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素心流年
-
2 # 曉行凌波
在唐朝詩人中,杜甫大概是最崇拜諸葛亮的人了,在他的心目中“諸葛大名垂宇宙”,他寫了很多讚頌和緬懷的詩,而且名句迭出,“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憾失吞吳”。而這聯“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出自他的七律《蜀相》,這首詩是他入川后,瞻仰諸葛亮祠所作。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全詩寫景、抒情、議論酣暢淋漓、一氣呵成。頷聯寫景,頸聯敘述了諸葛亮的平生功業和治國之志,末兩句千古流傳、催人淚下,“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泣血凝成的十四個字,讓後代的愛國志士潸然淚下,喟嘆諸葛亮功業未成、中道亡故的人生悲劇和歷史遺憾。諸葛亮的悲劇性結局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最好詮釋,這無疑是一曲生命不息、矢志不渝的讚歌,無疑是一曲不忘初心、責任擔當的讚歌,諸葛亮用心血和生命報答先主的知遇之恩,政治家的精神境界得到了昇華,激勵了無數後輩仁人志士奮發有為。詩從歷史的追思中歌頌緬懷先賢,又蘊含著杜甫對家國命運的掛念與期盼,全詩氣韻沉雄、寓託深遠,營造出沉鬱蒼涼的意境,在歷代詠贊諸葛亮的詩篇中,堪稱絕唱。
杜甫有著強烈的諸葛亮情結,這不奇怪,他身處大唐由盛轉衰的階段,在安史之亂中,親眼看見“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淒涼殘景,親身感受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艱難苦恨,他深受孔孟思想影響,有著儒家人物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具有“施仁政”的強烈的家國情懷,而諸葛亮是天縱之才,文韜武略、足智多謀,忠心耿耿、鞠躬盡瘁,同時又文采斐然,前後《出師表》光耀中國文化史,“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古代文人士大夫尤其像杜甫這樣的亂世文人,很容易在諸葛亮那裡找到精神寄託,產生強烈的代入感,諸葛亮便理所當然地成為杜甫心目中最理想的道德源泉和情懷榜樣。
杜甫出生官宦之家,深受傳統儒家思想和家庭教育的薰陶,具有致君堯舜、治國救世的遠大政治理想,他四處奔波、追隨朝廷,但事與願違,仕途坎坷只能空懷抱負,情思鬱結,以詩文終老,常有一種明珠暗投、懷才不遇的感慨,而這點正是歷代文人士大夫的心結所在,諸葛亮是文人治世的典範,是君臣相得、肝腦塗地以報知遇的標杆,所以,杜甫見物思人,觸景生情,自然就會生出無限的感慨,正是危局亂世的時代背景和坎坷挫折的多舛命運,空懷壯志的悲涼,無以救民水火的遺憾,使杜甫產生了強烈的思想共鳴,借先賢的酒,澆胸中的塊壘,於是“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便成了杜甫感事傷時、寄託情懷的千古絕唱,自然而然噴薄而出!
我曾多次瞻仰參觀過成都武候祠和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兩處人文勝地經常遊人如織摩肩接踵,足見二位先賢的深遠影響,他們的思想和精神交相輝映,將長存在華人的記憶深處。
(附圖自已用手機拍照,水平有限,敬請諒解!)
-
3 # 老街味道
問題:“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如何理解杜甫《蜀相》?
