以避免亡國,但最終都朝著亡國的方向去走。

    那麼,這個歷史臨界點在哪裡呢?

    現在看來,這個臨界點就是寒門能否出貴子。如果一個社會寒門是可以出貴子的,這個社會就是朝氣蓬勃的,是充滿希望的,是能夠面對任何挑戰跟偶然事件的。而當一個社會寒門不再出貴子時,儘管社會看上去依然繁榮,但已經是暮氣重重,離最終的死亡,可能也就差一個導火索吧。

  • 7 # 聆聽視野

    這就是所謂的歷史週期律吧,其根源在於人性。只要一個社會是人治而不是法治,就會像人經歷一個生命週期一樣經歷從開國——強盛——守成——衰落——滅亡的週期。中國所有的朝代基本上走的都是這個套路。

    什麼是人性呢?我們可以說出很多很多,比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比如好逸惡勞好吃懶做,比如貪得無厭喜新厭舊,比如貪生怕死好大喜功,比如喜歡聽奉承話被怕馬屁等等。幾千年來,人性始終沒變,你看三言兩拍,看史記漢書,你就會發現,古時候的人所思所想,他們的愛恨情仇,與今天沒有任何分別。為什麼人性不變而技術和經驗可以積累和傳承?原因很簡單,技術經驗可以物化,可以儲存,而人生的感悟和體驗卻隨著生命的終結而終結。雖然我們的父輩苦口婆心地教育我們,但那些道理只有到我們經歷了足夠的人生之後才能真正體會到。

    因為人性不變,所以一代人又一代人不斷重複前人的錯誤,我們所得出的經驗教訓僅止於我們的人生,並因為我們人生的終結而清零了。中國封建王朝實行的都是人治,人性的優點與弱點都在王朝身上體現出來。一般情況下,開國君主因為是自己打下來的天下,能力都很強,也特別有憂患意識,總想保持自己的江山永不變色。為了恢復經濟民生,開國之初君主的政策一般都比較仁厚寬大。經歷一兩代、兩三代勵精圖治之後,國家財富有了積累,這時候的君主或者野心膨脹好大喜功,或者奢侈腐化貪圖享受,國家往往盛極而衰。此後,生於深宮長於深宮的皇帝不僅身體柔弱,而且完全不瞭解社稷民情,漸漸不思進取不理政事,這時候大權很容易旁落,或外戚,或宦官——就這一點來說,清朝是最成功的。天下承平日久,軍隊的作戰能力自然下降了,官府積累的腐敗現象也多了,政府漸漸入不敷出,於是開始搜刮百姓,各種名目增稅。當突如其來一場天災——比如洪水,蝗蟲,或者遊牧民族入侵,往往就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流民,暴亂接踵而至,這時就是改朝換代的時候了。

    可是,還有一個問題,為什麼歐洲的王朝特別長壽呢?它們即使終結,通常也是後繼無人的緣故。我想大概有兩個原因。一是西方基督教社會信奉君權神授,王族,貴族與平民之間隔著無法逾越的鴻溝,普通百姓都是虔誠的教徒,當然不會動歪心思推翻國王自己坐莊。典型如英國,殺了一個國王又把他的兒子請回來做國王,趕跑了一個國王又把他女兒女婿請回來,原因就是別人當國王得不到承認,沒有合法性。而我們中國,信奉的是槍桿子裡面出政權,誰的拳頭硬誰就當皇上。二是西方社會有法治傳統,是有限王權。法治的好處就是靠制度管理國家約束統治階級,這樣就可以克服人性的弱點。有限王權既限制了君主的作為,也限制了他作惡的能力,這反而對王朝的長治久安有好處。

  • 8 # 小小嬴政

    從秦朝開始,中國進入了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秦朝從秦始皇一統天下到劉邦滅亡秦朝只經過了短短几十年的時間。秦朝之後其他封建王朝又先後崛起,但是一直到清朝滅亡,封建制度結束,也沒有一個封建王朝能夠存在超過300年,其中存在時間最長的三個王朝分別是:唐朝存在了290年,清朝存在了276年,明朝存在了276年。

