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的最高統治者是周天子,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率土之賓濱,莫非王臣。全國的土地和人民都是周天子的。周朝在宗法制下將天下分給同姓或異姓諸侯,這些諸侯又將自己的封地分配給同族的人作采邑,這些受封人的是卿、大夫、士又將自己的采邑分配給自己的同族人“士”作食地,食地由庶民或者奴隸耕種,透過層層分封,形成了等級嚴密的等級階級。
奴隸制社會,“禮”制是社會統治的基礎,在分封制與宗法制的執行下,天子世代相傳,每一層級都由嫡長子繼承,次子進行分封,形成大宗和小宗,小宗從屬於大宗,這一套制度防止了兄弟間爭權內訌,同時也鞏固了分封制。
周公的“禮樂”是西周留給後世重要的政治文化遺產,它參照了商王朝的禮樂制度並結合周的民族傳統,結合習俗、道德、政治制度、經濟制度、婚姻制度、思想準則為一體,開成一套完整的治國馭民、判斷事非、禮節儀範為一體的社會總規範。形成了一套區別於君臣、上下、父子、親疏、尊卑的維持周朝統治階級的禮制,其中許多是國家強制力保證執行的,具有法律效力。
因為分封制與宗法制形成不同的貴族等級,而他們也生活在不同等級的禮樂規範中,從衣食住行到生老病死,從待人接物到聘問拜會,無一不在禮制當中,無時不體現出與身份相符的禮儀。
等級貫徹在禮的各個方面,如喪禮,比如喪服的質地、服喪的期限就是根據血緣關係的遠近來進行規定的,古代喪禮有五類名色分別是“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根據生者與死者關係的遠近親疏而穿,從喪服的不同就可以看出血緣關係的遠近。
古代有一句話“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這話最早出自《禮記.曲禮》,意思是一般情況下,不會針對貴族施以刑法,也不會要求平民全禮。“禮”是貴族從事政治活動和日常生活的行為規範,而“刑”是鎮壓廣大奴隸和平民的,這就說明貴族與庶民之間存在著巨大鴻溝,也說明了禮的適用範圍。
士是最低一級的貴族,按照嫡長子繼承製度,士的嫡長子仍然為士,而其他庶子則為庶人,庶人以下為賤民,禮是調節貴族之間關係的禮儀規範,所以禮不下庶人,庶人也不能被禮所保護,一旦獲罪則被降為奴隸,庶人和士一樣易於分化,可以上升為貴族,也可以下降為奴隸,是一種極不穩定而且複雜的階層。
嚴格來說周禮在周公革新後,更加完善了西周政治統治的需要,而中國文明也在周公之後發生 了轉向,所以周公制禮對西周以及整個後世的中國文化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參考資料《氏族宗法的文明》
《西周史與西周文明》
周朝的最高統治者是周天子,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率土之賓濱,莫非王臣。全國的土地和人民都是周天子的。周朝在宗法制下將天下分給同姓或異姓諸侯,這些諸侯又將自己的封地分配給同族的人作采邑,這些受封人的是卿、大夫、士又將自己的采邑分配給自己的同族人“士”作食地,食地由庶民或者奴隸耕種,透過層層分封,形成了等級嚴密的等級階級。
奴隸制社會,“禮”制是社會統治的基礎,在分封制與宗法制的執行下,天子世代相傳,每一層級都由嫡長子繼承,次子進行分封,形成大宗和小宗,小宗從屬於大宗,這一套制度防止了兄弟間爭權內訌,同時也鞏固了分封制。
周公的“禮樂”是西周留給後世重要的政治文化遺產,它參照了商王朝的禮樂制度並結合周的民族傳統,結合習俗、道德、政治制度、經濟制度、婚姻制度、思想準則為一體,開成一套完整的治國馭民、判斷事非、禮節儀範為一體的社會總規範。形成了一套區別於君臣、上下、父子、親疏、尊卑的維持周朝統治階級的禮制,其中許多是國家強制力保證執行的,具有法律效力。
