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1622527534963127
-
2 # 水墨鄂州
05-22 08:48
顧雍(168年—243年),字元嘆,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三國時東吳在位19年的丞相,又“東吳名相”之美譽。
在三國時代,東吳孫權的手下也是人才濟濟,但能像顧雍那樣一生仕途亨通,並善始善終的人卻是屈指可數的,這是為什麼呢?
顧雍一生如此幸運,憑藉的不僅僅是他自己的才華,也不是家門出身,而是自己的人格魅力。
顧姓在當時是吳郡四大家族“顧、陸、朱、張”的首位,也是江南的名門望族。在顧雍小的時候,東漢著名的大學者蔡邕避禍而南下,顧雍的父親就讓顧雍拜蔡邕為師,學習彈琴和書法等。
顧雍才思敏捷,心思沉靜,深得蔡邕的喜愛。蔡邕就把自己的原名“雍”字贈送給了這位弟子。又因受到老師的讚歎,所以顧雍的字為“元嘆”。
受到大學者老師的讚譽,再加上顧雍本人又才識出眾,所以,顧雍在20歲的“弱冠”之年就被舉薦為合肥縣長,後來又歷任婁縣、曲阿、上虞等地的地方官,在這些地方都建樹了良好的成績。
建安五年(200年),孫權兼任會籍太守,但孫權並未到任,而是讓顧雍為會稽郡丞,代理太守之職,全權處理一切事務。顧雍也不負所托,把會籍打理的井井有條,人心歸附。
就這樣,顧雍憑藉自己的才華,逐漸地進入孫權的權力中心。黃武四年(225年),丞相孫邵病逝,孫權沒有選擇大家都猜測的顧命大臣張昭為丞相,而是任命顧雍接任丞相一職。
顧雍內心剛直,自律很嚴。孫權喜歡飲酒,常常和一幫臣子們飲酒作樂,顧雍不像張昭那樣對孫權進行嚴厲的批評,而是和眾人一起端坐在席中,但卻滴酒不沾,沉默寡言。
顧雍這種態度的威懾力卻遠大於張昭的疾言厲色,孫權和眾大臣看到顧雍這樣,往往也不敢放肆,擔心被顧雍責備。孫權為此而感嘆的說:“顧公在座,使人不樂。”
顧雍行事低調,不喜張揚。黃武元年(221年),孫權稱吳王后,封顧雍為陽遂鄉侯,而顧雍受封后,連家人也沒告訴,後來家人還是從別人的口中才知道此事的。
顧雍性格如此低調沉靜,正如古人所說的“靜生慧”那樣,沉靜安寧的心境可以洞察世間百態,因此,孫權又評價顧雍說:“顧公不言,言必有中。”
孫權每遇到難以解決的事,就會派手下去找顧雍商量拿主意。顧雍要是贊同孫權的意見,就會請來人吃飯,邊吃邊商量細節;如果不滿意,就不會請來人吃飯。這樣久而久之後,孫權乾脆都不問手下“顧公怎麼說”,而是直接問:“顧公請你吃飯了嗎?”