    300年似乎是封建王朝的一個怪圈,一直到最後也沒有一個王朝能打破這個旋律。其實這些封建王朝最本質的特徵沒有差異,滅亡的原因大致相同的,馬爾嘎尼在評價清朝的時候說過:清朝就像是一個破舊的輪船,只是因為掌舵者比較精明,所以才沒有出現問題,一旦有一個不合格的掌舵者出現,立刻就會出現問題。

    馬爾嘎尼的這個評價其實適用於中國所有的封建王朝,封建王朝往往都是在出現了比較差的掌舵者的時候就會土崩瓦解。而這種土崩瓦解的形式可能是農民起義推翻,可能是少數民族政權入侵,可能是帝國內部的權臣擁兵自立造反。

    在中國的封建王朝歷史上,出現過很多的昏君,而這些昏君一般都是亡國之君,還有一些是亡國之君的父親或者爺爺。封建王朝本身的制度決定了封建王朝很難長久,封建王朝大多數實行嫡長子繼承製度,嫡長子的素質參差不齊是封建王朝出現昏君最大的原因。

    晉朝的兩位白痴皇帝,都是因為嫡長子繼承製度的原因當上了皇帝,而這樣的皇帝出現之後就會伴隨著官吏的腐敗,大臣的造反,農民的起義,遊牧民族的侵略,最終導致國家出現變亂。

    而後面的皇帝即使非常的能幹也很難挽回敗局,比如說明朝的崇禎皇帝就比較能幹,但是依然消除不掉明朝幾代昏君種下的惡果。

    在清朝時期,清朝的統治者並沒有採用嫡長子繼承製度,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出現昏君的可能性,清朝的皇帝雖然也不是非常完美,但是比起來之前的王朝要強很多,清朝歷史上也沒有出現一個昏君,這主要是因為清朝採用的是內部選拔的制度,對於皇位繼承者的教育非常重視。

    清朝滅亡的原因和歷史上其他封建王朝不同,清朝趕上了列強擴張的時期,在內外的多重打擊下,清朝最終在辛亥革命後滅亡了。而清朝之外的封建王朝,在王朝的末期總會有一個昏君出現,這個昏君的作用就是透過一系列手段讓王朝變得混亂起來,最終在一片喊打聲中滅亡。

    其實封建制度本身的缺陷是封建王朝不能長久的根本原因,王朝在一家一姓傳播,難免會出現昏君,而300年剛好是一個週期。王朝剛剛建立的第一位統治者肯定都是比較強的,而從第二代開始就可能出現昏君,300年的時間則是要更換很多位統治者,自然也就很難保證不會出現昏君,王朝也就很難能夠延續300年以上。

    除此之外,馬爾薩斯定律也是其中的一個關鍵原因,馬爾薩斯定律指的是工業革命之前,王朝的人口的增長速度遠高於生產力的增長速度,這樣就會造成人多地少,人多糧少的局面,很多王朝的滅亡的前夕都發生了饑荒,這些饑荒就是因為人口的增長超過了生產力的增長導致的。

    而饑荒就會造成災民,在災民的衝擊下,封建王朝瞬間土崩瓦解,即使沒有土崩瓦解也會實力大損。唐朝的黃巢起義,清朝的太平天國,明朝的李自成起義,漢朝的赤眉軍都是這種情況下產生的。而當戰爭過後,就會出現人少地多的局面,很多盛世也是這樣產生的。

  • 9 # 歷史總探長

    王朝的興衰更替是歷史的必然,這一點毋庸置疑,萬年不滅的王朝根本就不存在!

