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飛哥說史

    如果洲際導彈沒有GPS導航定位的話,也不影響它的使用。因為GPS導航本來就是一個輔助功能,最主要的定位方式還是通過慣性制導來進行測算,並且輔助有天文星光對比及地形對比等。

    1、GPS導航定位只起到輔助作用

    對於洲際導彈來說,它並不會把所有的制導方式都融合到一個專案中,因為這樣的話會使主體導彈存在更大的風險。GPS定位系統只是洲際導彈的一種輔助方式,因為現在的科技比較發達,所以科學家就把GPS導航系統融入到了指導系統之中。如果關閉GPS系統的話,對於洲際導彈的定位並沒有太大的影響,因為它本來就不依靠這個進行定位。

    2、慣性制導系統

    美國有一個非常厲害的洲際導彈,它的定位方式並不是通過GPS導航,它運用的是一種慣性制導的陀螺儀。這種制導方式使得這枚導彈的精度在40米左右,這種高精度的洲際導彈可以說是世界第一,因為在現在的世界上很難有與之相比較的導彈。由此可見,現在的導彈制導系統並不依賴於GPS,它主要還是採用了最初的那種不依靠網路,通過自行修改的制導方式,這種方式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有著戰略性意義。

    綜上所述,現在的國家並不會把所有東西都放在一個籃子裡,因為這樣會使得導彈的使用的風險性更大,所以說GPS導航定位系統並不是洲際導彈的主要定位方式。

  • 2 # 歲月靜好一世晴天

    壓根就沒有定位!

    V1飛航式導彈長8米,總重量足足有2噸多,其中光炸藥就有將近1噸,妥妥大個頭。

    不過當時德國已顯敗相,V1飛航導彈技術並不完善,德國無法利用無線電全程遙控導彈飛行狀態,只得靠導彈自主導航飛行,也就是說發射後就不管了,只是在發射前提前輸入技術引數而已。

    慣性制導最主要的定位裝置就是陀螺儀和加速計,可以通過提前設定的引數自動修正姿態,使導彈飛行姿態符合預定引數,從而實現準確打擊目標。

    當導彈接近目標附近空域時,導彈內部計時器開始倒計時,隨後計時器關閉,與之連帶的機械結構驅動油路阻斷器阻斷供油,然後導彈失去動力摔向目標爆炸。

    當時德國V1飛航導彈技術還比較粗糙,德國大約向英國發射了1萬多枚V1飛航導彈,大約有7000枚在飛行過程中被英國防空部隊發現攔截。即便V1飛航導彈只有半數成功率,可對英國也造成了慘痛打擊與困擾。

    首先也要在地圖上確認發射點和目標點座標位置,從而將飛行時間,彈道引數,以及導彈發動機關閉時間等引數輸入導彈。

    V-2彈道導彈使用液體火箭發動機垂直髮射,通過之前設定的引數,陀螺儀控制飛行姿態,地面控制站不斷髮射無線電調整導彈飛行引數。到達設定時間後,關閉發動機,導彈自由落體運動,最終擊中目標。

    而慣性制導就可避免受到外界干擾,由此許多大國重器依舊使用慣性制導,只不過如今慣性制導也已技術翻新,陀螺儀都用鐳射陀螺了。

  • 3 # 漫步史書

    早期導彈沒有GPS定位,沒有衛星,靠什麼制導?如何定位

    其實很多人忽略了一點就是,早期的導彈在誕生之初根本就沒有制導系統,也就沒有所謂的定位。

    世界上最早研究導彈的,還是二戰時期的德國,早在1933年,德國火箭專家瓦爾特·羅伯特·多恩伯格和韋納·馮·布勞恩就開始針對火箭進行研究,並在後來十年的時間裡面,取得了突出的進展。