顧雍無論是對上司還是同級,甚至是對下屬,他在說話的時候即便是持有不同的見解,也不會用激烈的方法去反駁對方,而是會從更加理性的方面入手,再引導對方走入自己的思維,使其最終能夠認同自己的意見。
顧雍對外人寬宏大量,但對家人的要求卻很嚴格。一次,孫權出嫁一個侄女,宴請了顧雍祖孫三人。
在宴會上,顧雍的孫子顧譚多喝了幾杯酒,有些失態,當眾跳起了舞而且還制止不住。
次日,顧雍當面狠狠地責備了顧譚一番:“君王以含垢為德,臣下以恭謹為節。昔蕭何、吳漢並有大功,何每見高帝,似不能言;漢奉光武,亦信恪勤。汝之於國,寧有汗馬之勞,可書之事邪?但階門戶之資,遂見寵任耳,何有舞不復知止?雖為酒後,亦由恃恩忘敬,謙虛不足。損吾家者必爾也。”(《三國志·張顧諸葛步傳》)
顧雍最後那幾句話說顧譚不夠謙虛謹慎,擔心顧家要敗在你的手裡了。顧譚聽完羞愧不已,在那裡面壁思過了足足一個多小時才被顧雍趕走。
顧雍在東吳擔任丞相長達十九年之久,他從不以個人喜好、恩怨去選擇官員,而是盡力把合適的人才放到合適的職位上,並且一旦委任後,便全心全意地信任他們,正所謂“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顧雍還經常到民間走訪,探詢人民的疾苦,並提出行之有效的改進辦法。透過顧雍十九年的精心輔佐,東吳得到了全面的興盛和繁榮,因此顧雍被讚譽為“東吳名相”。
吳赤烏六年(243年),已經76歲高齡的顧雍病到了,孫權讓名醫趙泉前往顧府為顧雍診治,趙泉診治完後,卻不告訴他病情。
沒幾天,孫權就拜顧雍的次子顧濟為騎都尉,顧雍得知後,便明白自己不久於人世了,他對家人說:“泉善別死生,吾必不起,故上欲及吾目見濟拜也。”果然,幾天後,顧雍就去世了。
顧雍死後,孫權身穿素服親自前往弔唁,後又下詔稱頌顧雍:“至德忠賢,輔國以禮。”並賜諡號“肅侯”。
吳國末年,吳國後期重臣、陸遜之侄陸凱稱讚顧雍:“漢有蕭(何)、曹(參)之佐,先帝有顧、步(騭)之相。”把顧雍與漢初之蕭何、曹參相比,可見顧雍在東吳歷史上的影響有多大。
-
3 # 綠野風塵
顧雍,字元嘆,吳郡吳人,孫吳政權第二任丞相,擔任丞相長達十九年的時間。
江東朱、陸、顧、張四大家族代表人物之一,唐人將其列為魏晉八君子之一。
顧雍年少成名,師從漢末大儒蔡邕,弱冠即任合肥、婁長。
建安年間 孫權被任命為會稽太守,不之郡,以顧雍為會稽郡丞,代行太守事。其後,進入孫權幕府出任左司馬,孫權建立吳國後,顧雍接替孫邵擔任孫吳第二任丞相長達十九年之久。
顧雍仕途順利,有兩個原因。
1,江東孫氏政權是由孫策依靠江淮流寓士人集團建立起來的,在征討江東六郡過程中與江東本土世族衝突頗多,故而孫策不得善終最終被刺殺。孫權即位後汲取其兄的教訓,積極改善與江東世族的關係,特別是在建安後期及稱王前後,江東政權的本土化程序在不斷加快,顧雍作為江東本土世族領袖,孫權為拉攏和獲得江東本土世族支援不得不重用他。
2,顧雍本人善於揣摩領導孫權的想法和處理與領導的關係,這讓性格多疑,剛愎自用的孫權頗為欣賞,故而在孫邵病逝後孫權並沒有選擇眾望所歸的張昭而是啟用顧雍為孫吳丞相。
:我們要注意到的是在孫權當政後期,鑑於江東本土世族勢力不斷膨脹,孫權利用其子孫和和孫霸二宮爭立事件,開始打壓江東本土世族勢力,再孫權病逝後委任諸葛恪出任輔政大臣就足見其對江東本土世族的不信任。
-
4 # 翊翊浩浩尉尉
