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高高的松柏萬年青
-
2 # A嫋嫋婷婷
俺家樓上也有孩子跑,都很大了,一跑嚇滴我一跳,狗也汪汪叫,解決辦法就是,後來我和狗都習慣了グッ!(๑•̀ㅂ•́)و✧因為①人家跑都是在早8晚8 偶爾會半夜,但鄰里鄰居滴,就那麼回事了,不過我滴鄰居都很通情達理,你和他說完他都會注意,你那個鄰居說話確實有點過分,他在不注意,你就……他跑,你就把音樂放很大聲,等他來找你,你也把他對你說滴話,對他講一遍
-
3 # 書蟲爬爬爬
吵鬧的鄰居,讓他安靜就好了
說巧不巧,最近我也正好遇到這樣的煩心事。
我家樓上住著一大家子6口人,有兩個小孩,特別吵鬧。尤其是晚上,吵得人根本沒法入睡。
去敲樓上人家門吧,又覺得不合適,很糾結。
一則跟人不熟,很唐突。二則人家吵鬧的畢竟是小孩,不懂事。
思來想去,也找不到一個好法子。
可這樣長此以往不解決也是個麻煩事,咱也得生活,也得上班呀。
大前天晚上,我終於決定把我家的不良感受找樓上人家說一聲,最起碼讓人知道。
敲了三次門,在門裡問清是樓下來找後,女主人才半開門問有什麼事嗎?
我說:打擾您了,不好意思……將情況簡要說明。
女主人最後笑著應答道“好的,我們注意點”。
這兩天,樓上兩個小傢伙貌似消停些了。
俗話說得好,“打不散的親,罵不斷的鄰”。
遠親不如近鄰。
鄰里之間,低頭不見抬頭見。
鄰居之爭,進一步是“狹路相逢”,退一步便“海闊天空”。
中國是文明古國,禮儀之邦,自古講究寬以待人,睦以待鄰。
有很多鄰里之間因為禮讓而皆大歡喜的故事。
最有名的當屬“六尺巷”。
安徽桐城有個著名景點“六尺巷”。
這個景點就是源於一樁膾炙人口的民間故事。
清代康熙年間,老家安徽桐城的禮部尚書大學士張英的府邸與同是高官望族的吳姓相鄰。
吳姓蓋房欲佔張吳兩家之間的空地,雙方發生糾紛,告到縣衙。縣官誰也不願得罪,連稱但憑相爺作主。
相府家人寫信給張英。張英看後,回信說,
“千里家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家人立馬拆讓三尺,吳姓深為感動,也連讓出三尺。於是,便形成了一條六尺寬的巷道。
六尺寬巷,傳為佳話,它的“寬”不是寬在“六尺”上,而是“寬”在人們的心靈境界與和諧禮讓精神上。
古語云:“救災恤鄰,道也。行道有福”。
古人認為,與人為善是為人處世原則,而行善、行道之人才是真正有福的。
司馬徽讓豬
東漢時的司馬徽是一位善於識拔賢才的有名學者。
有一次,鄰居走失了一頭豬,因為司馬徽家的豬和他走失的豬相似,就誤認為是他家的。司馬徽並不爭辯,說:“是你的你就拿去。”鄰居便毫不客氣地把豬趕回家。
過了幾天,鄰居從別處找到了自己的豬,很抱愧地把誤認的豬送還司馬徽。
司馬徽不但沒責備他,反而稱讚他知錯能改。鄰居聽了十分感動。
古代仁人君子講究善待、包容他人。
一些看似雞毛蒜皮的小事,往往更能彰顯一個人的胸懷。
楊翥賣驢
明朝禮部尚書楊翥居住在京城,平日騎驢上朝或外出。
楊翥很喜歡驢,親自為驢子喂料並經常照看。楊翥的鄰居是一對老來得子的夫婦,對孩子特別寵愛。
這個孩子一聽驢子叫就哭個不停,弄得全家人都不得安寧。可這家人也不敢向朝廷大官楊翥說這個事。
楊翥偶然聽人說起此事,便把自己喜歡的驢子賣了,從此外出或上朝都靠步行。
人在社會當中,離不開與人交往。
鄰里之間常常涉及利益權益之爭。
處理不當,進一步就是“狹路相逢”,甚至成為世仇,遺害後代。
處理得當,退一步便是“海闊天空”,有的轉為世交,造福子孫。
大多數人都是通情達理的,真正的惡鄰少之又少,萬一遭遇,也只能求助物業,社群;最差的只能走司法渠道解決。
陶淵明可以移居南村,以素心人為鄰。
孟母也可以三遷,擇鄰而居。
我們現代人搬遷成本太高了,還是力爭做個善待鄰居的素心人吧。
回覆列表
孩子小,確實。鄰居最重要的是處好關係。關係處好了,一切都不是問題。千萬別鬧,因為越鬧越僵。再說,他們也不是故意打砸製造聲響。你容他一尺,他讓你一丈。記得新聞報道,山東某地某小區,就因為樓上樓下噪音的問題,出了兩條人命!還請各位多加思考。讓寬容大度的和諧之歌飄蕩在眾鄰里之間。遠親不如近鄰哪!把鄰居當親人,如果有這個想法,你的氣也消了,一切小事已經不是什麼事,已經不值得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