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在路上China

    烽火臺起源於西周時期,長城修築的歷史可上溯到西周時期,發生在首都鎬京(今陝西西安)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戲諸侯”就源於此。

  • 2 # 優雅喜鵲A

    在古代,烽火臺是河西這塊千里沃野上的制高點。那飄飛直上的濃煙,像是一位巨人的黑髮,也似一柄直刺天空的利劍。當馬蹄紛亂、人聲哭號,烽煙是一道傷口。生活在長城腳下,也常常以烽火臺為伴。在烽火臺上點燃草木,一股濃煙升起,人們看見煙火,就知道有了進犯的敵人。老人們還說,烽火臺上也點狼糞,狼糞燃起的煙黑且直,很遠的地方都能夠看到。那烽火臺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呢?是誰發明了它呢?

    烽火臺每隔一段距離就有一座,它有五個墩、空心墩、甜水井墩、新墩等等。地處田野上的墩,大都毀壞,而矗立於戈壁沙漠上的墩則儲存相對完整。關於烽火報警,目前我們見到的最早的文獻記載是《墨子·號令》:這段記載中,需要加以解釋的是“候”,這在古代是軍中的偵察人員,有斥候和烽候兩種,前者是遊動哨,後者是固定的觀察哨。“晝則舉烽,夜則舉火”是烽火的兩種形式,從視覺原理上來看,人們在白天很容易看見煙,而在夜晚則能夠清晰地看見火。這就對烽火報警有了具體的要求,那就是白天的“煙”,夜晚的“火”。要使白天的煙濃一些,那就得有特殊的材料,像用狼糞做燃料,歷史就有記載。烽火臺不是一開始就是現在我們所看見的這個樣子。

    它從最初的“樹表”到簡單的建築,或造高木櫓,或高築土臺,經過一再演化,其形制已十分規整。如唐李靖的《衛公兵法》就對烽火臺形制做了詳細的描述,把烽火臺的地理、構造、形制說得很清楚了。

    烽火臺的布點,在我所走過的地方,像記載中的“五里一烽,十里一燧”不常見,可能是西部地廣人稀,視野開闊,烽火臺的布點便稀疏些。看來,烽火臺的布點應該是以便於相望為準。烽火臺的設定基本上是以交通線和邊防線為主,其所佔據的地理位置,往往十分險要,最起碼也是易守難攻。

    在河西走廊的許多地方,人們之所以一眼就可以看見烽火臺,仔細觀察就能夠發現,這些烽火臺大多數是建在高岡和山峰之上,居高臨下,有著特殊的地理環境。河西長城其形式主要有牆、烽燧、塢障和城等。它不是像人們想象的那樣,只是一條連續不斷的牆而已,並配置有長期駐軍守備的具有縱深防禦能力的邊防體系。

    疏勒河流域,我們看到那裡修築的漢長城每隔一段距離,在自然條件相對好一些、水草相對豐茂的地方,就會有一座城障。這些城障是某一段長城防線的守衛中心。所謂城障,史書上是這樣解釋的:“漢制,每塞要處別築為城,置人鎮守,謂之候城,此即障也。

    而烽火臺僅僅是城障的耳目,主要的作用是報警。河西走廊長城的烽火臺可分為兩類,一類是與長城同線的烽火臺,其任務是烽火報警、傳遞郵件、守衛長城、保衛邊境;另一類是望報警的烽火臺,是延伸出長城的望線,這主要是指那些以一個防守區域為中心,向四周作輻射狀展開,四處延伸修建在制高點上的烽火臺,這類烽火臺基本上不擔任抗擊入侵、保衛疆土的任務,它們只是向指揮部門傳遞準確的軍情。一座座烽火臺,守望著茫茫無盡的時空,守望著蒼如逝水的歷史,守望著一望無際的未來,矗立於我們的視野之中,成為我們懷念與沉思的人口。

  • 3 # 糖糖日常

    烽火,意思是邊防報警的煙火,我們已知的最經典的典故是“烽火戲諸侯”。所以我們理所應當認為烽火臺最早出現於周朝末期。但是烽火臺作為一個當時的報警裝置,從“烽火戲諸侯”的典故中我們可以知道,諸侯們確實能夠及時的到達。這證明烽火臺在當時已經很普及,很成熟了。一件新興事物從被發現,到被使用,到被廣泛使用,勢必要經過很長一段時間,尤其是在古代那種訊息閉塞的情況下。所以我認為,烽火臺肯定出現在周朝末期以前。

  • 4 # 小黎日記呀

    "烽火臺"顧名思義即點燃烽火的地方。用現代語言來解釋的話就是中國報警的烽火。白天有敵人入侵就燃煙,晚上有敵人的話就點火。

    那麼這個烽火臺起始於古代那個時期呢?對的,就是起源於西周時期。相聞在西周時期有這個傳說:"烽火戲諸侯",這個就是當時的周幽王為了博的愛妃褒姒一笑而戲弄諸候的這麼一個事件。

    西周時期為何會有烽火臺的出現呢?據歷史記載,西周最後共有71個諸候國(具體的我就不在這裡說了)。後面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多數諸候之間常年都發生戰爭,一些國家因為戰爭徹底滅國不存在了,有些呢因為戰爭死傷無數,也被其他強國一同收並。就是因為諸候間的爭權奪利,在西就出現了“烽火臺”這個“報警訊號”在國土邊防每隔一段距離就會設定一個烽火臺,如果有其他國家入侵立馬利用烽火臺將訊號傳入朝內,所以這就是“烽火臺”的來歷。所以到最後,就只剩下"齊 楚 燕 韓 趙 魏 秦"七大強國。