顧雍(168年—243年),字元嘆。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漢末至三國時吳國重臣。
顧雍少時受學於蔡邕,弱冠即任合肥縣長,歷任婁、曲阿、上虞縣長,所在之處皆有治績。任會稽郡丞,代行太守事,討平寇賊,安定郡縣。數年後,入孫權幕府為左司馬。後遷大理、奉常,又領尚書令,封陽遂鄉侯。黃武四年(225年),改任太常。同年升任丞相、平尚書事,進封醴陵侯。他為相十九年,多有匡弼輔正之詞。
赤烏六年(243年),顧雍去世,年七十六。孫權素服臨吊,賜諡“肅”。《唐會要》將顧雍等八人評為“魏晉八君子”。
顧雍幼時拜名士蔡邕為師,學習彈琴和書法。他才思敏捷,心靜專一,藝業日進,深受蔡邕喜愛。蔡邕贈之以名。故顧雍與老師蔡邕同名(“雍”與蔡邕的“邕”同音)。又因受到老師稱讚,故取字元嘆。
後被州郡表薦,弱冠時就出任合肥縣長,相繼擔任婁、曲阿、上虞的縣長,所在之處都有治績。
建安五年(200年),孫權被朝廷授為討虜將軍,領會稽郡太守。孫權受命後,並未到郡就職,而是以顧雍為會稽郡丞,代理太守之職,顧雍討除寇賊,使得郡界寧靜,官吏百姓歸服。數年後,進入孫權幕府擔任左司馬。
黃武元年(221年),孫權為吳王,顧雍任大理、奉常,又領尚書令,封陽遂鄉侯。顧雍受封之後,家人根本不知道,直到後來聽說才大吃一驚。顧雍不飲酒,沉默寡言,舉動得當。孫權曾經感嘆:“顧君不說話,只要說了言必有中。”在眾臣飲宴歡樂之際,大家都唯恐自己酒後失態被顧雍看見,所以不敢盡情。孫權也說:“顧公在坐上,讓我們無法開心。”他讓人敬畏到如此。同年,改任太常,進封醴陵侯,不久代孫邵為丞相、平尚書事。
顧雍為相後,他仿效漢初的治國方法,選擇文臣武將時必選稱職的,從不以個人愛好去選擇。而一旦派任後,他便會全心全意地委託他們。他常常訪問民間,收集建議,秘密上疏孫權。如果被採納,就推功於孫權;如果不被採納,就一直不說。孫權因此很看重他。
然而他在朝廷上有所陳述與建議,言辭表情雖然恭順,但所堅持的原則正直不屈。孫權曾諮詢朝政得失,輔吳將軍張昭趁時將自己收集到的意見陳述出來,頗以為法令太嚴,刑罰過重,應該有所減損。孫權聽了不作聲。他回頭問顧雍:“您認為怎樣?”顧雍回答說:“臣聽到的,就是張昭所說的。”於是孫權才討論訟獄減輕刑罰。
當時駐守前線的各位將領紛紛獻上討敵之策,孫權為此詢問顧雍,顧雍回答:臣認為他們都是為了自己的私利功名,因此不應該聽從。
孫權對顧雍很尊敬,也很信任,每有難題時便會派中書郎前往請教他。每當顧雍贊成孫權的意見時,顧雍就會請孫權的秘書吃飯,把問題研究個透徹,然後再送秘書離開;如顧雍不贊成孫權的意見的話,那麼他就不會請客了,也不多說話,這樣孫權就會知道自己的觀點有待改進。因此,孫權派秘書請教顧雍後便不是問秘書:“顧公怎麼說?”而是問:“你吃飯了沒有?”
孫權晚年寵信酷吏呂壹、秦博,任命他們為中書,主管稽核各官府及州郡上報的文書。呂壹等因此逐漸作威作福,於是開始建置機構賣酒、關隘徵稅牟取暴利,檢舉他人罪過,細微的小事也上報朝廷,再加重案情進行誣陷,毀謗大臣,排斥陷害無辜之人,顧雍等人都曾受到他們的舉報告發,並因此遭到譴責。後來呂壹邪惡罪行暴露,收押在廷尉府中。顧雍前往審理此案,呂壹以囚犯身份見顧雍,顧雍和顏悅色,問他訴訟言辭。臨走時,又對呂壹說:“你心裡還有什麼想說的嗎?”呂壹只是叩頭無話可說。當時尚書郎懷敘當面斥罵羞辱呂壹,顧雍批評他說:“官府有明確的法令,何必如此呢?
