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明143974593
-
2 # 使用者2678385822726
食,主要是食,民以食為天,過去的節日,包括節日活動,都是圍繞著吃。現在肚子飽了,所有的節日及節日活動都淡了,象海南的軍坡公期,過去派民兵拿槍守著不讓舉辦,不讓探親,但守不住。現在你辦酒席請客都難諸。
-
3 # 無水湖邊人
這似乎是一個偽命題,不知道是否有權威的調查統計得到的這個結論。
果真如是,這是中國文化流失的表現。
追其原因不外乎:一、金錢味沖淡了人情味,甚至親情味,有時間打麻將沒時間走親戚;二、也許受外來生活方式的衝擊;三、當今人們生活壓力大,需要更多的獨處;四、人的流動性拉大親人之間的空間距離;五、生育政策導致親戚親友逐漸減少,根本無親可走。
-
4 # 劉小鹹
以前方式單一,基本依靠過年籠絡感情,聯絡方式以書信為主,人們的交流是面對面的,所以關係顯得親近,近幾年來,通訊裝置發展,微信或QQ成為很多人使用的通訊裝置,聯絡會更多,無論在哪裡,都可以去語音和影片,有什麼事情可以在極短時間內,傳達,不用本人面面相談,科技改變生活。
其次,現在社會以工業或服務業為主,純粹的農業勞動者很少了,沒有那麼多時間,走親戚串門,除非紅白事,過年,中秋等的大節,會盡力趕時間,社會的發展趨勢吧,但無論如何,情是不會淡泊的,中華民族的宗族觀很濃,平時聯絡多了,不用一定要現實中見。
在幾十年前,春節過後,尤其過了大年初二,主要事務就是走親訪友和備菜候客了。一年當中各自忙忙碌碌,很少到一塊喝點小酒敘敘家長。春節過後這段時間,天氣慢慢轉暖,農事尚未開始,正好各自到親朋好友去坐客,一是問候,二是探望,顯得人情味十足,情感也倍數加深。近些年來好像走親探友的不那麼紅火了,究其原因不外乎這麼幾種。一,改革開放以來,人們對金錢過於崇拜,親情慢慢疏遠,你不來我不往,時間長了,就不走動了。二,農村勞力大量湧向城市,成了農民工,有的在城市買了樓房,沒有固定的工資收入,生話壓力大,心有餘而為不足,該走的親戚少了許多。三,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貧富差距拉大了,原來在一個水平線上,現在有的發家致富了,有的還在貧困線上掙扎,窮居鬧市無明友啊。總之,是一個錢字在左右著人們的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解決這一問題,還是那句話縮小貧富之差,加強中華傳統文化教育,親情友情的加強是凝聚人與人之間的粘合劑。是中華民族團結向上的思想基礎,上下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