    按照理論設計中,馮布勞恩設計了兩種火箭,一種是飛航式的,就是和飛機差不多樣子的火箭,而另外一種是彈道式的,就是打出去是個拋物線。

    而根據這兩個理論,德國在1942年年底,分別製造出V-1導彈和V-2導彈。分別是飛航式和彈道式的。

    這兩種導彈都在二戰末期用於英國本土作戰,給英國帶來了很大的殺傷。

    實際上即便是到了今天,慣性制導依然是導彈主要命中目標的方式,工作時候不依賴外部的資訊,在飛行的過程中,全憑內部的陀螺儀以及加速度計來決定,由於可以減少無線電的干擾,因而如今仍然是各國主要的制導方式。

    但這種制導方式也有相當大的問題,那就是精準度不高。

    直到衛星出現,給導彈裝上眼睛的設想才逐漸實現。

    早期的飛機搭載導彈,在發射以後,飛機仍然需要不斷的傳送指令,以指揮導彈跟蹤目標,但是現代這種方法已經過時。

    現如今的空空導彈,已經實現了自主追擊目標的能力,比如依靠目標的熱輻射進行追蹤,利用雷達反射的波進行目標鎖定。

    另外需要說的是中國的衛星制導,其實中國的起步相對而言不算慢,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已經開始,為了打破西方國家的壟斷,中國在前後十數年的基礎上付出了極大的心血,早些年世界上比較先進的衛星制導系統,只有美國和俄羅斯,中國在2000年以後,著重加快了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建設,並實現了全球覆蓋。而衛星制導從此以後也不再是夢想。

  • 4 # 樑老師說歷史

    這個問題老樑來回答。

    導彈?這鼻祖咱還的追到德中國人這裡。當年德國瞅著擱著一條英吉利海峽的英中國人,特別的來氣。

    “你過來呀!”這充滿了挑釁的話,讓德中國人知道想要讓英中國人低頭,喊話是不可能了,畢竟英中國人還想讓德中國人過去掰手腕呢?

    德中國人倒是想把這個號稱日不落帝國的傢伙,轟到大西洋裡頭喂鯊魚,但也僅僅是想想,英吉利海峽隔絕了德中國人的想法。

    海軍?扯淡!德中國人向來就不以海軍見長。

    當然這麼丟,丟的有點疲憊了,他們就想有沒有一種大炮,一炮打過去就能打到英國地盤,這會省下很多的飛機,去炸別的地方。

    於是綁在火箭上的炸彈就出現了,火箭的目的是把炸彈送過去,炸彈的目的是去炸英中國人,當然這玩意要是能自動識別目標那是最好不過了。

    於是導彈就出現了,這就是德中國人著名的V1,V2導彈。

    一傢伙就把人類武器炸出了個新時代。

    於是在二戰後期就出現很多德國黑科技,什麼地空導彈,反坦克導彈,空空導彈等等,而且這幫狠犢子都是來自於一個叫馮.布勞恩的傢伙,後來這人被美國作為戰利品給瓜分到了美國,為美中國人服務。

    這導航?而且是大距離的導航,那有呢?最好是現成的,您再整一個這太慢了。

    他們就想到了陀螺儀,這玩意就是導航用的。它要是轉起來,中間的那根軸永遠指的是一個方向,有那麼個指南針的意思在裡邊。

    導航嗎?可不就是指方向的嗎?所以德中國人就把這陀螺儀移植到了V2的身上,為導彈導航。

    當然他不是直接就整上去的,這配合了很多儀器,最終成型的咱就叫他慣性制導,畢竟這陀螺儀轉起來是依靠慣性的。

    所以這慣性制導的核心部件就是陀螺儀,就這陀螺儀,說明白一點就是一機械陀螺而已,這和衛星不衛星的壓根就沒有關係,所以能用。

    所以要完成導航的第一步,你的告訴炸彈自己在那,這很重要,確定了自己的位置,然後告訴目標在那?