在顧雍病勢稍輕的時候,孫權令太醫趙泉診斷,又拜顧雍的小兒子顧濟為騎都尉。顧雍聽說後,悲傷的說:“趙泉善別死生,我一定起不來了,所以陛下想要我活著見到顧濟拜官啊!”
赤烏六年(243年)十一月,顧雍去世,享年七十六歲。孫權身著孝服前往祭弔,賜諡號“肅”。
-
5 # 月明如昔
確實,很多權臣要麼晚節不保,要麼死後遭清算,少有如郭子儀和顧雍這樣的智者,懂得明哲保身,急流勇退。
郭子儀相信大家都清楚,而顧雍我們就從以下幾點來分析一下為什麼能善始善終。
自身為人:他是東吳名相,出身於吳中四大氏族(朱、張、陸、顧),早年更是和孫權相交於莫逆,即使這樣他為人也是低調沉靜,從不恃寵生嬌!而且才思敏捷,善於觀察,與古人所說的“靜生慧”相契合。因此孫權曾言:顧公不言,言必有中!
這樣的性格,造就了他與同事上下級和諧的關係。
比如
事孫權:我們都知道孫權晚年喜怒無常,即使陸遜晚年也被孫權投閒置散,顧雍為什麼能保持聖眷?我們接下來就瞭解一下:
他從來不會直接反駁孫權,當孫權派下屬去找顧雍商量拿主意的時候,他如果贊成就會把孫權下屬請去吃飯商量細節,如果不贊成,就不會請,久而久之,孫權問他下屬顧雍的情況,都直接問顧公是否請他們吃飯。
而且勸諫方式也很特別,孫權喜歡飲酒,他勸諫的時候不會像張昭那樣嚴厲批評孫權,而是坐在旁邊,滴酒不沾。孫權自己也知趣,便有所收斂,為此孫權發出:顧公在座、使人不樂的感嘆。
所以他這也是他得以為相十九年的原因,在為相期間效仿漢初治國的方式,選擇文臣武將時必選稱職的,從不以個人愛好去選擇。而一旦派任後,他便會全心全意地委託他們。
並且他常常訪問民間,收集建議,秘密上疏孫權。如果被採納,就推功於孫權;如果不被採納,就一直不說。
封建社會,一人一家之興衰榮辱繫於統治者一人身上。顧雍的這些表現,使得孫權很看重他,聖眷長存。
不僅如此,顧雍對同僚下屬都極其尊重,接下來我們就看一下為什麼這樣說。
對同僚下屬:在說話的時候即使持有不同意見,也不會用激烈的方法反駁對方,而是從更加理性的方面入手,再引導對方進入自己的思維,使得他們能最終認同自己的意見。
縱觀封建社會,做到前面這幾條的人已經非常少了,但是要想做到善始善終,僅上面的還不夠,比如明初宋濂被孫子連累害的坐牢,比如霍光死後被抄家,顧雍最終善始善終的原因還因為做到了家風嚴格。
對親屬家人:有次孫權出嫁一個內侄女(是顧氏的外孫女),婚宴請了顧雍父子及孫子顧譚(時任位高的.選曹尚書)。當時君臣們非常歡洽,顧譚多喝而醉,醉而起舞不已,無法制止,顧雍內怒,只得留待明日。
