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老五180101701

    傷寒和溫病有什麼不同?

    要討論問題,要先確保大家在說同一個事情。如果不能正確定義,那麼大家可能所指就不是同一個事物,一切都毫無意義。首先要正確定義傷寒,溫病,時行溫疫三種病。傷寒的定義是比較明確的。而溫病,在清朝之前,定義也是很清晰明瞭的,就是伏氣溫病,由內出外。

    所以,如果問的是傷寒和溫病有什麼不同。依照中醫正確定義來說。張石頑在《傷寒緒論》一書就說得非常清楚了。“原夫傷寒之邪,其始也,必先太陽寒水之經。”“凡溫病之熱,鹹從內而發於表。”治溫病,先治內,後治外,方可截斷病根,而不會“衛氣營血”,步步病重。溫病的理論,到明末清初,張石頑時,已經很成熟了。張石頑沒玩出什麼“衛氣營血”新花樣來,照樣治溫病。

    再說溫疫,大家可以參考一下一直為溫病派邊沿化的吳又可(他們認的祖宗是葉天士和吳鞠通,別說吳又可,張仲景都不認),也是明末寫出了《溫疫論》。“凡邪在經為表,在胃為裡。今邪在膜原者,正當經胃交關之所,故為半表半里。其熱淫之氣,浮越於某經,即能顯某經之證。”吳又可治時行溫疫用的是什麼辨證方法?還是六經辨證。吳又可也沒有玩出新花樣,照樣治溫疫。

    自葉天士起,溫病的定義開始混亂。首先,葉天士不遵《內經》,對“衛氣營血”的定義是混淆的。“氣”分為衛氣和營氣。斷無衛,氣,營並列的可能。如同人不能分為男,人,女三列一樣。而溫病的傳變,是從內而外,由下而上。有“上傳”而無“上受”。“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這明顯只能屬於溫疫或傷風感冒而非溫病。

    而傳至“抄襲盜版王”吳鞠通,其《溫病條辨》不僅篡改《內經》的經文,盜《臨證指南》醫案為己有,更是大肆擴張“溫病”的範圍。(柴中元的《溫病求真》一書有詳細論述。)這就導致了中醫史上最混亂的“寒溫之爭”,讓中醫分裂而元氣大傷。原因何在?定義混淆,豈不紛紛擾擾?比如現在大家都知道的雞。現在偏偏有某個門派,把鴨也稱呼為雞。然後你說雞不游泳,這個門派的人豈能甘休,能不吵嗎?某種流行病,本來是屬於時行溫疫的,溫病派硬要說成是溫病。而本來真正的伏氣溫病,卻又當成時行溫疫來治。敢拿治普通傷風感冒如銀翹散之類的方子,來通治溫病初起,真是小母牛拉大車,還“輕靈”地玩起倒立來了,“牛逼沖天”呀!“大凡看法,衛後方言氣,營之後方言血。”如此缺乏中醫基本常識的話,居然成為溫病派的治療“溫病”的總綱。而吳鞠通所“規定”的,溫病從上焦傳中焦,最後到下焦,更是要笑死人。伏氣溫病,用上“衛氣營血”及“上中下三焦”的所謂的“溫病”傳變辨證方法,十有九壞。

    有人可能要問了,你說葉吳理論如此謬誤,為何還有如此多的崇拜者呢?這就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社會現象了。

    為何許多學醫的都這麼“愛”葉天士?大家先別把醫生神聖化了。行醫,固然有比較高的職業道德要求,但不可否認的是,行醫首先是一個謀生手段,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混飯吃的一個小職業,在古代,還是地位比較低下的一個職業。醫鬧,從古到今,都是危險的,可能讓醫生失去生命。

    大家可以比較一下,《傷寒雜病論》和《溫熱論》有什麼不同。《傷寒雜病論》中,正治的方,寥寥無幾。誤治後的各種變症的篇幅,佔了八成。正誤是一目瞭然。醫生做錯了,醫生自己知道,病人也很容易就知道。如果看《溫熱論》,就會很詫異地發現,“沒有誤治”!和《臨證指南》一樣,富有葉天士特色,我有我的一套,就是不知死活。唯一被溫病派視為“誤治”的,就是治溫病用了“傷寒方”。也就是說,只要醫生和《傷寒雜病論》絕緣了,那就沒有“誤治”了。辨證也就不那麼需要了,一大堆涼藥上,反正不會“錯”。當然,這有個前提,就是儘量讓世界上不再有“傷寒”,只有“溫病”,那就好辦了。於是,把幾乎所有的病,都說成是“溫病”,說服人們把《傷寒論》束之高閣,這成了溫病派發展的主要“工作”。於是,不議病而專論藥,各種“傷寒藥”“傷寒方”可怕的“副作用”被反覆“善意提醒”,“柴胡劫肝陰,葛根竭胃汁”被反覆傳唱。視麻黃,桂枝,附子,細辛之類的藥為猛獸蛇蠍。“醫學恐怖主義”誕生了,恐嚇手段對於沒有多少醫學知識的普通民眾,對於非《傷寒雜病論》的死忠,總是卓有成效的。(很熟悉的味道吧,太陽底下真的沒有新鮮事!)即使是我這樣學醫的人,在初始接觸到“溫病派”的這些“科學”研究成果的時候,內心也是惴惴不安的。居然對使用麻細附產生了“儘量能不用就不用”的想法來。只能一次次地拿自己以身試“毒”,以療效拾起信心。