    聽著挺繞口的,沒法子只能這麼解釋,這倆在那的問題解決了,這導航就可以自動工作了。

    所以那會的導航比較笨,完全是依靠機械來完成,有那麼個上發條的意思在裡邊,但這機械轉一圈哪怕差那麼0.0001的東西,時間一長,這麼積累下來的誤差可就大了。

    所以那會的V2導彈,只能做到打過去,至於打到哪個位置,就看老天爺的面子了,精度差的要命。

    畢竟,這路上什麼風力,什麼溼度,什麼地球自轉啥的,這多少都會影響這慣性制導的發揮。

    為嘛呢?這大多數國家就防著雞賊一樣的美中國人背後下絆子,用陀螺儀,這相當於是一個完全封閉資訊的小天地,不會遭遇啥干擾,打出去之後就玩命的向著目標狂奔,這要是讓GPS制導,這鬼才知道,這傢伙擱那飛。

    但這精度在核彈面前,這就不是任何問題。

    當然,慣性制導這都發展了多少年了,肯定要比他們的老祖宗V2裡邊那個要好很多,至少計算機這東西是有的,稍微的自我控制一下還是能夠做到的。

  • 5 # 陶式防務評論

    定位?是衛星導航系統出現後才有的詞彙。定位,是一個很講究精度的專業詞,如果誤差達到幾十公里,是不會用這個詞的。

    在沒有“定位”這個詞語的時代,相應專業詞叫做導航。導彈從前沒有定位一說,但有導航這個說法。

    早期的彈道導彈,從最早的V-2開始,彈道導彈唯一的制導方式就是慣性導航,屬於自主式制導。這個慣性導航,是利用慣性元件(加速度計和陀螺儀)來測量運載體本身的加速度,經過積分運算得到實時的速度和位置,從而實現對運載體的導航定位目的。其中,關鍵慣性測量裝置——陀螺儀可以說是慣性導航的靈魂所在。

    可見,早期的導航實際上是通過自身運動算出來的,而不是參照外界物體測量的,所以誤差很大。後來才有了天文導航、多普勒導航、地形匹配等新模式,但都不如後來的威信導航精度更高。(陶慕劍)

  • 6 # 憂傷的孤寂鳥

    導彈是德中國人發明的,最早的飛航導彈是德國的V-1導彈,而最早的彈道導彈是德國的V-2。這兩款導彈在當時都算是天頂星科技,不過卻因為技術不夠成熟,再加上當時的德國敗局已定,所以並沒有能夠給希特勒的納粹政權帶來實質性的延長。反而因為德國的技術突破,讓當年的幾個勝利國得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早就二戰後導彈發展的百花齊放! 當年沒有衛星,這兩位仁兄的制導方式大同小異,都和慣性制導有關。V-1是飛航式導彈,當年英國也叫這種導彈飛機導彈。因為它長這樣子。看起來就像是一臺加了彈頭,可以自己尋找目標進行攻擊的飛機。V-1導彈是德國研製的第一款導彈,受限於當時的技術水平,V-1採用的是單純的慣性制導。所謂的慣性制導就是利用陀螺儀和加速計實現定位,然後自動修正姿態,使導彈飛行姿態符合發射前設定的引數,從而實現準確打擊目標。 其具體的工作過程非常具有朋克風,全部是精密機械結構運轉。發射前,德軍參謀在地圖上標定自己發射陣地和敵方目標的座標,然後計算出飛行時間,將相關引數輸入到導彈。然後導彈“嗖”地起飛,同時利用陀螺儀不斷測量自己的角度差,並通過加速計和空速管測定自己的加速度和速度,實現自我定位。然後這個時候陀螺儀不斷幫助導彈穩定飛行姿態,同時修正飛行引數,導彈上的計時器也在一分一秒的過去。 終於,計時器開始倒計時,導彈也已經飛行到了目標附近空域。計時器咔得停止,一系列的機械結構驅動油路阻斷器阻斷供油,然後導彈失去動力摔向目標爆炸。 這種制導方式是人類導彈制導的開端,不過一項新技術的開始運用是很不穩定的,V-1導彈也為能免俗。二戰期間,德國一共向英國發射了將近1萬枚V-1導彈,大概有7000多枚沒有故障到達英國被英國防空系統發現。在英國防空系統的打擊下,有一半成功飛到地面發生爆炸,這個成績在當時來說已經非常了不起了,同時也給英中國人造成了巨大的心理恐慌。 V-2導彈相對於最開始的V-1已經發生了本質上的改變,制導方式也從原來單純的慣性制導升級為慣性導航加無線電指令制導。在發射之前,也要進行一系列的計算。首先要在地圖上確認發射陣地和目標座標,從而得到飛行時間,彈道引數,最後確認導彈的發動機關閉時間。V-2導彈使用液體火箭發動機,採用垂直髮射。在垂直上升-29公里後,通過之前設定的引數,超目標方向以一定角度飛行。這個時候陀螺儀控制飛行姿態,地面控制站不斷髮射無線電調整導彈飛行引數。在到達設定時間之後,關閉發動機,導彈自由落體運動,最終擊中目標。 美國的機械陀螺儀 其實不僅是導彈,我覺得德國應該算得上是整個現代軍事工業的師祖了。聽過一句非常有意思的話,叫做“前蘇聯和美國研究德國的屍體,俄羅斯則研究前蘇聯的屍體”。意思就是,前蘇聯和美國的武器能夠有今天的成就,全部得益於德國的失敗,然後在德國的武器基礎上進行研究。的確如此,現代很多武器依然可以看到二戰德國的影子。比如戰略武器的三板斧:慣性導航,導彈和核武器,就全部是德中國人發明的。