次日,顧雍當面狠狠地責備了顧譚一番:“君王以含垢為德,臣下以恭謹為節。昔蕭何、吳漢並有大功,何每見高帝,似不能言;漢奉光武,亦信恪勤。汝之於國,寧有汗馬之勞,可書之事邪?但階門戶之資,遂見寵任耳,何有舞不復知止?雖為酒後,亦由恃恩忘敬,謙虛不足。損吾家者必爾也。”(《三國志·張顧諸葛步傳》)
最後的寥寥數語,不可謂不重,說顧譚謙虛不夠,敗顧家的就是他呀,顧譚聽完之後羞愧不已,面壁思過一個多小時才被祖父趕走。
結局:吳赤烏六年,顧雍病逝。死後極盡哀榮:孫權著素服往顧府弔唁,又下詔稱頌顧雍:“至徳忠賢,輔國以禮”,賜諡號“肅侯”。
然後由顧濟襲爵,顧濟無後,所以在他去世後,國嗣斷絕。
永安元年,孫休下詔以顧裕嗣爵醴陵侯。
縱觀顧雍的一生,治國治家,謀國謀身無一沒有做到,所以能善始善終也就不奇怪了。
回覆列表
1、“沉默寡言”
顧雍性格內向,並不多說話,但每次開口卻語出驚人,孫權對此也說道:“顧公不言,言必有中”。
2、“態度溫和”
張昭和顧雍都是內政的能臣,但兩個人的形象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張昭向來疾言厲色,只要他認為自己是觀點是正確的,就會直言不諱地對孫權進諫,常常搞得孫權下不了臺,這情景就像一個嘮叨的老人家訓導小孩一樣,頗有搞笑的意味。但顧雍卻相反,他為人謙和,不發脾氣,而且還不喜誇耀,但實際上,他所立下的治績是非常大的。而顧雍態度溫和的同時,也從不放棄真理,像張昭一樣,只要是正確的,他也會堅持下去。
3、“不貪名利”
顧雍治國有道,孫權封他為侯,但是這樣大的事兒,他的家人卻不知道——顧雍不喜炫耀自己的地位,只把封侯一事當作孫權給予他的獎勵。顧雍受了這麼大的爵位尚能不得意忘形,不像一些人得了一官半職後,卻要大張旗鼓、裝腔作勢,要別人給他送紅包、送桔子拉,上門叩頭拜禮拉,一方面說“為人民而服務”,一方面又“想要進我屋,紅包先拿來”。立了點小功小勞卻又要請媒體電視拍攝他的豐功偉績,還在報紙上大言不慚地寫著“領導身先士卒,帶領人民幹活”這一類不知羞的話來。
4、“圓滑世故”
這樣說顧雍並不是貶低他,顧雍的確是很圓滑的,而這個圓滑卻是他的“可愛”之處。孫權對顧雍很尊敬,也很信任,每有難題時便會派秘書前往請教他。每當顧雍贊成孫權的意見時,顧雍就會請孫權的秘書吃飯,把問題研究個透徹,然後再送秘書離開;如顧雍不贊成孫權的意見的話,那麼他就不會請客了,也不多說話,這樣孫權就會知道自己的觀點有待改進。因此,孫權派秘書請教顧雍後便不是問秘書“顧公怎麼說?”,而是問“你吃飯了沒有?”
