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走廊公考
-
2 # 客串農村
不是不同情,而是不敢哪,他的丈夫是呂布呀!貂蟬是四大美女之一,這是毋庸置疑的,不過貂蟬一生卻非常坎坷,先被董卓霸佔,後備呂布厚愛,但沒享受這種愛多久,呂布卻被曹操殺了,而貂蟬落去曹操之手,都知道癖愛已婚少婦,貂蟬知道曹操媳婦多啊,得知自己如果從了,不會有好日子,所以就自殺了。
-
3 # 一筆史意
貂蟬之命運只是那個時代的縮影而已。
三國本來就是男人的天下,加上那個時代,女子的地位不高,以至於像貂蟬這樣為了一方利益而被人當做棋子,失敗可能更慘,事成大都算在策劃者之身。
貂蟬確切的說是為了漢朝,犧牲了自己。為了除掉董卓,受王司徒指派,在呂布和董卓之間故意引起事端,然後借呂布之手除掉董卓。然而呂布確實愛貂蟬,貂蟬愛呂布啊,如果不是王司徒,貂蟬也不過是個侍女而已。所以貂蟬能和呂布,可謂美女配英雄。
三國對於女子來說,都是一種點綴而已。呂布後來的結局也給貂蟬帶來了毀滅,然而人們為何不記得貂蟬為大漢做出的犧牲呢?
第一,貂蟬的生世不好,地位不高,受傳統思想緊固的時代,誰還能說什麼呢?
第二,呂布的幾次倒戈,也讓人看不起,雖然有功,但那個時代也講究一個義,既跟了誰,都要有節操。貂蟬一半因呂布的原因而不被人同情。
第三,貂蟬靠媚色而完成使命,讓當時的人們覺得是一個不守婦道的女子,不正派。
第四,貂蟬最重要的原因還在於,完成了使命就該自己自裁,然而沒有,超乎了當時人們的想象,以至於後來還和呂布在一起,人們又覺得她是有想法的,是為了貪圖榮華富貴。如果貂蟬在完成使命之時自裁,那麼同情她的人自然就會蓋過當下。
誰又能知道,貂蟬只是一個弱女子,為了自己的愛情,為了不白來一世,為了王司徒的大事,她該如何做?之後的她跟呂布也是情理之中,呂布沒了,可她的後來呢?
-
4 # 農夫看天下
三國中為什麼很少有人同情貂蟬呢?
我們先來看看作為與四大美女中楊貴妃、王昭君、西施齊名的貂蟬到底有多美,羅貫中曾有一首詩這樣寫道:
“原是昭陽宮裡人,驚鴻宛轉掌中身。只疑飛過洞庭春,按徹梁州蓮步穩。好花風嫋一枝新,畫堂春暖不勝春。”據說有一次貂蟬為了報答她養父司徒王允的養育之恩,於是獨自一人在月下焚香祈禱。這時月亮看見了貂蟬如花似玉的容顏後自愧不如,羞得躲進了雲層。
這就是成語“羞花閉月,沉魚落雁”中,“落雁”的由來。那麼一位這麼美的大美人,又是那麼坎坷的人生怎麼會沒有人同情呢?
貂蟬到底遭遇了什麼?她是什麼情況需要人們給以同情呢?
貂蟬的遭遇的確悲慘,她的色相是被利用來殺人使用的。由於董卓的倒行逆施、禍國殃民、夜宿龍床、欺君罔上,使得漢朝庭內部人人都咬牙切齒,恨不得生啖其肉。
司徒王允更是憂國憂民,處心積慮要取他的性命,可是由於董卓身邊他的義子呂布有萬人莫敵之勇,所以急切之間都不得下手。
於是王允對她的義女貂蟬反覆陳述董卓的罪行,並要求貂蟬設法利用女性的魅力離間董卓與呂布的父子關係。達到借刀殺人的目的。
貂蟬果然順利地讓呂布殺了董卓,按理說貂蟬為國家立了大功,理應得到所有人的尊重,但是為什麼千百年來,與其他三大美女相比,對於貂蟬的口碑那麼少呢?