    為什麼不超過300年,因為王朝的制度在50年、100年才漸漸顯露出來其弊端,中國古代歷史中的那幾個主流王朝(秦漢、隋唐、唐宋、明清),他們滅亡的原因皆是如此。

    秦漢

    秦王朝享國祚14年。

    秦朝是二世而亡,原來的秦始皇希望自己的大一統王朝能夠延續國祚只千世、萬世,可是沒有想到僅僅14年的時間,秦始皇的大一統王朝就覆滅了,曾經被他鎮壓的六國再次死灰復燃,成為了摧毀秦王朝的主要力量。

    滅亡根源在於制度、暴政。

    秦王朝之所以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快速的滅亡了,不僅僅在於暴政、嚴苛,還有就是秦王朝是處於一個革新制度,改變國家政體結構的新起點,而這種更替是需要時間去消化和吸收的。但是,遺憾的是秦王朝等不了那一天。

    漢朝享國祚405年。

    大漢王朝共擁有29代帝王,漢王朝是外戚政權和宦官政權最為嚴重的王朝,在劉邦建立大漢王朝時期,就將異姓王廢除,僅僅只留下了同姓諸侯王,但是劉邦卻不會想到同姓諸侯王又成為了最大的禍害,到了漢景帝時期以致徹底爆發了“七國之亂”。

    緊接著後來的王氏外戚徹底覆滅了西漢王朝,而新建立起來的東漢王朝在末期有成為了一個宦官和外戚相互掣肘的王朝,尤其在東漢末期,漢王朝已經走在了死亡的邊緣。

    滅亡的根源在於官宦和外戚專政。

    隋唐

    隋朝享國祚38年。

    隋文帝楊堅結束了300多年的混亂局面,就曾經分崩離析的勢力再次迴歸了大一統,經過隋文帝楊堅的勵精圖治,隋王朝恢復了已經被戰爭破壞的農業經濟,社會經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

    但是到了隋煬帝的時候,開鑿大運河、三徵高句麗,多年的征伐戰爭讓隋王朝的百姓們苦不堪言,難以承受生活的壓力,內政有門閥制度的衝擊,外政有農民起義的爆發,而隋王朝的那些貴族恩更是將隋王朝直接踹了一腳掀翻了。

    所王朝的滅亡不僅僅是暴政,更是那些皇親貴族的存在直接影響到了隋王朝的統治。

    唐朝享國祚289年。

    這個經歷了21位帝王的王朝,在大唐初期、中期常見了舉世矚目的大唐盛世,但是盛唐之下的統治卻危如累卵,到了唐玄宗後期,唐王朝被各地的藩鎮所制衡,中央政府已經無力和地方藩鎮勢力相互抗衡,終於爆發了“安史之亂”。

    這場戰亂對於唐王朝來說是致命的一擊,他讓唐王朝開始由盛轉衰,曾經的帝國也成為了雞肋般的王朝。

    到了唐朝後期,又開始了權臣和宦官的相互鬥爭,整個唐王朝幾乎都掌握在了宦官的手中,並且這些宦官將皇帝的生命視同兒戲,皇位繼承儼然已經成為了一個空談,他們不僅掌有生殺予奪大權,還將唐王朝的江山徹底葬送。

    到了唐王朝後期,農民起義不斷,終於覆滅了。

    宋元

    宋朝享國祚319年。

    這個經歷了18位帝王的皇帝,硬生生的憑藉自己是“富一代”王朝的資本將自己的國祚延續了300年,宋朝的戰鬥力真的可以說是一個“戰五渣”的存在,在身邊的契丹、金國、西夏環伺下,幾乎已經成為了一頭待宰的羔羊。

    而宋朝為了避免自己走上和唐王朝一樣的悲劇命運,開始了“重文抑武”的治國理念,但是這項政策也讓宋王朝的軍事實力大打折扣,這個在中國歷史上的大一統王朝成為了一個軟柿子王朝,300多年的王朝就這樣被吊打了一輩子。

