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天和Auto
-
2 # 躍到巔峰
每一次新技術的出現,能分享新技術紅利的公司就幾家,其它都是觀眾和炮灰。電腦從作業系統、入口網站、電商平臺到馬上到來的萬物互聯,真正成功的就幾家,其它眾多公司淪落為陪嫁或犧牲品,它們的投資流入了社會,技術被其它公司擁有(不同方式)了。自動駕駛,先不說自身不成熟,就商業模式的成功和其它行業一樣,犧牲無數成就“你我”(一兩個)。
-
3 # 北京大劉
我有靠譜回答
中國智慧時代隨5G通訊技術的佈局,己經開啟。自動駕駛技術,已經有近二十年的研究歷程了。我準備從三個層面來講述自動駕駛技術。
第一個層面的問題是,自動駕駛技術的基本情況。
自動駕駛汽車,也同時被稱為無人駕駛汽車,電腦駕駛汽車,或輪式移動機器人。其實是一種透過電腦系統實現無人駕駛的智慧汽車。在二十世紀已經有數十年的發展歷史,二十一世紀初逐漸具備接近實用化的程序。自動駕駛汽車,靠人工智慧,視覺計算,雷達,監控裝置,和全球定位系統協同合作,讓電腦在沒有任何人主動操作下,自動安全地操作機動車輛。但是,自動駕駛汽車更需要智慧大資料雲計算智慧晶片處理器系統支撐,所以5G通訊推進自動駕駛汽車的快速發展。特別是5G沒有延時性,會讓自動駕駛更安全更成熟更適用。
第二個層面是,中國自動駕駛汽車的現狀與成熟度。
2019年9月,百度與一汽聯手打造的中國首批次產L4級自動駕駛乘用車,一一紅旗Ev,獲得5張北京市自動駕駛道路測試牌照。9月22日,國家智慧網聯汽車(武漢)測試示範區正式揭牌,百度,海梁科技,深蘭科技等企業獲得全球首張自動駕駛車輛商用牌照。2019年9月26日,百度在長沙宣佈,自動駕駛出租車隊試運營正式開啟。中國5G通訊的堆進,智慧時代的來臨,自動駕駛己經世界領先引領。北京,上海,深圳都已經劃定或準備劃定專用自動駕駛汽車測試道路。
第三個層面是,自動駕駛汽車展望。
世界各國凡有科技創新能力國家都開展了自動駕駛汽車工程的研究創新和應用測試。
中國智慧晶片和處理器己經研發設計生產,並開始應用在手機,智慧製造,智慧工程上。這對推動自動駕駛汽車的快速發展助推器作用。智慧時代在中國,無人機,機械人,高階技術智慧製造工程,網際網路+物聯網+智慧,以及生命工程技術,材料科學,航天科技,海洋工程,都會在智慧時代快速發展。特別是自動駕駛汽車及兼飛行技術,會在末來五年給華人民生活帶來更安全更便捷的新時代!
回覆列表
汽車自動駕駛技術升級的呼聲越來越低,是什麼限制了技術進步?
序:關於汽車自動駕駛的技術普及個人從未看好,作為一個熱衷於新技術新科技的汽車領域行業分析從業人員與汽車愛好者,分析一項技術的基礎總需要綜合市場供需關係、使用者實際需求、道路安全影響,以及新技術軟硬體的可靠性,那麼就基於這幾點分析汽車自動駕駛技術為什麼很難(無法)普及的原因吧。
圖解:分析基礎之自動駕駛五個等級。
第一節:使用者習慣的養成與改變
國內汽車保有量目前有2.4億臺,其中個人名下登記的車輛超過了2億臺。這些汽車絕大部分都是燃油動力的“功能級”汽車,指只有正常的駕駛功能,有一定智慧化的配置充其量是定速巡航,這些車就像曾經功能非常單一的“諾基亞”。之所以會造成車輛配置如此之低,原因多為市場佔有率最高的汽車是消費級及以下等級的代步車,這類車的價格決定了配置水平,配置水平會在很長的用車過程中養成使用者習慣。
這種習慣指使用者只善於操作簡單的汽車配置,對於“平板功能機”級別的複雜配置幾乎沒有適應能力;駕駛汽車並不像使用電子裝置一樣簡單,因為汽車是在高速行駛中去操控配置實現某一種功能,一旦功能繁雜且操控不夠便利,駕駛安全則必然受到影響,而手機平板在使用過程中摔一摔也不會出現“致命打擊”。所以大部分傳統汽車的使用者還難以接受複雜的智慧汽車,對於啟用自動駕駛的步驟比人工駕駛操作還要複雜的汽車,其心裡狀態多多少少是有些排斥的;簡而言之是駕駛汽車已經非常簡單,在沒有剛需的前提下想要讓使用者改變長期養成的習慣幾乎沒有理由。
第二節:車輛製造成本與供需關係