為什麼文人墨客對於貂蟬的行為緘口不言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貂蟬的行為不符合華人傳統的倫理道德審美標準。
大家知道,自從漢朝董仲舒向漢武帝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歷朝歷代都是以儒家思想作為治國方略。在儒家思想中,孔子對女人是極端輕視的,甚至是“鄙夷”的。
孔子在《論語陽貨》中就曾經說過:“惟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
可見孔子是把女人和小人相提並論的。
孔子在《論語泰伯》中曾經說道:
“才難,不其然乎?唐虞之際,於斯為盛,有婦人焉,九人而已。”意思是說:人才難得,難道不是這樣嗎?唐堯虞舜之間及周武王時人才最盛,但十臣只能算九人。(為什麼呢?因為周武王的母親雖然賢慧、目光深遠,但是女人不能算數。)
看看貴為周武王的母親尚且不能算數,可見民間的女人是什麼地位了。儒家所倡導的婦女“三從四德”的規範指什麼呢?
三從指的是: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是為三從。
四德指的是:婦德、婦言、婦容、婦功。其中婦德指的就是貞潔牌坊。是所有人最為在意的。
所以對於貂蟬這種不貞不潔的行為是得不到那些儒家文人墨客的讚頌的。
2、呂布的人品以及為人處世汙垢了貂蟬的口碑。
大家知道,呂布是一個唯利是圖、反覆無常的小人,早年認丁原為父,但為了貪圖錢財卻殺了丁原改拜董卓為父。之後又愛慕貂蟬,於是殺了董卓,搶了貂蟬。
當他走投無路之時來投靠已經是徐州牧的劉備,劉備一片真心誠意相待於他,把小沛劃給他安身。不料他卻乘劉備外出迎戰袁術之時,搶了劉備的徐州城。
正所謂忘恩負義、得寸進尺、狼心狗肺之輩非呂布莫屬。但凡有一點正義之人對呂布都是切齒唾棄。
然而貂蟬既然是呂布的小妾,怎麼可能還會有好的口碑呢?這也是貂蟬得不到後世同情的原因。
3、貂蟬死因成謎使得後人難以對她蓋棺定論。
自從呂布死於白門樓之後,貂蟬的去處就成了謎了,人們並不知道離開呂布之後的貂蟬是生是死,即使有心體恤這個美女,卻也是朦朦朧朧,無從下筆之感。
在《後漢演義》中蔡東藩對貂蟬有比較公正的評價:
“司徒王允累謀無成,乃遣一無拳無勇之貂蟬,以聲色為戈矛,反能致元兇之死命,粉紅英雄真可畏哉!”又說“庸詎知為一身計,則道在守貞,為一國計,則道在通變。普天下之忠臣義士、猛將勇夫不能除一董卓,而貂蟬獨能除之,此豈尚得以迂揚之見,蔑視彼妹夫?貂蟬、貂蟬、吾愛之!重之!”我贊同蔡東藩的意見,一個女人能夠為國家去做一些事情,就應該得到尊重,不論她用什麼方式去做,只要那是為了國家。
以上問題回答完畢,敬請提出不同意見。
回覆列表
很少有人同情貂蟬。原因有:
一是傳播度不夠。三國故事最權威的版本就是《三國志》,但是作為一本權威史書,遠遠不如民間流傳的三國話本以及脫胎於三國話本的《三國演義》,流傳的廣泛。宋代以後,說書人將三國故事,帶到中國大地各處,民間孩童聽聞皇叔打了勝仗,莫不歡喜,聽聞曹阿瞞勝利,莫不嘆息。以至於,清代將關羽尊為武聖。但是貂蟬相對於這些武將來說,屬於風花雪月一流,在底層老百姓眼中,遠不如武將故事帶來的刺激,而且與底層百姓生活離得太遠。說書人為了經濟效益,肯定說老百姓愛聽的,所有導致貂蟬的粉絲不多。
二是與傳統的價值觀念不相符。王司徒使用美人計,利用貂蟬破壞董卓和呂布之間的關係,董卓和呂布是名義上的父子關係,貂蟬雖出於大義,但已經背離了傳統的倫理觀念。導致後來的文人墨客很少有以貂蟬為主題的文學作品,遠不如西施、王昭君在文人的傳唱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