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影評時光機
-
2 # 郭大俠zZZ
高公公一般都是在宮裡服侍皇上,伴君如伴虎,高公公能在皇上身邊那麼多年,肯定有過人之處!
而在宮裡靖王除了靜妃之外,就只有蒙摯,而且蒙摯還不能算是在宮裡的
靖王自己在封親王之前,都是不能隨意進宮的,就算封親王之後,他也不能天天待在宮裡 而且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一個王爺主動去搭訕一個首領太監,一個皇上身邊的紅人
單不論其他人怎麼想,只是憑著皇上那多疑的性格,這件事就很難善了
只有靜妃出面,一個妃子賞賜下人,肯定說的過去,不會像靖王,蒙摯出手那般突兀,這是收復高公公必須要靜妃出面的原因
但是在郡主在昭仁宮險些出事之後,靖王和當時還不算親近的蘇哲立了規矩,就是不能算計忠義之士和身邊之人
救衛崢之前,靖王被設計,和蘇哲之間有了隔閡,甚至可以說是要到絕交的地步,就是因為靜妃
而且蘇哲和靜妃是認識的,而且關係還不錯,在當時沒有必要的情況下,不值得冒這個險
而且高公公的眼力很強,在後期可以說已經是靖王的人了,蘇哲之前分析過,就是在日後得勢之後,高公公肯定可以為他們所用,事實也確實如此
加一點個人觀點,我覺得高公公一開始在幫靖王的,在靖王第一次出場的時候,回宮被刁難,他幫了靖王,甚至,他很早就知道靖王有奪嫡之念,在刑部尚書被撤職之後,要選新的刑部尚書,靖王看似無意的提到蔡荃,那時候給了他一個鏡頭,他眼含深意的看了靖王一眼
還有夏江臨死之前的反撲,他終於站隊了一次,給靜妃傳訊說蘇哲不可入宮,有意提醒蘇哲和景琰酒有毒,在皇上問蘇哲有沒有可能是林殊時,明確回覆不是
所以答案是肯定的!
-
3 # 思悟影視
.
我不清楚你所定義的早,到底是怎樣才算早。
但以我這個看了不下20遍的人,倒是對於這個點說道說道。
.
在《琅琊榜》中,有著很多的配角都是非常的出色的。
而在這些當中,高公公能夠排上前列。
在觀看劇的時候,我們會發現,鏡頭經常是會大特寫給到高公公。
而我們可以從高公公的表情知道許多的資訊,知曉到了高公公的智慧。
在我看來,高公公知曉靖王參與奪嫡之事,是在靖王不動聲色的向皇上推薦蔡荃就任刑部尚書時。
留意那時高公公的表情,一臉的恍然,彷彿看透了一切。
.
.
那麼,對於看了《琅琊榜》不下於__次的你,你覺得高公公是從哪一刻知曉靖王的奪嫡之念的呢?
.
.
-
4 # 程式媛秋秋
高公公是早就知道靖王參與了奪嫡嗎?
早是未必,但幾乎是比所有人,先看出苗頭。
我私心裡認為,高公公是一名心計與心地,都不亞於梅長蘇的存在。
先說高公公的心地。
靖王第一次回防換營,哦,就是靖王首次出現的鏡頭,並和夏冬懟了一回合的那時候。那個時候的靖王,除了靖王的生母靜妃娘娘,以及感念舊情的霓凰郡主,有誰還記得這麼個常年被髮配在外,還未出一言就各種被皇上訓斥,為皇上辦事這麼多年竟還連一個親王頭銜都拿不到的不受寵的郡王皇子呢?可偏偏高公就記得。
高公公記得靖王還在城門外等候見駕,嚴格來說,算是本分工作。但他提的時機非常好,譽王和太子,剛討好完皇上,他就出言提醒了。這個時機,皇上心情好,說不定會少訓斥靖王幾句。也最大程度的避免了靖王無盡的等待。
高公公為什麼要這麼做呢?雖說他一貫的性子是謹小慎微,但在朝堂之上,也從未見過他對爭權奪勢的譽王和太子說過半句話。所以這裡我認為,高公公對靖王的憐憫之心,是不亞於言候等人的。
高公公為什麼要憐憫靖王?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的心地。我們現在說得最多的,就是不忘初心,可是很多人,去社會的大染缸裡走一遭,就連自己是誰都不知道了,更遑論位高權重的人。高公公無後無依,其實是最容易心狠手辣的,因為沒有後顧之憂。但是他沒有,他對靖王的憐憫之心,其實就是他的赤子之心。他心地善良,方能保持他的赤子之心。