5、“用人不疑”
顧雍為相後,他仿效漢初的治國方法,選擇文臣武將時必選稱職的,從不以個人愛好、恩怨、利益去選擇。而一旦派任後,他便會全心全意地委託他們。正所謂“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6、“不沾酒滴”
孫權很貪玩,要麼就冒險打獵,有時竟還仗著自己氣力大赤手空拳與虎搏鬥了起來,總讓張昭這位老仲父擔心他會“報銷”掉;要麼就找來一大堆臣子一齊喝酒喝得爛醉,結果酒後醜態百出,鬧出了一大堆笑話。面對著這位血氣方剛的年青主公,顧雍並不像張昭那樣對其厲聲批評,而是與他們一齊湊熱鬧,但絕不去飲酒。當臣僚們發酒瘋的時候,顧雍那圓滑的本性又顯露了,他乾脆拿起文房四寶把這些人的酒後表現一一記了下來,然後等他們酒醒後再一一念給他們聽,不少人聽了後臉都漲得通紅,當然,這免不了還要包括那位吳主孫權了。
7、“公正無私”
孫權晚年犯了老糊塗,竟寵信起奸臣呂壹起來。呂壹仗勢濫用職權,迫害群臣,就連顧雍丞相也無法例外。後來孫權在張昭等人的苦諫下終於懸崖勒馬,作惡多端的呂壹獲罪,被押送到了顧雍丞相面前受審。面對這位曾經迫害自己的犯人,顧雍顯得心平氣和,還問呂壹“你還有什麼地方要為自己辯護嗎?”呂壹知道自己抵賴不了,只好無言認罪。這時有位尚書怒氣衝衝地上前痛罵呂壹的罪惡,還想要往他臉上吐口水,顧雍見狀立即說道“國家有法,這樣斥罵是無益的”,其實論受委屈的程度,顧雍在當場的人之中,是最有資格有痛罵呂壹的,但顧雍並沒有像現在的某些領導一樣,動不動就公報私仇,可見其心胸之廣闊,氣量之大讓人敬佩,正所謂“宰相肚裡能撐船”。如果演義中玄德的心胸廣大還有虛構的成份在內的話,那麼顧雍的心胸就是沒有做作的了。
8、“理直氣和”
孫權志向遠大、自尊心強,而顧雍不像脾氣火爆的張昭一樣,老叫孫權摔跟頭。顧雍無論對下屬還是上司,亦或同級,其說話即便持不同的見解,也不會用非常激烈的手法去駁斥對方,而會從更加理性的方面入手,再引導對方走向自己的思維,使對方最後能夠認同和理解自己的意見。有時候,人們明明同意對方的觀點,但總因為對方一開口就把你之前不太正確的觀點給反駁了(如“只能說你一派胡言!”“又是一個不懂事的!”“你是錯的!”“你這樣說不過是往醜事臉上貼金而已!”“喝酒可是瘋子的行為!”等等類似於這樣的話),使得自己下不了臺,為了“挽往”自己的“面子”,不得不開口和對方爭吵,結果雙方吵了個耳目赤紅,誰也沒說服誰,不僅如此,吵輸的人往往不會因此就去同意“勝利者”的話,相反會因為怨恨對方,使得自己更加堅持自己之前的想法。這種現象就等同於把一隻青蛙扔到熱水裡,青蛙就會跳出水來,而把青蛙扔掉冷水裡,再把冷水一點一點地煮熱,青蛙也不會察覺是一樣的道理的,一開始就激烈地推翻對方的觀點,哪怕自己的觀點才是正確的,也只會引來更為激烈的反擊。有些理不直的人,說起話來往往氣壯,顧雍理常直,但說話來卻反而氣和,讓人容易接受,孫權雖然是他的君主,但也因此而尊敬他。
9、“善解人意”
顧雍是一個肯為他人的立場著想的人,上邊說到顧雍能夠以“打太極”的方式說服他人,也是一種善解人意的方式。有一天,顧雍接到了兒子顧邵死去的訊息,他內心感到陣痛,但在場的屬下們正在愉快地下棋,為了不打擾屬下們的雅興,顧雍竟然忍著悲痛不發作,好不影響屬下們難得的娛樂時間!
10、“為人之父”
顧雍不僅僅是個好臣僚,也是位好父親。歷史上成功人士家業卻不成功有的是,就連李世民、秦始皇、劉備這樣的人也不例外。三國志中劉備(實際上是陳壽)說過:“不以惡小而為之,不以善小而不為”,在公正評價阿斗的功過同時,阿斗是否真的辦到了這一點不知道,但顧雍卻是這樣教育兒子的。他的兒子喜歡喝酒,顧雍因此而責備了他,無微不至地教育子女,使得這些人長大後沒有走上週瑜、全琮子女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