  • 7 # 純野生的坦克

    ▲“北斗”衛星導航定位系統

    不知道這兩年是不是因為中國“北斗”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的成就太大,搞得許多人都認為沒有衛星定位導航導彈都沒法飛行了!?先說一個事實:對於所有的導彈而言,衛星定位導航都不是主要的定位導航手段,僅僅只是一個輔助修正的手段!原因是衛星定位的訊號太不穩定,極易受到敵方干擾和遮蔽!

    ▲俄製GPS干擾機,可以裝在車上,號稱可以干擾掉十幾萬平方公里GPS訊號;要是導彈都依賴衛星定位導航,那以後就沒有發展導彈的必要了

    ▲(金屬)探針導航原理圖

    (金屬)探針導航出現在20世紀20年代,最早是用於無人機的導航(不要懷疑,最早的無人機出現在1918年);這種導航的原理是:按無人機實際飛行路線製作一張按比例縮小的金屬板,在金屬板上同樣按比例刻出一條凹槽(無人機飛行軌跡)然後用一個探針在這個凹槽上向前移動(移動速度也按比例縮小),探針上方連線偏航控制桿(用於控制飛機的飛行方向);這樣無人機就能按事先設定好的路線飛行。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制動導向系統,但是這種導向方式要想滿足精度的需求,金屬版的比例越大越好,最好能做到1:1!但是飛機的空間有限,不可能把金屬版做得太大......所以撲街!

    V1導彈的制導系統是慣性制導,制導元件是分別是陀螺儀+磁羅盤組成的方向定位元件(用於測量導彈的飛行方向並使導彈保持航向),空速計元件(用於測量控制導彈的飛行速度),機械計時器元件(用於測量導彈的飛行距離),高度計元件(用於測量控制導彈的飛行高度),油路切斷器元件(用於切斷導彈發動機的供油,使導彈失去動力落地)。

    ▲V2導彈是彈道導彈,其導航定位系統要比V1巡航導彈複雜得多

    V2導彈的制導元件則是陀螺姿態儀,加速度計,定時器,燃料供應切斷器,發射時也要先測量發射場地,然後得出目標距離發射場的距離,以及導彈飛行方位,不過導彈是垂直髮射,並且是在4萬米高度上轉向目標方向,因此要用比較複雜的陀螺姿態儀測量導彈的立體飛行姿態,靠加速計掌握導彈的適時運動速度,這樣就得到了導彈的立體運動資料,可控制導彈在規定高度轉向目標方向。