    很明顯,這麼一系列操作後。拿“葉天士執業醫師”牌照,從業門檻大大降低了!而拿到“葉天士執業醫師”牌照後,安全係數卻大大提高了!搖頭晃腦說幾句“衛氣營血”,再照指南行事,沒有“誤治”。因為葉天士的理論,是經歷無數次“驗證”的。溫病初起,在所謂的“衛分”(一期),照《臨證指南》的方法,很快,轉為“氣分”(二期),再治,轉入“營分”(三期),再治,“血分”(晚期)。最後,雙手一攤,“我已經盡力挽回了,無奈溫毒太重,天意難違!”(呵呵,大家是否覺得這一幕很熟悉呢?)不正是從生到死步步“驗證”了葉氏的傳變理論的科學嗎?死的人越多,就越“正確”。葉天士把“溫病”劃分為四期的做法,開啟了一箇中醫的“科學新時代”。打破了中醫傳統樸素的“以療效說話”的基本判斷標準。變成了以先入為主的洗腦方式為基礎形成的共識,“病人好了,醫生有功勞。病情越來越嚴重,也是非常科學的。”(還是熟悉的味道。再嘆一次,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如果病人想要“醫鬧”,很抱歉,沒地方說理。溫病派“重起爐灶”的優勢就出來了。由於是“前沿科學”,“前無古人”,作為“開創者”和“先行者”,本身就是最“權威”的專家。最權威的專家和“指南”把病人搞死了,家人去哪裡找更權威的人來評判?拿“葉天士執業醫師”牌照比起拿“張仲景執業醫師”牌照來說,低門檻,低風險,高收益,請問,葉天士怎麼會不受中醫從業者的歡迎呢?經過一段時間的社會篩選後,能留下來行醫的,不會是醫術高明的醫生,而是有葉氏理論保護的醫生。葉天士的“護身符”好用呀,葉吳一派,空前“壯大”起來,這是必然的!

    溫病派“正統化”及“主流化”的過程,就是中醫“去辨證化”的過程,也是中醫隊伍“庸醫化”的過程。為西醫用同樣的套路取代中醫,打下牢牢的基礎!中醫辨證的脊樑骨已經被抽掉了,溫病派可以毫無壓力地成為西醫,把寒涼藥變成抗生素,把《臨證指南》換成西醫的《指南》就可以了。

    記得小時候看過一個《馬虎的故事》。有一個喜歡標新立異的的“創新型”畫家。擅長畫自己“創造”的一種虎頭而馬身的動物。這個畫家有兩個兒子,自小在家的耳濡目染。長大後,大兒子在外面看到馬,以為是老虎,受到驚嚇而逃跑,結果摔斷了腿。小兒子在山上看到了老虎,以為是馬,跑過去想騎,結果給老虎吃了。後來人們就有了做事馬虎的說法。這個“勇於創新”的畫家,不正是葉吳之流嗎?後輩學中醫的人,不正是像畫家的悲劇兒子嗎?病人被治得死活不知的《臨證指南》(《臨證指南》沒有治療結果),被崇拜葉氏的學習者依樣畫葫蘆,當“指南”來遵守,不亦悲乎?直到今天,大學校園,仍在傳授這套混淆中醫基礎理論的“老鼠屎”。葉吳一派,流毒無窮,中醫之瘟疫也!

    傷寒有規律,溫病無定軌。《難經》第五十八難明言,“溫病之脈,行在諸經,不知何經之動也,各隨其經所在而取之。”如果說傷寒要用六經辨證,溫病比傷寒更需要實時辨定病在何經,邪從何藏而出。按葉氏所定的“衛氣營血”和吳鞠通所定的“三焦”的“偽傳變規律”來治溫病,是要害死人的!

    總的來說,無論是外感傷寒,還是外感溫疫,還是伏氣溫病。都應該用“六經辨證”,特別是溫病。

    最後借陸九芝《補世齋醫書》的“論劉河間治溫全用仲景傷寒方”一文所言。“廢《傷寒論》,則六經失傳。廢六經,則百病失傳。莫謂《指南》所言,無關大局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在外打工十多年,錢沒有掙到,老婆也沒有,昨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