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李從嘉的戰爭茶室

    這是下字的甲骨文造型造型,就像一個拿著農具幹活的農夫。這種造詞的方法叫做會意,表明夏天是農忙的季節,中國是典型的大陸季風氣候,夏天是農業生產中最關鍵的時間,中國的夏天雨熱同期,因此需要人們在夏天格外辛苦的付出。

  • 2 # 何必強求

    關於“夏”的字源,主要有兩種觀點。

    其一,在字形上,甲骨文中的”夏”字是一個人的象形:頭、發、眼、身軀、兩臂、腿腳一應俱全,且雙手擺開呈現出一種強而有力的架勢。

    其二,在字形上,“夏”字的上古形體較為複雜。金文中的“夏”字實際上就是“人”形:上為“頭”,中間為“軀幹”,兩側為“手”,其下為“足”。小篆中的“夏”字也是“人”形,但已經發生了偽變,人的身軀部分沒有了,只是一隻大腳還在。 楷書中的“夏”字從小篆演變而來,已失去人的形象。在字義上,“夏”字的本義是“人”——“中國之人”(這裡的“中國”指黃河中游流域,即中原)“夏”字五行屬火,後假借指一年四季之中的第二季。

    多囉嗦點兒,說說四季的來歷。

    在古代,中國開始沒有四季,只有春秋。這就是我們在古文古詩中為何只見“春秋”不見“夏冬”的原因。如“春秋戰國”,“呂氏春秋”等。

    後來古人發現兩季與半年一樣,做計算時間的單位用處不大,需要把兩季再分一下,變成四季。每季三個月。這樣,季比月大,比半年小,便於記錄年時,於是就有了四季。

    夏是春季的一半,那麼再把“秋”分出來一半叫什麼呢?一年四季,秋分出來的這個季節是一年最終的季節,所以取名“終”,後來變音為冬。古代結繩為字,兩端打個結表示終了,為“終”字。小篆有兩個形體,一個仍舊是繩索的兩端連在一起,一個在繩索的下面加了個冰形,“終”季是有冰雪的。“冬”和“終”過去是一個字,後來化為兩個字。

    “夏”字本義是“面向南方”。古人觀念以南為生,以北為死;以南為陽,以北為陰;以南為前,以北為後。古人描述的中國:前交趾,後幽都,左東海,右流沙。二十八宿四象:前朱雀,後玄武,左蒼龍,右白虎。所以,正南方是基準方向。“夏”字從“首”省從夊,或理解為從“面”省從夊。“首”與“面”中均含有“自”(人鼻)。“自”有“基準”義。“夊”為“冬”省,意為“止步”。故“夏”意為“面南止步”(持久向南)。古人以夏季位配南方。故“夏人”即南方人,本指三皇皇室及夏后氏。三皇皇室就是良渚文化的王室,蛇種(如伏羲蛇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很多人會有愛熱鬧和一個好奇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