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王不解
-
2 # 逝去即歷史
《雍正王朝》中王掞在八爺黨保舉八爺胤禩出任大將軍王之時突然冒出來舉薦廢太子戴罪立功,絕對是在搗蛋,他就是故意的。
王掞突然打斷八爺黨的話,跳將出來,絕對不是一時衝動,而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也就是說他的根本目的並不是要真正的推舉廢太子。
他有三層意思在裡面:
1、八爺黨說大將軍王不用上前線,所以不用武功多麼高。
只要做在打仗裡面指揮一下,利用皇子的身份,提升一下士氣就可以了。王掞提出廢太子,意思是說,如果是這樣的話,這個活兒,廢太子也能幹。
成功的阻擊了八爺黨出任大將軍王的理由,使其理由不成立,給廢太子出了一口氣。
2、確定了康熙皇帝預設的皇位繼承人不是胤禩。
康熙直接不用搭理他們,訓斥了王掞,轉身去問胤禛,避免了迴應八爺黨,其實就是對胤禩的否定。3、試探一下康熙對廢太子胤礽的態度,看看有沒有可能將廢太子放出來。
因為畢竟是太子的老師,也是有感情的。
可惜,看康熙的意思,廢太子沒有可能放出來了。
-
3 # 雍親王府
對於王掞來說,太子胤礽就是他心中永遠的痛。
《雍正王朝》中的王掞,作為太子胤礽的老師,他在胤礽身上也是花費了其半生的心血,其對於太子胤礽的付出甚至可以比肩康熙皇帝。而對於王掞來說,他這樣做並不是寄希望於胤礽在登上皇位後,能夠為其塑像立祠,讓其留名青史,他更希望的是不辜負康熙皇帝授予他的這份囑託,以及能為整個國家培養出一位合格的君主。
然而最終的結局讓王掞無比失望。
太子胤礽的行為不端,廣為詬病,並且無論是行為上,能力上,還是品德上,都讓康熙皇帝對其是失望透頂,這才有了康熙皇帝在熱河“一廢皇太子”事件的發生。儘管後來康熙復立了胤礽的皇太子之位,只可惜胤礽已經是徹底的無可救藥,非但不知悔改,而是隻想著報復,甚至還計劃著陰謀叛亂,最終胤礽第二次,也是最後一次被康熙廢黜,徹底退出了政治舞臺。
這樣的結局對於王掞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來說,其打擊無疑是非常巨大的,畢竟他在太子胤礽身上付出的太多,並且這也是為康熙皇帝,為朝廷,為整個國家的付出,如今卻全部付之東流,此時王掞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用“心如死灰”來形容,是一點不過分的。
然而,王掞並不想著放棄,他依然還想著為胤礽做點什麼,或許這就是讀書人的“執拗”。於是,對於王掞來說,機會似乎是來了。
西北的策妄阿拉布坦叛亂,傳爾丹六萬大軍全軍覆沒,康熙要從皇子中選擇一人擔任“大將軍王”,率領大軍親王西北平叛。
在推舉“大將軍王”的朝會上,九阿哥胤禟率先發言:
“西北打仗,主要是一個人坐舵兒的將軍,剛剛皇上提到‘賢’字,覺得八阿哥最合適。”十阿哥胤䄉也是隨聲附和:
“諸葛亮不會武功,照樣打勝仗。”可以說,儘管九阿哥胤禟和十阿哥胤䄉的發言是為了保舉八阿哥胤禩,但是這也給了王掞一個絕佳的機會。
一方面,此前一直沒有人進行發言,自己如果貿然闡述想法和觀點,不僅非常的唐突,還有可能遭到非議和排擠,這個時候九阿哥和十阿哥率先發言,可以說在王掞看來起到的是“拋磚引玉”的效果,正好可以接上這個話茬來表達自己的想法。
另一方面,九阿哥和十阿哥的話可以說正好說到了王掞的心坎上,畢竟胤礽與八阿哥胤禩一樣,都沒有打過仗,藉著兩位皇子的觀點,推出胤礽也就順理成章了。
於是王掞說到:
“老臣保舉一人,必能勝任,兵法雲‘哀兵必勝’,二阿哥胤礽自獲罪以來,潛心懺悔,常思待罪立功,以贖前愆。”王掞心裡非常清楚,這對於胤礽來說,是一個重新翻身,甚至是重新坐上太子之位的機會,畢竟康熙也已經步入暮年,這樣的機會確實不多了,況且此前,康熙已經有過一次復立胤礽的經歷,他也希望爭取到這次機會。
只不過康熙對於王掞的想法是立即否定,還對胤礽施以了懲罰性的措施,而這也宣告了王掞想讓推薦胤礽出任“大將軍王”的幻想直接破滅。
