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銘1987
-
2 # 學無止境0912
鬥米恩,擔米仇,這樣的事人與人,國與國之間都存在。無論是個人還是國家,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他們都認為你富有,理所當然該扶持我,如果給得多就是朋友,如果給得不夠意思,那就成了仇人。中國從上世紀中葉起就連續上過好幾次當,阿爾巴尼亞,越南,蒙古等國都受了中國很大的恩惠,到後來都以德報怨,反目成仇。對待這樣的人和國家,我認為要頭回上個當,二回就照個亮。當然,這樣的事畢竟是少數,象國與國的交往中,大多數還是值得信賴的,比如巴鐵,高棉,非洲朋友等等,他們對中國的滴水之恩都會湧泉相報。那些擔米之仇的國傢,就權當我們拿錢買教訓,這也算是收穫吧!
能不能用一個反問句回答,父母之恩是升米。還是鬥米?不排除也有不負責任的父母,更不排除有那些不道的子女。只考慮在這段施與受的關係裡,你所處位置為何?若你是施恩一方,那你又是否懷著尋求回報的心態呢?若純是樂於助人,那你只顧求的內心的一份坦蕩平和就好了,何必在乎接受你恩情的人拿什麼回報你呢?若你只把付出當成一種交換,那隻需在施恩之時就談好價碼,立個字據就可以了。若你的恩是投資,那就須知投資有風險!滴水之恩湧泉相報,其實有那麼一點點的道德綁架。忘恩負義傷害的其實不是那些坦蕩的被負之人,而是看到聽到這些故事義憤填膺的旁人。這些受傷之人,不過是用投資者的心態看到了一樁虧本的買賣而已。你我皆不是佛陀。自然難以窺見佛陀的內心。所以預期追問要如何應對,不如反觀內心的修行。要麼教化別人知恩圖報,要麼教化自己無愧於心。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