因為分封制與宗法制形成不同的貴族等級,而他們也生活在不同等級的禮樂規範中,從衣食住行到生老病死,從待人接物到聘問拜會,無一不在禮制當中,無時不體現出與身份相符的禮儀。
等級貫徹在禮的各個方面,如喪禮,比如喪服的質地、服喪的期限就是根據血緣關係的遠近來進行規定的,古代喪禮有五類名色分別是“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根據生者與死者關係的遠近親疏而穿,從喪服的不同就可以看出血緣關係的遠近。
斬衰是由最粗的生麻做成的衣服,且不縫邊,穿這種喪服的往往是最親密的關係,如:子為父穿,妻妾為夫穿,且為死者服喪期長達3年。齊衰由粗熟麻布製成,縫邊整齊,如果是父親已經去世的,子為母服喪為3年,若是父親還在世,子為母服喪則縮短為一年,若男子為叔伯父母、兄弟、長子以外的庶子,已嫁女為母親,媳婦為公婆,孫子為祖父母,服喪期為一年,為曾祖服喪期為五個月。 大功是由中粗熟麻布製成,是為堂兄妹服喪所穿,喪期9個月。小功是用較細的熟麻布製成,喪期5個月,緦麻則是用極細的熟麻布製成,喪期為3個月。 西周貴族的帽子有冕、弁、冠等,冕是王公諸侯的首服,弁是從天子到士的全體貴族常用的首服。冠是貴族常戴的首服,所有貴族子弟年滿20歲後都要舉行冠禮,表示成年。在舉行冠禮的時候,來賓要為他加3次冠:首先是黑色的布冠--緇布冠,表示從此有了參政的權力,然後是弁,表示從此有了狩獵和戰鬥的義務,最後是加爵弁,表示從此以後有參加祭祀等禮儀的資格,在加冠後,再穿上成年貴族的衣服,黑色的衣,淺絳色的裳。根據西周的命服制度,貴族服飾也有等級制度,朱芾蔥珩是最高貴的等級,所以君王之子生下來就佩戴朱芾和蔥珩,此次也賞賜給有公爵的執政大臣。次一級的是“赤芾”和“朱黃”,賞給“卿”一級的大臣和諸侯,再次一等級的是“赤黼芾”,賞給司士、司工、司林、司卜事等大夫一級的官吏。其次一級為緇芾黃,賞給司工、司輔、官司邑人等小吏,最次為叔芾金黃,賞賜給小官吏,凡是朝見天子,執行王命或出征,諸侯以及各級官吏必須穿戴命服,這是各級貴族身份的象徵。 在都城規模上禮也作出了明確規定,天子都城九里,12座城門,宮城3裡,5座城門。諸侯國都城7裡,宮城城門3座。大夫采邑5裡,內城門兩座。貴族死後墓葬規模大小、棺槨層數、隨葬的車馬數量、品類、數目,都會因為身份等級而有明顯的差異。 在貴族的日常生活禮儀中,等級標記也無所不在,比如貴族平時宴請或者祭祀時,使用的禮器裝食物,天子是九鼎八簋,可用食物為太牢,有牛、羊、豬、魚、肉脯、腸胃、膚、鮮魚、臘肉等九種食物,而諸侯只能用七鼎六簋,肉良中不能使用鮮魚、臘肉。卿大夫用五鼎四簋,士一般只能用一鼎。古代有一句話“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這話最早出自《禮記.曲禮》,意思是一般情況下,不會針對貴族施以刑法,也不會要求平民全禮。“禮”是貴族從事政治活動和日常生活的行為規範,而“刑”是鎮壓廣大奴隸和平民的,這就說明貴族與庶民之間存在著巨大鴻溝,也說明了禮的適用範圍。
士是最低一級的貴族,按照嫡長子繼承製度,士的嫡長子仍然為士,而其他庶子則為庶人,庶人以下為賤民,禮是調節貴族之間關係的禮儀規範,所以禮不下庶人,庶人也不能被禮所保護,一旦獲罪則被降為奴隸,庶人和士一樣易於分化,可以上升為貴族,也可以下降為奴隸,是一種極不穩定而且複雜的階層。
庶人又分為“華人”和“野人”,華人具有參與政治、教育、選拔的權力,同時也履行兵役和勞役義務,屬於統治階級,而野人主要承擔農業生產、無償服勞役和提供生產產品,是下等庶民,屬於被統治階級。嚴格來說周禮在周公革新後,更加完善了西周政治統治的需要,而中國文明也在周公之後發生 了轉向,所以周公制禮對西周以及整個後世的中國文化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參考資料《氏族宗法的文明》
《西周史與西周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