  • 5 # A藍胖子3

    考古發掘找到最早的烽火臺,是西漢年間的。在漢匈戰爭時期,烽火臺是整個漢王朝邊防體系的重要設施。《史記》中有記載,“胡騎入代句注邊,烽火通於甘泉、長安。數月,漢兵至邊,匈奴亦去遠塞,漢兵亦罷”。一旦有匈奴入侵,前方的烽燧可以及時預警並略微遲滯敵軍,長城邊牆則能阻斷匈奴小部隊的襲擾與偵查,後方的屯兵要塞則根據烽燧、前哨提供的情報組織反擊。

    《墨子》裡倒是有關於烽火臺的記載,但至今仍沒有任何考古發現證明西周時代的關中地區有過烽火臺。所以所謂的“烽火戲諸侯”為後世杜撰出來的。而《呂氏春秋》則記載為“擊鼓戲諸侯”因為當時關中並與烽火臺。因此從目前考證來看當屬西漢為暫時發掘到的最早的。

  • 6 # 清酒混剪

    烽火戲諸侯的真相,據《竹書紀年·周幽王》載,這是一場包含了後宮爭寵、父子決裂、引敵內鬥、諸侯混戰、王室分裂的精彩大戲!一點也不像烽火戲諸侯那樣無聊,請諸位靜聽,待我一一道來:

    三年,王嬖褒姒。

    話說周幽王四處尋找真正的愛人,後宮中一個叫褒姒的美人進入他的眼簾。兩人愛情之花開始綻放,一發不可收拾。作為政治婚姻的申王后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冷落。

    五年,王世子宜臼出奔申。

    俗話說母以子貴,兒子當然也因母親尊貴而尊貴。周幽王與褒姒的愛情之花結果,伯服出生了,申王后的地位難保,宜臼的世子之位也岌岌可危。宜臼心裡慌亂不安,手足無措的他跑到了外公申侯家避難。

    八年,王立褒姒之子曰伯服為太子。

    宜臼叛逆父王,主動放棄世子之位,周幽王順理成章地改立伯服為太子。申王后的位子再也保不住了,褒姒成了新的王后。周幽王沒想到事情進展的那麼順利,他大宴群臣,與褒姒對飲三杯,開懷大笑。

    對褒姒來說,傳說中烽火戲諸侯帶來的快樂遠不及兒子成太子、自己成王后帶來的快樂吧?

    九年,申侯聘西戎及鄫。

    申侯尷尬了,女兒的王后之位沒了,外孫的世子之位也沒了,曾經聲名赫赫的國丈現在狗屁不是,成了諸侯們的笑柄。申侯怒了,他決定反叛,主動勾結大周的敵人——西戎及鄫人,為外孫奪回應有的地位!

    十年春,王及諸侯盟於太室。秋九月,桃杏實。王師伐申。

    得知申侯舉兵反叛後,周幽王大吃一驚,他召集天下諸侯結盟,斥責申侯之罪(咦,你周幽王是天下宗主,下令討伐就是了,與諸侯結盟有這個必要嗎?難道天下諸侯對你廢立王后與太子不滿嗎?)。準備數月後,周幽王下令討逆,王師浩浩蕩蕩地開始討伐申國。

    十一年春正月,日暈。申人、鄫人及犬戎入宗周,弒王及鄭桓公。犬戎殺王子伯服,執褒姒以歸。申侯、魯侯、許男、鄭子立宜臼於申,虢公翰立王子餘臣於攜。

    叛軍與王師激烈交戰,或許是日暈幫助了申侯,申侯最終擊敗王師(按理說呢,王師兵力雄厚,怎麼會敗呢?此事必有蹊蹺!)。申侯、戎人和鄫人聯軍取得勝利後,攻入京師,誅殺了周幽王、鄭桓公(春秋小霸鄭莊公的爺爺)和新太子伯服。犬戎大掠一番後,帶著美人褒姒回去了,看來美女在哪裡都受待見哦!

    周幽王、新太子伯服都已經被殺,接下來誰當王呢?各懷鬼胎的諸侯們產生了分歧,申國、魯國、許國、鄭國擁立老太子宜臼於申,是為周平王。虢國則擁立王子餘臣於攜,是為周攜王。

    得位不正的周平王心裡不安,決定東遷洛邑,以圖樹立新的權威。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諸侯們有樣學樣,再也無視周王天下宗主的地位,想幹嘛就幹嘛,中國的歷史從此進入春秋時期。

    二王對立的局面維持二十一年後,晉文侯發兵擊滅周攜王,這種分裂的局面方才結束,王室復歸統一。王室分裂了二十一年,那麼二十一年間,諸侯們都會做些什麼呢?嗯,這一定也很精彩吧!

    “烽火戲諸侯”的故事,其實與“李世民主謀晉陽起兵”的故事有異曲同工之妙。在殘酷的政治鬥爭中,誰最終受益,誰就會編造那些神奇的故事,這樣的例子不勝列舉,商紂王、秦始皇、隋煬帝為政到底怎麼樣,為人又如何呢?周武王、漢高祖、唐太宗都笑而不語。

  • 7 # 火山號344635552

    烽火臺起源於西周時期,長城修築的歷史可上溯到西周時期,發生在首都今陝西西安,著名的典故“烽火戲諸侯”就源於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孵雞蛋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