蜀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 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 ,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前言這首七律被仇兆鰲注斷為杜甫“初至成都時作”, 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年)春天,杜甫遊覽的諸葛武侯祠,寫下了這首千古絕唱。
在寫《蜀相》這首詩時,安史之亂並沒有平息。懷古撫今的杜甫,目睹國勢艱危,卻報國無門,因此對於未出茅廬而三分天下的諸葛亮,仰慕而敬重。
一、 蜀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第一句點題,蜀相, 並說明了地點:成都城外的武侯祠。錦官城因蜀漢曾設錦官管理織錦而得名。杜甫有多首詩中提到錦官城:
讀書雲閣觀,問絹錦官城。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幸君因旅客,時寄錦官城。二、映階碧草自春色, 隔葉黃鸝空好音據已故王步高教授統計,格律詩大多數的警句出在中間四句,更以頷聯居多。這首詩的頷聯(第二聯)就是這首詩的詩眼,其中的要注意的是兩個字:自、空。
胡仔在《苕溪漁隱叢話》中評價道:
苕溪漁隱曰:半山老人《題雙廟詩》雲:“北風吹樹急,西日照窗涼。”細詳味之,其託意深遠,非止詠廟中景物而已……此深得老杜句法。如老杜題蜀相廟詩云:“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亦自別託意在其中矣。胡仔說王安石得到了杜甫詩的精髓,其寫張巡、許遠的《題雙廟詩》中有句:北風吹樹急,西日照窗涼。有寄託在其中,很像杜甫的“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細品這兩首詩,王安石的秒處在:急、涼,景中可見春秋筆法,暗埋了王安石的思想認識:叛將攻城急迫,大唐日薄西山;杜甫在於::自、空。這四個字是詩句中組合意象的點睛之筆。 杜甫用這兩個字表明瞭對於諸葛亮一生事業的看法。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說:
王安石曰:三、四止詠武侯廟,而託意在其中。董益曰:次聯只用一“自”字與“空”字,有無限感愴之意。又有《聞鶴軒初盛唐近體讀本》:
陳德公曰:五、六穩盡,結亦灑然。評:三、四寫祠堂物色,只著“自”、“空”二句眼於中,便已悲涼欲絕,而肅穆深沈之象,更與荒蕪零落者不同。自:庭草年年綠,自生自滅,不受人間之事影響;空,黃鸝空有一副好嗓子,又能如何呢?其寓意即,諸葛亮你雖有雄才偉略,又能如何呢?杜甫一直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理想,又能起什麼作用呢?
三、三顧頻煩天下計 ,兩朝開濟老臣心。這一聯不復雜,兩句概括了諸葛亮的一生。
四、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尾聯這兩句其實是承接了“ 隔葉黃鸝空好音”的“空”字,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耗盡了畢生的心血意圖恢復漢室,到頭來,萬般努力卻落得個“未捷身先死”。
所有的付出都是“空”,最後只留下了的“自”,所以“長使英雄淚滿襟。”
結束語杜甫被稱為詩聖,黃庭堅曾經說他無一字沒有來歷,雖然有誇張,但是我們可以理解為杜甫的一字不苟。
從細微處見功夫,這首詩中的“自”和“空”是煉字所得,是功力的體現。是對於諸葛亮一生的評價,當然也是整首詩的點睛之筆。
-
4 # 文字的二三事
《蜀相》的全詩如下: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詩的大意是:
丞相祠堂何處找尋?錦官城外柏樹成蔭。碧草掩映臺階緣自春色,樹葉間的黃鸝空有好音。劉備三顧茅廬頻頻詢問統一天下的計策,諸葛亮分別輔助和扶助兩朝君王,可見其忠心。出師討伐未能取勝身先卒,常使後世的英雄淚灑衣襟。
詩意賞析: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丞相”指諸葛亮;“祠堂“指位於成都的武侯祠;”錦官城“指成都。丞相祠堂去何處找尋?錦官城外柏樹成蔭。”尋“字寫出了詩人對武侯祠的虔誠和對諸葛亮的崇敬。”柏樹“可存活多年,茂盛的柏樹圍繞在武侯祠外,象徵著諸葛亮的高尚品格和光輝事蹟永垂不朽。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這兩句寫的是武侯祠內的景色。”映階碧草“指碧綠的小草已長滿臺階,是春季的特點使然。”隔葉黃鸝“指樹葉間的黃鸝鳥,黃鸝鳥的聲音宛轉動聽,然而詩人卻道空有好音。當時安史之亂未平,詩人為國擔憂,此處的描寫也就是以樂景襯哀情。“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這兩句寫的是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頻頻向諸葛亮詢問統一天下的計策。諸葛亮輔助劉備建立蜀國,並扶助劉禪治國,可見諸葛亮的雄才韜略和忠心耿耿。“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諸葛亮出師伐魏,還未取得勝利,就死在五丈原中,令人感慨,常常使後世的英雄淚滿衣襟。
回覆列表
這是杜甫寫給諸葛亮的詩。
《蜀相》(唐)杜甫
蜀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 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 ,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錦官城:今四川成都,蜀漢故都,城外有錦江,故稱。
出師:蜀漢劉禪建興十二年(234),諸葛亮率師伐魏,由斜谷出據武功五丈原,不幸病死軍中。
760年春,杜甫初到成都,前去南郊武侯祠瞻仰諸葛亮所作。
1 格律:
七言律詩,格律為首句入韻仄起式。
韻腳為:尋森音心襟,押“下平十二侵”韻(平水韻)。
杜甫的詩向來格律整齊,紋絲合縫。
更講究遣詞造句,一字不可替!
