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衲侃春秋

    清明節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由於地域文化的差異,每個地方的清明節許多習俗不盡相同。但是基本上都是大同小異。其中,上墳祭祖都是一樣的。

    每當清明來臨之際,祭祖的人流不斷,他們陸陸續續來到墳上,或者給墳塋培土,或者燒紙,或者插花。總之是以各種形式寄託對先祖的哀思。

    宋朝詩人高菊卿曾有一詩就生動的描寫了這時的場景: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

    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

    日落狐狸眠冢上,一滴何曾到九泉!

    其實,清明節的活動並不僅限於祭祖這一項。人們除了掃墓祭祖,過一個肅穆的節日外;還是大家親近自然、踏青遊玩、享受春天樂趣的歡樂節日。

    這些活動包括踏青插柳、牽鉤(拔河)、盪鞦韆、鬥雞、蹴鞠和植樹等等。今天我們要說的放風箏,也是其中的一項。風箏有濰坊風箏、天津風箏、北京風箏中國三大風箏派系,其中濰坊市被各國推崇為“世界風箏之都”。

    風箏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最早關於風箏的記載,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墨子·魯問》中的記錄:“公輸子削竹木為鳶,成而飛之,三日不下。” 墨子提到公輸子(魯班)發明了一種竹鵲,可以飛三天三夜。

    然而到了韓非子那裡,風箏的發明權,又轉移到了墨子手中。《韓非子》記載:“墨子為木鳶,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

    不管是墨子還是魯班他們誰應該擁有這項發明權,但至少說明,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了風箏。人們嚮往藍天,探索天空的奧秘這個慾望造就有了。

    而後來到了唐人,描寫就更豐富了。張鷟在他的《朝野僉載》中補輯了一則關於木匠祖師爺魯班的趣聞。

    魯班,又叫魯般或公輸般,自然是魯華人了。他是中國古代最負盛名的能工巧匠。

    他曾經制作了一木製大飛鳥,每次只要把鳥翼上的機關拍打三下,木鳥就負著他展翅飛翔。

    魯班乘著他周遊列國,神龍見首不見尾,好不愜意。

    有一次,他的妻子懷孕了,魯班只好呆在家中陪伴待產的妻子。

    他的父親很奇怪,院子中怎麼停放著如此大一隻飛鳥?魯班的妻子就如實相告其中的秘密。老父懷著一顆探索科學事業的好奇心,爬上飛鳥,胡亂對著鳥翼擊打了數十下,大鳥沖天而飛。

    可惜好奇心過甚的老父卻沒學會怎樣讓大鳥停靠下來,就這樣飛啊飛,飛到了吳國。吳華人看到空中飛來了一隻很奇怪的大鳥,以為是妖怪,於是就萬箭齊發,結果這位想當中國第一代飛行員的老人就這樣壯志未酬,從鳥身人像變成了刺蝟。

    魯班聞訊大怒,乘著飛鳥搶回了父親屍體。

    因為怨恨吳人不分青紅皂白射殺了他的父親,於是又製造了一木製仙人,手指吳地方位,不料吳國因此真的大旱三年,吳人不明就裡,占卜得知原是魯班所為,於是就趕緊聚集財物上門請求魯班寬恕。

    魯班手持大斧,砍掉了仙人的一條手臂,吳國頓時天降大雨。

    時人皆以魯班為仙人。

    這則故事說明,人類不光是嚮往藍天,還要實現飛天的夢想。

    但是真正命名“風箏”這個正式名字,已經是晚唐時期了。這時候的人們對過去簡易的風箏也進行了改進,不光是過去單純的紙鷂,人們在風箏上,掛上用絲條或竹笛作成的響器,等風箏飛上天的時候,風吹聲鳴,鳴響聲可以傳出去很遠,因而才有了今天這個正式名稱。

    到了宋朝,風箏更有發展,不光是品種在增加,效能也在提高。與人民生活發生了密切的聯絡。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和蘇漢臣的“百子圖”中,都有描述放風箏的畫面。

    與解縉、楊慎並稱“明代三才子”之一的徐渭,曾專門寫過很多有關風箏的詩:

    其一

    柳條搓線絮搓棉,搓夠千尋放紙鴦。

    消得春風多少力,帶將兒輩上春天。

    其二

    我亦曾經放鷂喜,今年不道老如斯,

    那能更駐遊春馬,閒看兒童斷線時。

    到了清朝,玩風箏之風更盛。這種流行的娛樂不光在民間傳播,也深入到豪門大戶,甚至皇宮裡頭。曹雪芹在“紅樓夢”70 回中生動地描寫了大觀園中姐妹們放螃蟹、美人、大魚、編蝠、鳳凰、沙燕等 各種風箏的情景。

    慈禧老佛爺曾經叫太監跑到天津找“風箏魏”給他扎過一個“壽星老騎仙鶴”的風箏玩,也是難得的找回了一次童趣。

    現在故宮裡還藏著三隻傅儀玩過的大風箏。

    古時候的放風箏,除了正常的娛樂之外,其實還有一種特別的意思——除災避禍。

    “春之風自下而上,紙鳶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斷鷂’之諺。”(《清嘉錄》)

    古人在放風箏時,都隨身帶上一把小剪刀,將自己知道的所有災病都寫在紙鳶上,等風箏高高飛起後,就剪斷風箏線,讓紙鳶隨風飄逝,象徵著自己的疾病、穢氣,都讓風箏帶走,從而達到消災避禍的目的。

    除了那些玄虛的東西,其實古人早就意識到這是一項有益於身心健康的娛樂活動,宋代李石在《續博物志》一書中寫道:“春回放鳶,引線而上,令小兒張口仰視,可以洩內熱。”

    從現代科學角度來看,在春暖花開的季節,人們踏青放風箏,沐浴Sunny,舒展筋骨,引頸遠眺,極目雲天,伴以徐步疾行,使冬天久居室內、內熱積聚、氣血積鬱的人,盡情地呼吸新鮮空氣,改善血液迴圈和加強肺呼吸容量,可起到清除“內熱”和吐故納新的功效。

    放風箏不光是我們華人玩的一項娛樂活動,從唐宋開始,也開始向世界輸出,先是北韓、日本、馬來亞等東南亞國家,然後傳到歐洲和美洲等地。

    其實我們的古人發明的許多東西,在我們眼裡不當回事,但是到了國外,讓外華人一研究,就發現了它的重大價值。

    火藥,這個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的東西,當年在我們這裡只是燃放煙花這種純娛樂的專案,但是傳到歐洲,經過他們再次改進,就給了它賦予了實用價值——可以用它來造殺人的槍炮。

    同樣,我們這古老風箏傳到了歐洲,在歐洲產業革命形勢的影響下,他們開始研究著向飛行器方向發展,經過英國的凱利、澳洲的哈格瑞夫和德國的李林達爾等人不懈的研究改進,最後在美國由萊特兄弟造成了最早的能載人成功飛行的飛機。

    這時候,國際上對來自中國的這麼個小玩意,又進行了重新的評價,它不光是一種玩具,而是一種科學的探索工具了。因此,在美國華盛頓宇航博物館的大廳裡掛著一隻中國風箏,在它邊上寫著:“人類最早的飛行器,就是來自中國的風箏和火箭。”

    這恐怕是華人沒有想到的,一個本來就是遊戲的玩具,還具有這麼重大的科學貢獻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Oppo find x有什麼獨到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