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陶短房

    就世系傳承而言,康熙最大的貢獻並非文治武功,而是強悍的生育能力,他在位六十多年,共生下得到承認的子女55人(35子20女),活到成年的也有28人(20子8女),雖然嫡庶不分和他本人的出爾反爾,導致晚年九子奪嫡的混亂,但因為他在位久、兒子多,清初各系皇族爭位的驚險混亂局面就此結束,此後皇位之爭基本上都集中在同一皇帝的不同子女之間,且競爭的殘酷性也不斷遞減,不僅如此,康熙之後所有皇帝和皇帝繼承人都是康熙嫡系子孫,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宮廷爭位所造成的動盪。

    如果康熙換成宣統,別的不去說,單以宣統糟糕的生育能力而言就會招惹極大麻煩:年長於康熙、僅因沒出過天花被淘汰的福全及其子嗣就可能對皇位產生覬覦之心,自天命年就開始在皇位爭奪中敗陣的各系皇族,像禮親王系、肅親王系、多爾袞同母兄弟三人系、鄭親王系……,在皇帝無嗣的情況下,他們家族本身固然會“有想法”,八旗各旗和滿漢大臣也不免各有押寶,康熙時清對內地的控制尚不穩定,人心也不安定,如果皇位傳承再出現混亂,“大清”大機率會變成小清的。

  • 2 # 種田老翁

    同一朝代,能成就一興一亡的兩位皇帝,一是與二位太后分不開的,即孝莊與慈禧。二是天時地利人和密切相連。三是本人能力和外埠環境相關。據我分柝,離開這三要素,調換皇位改不了時局。

  • 3 # 磅礴—東北非著名坐家

    當一個人病入膏肓時,即使華佗再世,也無能為力;

    時也,勢也。當一個封建王朝沉痾日久,氣數已盡時,換一個再有為的皇帝也是枉然。

    如果康熙生在溥儀時代,那溥儀的結局就是康熙的宿命。

  • 4 # 自由的橙子tjnk

    歷史不能假設,如果把康熙放到宣統這個晚清末期,他也無力迴天,因為一是歷史背景不同了。二是封建腐朽統治搖搖欲墜,不得民心,氣數己盡。再後面袁也凱、張勳違背歷史潮流,復辟帝制不也是失敗了嗎,所以根本的原因是歷史的潮流只能順應,逆潮流而動必然失敗滅亡。先進的社會制度必然代替落後的,這是歷史發展的規律。

  • 5 # 歐石楠

    康熙和宣統對調也不會改變清朝走向滅亡的結局。清朝盛衰的分水嶺是乾隆時期,清王朝建立後,康熙擴大了版圖,雍正重新整理吏治,改變國策,使國庫充盈,國家富強,乾隆初期將清朝富強推向了鼎盛,但乾隆後期舉朝貪腐,國庫虧空,各地反抗勢力頻發,民不聊生,這時清朝開始走向衰敗,隨著和珅家財的用盡,國貧民弱更加凸顯。雖然多有後繼之君想力挽狂瀾,但大勢已去。所以即使康熙和宣統對調也無法改變當時社會的變遷,如果對調,也許會出現宣統大帝,而不是康熙大帝了。

  • 6 # 樂觀的風聲Nk

    封建王朝或者說是帝制時代,無論中國、北邊的少數民族、羅馬帝制時代,剛開始都是需要幾代強有力的皇帝,透過內部鬥爭和外部戰爭,實現權力的集中統一,然後建立他們認為可以傳承千古的王朝。在王朝建立的過程中,就得獎賞給追隨者利益,只有這樣,王朝才能建立和穩固。

    但是,隨著王朝以及追隨者利益的確定,他們都會想辦法讓利益持續存在下去,就需要不斷的合縱連橫,確保自己永遠處於主動位置,這樣子就會導致利益集團利益的固化。上層為了利益不斷內鬥,中下層也為了利益不斷鬥爭,發展到最後就會導致內卷化,國力加速損耗,形成不可逆轉的衰落之勢,直至最後的消亡。

    康熙如果生在清晚期,面對著利益集團的固化,他也沒有辦法解決。他要解決就得大動干戈,很可能利益集團就會把他趕下臺,所以雙方都只能互相忍讓,等待時間給出答案,即使有歷史教訓,但誰都不會相信歷史會在自己身上重演。

  • 7 # 一江一湖水

    天下大事浩浩湯湯,順之者昌逆之者亡。及時把康熙和宣統對調,也挽救不了大清國運的衰敗。為什麼這麼說呢,我想有以下兩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西方資產階級革命的成功以及我們鄰國日本明治維新的成功,使他們都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他們相繼成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全世界“民主、自由”的思想已經擴散開來。作為當時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也不會獨善其身,必然會受到當時進步思想的影響,所以封建統治者必然會受到衝擊,他們的統治必然會走向滅亡。

    第二,1840年以來,中國的國門被迫開啟,華人開始睜眼看世界。華人不再以天朝上國自居,開始逐步看到與世界先進國家的差距,開始反省中國亙古不變的教育制度,政治制度,社會制度,華人的思想開始得到了啟蒙,開始質疑“君權神授”。君主已經從神壇上掉下來,所以無論是那個哪個皇帝統治都阻擋不了想要當家做主的華人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剛入職就辭職合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