2 鑑賞:
首聯:蜀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詩人以自問自答的方式起興,點出武侯祠所在地錦官城外南郊之地。
“柏森森”,遠望之景,祠前柏樹,相傳為諸葛亮手植。
杜甫寫諸葛亮的詩很多,常用到柏樹,
比如,
“孔明廟前有老柏 ,柯如青銅根如石”(《古柏行》)
“武侯祠堂不可忘,中有松柏參天長”(《夔州十絕》)
杜甫用柏樹的蓊蓊鬱鬱來點染祠堂環境,是有深意的。
“森森”,繁密茂盛,四季長青,又透露著陰森,寂寥之感。
在杜甫心中,諸葛亮是一代名相,鞠躬盡瘁的精神,古今少有,其精神應是萬古流芳,猶如柏青,
但事實上卻不這樣,祠堂四周高大挺拔的柏樹,異常茂盛著卻透著寂寥冷清之意,一代名相身後無限淒涼,讓詩人唏噓感嘆!
表達這份崇敬的背後又帶著惋惜!
《唐詩貫珠》評價:“森森”二字有精神。
頷聯: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詩人來到祠堂,既不寫文臣武將之塑像,也不寫楹聯之精美,僅突出“映階碧草”與“隔葉黃鸝”兩個意象。
諸葛亮已成古人,現在只有階下的春草自綠,樹叢中的黃鸝徒然發出好聽的聲音。
似是明媚春光,風光無限。
然“自”與“空”卻又是無限寂寞荒涼!
臺階草盛,碧綠盎然,說明無人涉足過。
葉中黃鸝,鳴聲清脆,說明少有人經過。
草“自”青,鳥“空”鳴,自顧自憐,空熱鬧,一片荒涼悽清冷寂,
以景寫人,諸葛亮已被後人淡忘了!
《聞鶴軒初盛唐近體讀本》評價:“自”、“空”二句眼於中,便已悲涼欲絕,而肅穆深沈之象,更與荒蕪零落者不同。
以自然景物之盛,表現荒涼蕭條滄桑之意境,這句是典範,
還有,比如,
“國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李華《春行即景》)
詩歌常見手法,很好詮釋了“一切景語皆情語”的含意!
頸聯: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這是對諸葛亮生前功績的高度概括。
“三顧頻煩”:劉備三次茅廬,禮賢下士,諸葛亮便出山相助,一生忠誠竭力,感懷其知遇之恩。
“天下計”:諸葛亮在《隆中對》中設計據荊州,益州,內修政理,外結孫吳,待機伐魏,統一天下的大計。
“兩朝開計”:輔佐劉備,劉禪兩位君主,從創業到建業。
“老臣心”:諸葛亮嘔心瀝血,盡忠職守,鞠躬盡瘁的精神。
一“老”字,意味深長!
207年出山到234年病死,二十多年的輔佐生涯,耗盡諸葛亮的一生。
“老”:從年輕到蒼老,從躇躊滿志到遺恨而逝,匆匆幾十年光陰,到頭來只有忠心,臨老垂敗,人生的遺憾與不甘全在其中了!
尾聯: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出師未捷”:234年,諸葛亮病中最後一搏,伐魏失敗,不幸病逝。
“英雄”:諸葛亮無疑是位英雄,後世子孫中為大業拼搏的仁人志士想到此一定會感到惋惜,傷心流淚。
不僅在為諸葛亮悲,杜甫也在為所有報效國家,竭盡全力,到頭來懷才不遇,功虧一簣的英雄們落淚。
其中也包括“杜甫”。
杜甫年輕時有“致君堯舜上”的匡世之心,但報國無門,蹉跎一生,怎能不老淚縱橫!
宋朝抗金英雄宗澤,臨死時也背誦此二句,可見千載英雄,均有同感!
《杜詩詳註》評價:有此二句之沉摯悲壯,結作痛心酸鼻語,方有精神。
這首詩在感懷諸葛亮,崇敬羨慕其生前功績卓著,忠肝義膽,得遇明君,惋惜感嘆其遺恨而逝,身後淒涼,其實杜甫亦在感慨自己懷才不遇,功業無成,恐遺憾終生,同時又是悲嘆所有有志向的英雄們終功業未成的無奈!
正如辛棄疾的詞:“倩何人喚取,紅中翠袖,搵英雄淚。”
全詩措詞肅穆,沉鬱悲壯,千古絕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