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網言軍事

    因為“後勤的詛咒”——具體來講,就是以當時中原農耕文明的生產力水平,很難支撐數十萬帝國大軍深入偏遠敵方控制區進行曠日持久的戰爭。

    即便像蒙恬這樣的一代名將、軍事奇才,他在制定針對匈奴這號遊牧民族的戰略戰術時,也必須考慮到當時秦軍的後勤保障能力——在近代中國軍隊用上西方傳來的輪船、火車之前,古代中原王朝每次向邊疆大規模出兵,都是對帝國實力的一次嚴重損耗與考驗。

    史載,古代要想讓前線1名士兵吃到1斤糧,耗費在途中的糧食竟超過100斤!這還是交通比較順暢,且儘量藉助了牲畜、水運等節省人力的運輸方式後才換來的結果,若戰區無水路可供轉運,而且大半路程要經過山區、戈壁、沙漠的話,運輸效率和糧食損耗量還會增加。

    實際上,蒙恬收復河套之所以能打贏,關鍵在於“速戰速決+見好就收”,而非像後來的漢武帝那樣窮盡國力與匈奴拼個兩敗俱傷。更何況事實證明遊牧民族恢復元氣的速度很快,其就算撐不住了也會舉族遷移繼續找軟柿子捏,可以說農耕文明想徹底滅掉他們基本無可能。

    蒙恬北擊匈奴的主要戰略目標很明確——就是為了擴大北方防禦縱深以保衛地處關中的都城咸陽,並創造內部安定條件以消化滅6國後的勝利果實,因此也就沒必要再陷入一場勝負難料的新消耗戰。

    面對秦軍擅長步戰而騎兵欠缺(用車兵對付匈奴鐵騎效果很差)的現實情況,秦始皇和蒙恬都意識到不能“以己之短攻敵之長”,而應採取“以牆制騎”的辦法來抵消匈奴騎兵的機動優勢。因此,得手後秦便轉入戰略防禦,開始構築堅城壁壘(長城)並依託有利地形鞏固北部邊防。

  • 2 # 吉林省科技館

    很多人對長城有個誤解,覺得長城只是一道牆,所以它的作用就是防禦,等著敵人來打自己,然後把敵人擋在牆底下。這種認識用來看待英國的哈德良長城的話,還可以說得過去。其實從哈德良長城的英文名來看就知道了:Great Wall,長牆,它就是一面牆,所以它的作用就是防禦。但是也用同樣的看法來看待中國的長城就差了很多意思了。

    長城對於中國古代的政權來說,特別對於秦政權來說,它不僅僅是一個防禦的城牆,更是進攻的基地。長城不但有前面的城牆,還有後面的兵站、直道和大軍指揮中樞等等各種軍事設施,甚至還有屯田的。所以秦修築長城並不只是要對匈奴採取防禦姿態,而是在對匈奴發動總體作戰前的準備。所以當秦王朝一旦完成了長城的修築之後,立即由蒙恬率領30萬大軍出塞攻擊匈奴。《過秦論》裡面說: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至於為什麼沒有滅匈奴,非不為也,是不能也。為什麼這麼說?一來秦王朝存在的時間很短,來不及完成這個歷史使命。二來滅匈奴不是一次兩次大戰就能完成的,它必須要有個持續不斷的攻擊,所以這個事情要等到東漢才算真正的完成。

  • 3 # 日慕鄉關

    中國古籍中的匈奴是秦末漢初稱雄中原以北的強大遊牧民族。秦始皇時期匈奴開始形成較為穩定的部族,第一任單于頭曼幾乎與秦始皇同時代,但是由於匈奴中央政權剛剛形成,還沒有 形成較為統一的力量,此時的匈奴更多的是以流寇小部族的形式散佈在北方草原。

    秦始皇對北方民族一直採取防範的態度,畢竟趙國燕國等在統一之前深受其害,公元前215年,大將蒙恬將匈奴逐出河套以及河西走廊地區,這兩個地區靠近中原,且水草豐美,收復河套地區對於打擊匈奴意義重大,但為什麼不趁機滅掉匈奴,還是改為修築長城這一勞命傷財的防禦性建築呢?有幾個原因。

    (1)匈奴地域遼闊,難以捕捉,難以速勝。當時的匈奴,包括了今天的蒙古,東北,俄羅斯西伯利亞廣大地區,幅員遼闊,氣候惡劣,匈奴在冒頓單于當政以前並沒有形成穩固的王庭,猶如今天的IS游擊隊。大軍與之對壘,就像拳頭打在棉花上,使不上勁。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修築永久性工事,將匈奴全部擋在長城以外,這一做法也是無奈之舉,但絕對不是個錯誤,時至今日,美國為了打擊販毒和非法移民,在美墨邊境修築隔離牆,以色列在巴以邊境修築隔離牆都是在學習長城。

    (2)秦國的國力無法應對長時間的勞師遠征。漢高祖劉邦時代,冒頓單于統一匈奴,開始南進,劉邦御駕親征被困白登山,到了文帝景帝時期漢朝再沒有實行對匈奴大規模軍事行動,不是不想,而是國力有限,無力遠征。秦始皇時期剛剛統一六國,雖說兵力強大,但要想遠征匈奴還是不夠的。一直到漢武帝時期,經過幾代君王的積累終於攢足家底,把戰火燒到漠北,徹底動搖了匈奴的根基,即便如此,匈奴依然死而不僵,而漢朝國力險些耗盡。