    元朝享國祚97年。

    元朝是第一個入主中原的大一統王朝,元朝的建立對於中原民眾來說是一場無妄之災,他們有著嚴格的等級制度,極力的打壓漢族民主,在這種高壓政策下,民眾的生活苦不堪言,農民紛紛揭竿而起,一舉蕩平了元朝的統治。

    元朝的滅亡不僅僅是高壓政策,還有戰爭的內耗和勢力的內鬥,讓元朝的元氣大傷。

    明清

    明朝享國祚276年。

    明朝的建立可以說是讓人出乎意料的,朱元璋從一個窮苦人家一路開掛,一手建立了大明王朝,還將曾經的元朝勢力徹底打趴下了,明朝最大的特點就是廢除了丞相制度,但是明朝的黨爭卻是最為激烈的。

    到了明朝的後期,太監和黨派的鬥爭已經徹底將明王朝的中央權力分散,各地農民起義不斷,而在遼東地區還有一個更為強大的政權一直在虎視眈眈的想要入主中原。

    明朝滅亡的根源在於黨爭、外敵入侵。

    清朝享國祚268年。

    這個由“辮子軍”組建的新興王朝,它是我們最為了解的王朝,但是曾經因為“留髮不留頭”的政策,大面積的血腥屠殺也讓華人沒少慘遭殺害,清朝在大眾的眼中好像就是腐朽和沒落的,但是清朝卻是古代王朝中領土面積最大的王朝。

    清朝滅亡的根本在於處於一個大變革的時代。

    在這種時代和制度的衝擊下,清王朝走向覆滅已經是必然了。

  • 10 # 歷史的拐點

    有句讖語說的好:“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為什麼封建社會政權最長無法超過三百年呢?

    我覺得和封建社會的根本社會屬性以及統治者有關。

    一、根本原因

    封建社會的根本是生產資源的私有化以及簡單社會生產下生產資料的單一化:土地

    國朝初年,經過前朝的動盪。大量地主破產,土地流轉回廣大自耕農手中。人人安居樂業,他們繳納大量賦稅,承擔國家勞務,自耕農的富裕則是國家的富裕。

    根據“馬太效應”。強者愈強,弱者愈弱。隨著時間的推移,土地集中向少數地主,大量自耕農破產並淪為佃戶。稍微遭遇天災人禍便會活不下去,爆發農民起義,破壞地方的經濟基礎。徹底將國家經濟破壞。國家收不上來賦稅,越來越窮。應付農民起義等愈加無力,於是經濟基礎被破壞的越來越嚴重。如此便形成了死迴圈

    皇朝在經濟與國力都是處於上升階段。社會矛盾都會在經濟繁榮中被壓制。一旦經濟停滯發展,各種社會矛盾必會集中爆發,國家便走向衰敗。

    二、天災人禍

    大部分的朝代滅亡都是因為“人禍”。二百多年的時間,按照每位皇帝在位二、三十年時間。至少也有十位以上皇帝。很大機率會出現或昏庸或懶惰或幼年繼位的特殊情況。在封建分權不健全的情況下,出現權臣把控朝政,改朝換代的機率大增。

    即使封建制度健全,皇帝各個勤政。也擋不住天災的危害。天災的種類很多,既有天氣的影響,也有外敵的入侵。有時候人力在天災面前是毫無還手之力。二百多年的統治時間,必然會遇到天災危害。天災的處理方式不同,要麼削弱國家的內力,要麼直接使得國家徹底衰敗。

    結語

    總而言之,二三百年的時間皇朝就像一架疾馳的馬車會遇到各種各樣危機與困難,越過一道又一道困難,無論如何都會使得國家有所磨損。馬車可能直接散架,也可能勉強維持。

    根本原因還是國朝中期(大概就是建立一百年後)土地兼併嚴重,原本的小農經濟體系破產,國家的經濟發展停滯甚至發生倒退。於是社會各類矛盾不斷爆發,最終就在這些不斷的危機以及不斷縮減的財政中,國家走向滅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對一個人的思念不能和別人說,是什麼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