    ➤慣性導航以其不受外界干擾且對外界無依賴的優點任然是:彈道導彈、巡航導彈(也包括飛航式導彈)、空地導彈、空空導彈、防空導彈......等等射程超過10KM以上的導彈最主要的導航定位手段。不過慣性導航的缺點是會累計誤差,射程越遠的導彈累計誤差越大,需要中途修正誤差。

    ▲地形匹配導航系統原理

    美蘇兩國都在50年代開始發展巡航導彈,如美國的AGM-28“大獵犬”、蘇聯的“暴風雨”(世界上第一種洲際巡航導彈),這一時期的巡航導彈都是採用中途慣性導航+末端雷達或紅外製導的方式受制於當時的工業水平限制,基本在最大射程上的圓周偏差能達到上千米!採用常規彈頭完全沒有意義!

    直到70至80年代美國和蘇聯相繼發展了地形匹配導航系統,遠端巡航導彈的命中精度才能控制在20米以內。

    ➤美軍在海灣戰爭中的“戰斧”巡航導彈通過慣性導航+地形匹配修正+末端雷達修正的聯合制導方式就可以達到“戰斧”巡航導彈在1500KM最大射程上末端圓周偏差5米以內(當時軍用GPS的精度也不過5米)。

    ▲洲際戰略彈道導彈事關國家生死存亡,是絕對不會用衛星導航這種脆弱的導航手段的;基本都是採用慣性導航+天文導航修正的方式。

    天文導航——彈頭脫離火箭後,彈頭安裝有恆星敏感器,能夠測量一些恆星的位置,根據恆星的方位獲得導彈的準確位置資訊,修正偏移誤差、克服大地重力場變化帶來的彈道飄移,能使導彈的入軌精度誤差達到接近於0。

    ➤高精度慣性導航+天文導航可以使洲際導彈在上萬公里以外的圓周偏差控制在100米以內。

    但是,對於中小國家而言衛星定位導航可就事關生死了。

  • 8 # 資訊所長

    早期的導彈,基本上也可以劃分為兩種,第一種就是彈道導彈,第二種就是戰術型別的導彈。比如前面說到防空導彈和空空導彈就是戰術導彈,這兩種型別的導彈,在二戰時期都已經誕生了。

    下面來簡單介紹一下這兩種大型別導彈的制導方式!

    彈道導彈

    彈道導彈使用的就是慣性制導了,這種制導方式並不是字面上面的理解,像火炮那樣瞄準目標大致的方向,然後設定好射擊角度射擊就行,實際上慣性制導不是這樣的,它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制導方式!

    而二戰時期的戰術導彈,制導的方式大概有兩種:

    無線電制導

    第一種就是無線電制導,簡單的理解可以說是遙控制導,需要在發射之前,需要導彈先瞄準目標的大致方向,然後發射後,由導彈飛行控制人員通過無線電遙控來控制導彈飛向目標。

    雷達制導

    所以就算是現在作戰,沒有衛星,導彈照樣可以精準的命中目標!當然有了衛星,也提高了某些導彈的命中精度,比如說巡航導彈,採用衛星制導,精度大大提高,能夠達到米級以下的精度!彈道導彈採用慣性制導和衛星制導複合制導方式,也能大大提高命中精度!

  • 9 # Ownerryu

    二戰時德國大名鼎鼎的V2!其導航沿用至今!只是把機械式慣性導航變成了鐳射式!V2在二戰把英國炸的不要不要的!要不是英中國人會演戲!英國佬兒可能就無家可歸了!此次疫情生動的解釋了什麼叫祖國!神馬叫外國!中國加油!武漢加油!

  • 10 # 行攝清遠

    基於衛星定位系統,在世界大戰開戰初期就會被全部破壞,所以無論是導彈都不會依賴衛星定位系統工作,只需要輸入目的位置引數,導彈就可以準確飛過去。至於衛星定位僅僅是小規模戰爭中衝突中有存在意義,或者說是大國欺負小國的時候用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今年上四年級,不上輔導班只在家用家教機,學習可以跟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