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雞毛加電影
-
2 # 陋室銘203835086
這就是世界的視窗看名譽,走秀了,身價百億。金庸小說殺進現代古裝戲。大幅科幻人獸飛巖走壁,茫茫太空渾了星系。喜劇,生活的一些搞笑定理,大眾有緣喜愛,沒有商業的實跡。坦白,影視界是商販,廣告的垃圾是城市的導劇!
-
3 # 不會起名星人
一部電影的好壞不應該以票房的多少作為衡量標準
很多電影票房很高,但是卻沒有提名任何獎項(即使有,也是國外野雞獎)。因為例如奧斯卡,戛納這些主流電影獎項考核的標準是電影的藝術含量,而不是以票房的多寡。
國內導演賈樟柯想必都有聽說過,國外各大電影節獲獎無數,但是有多少人看過他的電影,三峽好人,小武,站臺,山河故人這些電影名字對很多觀眾來說都很陌生,光看名字就不會去看。
榮譽加身的電影不一定有廣泛的受眾小眾電影之所謂小眾,一個是受眾群體比較狹窄,另一個是市場接受程度還不夠。
這樣的電影在大片雲集的國內電影市場,排片量少得可憐,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原因是什麼?市場對於資本的追逐,一部成功的商業片,票房上十億的不在少數(最近一部《無雙》票房12億多),一部最成功的文藝片(《二十二》累積票房一億七千多萬),相差了6倍多。
出口轉內銷,導演國外鍍金?有很多導演,剛開始都是拍文藝片,後來改拍商業片,(你能想到誰?),姜文《Sunny燦爛的日子》威尼斯電影節獲金獅獎提名,獲最佳男主獎,幷包攬了第三十三屆臺灣金馬獎的一眾獎項。
此外,還有老謀子,李安,許鞍華 ,婁燁,侯孝賢等等大導演,都拍過很多不被國內市場認可,卻在國外得到喜愛的電影。
並不是崇洋媚外,國外的月亮就比較圓,但是事實確實就是在國外獎項加身的導演回到國內後大部分都能混的風生水起,投資方送錢讓你拍電影,劇本隨便選,這樣一條捷徑為什麼不走。
比起文藝片,我更喜歡爆米花電影我們喜歡看喜劇電影不是因為喜劇低俗,沒有內涵,而是看電影本身就是在放鬆的過程,劇情簡單搞笑的電影更能使我心情愉悅,而不是看完了開始質疑過去的三十年人生,好看的電影不一定要有多深的內涵,但起碼要有能讓人投入的觀影過程,所以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有些電影票房很高,卻評分低的嚇人。例如:經典IP愛情公寓系列想必90後的朋友都很熟悉,電影《愛情公寓》未上映之前也是史上想看人數最多的一部電影,上映首日票房高達3億,結果高開低走,最終票房5億多,豆瓣評分只有3.0,典型的走經典IP改編電影撈錢之作。當然,這種電影是在挑戰觀眾的智商。
很多好萊塢的商業電影,以《漫威系列》為例,幾乎與主流電影獎項無緣,但全球票房卻絕對是當年的前三,為什麼,因為觀眾喜歡。所以觀眾的喜好就是市場追逐的風向標。獲不獲獎並不是主要的。
-
4 # 峰迴路轉230068351
因為大多喜劇電影,透過巧秒情節設計,讓觀眾在輕鬆氛圍中愉快觀影,巧設了許多意想不到的笑料,使觀眾徹底釋放自己。華人內向那麼多年,太需要笑聲了!同時也不需燒腦,所以看的人比較多,那票房就高了。中國大牌導演特別注重藝術樣式的設計,比如張藝謀的畫面,陳凱歌富有詩意的敘事,姜文特立獨行的隱喻,但現在吃瓜群眾喜歡快餐文化,輕鬆一樂,誰願花費大量腦力去研究剖析你高深的藝術,但專家很認可,所以必然頻頻得獎,而搞笑電影本就奔著高票房去的,各有目的不同,各有收穫,何樂而不為?
-
5 # 米高趣事
蔡瀾講過,當年邵氏拍電影40部都賺錢了,和邵生表示我們拍一部文藝片不賺錢的電影怎麼樣?邵生回答:拍第41部也賺錢不是更好?證明了賺錢有票房的電影是大眾化易懂的。觀影人群決定票房
-
6 # 牛本五十六
這個就是兩個極端。
獲獎的藝術價值高
賺錢的商業價值高
兩者一般很難同時得到!
所以,藝術片就是為了拿獎,不為票房。
商業片,不為拿獎,就為了過癮賺錢。
但是有一些特殊的電影,即能拿獎又能賺票房。比較難
回覆列表
喜劇電影是以幽默風趣的形式出現在觀眾面前的,比較容易被大眾接受和喜愛,所以票房比較好!但是所表達的內涵不夠,深層次的思考比較少所以獲獎比較少。反觀那些獲獎的電影作品一般比較嚴肅或貼近真實的故事或令人深思!反應社會真實的一面,比較沉重!所以票房不是很好,但獲獎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