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西戎香》
孩提時我居住的小鎮,每到八月十五臨近,大人們便把在瓦盆裡發酵的開了口的麵糰,倒在碩大的面板上,再在灶裡生著柴火,兩尺大口的鐵鍋裡放入些許二茬白麵,翻炒到乾麵散發出麩皮的熟香後,活入核桃仁,花生仁,三司條,陳皮,土蜂蜜攪拌均勻,盛出涼著準備做餡;然後就開始在案板揉發酵好的面,一邊揉,一邊往裡加入乾麵粉,直到發麵揉至軟硬適中,色白筋青,再擀成臉盆口大小的薄薄面餅,上面撒勻調製好的蜂蜜陳皮餡,三層後封住頂,上鍋蒸前用筷子沿麵餅的邊緣壓出蓮花瓣的形狀,取菩薩端坐蓮花臺之意,然後上大籠屜蒸上半天,八月十五特有的食品“月餅”就做好了,吃上一口,麵筋餡酥,面香中蘊含著核桃自帶的野味,三絲的南國異域風情,陳皮又將中國幾千年中成藥的草香提煉,蜂蜜提升了各種味道的同時把大自然百花草的精靈展現,香甜入骨。
上個世紀人們日子普遍過的拮据,這麼好的食品就是在今天也是佳餚呀,那個香是用石頭大磨盤磨出的麥子面香,是幾乎沒有農藥化肥的天然麥子的香,那個味道是一種淡淡的鄉愁,是隻可意會的故鄉記憶,是一絲縷縷溫馨的憧憬,它對我味蕾的佔據,可能會縈繞我一生。
長大後我來到異鄉,年過半百猛然發現身邊民俗中就沒有八月十五蒸月餅這一傳統,我的驚詫之心可想而知。我的故鄉是西北一小鎮,長大後我來到市上城區,相距也就一百來公里,城區管轄的麥積,秦城兩區,甚至與故鄉武山縣比鄰的甘谷縣,都沒有八月十五蒸月餅這一習俗,我甚為迷惑,為什麼是這樣?風土民情是幾千年的文化沉澱、遺留和傳承呀。
如果今日你去武山縣西南部,有幸能碰上九十歲左右的老人,你請教他們為什麼八月十五蒸月餅,他們可能會脫口而出:“殺回回”。但問什麼意思,為什麼,也許大多說的不是很明白。
歲月荏苒,逝者如梭,相傳在家鄉,曾有一個相當長的悠悠歲月被西域少數民族統治,每家每戶都有一個“回回”是統治者派來的家長,稱“大大”,每家的一切都是他們說了算,甚者這家娶來的新媳婦也是他們先驗,時至今日,本地人還稱父親為“大大”,可見那段相當長的異族蹂躪對本地人造成的畏懼之彌久;久而久之,民間反抗是必然,所以民間就暗地商量,八月十五在月餅的夾層藏字畫,互相走動傳遞,一致商量好八月十五晚上殺“大大”,那時的鄉人不是每家都有識字人,鄉人就用簡易統一的繪畫傳遞資訊。在那個腥風血雨的晚上究竟發生了多少鮮為人知的謎團,今天的人已經雲淡風輕了,也不是這裡的探究範圍,但本人今天做了考證,寧夏民俗裡至今還有濃濃地做“月餅”的習俗。
筆者小時候,八月十五晚上,不管窮富,家鄉家家戶戶都在月上初稍之時,院中擺上供桌,桌子上供奉上梨,葡萄,蘋果,煮熟的嫩包穀等農人院裡及莊稼地裡的自產水果和五穀雜糧做的熟食,最重要的是供桌當中要用盤子呈獻上八月十五特有的食品月餅,然後房門緊閉,熄燈,院牆門不用門擔頂著微微開開,靜悄悄地等待天神光顧享用供品;這是農人們秋實之後的祈福求願,盼望今後的日子,家道興旺,好運當頭。每到這天晚上,也是兒時的我最神秘、開心、甜蜜和有收穫的晚上,我們三五成群,結伴去偷月餅;碰上家貧如洗或精於算計的人家,會把擋門用門擔頂上,我們便用提前做好的木杆綁上鐵勾,把健竄靈活的夥伴蹲下用肩膀推上牆頭,然口把月餅慢慢地用長杆鐵勾勾起收回、拿走,夥伴們幾乎都有收穫。八月十五晚上偷月餅似乎已經是家鄉約定成型的鄉俗了。稍大之後我問大人,為什麼我們能偷上月餅,平時怎麼家家晚上鉗門,就是大門開著,進去人之後都能發現,大人告我說:“月餅被神仙吃了,不是你們偷走的”。
八月十五也叫“團圓節”,關於“團圓節”的最早記載見於明代,《西湖遊覽志餘》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帝京景物略》中說:“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刻瓣如蓮花……”。我想這些記載已經是家鄉殺過“回回”之後的事了,至於分瓜必牙錯之記載,筆者小時候就親眼見過,親身感受過那種場景,這場景又是銘刻在心的童年後話了。