實際上,對於王掞來說,這也是他對於康熙皇帝的一次試探。此時距離太子胤礽被康熙下令圈禁在鹹安宮,已經過去了有五六年的時間,此時的王掞並不清楚康熙對於太子胤礽的態度和想法,因而才會依舊抱有著幻想。
王掞非常清楚,這次舉薦胤礽出任“大將軍王”,即便是康熙沒有讓胤礽帶兵的想法,否定了王掞的建議,但是他至少也讓康熙明白胤礽的悔改的之意,希望改善康熙對於胤礽的看法,並且看看康熙此時對於胤礽有什麼樣的態度。
只不過,康熙的回答讓王掞徹底的心涼了。
“他想躍馬疆場,將來好帶兵來逼宮?他既然想騎馬,就把他關關到上駟院去?那乾脆就讓他和馬住在一起得了。”這不僅僅是說明此時的康熙依舊沒有原諒胤礽,且不說胤礽能不能重登太子之位,就連在獲自由都是一種奢望。從康熙皇帝如此決絕的回答中,王掞的心中也徹底明白,太子這次是徹徹底底的被廢黜了,自己的辛勤付出也就此付之東流。
儘管王掞已經是失望透頂,萬念俱灰,但是此時的他依然想到的是身上的這份責任,既然不能培養出一個合格的太子,那就扶保以為真正適合的君主。因而在此之後,王掞開始將所有的精力和注意力都放在了雍正身上,在他看來,雍正是所有皇子中真心為了朝廷用心辦事的人,而在生命的最後,他也幫助雍正“羞死”了鄭春華,除掉了雍正一個巨大的掣肘和把柄,然後用自盡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一生,也算是幫助雍正走完了最後的一程。
最後再提一下,《雍正王朝》中的王掞,歷史上確有其人,並且如同劇中一樣,也算是飽學之士,還在康熙朝時期文淵閣大學士,位高權重。而在康熙六十年(1721年)的時候,王掞主動上疏請奏康熙復立胤礽為皇太子,而遭到了康熙的訓斥,並且其子也被罰代戍西陲,而王掞本人也在雍正朝時期去世。王掞作為傳統的漢族知識分子,對“地長子繼承製”的執拗,使得他在胤礽被廢十年之後,依舊堅持推薦胤礽,或許也是因為這樣的歷史背景原型,他才得以被寫進《雍正王朝》,成為胤礽最為堅定的支持者吧。
-
4 # 舌尖上的第六感
1.《雍正王朝》裡舉薦大將軍王的這段是康熙大帝對後世之君最後的考驗。
2.當九阿哥和十阿哥等一些朝臣推薦八阿哥時,王掞出來攪局說:九爺,十爺說的對,阿哥帶兵本來就坐墩的主,常言道哀兵必勝,我舉薦一人,必可大勝,廢太子獲罪以後,痛改前非,必能大勝歸朝。此言一出就斷了八爺黨想掌兵權的圖謀。此言一出也給了康熙大帝不讓八爺黨掌兵的理由!一旦八爺黨掌兵權對後世之君絕對是巨大的威脅!也不利於後世之君的順利接權。到這我們大概也能猜出來了,康熙大帝真正想傳位的會是八爺黨的任何一位阿哥。王掞肯定也猜出來後世之君是誰,才有了後來逼死鄭春華的橋段。
回覆列表
王掞並不是出來瞎攪合,他是抓住一切機會希望廢太子能夠復位。
王掞是太子胤礽的師傅,他一生的最大願望,就是希望胤礽能夠做一個好皇帝,可是,他沒等繼位就被廢掉了。
王掞的學問肯定是很高的,不然也不會被康熙派去做太子師。可是,從王掞的言談舉止來看,他僅僅是個腐儒,腹中並無機謀。
四阿哥胤禛身邊有一個鄔思道替他謀劃,規避他的過失。可是王掞並沒有鄔思道的能耐,他並不能為太子謀劃什麼。連太子明顯地犯了錯,他的規勸也很無力,只是無奈地說:為什麼會這樣呢?為什麼會這樣呢?
不過,王掞還是很有氣節的,他對胤礽是百分之百地忠誠。
四阿哥胤禛追繳國庫欠款時,王掞知道太子也欠了國庫的銀子,於是拿出自己的積蓄送給太子,讓天子還債,把太子感動得涕淚交加,說道:日後我當了皇帝,一定在師傅百年之後,把你的牌位供在賢良祠,千秋萬代享受香火。
太子第一次被廢后,王掞據理力爭,不惜在朝堂之上大罵康熙。若不是康熙比較仁慈,王掞可能就要掉腦袋了。顯然,為了太子,他是把生死置之度外的。
太子第二次被廢后,王掞又抓住康熙令人推舉大將軍王的機會,又舉薦廢太子胤礽。要知道,兩度被廢的胤礽,已經成了康熙的忌諱,不用說推舉他做大將軍王,就是在康熙面前提到他,也是需要勇氣的。
但王掞全然不顧,死馬當活馬醫,仍然為胤礽爭取機會。這仍然是把生死置之度外。
不過,王掞最終還是開竅了,他找到四阿哥胤禛,支援他奪嫡,覺得他比胤礽更能做一個好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