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N次柯G
-
2 # 鴉河貢茶
要理解此處的"天理”首先要弄清心學。王陽明的心學不同於儒、釋、道,但又融入了儒、釋、道理論。
比如:人性,儒教認為是"善"的,即"人之初,性本善”;而釋教卻認為是惡的,所以要信佛以洗清罪惡。那麼人的天性到底是善是惡呢?這個問題是糾纏了千年的問題了,至今還是各執己見,毫無相讓,因為這是禮教和佛教的立教之根本。
王陽明先入禮教,後入佛教,糾結在這個問題中。後於龍崗從道教中的辯證法中找到答案,那就是人性之初,無善無惡,而善惡也是同時共存著,與那一刻的選擇有關的,所謂善惡一念間。這恰恰與釋教的因果;儒教的格物,存天理,滅人慾;道教的無為,道法自然相融合了。
這裡所說的天理,就是說這個事的本質,即真實的狀況。
王陽明的"格物致知,知行合一"說的也是束縛私慾尋找天理,按良知做事,心安就行。所以說天理、公道在人心中。這也就是目前所強調的"初心",因為"初心”大多都是好的,但做著做著就可以是一念間選惡或選善,結果卻大有不同。
不知道我說清楚沒有,我努力用大白話來解讀那些生澀的的理論,是說的很累。不知各位看的累嗎。
-
3 # 易痴道人
謝邀,把兩者混為一談並無不妥,但細細推原,或許稍有不同,天性是指天地萬物執行時所展現的性態和狀態,類似於道家所言的"道",而天理是人們對天性認識理解的歸納總結,因此從外延來講,天性涵蓋的範圍比天理要大得多,從內涵來講,天性要比天理客觀得多。
非也!
~天理,乃人有“黑白”意識後,聚大眾利益而形成的共識,~乃“正能量”,~乃無需證明其正確的“公理”~乃定論……!
而“天性”則不盡然,~天性是人類類似於本能的個體意識(心性);~古人云:“……性本善”,~現人則有爭論~善惡皆有之吧。~永遠是一有待證明卻無法證明的“定理”……。
所以,“天理”與“天性”之關係,如同數學上的“公理”與“定理”之關係。~換言之,是有層次區別的……。
~心學,乃唯心論矣(個人觀點,不喜勿噴)~乃以天理證人性之唯心之結果,~滲有“個人(良好?)意願”之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