綜上述所,市場佔有率最高的車是價格稍微低一些的普通代步車,但具備L3~4級自動駕駛的車輛,其製造成本決定了量產車的價格很難低至這一範圍。一臺高度智慧化的自動駕駛汽車需要上百個各類感測器,以及控制電腦與控制程式;在這些感測器中以最具代表性的主動剎車需要的雷達為例,普通的毫米波雷達偵測距離遠但是誤判率很高,一片小小的樹葉或者飛舞的塑膠袋也可能造成車輛行駛中的主動剎車。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則需要升級鐳射雷達,而這種雷達的偵測範圍又比較近,所以還需要毫米波雷達配合使用,僅此兩項配置如果要實現前進與倒車都能主動制動,這一高成本系統必然不會出現在20萬以下的汽車上。那麼在加上其他上百個感測器與其他硬體系統與研發成本之後,能實現高等級自動駕駛的汽車,其指導價總會是數十萬元。這些車的市場佔有率不會高但研發投入太大,且新生事物本就難以被認可,試想車企研發這些車需要多久才能收回成本,這似乎是自動駕駛技術難以普及的第一核心因素。
第三節:道路安全影響-包括兩點
一臺高度自動化駕駛的汽車,其車輛感測器有上百甚至數百個,硬體結構非常的複雜且軟體控制程式也多到誇張。試想一臺PC/PAD和智慧手機在長時間的使用過程中也會出現故障,不論軟體故障還是硬體故障都會導致宕機,然而這些智慧終端電子裝置往往只有幾個或至多十幾個感測器。那麼結構複雜程度是這些電子裝置上百倍的自動駕駛汽車,其可靠性到底能夠有多高?
曾經熱衷於研發自動駕駛汽車的各大巨頭,在深度探討“系統魯棒性”之後,對於自動駕駛汽車基本持否定態度。所謂魯棒性是英文Robust的縮寫,指系統的強大程度。目前不會有任何一家車企敢於保證量產L4~5級自動駕駛汽車,在使用過程中不會因為軟硬體的故障出現車輛失控的情況,同時也沒有任何一家保險公司明確說明承保因自動駕駛出現車損或人傷的保障,那麼如果出現問題咋辦?
重點-道路安全,目前認可自動駕駛汽車合法性並制定相關規定的國家極少,基本只有少數按照《維也納道路公約》標註執行的小國;這些國家的汽車保有量往往比較小,車與道路的關係用四個字評價一般為【地廣人稀】。
在這種環境中使用自動駕駛汽車並無很大的駕駛安全隱患,但是在國內的擁堵道路中的車輛交錯穿行的狀態下,自動駕駛系統的誤判率似乎會很高;同時在城市道路面對非機動車與行人共享路權的道路,僅【文明禮讓斑馬線】一條就有可能讓自動駕駛系統崩潰。自動駕駛技術在實際應用中可能出現很多BUG,而對於整備質量總會有1~2噸的家用代步車而言,一旦在行駛中出現BUG後果會如何呢?結果可想而知,但這還不是最重要的,請看第四節。
第四節:自動駕駛汽車如果防止“遠端控制”
汽車新四化包括電動化、智慧化、網聯化與共享化,一旦車輛實現高度自動無人駕駛,那麼車輛則必然會是網聯化汽車;車輛作為終端接入網際網路,可實現的是從網路實時獲取道路資訊、車輛資訊甚至生活服務資訊,並且同時將車輛資訊上傳到雲端實現道路合理規劃等功能。這些看似實用的功能總需要建立在人工駕駛的基礎上才能夠保證穩定與安全,因為接入雲端後車輛既有可能被雲端控制;曾經有IT領域的結構對某些具備自動駕駛功能的汽車進行過測試,僅需要數分鐘的時間即可完成雲端入侵控制車輛行駛。
【假設】駕駛自動駕駛汽車普及率足夠高,這種車輛時在城市道路各個角落行駛的過程中,遇到了大規模網路入侵與操控,大量的汽車在公共道路上失控並撞擊,這種事件相當於什麼可想而知。而由人編寫的防護牆則必然能夠被人攻破,汽車的電腦似乎是無法做到絕對網路安全的吧,尤其是基於安卓平臺開放諸多控制權限的汽車,這些車對於道路(公共)安全似乎會是定時炸彈。
總結:自動駕駛汽車自身系統Robust程度,道路硬體裝置的配套,使用方式的相關規定,網路安全保護,這四點無法做到高安全標準之前,L5級自動駕駛可以實現但沒有普及的價值。在系統成本無法降低至可裝備普通代步車之前,這類車也沒有普及的機會,自動駕駛更適合以測試車的形態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