說回問題,高公公早就知道靖王參與了奪嫡嗎?上面說他的心地,這就該說他的心計了。
慶國公侵地案,涉及到國之根本,樑帝希望有人可以秉公辦理,靖王被推出來了。於是對三部六吏兩眼一抹黑的靖王,終於有機會接觸這些人了。關鍵是這些人,都是梅長蘇看中,能當大任的棟樑之材。在蘭園藏屍案之後,戶部和刑部兩大尚書出缺,【恰好】趕上靖王回防換營,樑帝隨口一問,靖王隨口一提,蔡荃出任了。樑帝宣蔡荃時,高公公看了靖王一眼,這一眼,其實就是高公公已經猜出端倪,明白靖王開始參與奪嫡了。
這種見微知著的本事,不是人人都有。至少樑帝和那兩位風頭正勁的皇子是沒有。
高公公的心計,在後面可謂是體現的淋漓盡致。蒙大統領要求接管東宮的旨意,被他打斷。樑帝要毒死梅長蘇的毒酒,被他提醒給靖王知道。樑帝問梅長蘇是否是林殊的時候,他適時的打消的樑帝的顧慮。
有人問高公公為什麼無條件的站在靖王這邊?
蕭景睿和言豫津,在譽王為戶部尚書樓之敬換兒子一事被戳穿之後,引出了梅長蘇的一部分思想:君者,源也。所謂源清則流清,源濁則流濁。如今在朝為官,坦誠待人被視為是天真,不謀心機,被視為是幼稚。世風如此,誰人之過。
這一部分的思想,高公公未必沒有。他並不是無條件站在靖王這邊,他私心裡,是希望出現一位源清的君者,僅此而已。
-
5 # 葉子愛娛樂
高公公早就知道靖王參與奪嫡了~
當時刑部尚書被廢,靖王說什麼用人得用正直的,認為蔡荃剛正不阿,推薦他當刑部尚書的時候,高湛抬頭看了靖王一眼,
這時高公公應該就知道了,蔡荃是靖王的人,靖王已經開始參與奪嫡了。
高湛是聰明的,他從第一次靖王剛剛回宮,在外面跪著就提醒皇帝,靖王還跪著~後來,樑王想毒死梅長蘇時,高湛提醒了這杯是蘇先生的,樑王還瞪了他一眼~再加上,當時夏江逃而復返,樑王就準備寧願錯殺不可錯放的,高湛偷偷告訴靜妃,不要讓梅長蘇進宮……這個公公一直在沾邊靖王的
而且高湛這部棋是梅長蘇看中,卻不曾利用的棋,為什麼呢,因為他看的太清楚,想的太明白~
蒙摯建議靖王收服高公公,梅長蘇沒同意,當時靜妃對靖王說,之所以沒有想要收腹高公公就是因為他看的透……
高湛唯一一次說準話,是皇帝還在糾結梅長蘇是不是林殊的時候,高湛說他不信梅長蘇就是林殊,因為梅長蘇進過懸鏡司,如果他真的是林殊,靖王一定不會讓他去,這是很明顯地為梅長蘇說話了……
這個公公太厲害了
-
6 # 清歡閣主
在《琅琊榜》裡,顯性智商高的人是梅長蘇、霓凰等,不顯山不露水智商高的是言豫津,深藏不露的型別是靜妃和高公公。高公公算得上宮裡最瞭解皇帝心思的人,每次皇帝問話,高公公看似漫不經心的回答,卻每次都是正中要害。以高公公的智商,對奪嫡的形勢看的很清楚。舉個簡單的例子,當皇帝看到太子在喪期演樂的時候大怒,下令封閉宮殿,蒙摯三番兩次的請求皇帝下明旨,覺得僅憑口諭難以封閉東宮。但是高公公在蒙摯第一次請皇帝下旨的時候沒有打斷,在後兩次請旨的時候卻故意打斷,讓皇帝起駕回宮。梅長蘇分析得入情入理,高公公清醒的認識到蒙摯要求下的請旨可以算得上是廢除太子的旨意了,這樣的話宮中勢力就會失衡,譽王獨大,奪嫡形勢會發生變化。
靖王曾經問過梅長蘇是否要拉攏高公公,梅長蘇說以高公公的為人,當靖王勢力到一定程度以後,高公公自然而然就會是靖王的人,不需要刻意拉攏。在靖王成長的過程中,高公公也適時給他一些便利和幫助,甚至在皇帝身邊,也會有意無意幫靜妃和靖王說好話,這也是高公公知道靖王參與奪嫡的明證。
-
7 # 讓生活變簡單
以皇上的多疑性格,高公公能在他身邊伺候那麼多年,還盛寵不衰,甚至會對他說好多心裡話,足以說明,高公公為人及其聰敏,洞悉局勢,素有智慧謀略。
高公公後來明裡暗裡都幫了靖王不少。這說明,高公公不僅一早知道靖王參與奪嫡,還很明白局勢發展。
這等心機,非一般人能比啊!
