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王老師報考純乾貨

    不管是認可還是分辯,都是從自身經驗角度出發。但世界如此之大,憑自己有限的經驗,實在難以準確概括。

    更何況,我們每個人幾乎都會犯的邏輯錯誤就是:我們會不自覺地主動尋找那些支援自己論點的論據,進而不斷強化自己的認知判斷。

    生活中,每一個論斷都會有正反兩方面的事例來支援,就看你怎麼選擇了。

  • 2 # 羊毛來過

    “升米恩鬥米仇”,通俗點說就是小恩產生恩惠,大恩會產生仇恨。

    個人認為,前輩們傳下來的一些俗語,多少還是有道理的。俗語,是勞動人民長時間實踐的經驗,是生活智慧的結晶。

    俗語的形成,有其實踐基礎,類似於大樣本經驗,所以在很多情況下還是有道理的。

    但不同時間的經歷畢竟有差異性,加上人與人之間也有個體差異,故碰到違背俗語說法的情況也存在,這也是正常現象。

    事物不是固定不變的,在一定條件下甚至可以相互轉化。

    以上所說的“升米恩鬥米仇”,在生活中遇到“升米仇鬥米恩”的情況也會存在,但前者是大機率,後者是小機率,二者同時存在並不衝突。這就要求我們重視主要經驗的同時,也不要忽視次要經驗。

    故“升米恩鬥米仇”,有人認可,有人分辨,也不足為奇。

  • 3 # 閒人閒話—jeremiah

    物極必反。升米是救急、救濟、接濟,沒有改變施者的幫扶本質,也沒改變受者的自立本質。鬥米,則改變了受者的自立性質,喪失自立,變成對施者的依服依賴,施捨成了應該,不能滿足便成了仇。

  • 4 # 星列科技

    個人觀點:大恩不言謝,不必常常掛在嘴上,需要放在心上,每個人每個階段境遇不同覺悟不同,施恩者不途回報,感恩者持之以恆。江湖恩怨情仇,理不清看不明,不是“升米恩鬥米仇”就能分辨的。佛家有云不可有區別心,在這裡可以大恩小恩一定要區別嗎?

  • 5 # 佳期ll

    感謝邀請!從前,有兩戶人家是鄰居,平時關係還不錯。其中一家人因為能幹些,家中要富裕的多。這兩家本來沒有什麼恩怨的,可是,這一年,老天爺發怒,降下了災禍,田中顆粒無收。這窮的一家沒有了收成,只好躺著等死。這個時候,富的一家買到了很多糧食,他念及大家都是鄰居,就給窮的一家送去了一升米,救了急難。這窮的一家非常感激富人,認為這真是救命的恩人啊!熬過最艱苦的時刻後,窮人就前往感謝富人。說話間,談起明年的種子還沒有著落,富的一家慷慨地說:這樣吧,我這裡的糧食還有很多,你就再拿去一斗吧。這窮者千恩萬謝地拿著一斗米回家了。回家後,他的兄弟說了,這鬥米能做什麼?除了吃以外,根本就不夠我們明年地裡的種子,這個富人太過分了,既然你這麼有錢,就應該多送我們一些糧食和錢,才給這麼一點,真是壞的很。這話傳到了富人耳朵裡,他很生氣,心想,我白白送你這麼多的糧食,你不僅不感謝我,還把我當仇人一樣忌恨,真不是人。於是,本來關係不錯的兩家人,從此就成了仇人,老死不相往來。這就是“升米恩,鬥米仇”民間由來。

    當一個人快被餓死的時候,你給他一升米,他會把你當作恩人;可你要給了他一斗米,他就會想,既然你出得起一斗米,就能給我更多,你要不給我,那你就成為我的仇人了。而你若一粒不給,他反而一點怨恨都沒有。

    就好比接受救濟的人,習慣了之後往往認為救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自然不會考慮自己去幹點什麼,靠自身的勞動來獲得食物。如果你後來發現他已經恢復了勞動能力,你不救濟他了,他就會對你記仇。這是因為,對方把原本你的愛心資助的東西當成了理所當然的事情。你對別人的幫助,讓其形成了依賴,由感激變成了理所當然,以至於最後成仇。

    同時,所謂的“升米恩,鬥米仇”,指的並不是幫助的程度,而是次數。這種現象用經濟學概念或可稱為“感恩的邊際效應”。其中大意是說,人在一連串得到恩惠的活動中,心中的感恩遞減,而減到一定程度時,受恩者幾乎已經坦然地接受了別人的饋贈,並認為理所應當,最後,受恩者提出更多的要求,並在心理上絲毫不覺得有任何不妥。

    “升米養恩,鬥米養仇”這是人性卑劣的寫照。如果大家都既會自律又懂感恩,好借好還再借不難,那麼世界將一片和諧,人際關係也會越來越融洽。人為什麼會這麼貪婪又無恥,是因為沒有科學的制度去約束人性,道德體系崩塌,人性淪喪。呼籲已經解決不了問題的時候,我們只有靠法律、靠制度,相應的誠信體系的建立,勢在必行!當一個人不用付出任何代價就可以有錢花、有米吃的時候,那是很危險的,因為他的慾望正在無限制的膨脹,同時,我們在瞭解這個道理的同時也要遠離那些不誠信的、只知道索取而不知道回報和付出的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看待阮玲玉這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