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仙女nicole
-
2 # 一研一型
我高一的時候曾非常不喜歡所謂的應試教育,但一路學過來到今天二次創業,我還是要為應試教育說幾點好話的。
1. 或許我們使用“應試教育”這個概念去定義現如今中國的學校教育,是有些許不全面的。從教育部到教育部考試中心,從教材到高考,可能並非是為了考試。原本,考試是學習過程中的一個促進知識掌握的手段,也就是考試是為了學習,然而它被大眾倒著看了,成為了學習為了考試。縱觀教材和考試,教育部的出發點一直都不是應試的,而是培養知識技能。所以,如今使用應試教育一概而論現行的教育,是有些許不全面的。
2. 毫無疑問,這一路“應試教育”的確教會了我許多。學生時代的視角和現在身份視角不同,這導致現在我看待當初不喜歡的學校教育時,更多的是理性。中學學習的數理化,除了基礎理論的認知,更重要的是“模型化思維”,“簡化思維”和“逐步分析思維”的養成。例如,中學物理所學的“質點”,是把某物體看作一個只有質量而不考慮形狀體積的理想化物體。這就是最基本的模型化思維。真實世界萬物變化很難一下子搞清楚,那麼,我們就先忽略一些次要因素,把它相對理想化,然後先研究更宏觀的變化及規律。今天的工作中,我總是問自己“哪些可以看作理想化的質點,先不考慮其細節”,這讓我受益匪淺。
再比如,剛開始學習的物理題中通常是“摩擦忽略不計”,這也是理想化模型思維。後來到了高二高三,幾乎都要考慮摩擦了,這就是“逐步分析思維”——從“理想化模型”逐步分析到越來越接近現實世界的真實情況。工作中何嘗不是如此。遇到複雜的問題,先別急,先理想化一部分因素,去分析某些因素對結果的影響,然後再逐步分析更多因素的綜合作用。這個過程就是在打造產品時不斷使用的思維。
還有語文等學科,無一例外都綜合塑造了我們的知識儲備和思維。哪怕是有些人看似無用的地理學科知識,也可能成為與人交流建立關係的談資甚至紐帶。
3. 所謂應試教育可能也是一種高效的學習方式,只不過不那麼令人舒服。這些年流行的一個詞“倒逼”,還有“刻意訓練”,都在應試教育中提現的很是充分。因為考試考點明確,因為高考“決定”命運,我們便可能更願意去倒逼自己去學習,去改成自己的命運。
個人認為,所謂應試教育中最糟糕的一點是文理分科導致的多數人形成的“文科生/理科生”思維。一些人“理直氣壯”地認為自己不能或不擅長某事是因為自己是學文的,是文科生,或者是理科生。這個世界是不分文理的,不能因為是所謂的文科生或是理科生就回避知識資訊的接收和學習。文科生要看理科知識,理科生要讀哲學歷史,文科生理科生都要重視藝術。
這個世界是立體的,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活成立體的人。當然,活成什麼樣子是每個人的選擇自由。
中國的教育在進步,這是一個過程,我個人願意接收這個過程,給它時間,也願意努力去加速它的前進,讓下一代更幸福。
-
3 # 凡塵俗事錄
怎麼說呢?應試教育的初衷是好的,就是教育孩子們怎麼怎麼去做人?怎麼怎麼去看待過去的歷史?看待現代的人去學會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個人的是非觀!應試教育在某種程度上給年輕一代灌輸了一個相對而言,客觀的人生態度。同事們也教會了年輕代,需要懂得和遵循的一些規律和規矩和規矩來,他們將來步入社會之後,應該或者說需要怎樣去做的一些知識和道理。
雖然說許多人步入社會之後,在學校裡面學到的許多的知識,基本上都是用不到的,你在步步入社會開始工作之後,你才開始真正學會生活,因為畢竟學校更是社會是兩個不同的世界,步入社會,才是真正的開始了人生。
步入社會之後,你可能在進入單位或者企業上班的時候,你可能會感覺到迷茫,因為你可能會發現你的上司可能只是一個只上過小學,或者說沒有多大文化的一個人,你可能會覺得你的學上的有些可惜,你可能覺得你應該比他更厲害,有更高的成就,對此,你可能會有些許的挫敗感和失落感,這都是正常的,這也是人之常情,畢竟剛剛步入社會的學生會,有一個人生的低落和過渡期。
步入社會之後,你可能會發現那些旁門左道,爾虞我詐的計量來錢快獲得的經濟利益是我們透過正常手段正規途徑獲得的利益的多倍都不止,你看著他們紙醉精迷,身邊美女如雲,你可能會懷疑書本上講的那些東西,但是你並不知道透過不合法的途徑和手段獲得的利益和金錢人是否睡得踏實安穩,我還是相信透過正規途徑和合法渠道獲得的利益是讓我們心安的。
回覆列表
高智商的人在應試教育下依然可以脫穎而出。
不過應試教育出來的人未必都很厲害。(๑•̀ㅂ•́)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