-
8 # 山雨成珍
以高公公的身份,他早應該清楚靖王一直在照顧祁王兄的兒子,當梅長蘇回來的時候,他早就感覺到天下比起紛爭,奪嫡之路想來也不會平靜了。
隨著事態發展,靖王深入朝廷的種種行為,高公公作為旁觀者,看得最清。以靖王的個性為人,沒有人相助怎麼可能走得如此穩當。
其實高公公不見得早就知道,只是心裡存疑。後來梅長蘇站位靖王的事暴露,高公公就肯定了靖王奪嫡的心志。
-
9 # 文傑傑娛樂
俗話說伴君如伴虎,高公公能在這麼多疑的皇帝身邊呆這麼多年,早就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眼色毒辣,頭腦清醒。所以說肯定是早就知道了靖王參與奪嫡的。
高湛在太子和譽王之這麼多年的奪嫡之爭中沒有沾染一絲一毫,足以看出高湛此人的精明。他在深宮之中待了一輩子,自然對掉腦袋這件事最習以為常,卻也是他內心最恐懼的地方,身處環境養成了他小心謹慎的性格,所以即使再後來幫助譽王時也只是小聲提醒。
性格所以是環境使然,再說心地。其實大家如果仔細回想的話就會發現,鏡頭給我們高公公的特寫不在少數,特別是臉上的表情和眼神,而且都是基本上表現在皇上讓他評價三位皇子的時候,高湛對於太子和譽王的表現基本上就是笑笑不說話,只有對靖王略帶善意,也是非常隱晦。
這些都足以證明他雖然惜命,但大局觀還是有的。他熟悉宮裡的每個人,大到皇上小到太監,就這幾個皇子,可以說是看的通透,深知太子與譽王是那種為了目的不擇手段的人,而靖王自幼跟隨祁王,文能制策安邦,武能披袍平亂,最適合這皇位,才能在關鍵時候起到引導性的作用。
-
10 # 鵬鵬親愛的
應該是的,在一個多疑的皇帝身邊伺候這麼多年,而且能讓皇帝不討厭他,有些祕密還能讓他知道,說明這個人有高遠的見識,而且有很高的情商。在波詭雲譎的皇室爭位過程中能夠穩準狠的站隊靖王,說明他的眼光還是很獨到的!
回覆列表
《琅琊榜》中要說智商高,又深藏不露,那就不得不提到高公公。
高湛,是樑帝身邊最為知近的人,他性格圓滑,做事謹慎又穩當,樑帝對他非常信任。看似不顯眼的高公公,卻絕非簡單人物,伴君如伴虎,這句話不論放在哪個皇上身上都非常貼切。
樑帝好大喜功,又多疑,高公公卻相伴他多年,可見高公公的情商和手段。那麼高公公是否早就知道靖王參與奪嫡了呢?