《八月西戎香》
孩提時我居住的小鎮,每到八月十五臨近,大人們便把在瓦盆裡發酵的開了口的麵糰,倒在碩大的面板上,再在灶裡生著柴火,兩尺大口的鐵鍋裡放入些許二茬白麵,翻炒到乾麵散發出麩皮的熟香後,活入核桃仁,花生仁,三司條,陳皮,土蜂蜜攪拌均勻,盛出涼著準備做餡;然後就開始在案板揉發酵好的面,一邊揉,一邊往裡加入乾麵粉,直到發麵揉至軟硬適中,色白筋青,再擀成臉盆口大小的薄薄面餅,上面撒勻調製好的蜂蜜陳皮餡,三層後封住頂,上鍋蒸前用筷子沿麵餅的邊緣壓出蓮花瓣的形狀,取菩薩端坐蓮花臺之意,然後上大籠屜蒸上半天,八月十五特有的食品“月餅”就做好了,吃上一口,麵筋餡酥,面香中蘊含著核桃自帶的野味,三絲的南國異域風情,陳皮又將中國幾千年中成藥的草香提煉,蜂蜜提升了各種味道的同時把大自然百花草的精靈展現,香甜入骨。
上個世紀人們日子普遍過的拮据,這麼好的食品就是在今天也是佳餚呀,那個香是用石頭大磨盤磨出的麥子面香,是幾乎沒有農藥化肥的天然麥子的香,那個味道是一種淡淡的鄉愁,是隻可意會的故鄉記憶,是一絲縷縷溫馨的憧憬,它對我味蕾的佔據,可能會縈繞我一生。
長大後我來到異鄉,年過半百猛然發現身邊民俗中就沒有八月十五蒸月餅這一傳統,我的驚詫之心可想而知。我的故鄉是西北一小鎮,長大後我來到市上城區,相距也就一百來公里,城區管轄的麥積,秦城兩區,甚至與故鄉武山縣比鄰的甘谷縣,都沒有八月十五蒸月餅這一習俗,我甚為迷惑,為什麼是這樣?風土民情是幾千年的文化沉澱、遺留和傳承呀。
如果今日你去武山縣西南部,有幸能碰上九十歲左右的老人,你請教他們為什麼八月十五蒸月餅,他們可能會脫口而出:“殺回回”。但問什麼意思,為什麼,也許大多說的不是很明白。
歲月荏苒,逝者如梭,相傳在家鄉,曾有一個相當長的悠悠歲月被西域少數民族統治,每家每戶都有一個“回回”是統治者派來的家長,稱“大大”,每家的一切都是他們說了算,甚者這家娶來的新媳婦也是他們先驗,時至今日,本地人還稱父親為“大大”,可見那段相當長的異族蹂躪對本地人造成的畏懼之彌久;久而久之,民間反抗是必然,所以民間就暗地商量,八月十五在月餅的夾層藏字畫,互相走動傳遞,一致商量好八月十五晚上殺“大大”,那時的鄉人不是每家都有識字人,鄉人就用簡易統一的繪畫傳遞資訊。在那個腥風血雨的晚上究竟發生了多少鮮為人知的謎團,今天的人已經雲淡風輕了,也不是這裡的探究範圍,但本人今天做了考證,寧夏民俗裡至今還有濃濃地做“月餅”的習俗。
筆者小時候,八月十五晚上,不管窮富,家鄉家家戶戶都在月上初稍之時,院中擺上供桌,桌子上供奉上梨,葡萄,蘋果,煮熟的嫩包穀等農人院裡及莊稼地裡的自產水果和五穀雜糧做的熟食,最重要的是供桌當中要用盤子呈獻上八月十五特有的食品月餅,然後房門緊閉,熄燈,院牆門不用門擔頂著微微開開,靜悄悄地等待天神光顧享用供品;這是農人們秋實之後的祈福求願,盼望今後的日子,家道興旺,好運當頭。每到這天晚上,也是兒時的我最神秘、開心、甜蜜和有收穫的晚上,我們三五成群,結伴去偷月餅;碰上家貧如洗或精於算計的人家,會把擋門用門擔頂上,我們便用提前做好的木杆綁上鐵勾,把健竄靈活的夥伴蹲下用肩膀推上牆頭,然口把月餅慢慢地用長杆鐵勾勾起收回、拿走,夥伴們幾乎都有收穫。八月十五晚上偷月餅似乎已經是家鄉約定成型的鄉俗了。稍大之後我問大人,為什麼我們能偷上月餅,平時怎麼家家晚上鉗門,就是大門開著,進去人之後都能發現,大人告我說:“月餅被神仙吃了,不是你們偷走的”。
八月十五也叫“團圓節”,關於“團圓節”的最早記載見於明代,《西湖遊覽志餘》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帝京景物略》中說:“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刻瓣如蓮花……”。我想這些記載已經是家鄉殺過“回回”之後的事了,至於分瓜必牙錯之記載,筆者小時候就親眼見過,親身感受過那種場景,這場景又是銘刻在心的童年後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