    (3)秦朝時期的戰法比較落後,秦國滅六國靠的是強大的陸軍,但是匈奴以騎射文明天下,秦朝時期尚沒有發展出大規模騎兵作戰理論,對匈奴的快速機動缺乏有效辦法,所以在靠近中原地區依託地形後勤優勢,可以快速打擊匈奴,但一旦勞師遠征,缺乏騎兵是無法完成的。武帝時期認識到這一問題,大力發展騎兵,為後期打垮匈奴奠定了基礎。即便如此,漠北一戰,漢朝調動15萬匹戰馬已經到了國力極限。

  • 4 # 四川達州人

    這是歷來中原王朝無法根絕草原威脅的原因。

    秦始皇已派扶蘇及蒙恬兄弟領導北方軍團,狠揍了剛剛發展起來的匈奴,令之20年都不敢南下,給劉邦創造了統一的機會。

    但是,遠征草原在當時是無法達到效果的,你派大軍,匈奴就跑了。後勤保障無法解決。就如漢武帝及漢宣帝重創匈奴又怎麼樣,那些地方無法駐軍,還是要撤,其他民族繼續繁衍壯大,依舊還是威脅。

  • 5 # 爾朱少帥

    老秦比你都想啊,不是不想滅而是滅不了。

    1.亞歐草原遼闊無比,從中國東北一直延伸至東歐。遊牧民族的特點就是遊走不定,按部落聚集。你頂多滅殺一部分部落,其他聽到風聲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遠遁。等你回去了,又有過來遊牧了。你說秦朝把這片土地佔領了?派人少了,被狼群和部落吃掉;派多了,後勤養不活,拖死秦國。

    2.漢代那麼威武,也只是滅了匈奴其中一支,大部分還是遠遁,少部分仰慕天威暫時歸服。

    3.遼闊的大草原,遊牧民族龐雜眾多,野火燒不盡走了匈奴,來了鮮卑;走了鮮卑,來了突厥;突厥不行了,契丹和蒙古填補。在古代農業佔主體的年代,中原民族人力物力都不足以佔據大草原。

    4.不只是中國歷史上游牧民族是心腹大患,歐洲,西亞同樣被遊牧民族困擾,當年的維京人大入侵歐洲也不是把整個歐洲弄得雞飛狗跳。

  • 6 # 鋒楓2016

    秦滅六國後,匈奴還沒有完成一統草原,沒有對秦構成致命危險。而匈奴偉大的冒頓單于一統草原,建立奴隸制的匈奴汗國時秦朝已滅,正是劉邦,項羽爭天下的時候。而秦始皇對北方這塊廣袤的草原興趣不大。他發動近五十萬的秦軍南下開拓嶺南,建立三郡。至到方士徐福從海外尋仙回來,帶回一塊石頭上書“滅秦者胡”這才引起秦始皇對北方的重視。於是他令蒙括等秦將率三十萬秦軍北驅匈奴,並在朔方築城屯兵駐守。還有下令徵發數十萬民二人,重新將韓,趙等國用於防衛北方遊牧民族南下的城樓連線起來,並加高加厚,成為後世所稱的長城。

    而這些都是保守性措施,秦始皇並沒有徹底解決北患的打算。究其原因是,北方苦寒,土地不適於耕種,取之無用。而北方遊牧民族飄忽不定,不利於尋找,費時費力。還有就是國內予盾沒有完全解決。六國舊貴族蠢蠢欲動,無時不刻不想著復國,民心不穩,此時貿然發動對北方的戰爭,必定加重民眾負擔,民怨沸騰,六國舊勢力必定乘機起事得不償失!

  • 7 # 靜靜的河16

    匈奴是一個民族,不是一支部隊,你怎麼滅,戰爭是消滅戰爭機器的,不是消滅民族的,史歷上有少數民族因融入大民族而消失,沒有因戰爭而是_個民族完全消亡的。

  • 8 # 追憶昔年wd

    匈奴咋滅,本來就是遊牧民族,沒有固定的居所,再說塞外壞境惡劣,所以只能被動的防禦,你看整個古代歷史,有幾次是主動出擊匈奴的,就是主動出擊也沒有全滅。所以不是不想滅,而是沒有辦法

  • 9 # 上下五千年讀史有學問

    公元前215年,匈奴被秦朝著名將領蒙恬逐出河套以及河西走廊地區。但為什麼沒有對其趕盡殺絕呢?其實不是不願,而是不能。主要有以下三點因素:

    首先第一點是秦朝新立,雖然當時強大的秦國一統六國,並且北擊匈奴南吞百越可謂是無任何勢力可與其爭鋒。但是體量越大,不穩定因素(此處不做細說)就越多,在打疼匈奴人之後,秦國朝野力求穩定而紮實自己的統治地位。

    第二點在於匈奴人本身,匈奴和漢人的社會模式不同,漢人是封建農耕經濟,而匈奴人是遊牧經濟,這就註定了一單和匈奴發生戰爭,不管是贏還是輸,對於我們來說,永遠是輸和損失!

    第三點原因在於一統六國後的秦國不管是財力還是軍力都已經沒辦法支撐長久的遠征戰爭了,不然會拖垮整個帝國。

  • 10 # lipuren

    秦始皇……為何不滅匈奴?題主以為千里用兵、殲敵境外,像你動動嘴皮子這麼輕鬆容易麼?!中原人是以農耕為主業的民族,在遠古的交通條件下,中原軍隊要深入漠北草原對居無定所的遊牧部落人作戰,後勤給養如何補給?你腦洞小開一點想像一下好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星際迷航》裡面曲速引擎能有光速快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