皇上身邊的貼身太監,其權勢依靠於皇上,無論是誰都要給他面子,可這個位置,絕不是一般人能夠當的。高公公,可謂是既能夠洞察當今朝廷的風向,又能夠懂得樑帝的內心想法,說話做事既不出格,又讓人感到非常得體。
在靖王被皇上留在汴京開始參政議政時,靖王與皇上在交流中,不經意間他將蔡荃推舉上去成為刑部尚書,高公公看了一眼靖王,他內心開始對靖王起疑,認為靖王即將參與奪嫡之戰。這等見微知著的本事,往往只有處於低位的人,才是看得最為透徹的。樑帝一心以為靖王推舉蔡荃是因為合適,可高公公卻在其中得到了最為核心的資訊。
高公公的這場巧妙化解,就是明知道靖王參與奪嫡,自己有心幫扶他一把。蒙摯曾經建議靖王收服高湛,讓他為自己所用,若擁有一個皇上身邊的貼身太監,將在這場謀劃中佔據非常有利的地位。可梅長蘇的回答卻是,無需去收服。
高公公看待問題太過透徹,他幫扶靖王一把,在於太子和譽王並非最好的皇位繼承人。一個愚蠢又無能力,另一個心胸狹隘,只有靖王正義又有原則,文能安邦治國,武能夠平定天下,是最好的皇位繼承人。
對靖王的善意與幫扶,就是高公公給自己留下的後路,若有朝一日靖王登上皇位,必定會念及他的舊情。即便靖王沒有登上皇位,暗地中,無人知道的幫扶,也不會對高公公有什麼影響。
當然,他選擇靖王而非太子和譽王,也是因為他自身是非分明,善惡能辨,他希望大梁能夠出現下一個英明賢德的皇帝,而非好大喜功,貪圖享樂之人。現已經風雨飄蕩的大梁,若繼續被破壞,沒有得到一個很好的修補,其結局可想而知。
靖王只是性格耿直,但他從不是傻子。聽到高公公的這一言論,立馬領悟到,給梅長蘇的酒中有毒,他自然可藉機發揮,將梅長蘇安然地帶離宮中。這一情景,在琅琊榜中算得上是經典場面,高公公不慌不忙的言語,看似無意,實則有意,樑帝的臉色瞬間大變,靖王則一臉恍然大悟。
最終的結果就像高公公所預料的那樣,靖王與梅長蘇安然出宮,他也並未因這無意的言論而受到樑帝的追責。
高湛是一個非常聰慧之人,他的聰慧並非全然的聰明,而是聰明中透露著糊塗,這讓樑帝對高公公非常信任。
樑帝去問他的那些問題,他覺得能夠說,才會表達自己的看法。而有些敏感的問題,他則選擇逗樑帝取樂,從不正面回答,順利成章的讓樑帝減少煩惱,同時也可增加樑帝自身的優越感。
於是,一直以來高公公都忠於自己的本職,忠於樑帝,太子和譽王在私下拉攏他,都被高公公推辭過去。至於高公公最終選擇傾向於靖王,是在情理之中的。高公公是一個非常長袖善舞之人,他對於任何人都是笑容可掬的樣子,與任何人的相處,都就有餘地。
有些時候,一個人被逼到絕路,壓死他的最後一根稻草,往往是得勢之時從未看得起的小人所為,萬事都需要給自己留有餘地,高公公在這點上做得非常完美。
如果他只效忠於皇上,在他發現靖王有奪位之心時,他便應該上報皇上,給樑帝提醒。可他選擇的是視而不見,將自己放在各方勢力爭奪的上方,不參與進這渾水一般的奪嫡戰。
在靖王方勢力成熟之時,選擇傾倒於對方,自然地向著梅長蘇與靖王。以高公公的身份來說,這是他最好的選擇,沒有人會聽從一個太監的建議,政治鬥爭中,最好的手段就是不要在尚未能夠分得清強弱之時,就貿然地下了結論。
奪嫡之戰,不同於其他,成功者擁有的是從龍之功,可失敗者,輕則自己家族不被新帝重用,退出權力舞臺,重則被找到理由,處理掉滿門,惹上禍患。
如同結局,高公公陪伴在靖王的身邊,說的那句,這宮牆中的風從來都不曾停過。不論是誰上位,下一代皇位的爭奪從出生便註定了,身在帝王之家,便由不得自己願意還是不願意。高公公能夠在知道樑帝所有祕密,還能全身而退,靠得就是審時度勢的能力,和對於朝局的清醒認知。
他選擇靖王,並沒有錯,只有靖王才是最適合成為皇帝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