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林一念念

    做選擇其實就是意味著放棄其他可能,最近閱讀出口治明先生《當機立斷》一書裡面關於做抉擇的一個很直接的評判標準就是“哪種選擇更有利”,至於說如何以一個更冷靜和理性的思維模式去分析哪種更有利,則需要書中所介紹的“數字·事實·邏輯”思維模型來客觀分析,具體過程如下:

    數字即用資料說話,我們看待任何現象都以資料為依據,用資料來解析事實。事實即收集並解析了準確資料以後推匯出來的客觀事實,並且應該是具有普遍性的事實。邏輯則是由數字和事實構成的理論依據。以這樣一種思維模式來做決定,首先要做的是去收集資料,注意這一過程我們必須確保資料的可靠性,如果找到的資料有所偏差對我們最終的決定有所誤導是必然的。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核對原始資料,找具備公信力的大型機構或組織釋出的權威資料。在確保資料真實可靠以後對資料進行橫縱對比,橫向指空間——與其他公司、領域、國家同一時間維度的資料對比,縱向則是在時間軸內與過去對比。透過資料得到對該現象或問題的初步認知以後已經可以推匯出大致的事實了,一個人的意見談不上事實,而透過大量資料我們分析其中的普適性以後得出的事實基本上偏差也不會太大。簡單來說,拿著你前面收集到的資料,如果有人質疑你得到的事實和他理解或固有印象裡不一樣,那麼以資料可以很直觀的證明,誰得到的事實更具有客觀性和普遍性。而這也可以作為你說服上司接受他即使不喜歡但是確實是更為有利的方案的一個論據。從資料出發推匯出具有客觀性和普遍性的事實以後,我們最後要考慮的就是邏輯性,推匯出來的事實是否具有足夠嚴謹?或者說,根據資料推匯出來的事實不具有唯一性時,哪種邏輯更為嚴謹而合理?在邏輯上,出口治明給出的判斷依據是哪一種含有更多的變數?變數越多,結論越精確。那麼什麼是所謂的變數呢?假設我們透過研討客人的收入、年齡、對商品的需求這幾個方面的資料得到了一些事實,因為是從同樣的一些資料得到的事實,我們可能依然陷入糾結,究竟哪個事實更符合我們的需要?這個時候可以在原有基礎上引入更多的變數,比如國內外文化環境的影響、該方案與近期所涉及的流行熱點是否有相關聯絡?從更多維度的思考邏輯去完善這一整個事實推論從而做出更精確的決定。在這個讓邏輯更完整的過程裡我認為出口治明先生給出的一個方法是非常值得一提的,那就是引入外行來共同參與。一般我們在思考、討論某件事情時,我們習慣性的認為隔行如隔山,很少會刻意的引入看似“完全不懂行”的門外漢來一起討論。但是這個引入外行恰恰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變數。舉個簡單的例子,網上有一句話叫:“我評價一款電冰箱難道還需要自己會製冷嗎?”,電冰箱的研發可以說是一個非常專業而內行的事情了吧?需要專攻這一方面的研發人員去創新,但是先不探討這句話本身的邏輯是否嚴謹,這句話卻偏偏道出了真正決定電冰箱是否好用的從不是這些專業的研發人員,而是市場上購買並使用這款電冰箱的可能什麼都不懂,對電冰箱完全外行的消費者。而對於電冰箱生產商來說,就算研發人員研發出來的功能能夠保證領先於同行也未必有用,如果那些“外行”消費者不認可就只是“雞肋”。

    以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六七歲男孩子很粘媽媽,不喜歡爸爸是什麼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