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返鄉做農民呂不白
-
2 # 桂林柑橘種植
荷蘭農業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沒有之一。出口量穩居世界第一,溫室大棚單位產量是國內的兩倍以上,產品質量獲得多個世界第一。農產品的出口價格也是我們中國無法比擬的。
-
3 # 大西北的鷹
荷蘭的農業已經實現了農業現代化,荷蘭的國土面積只有中國的雲南省一個省的面積一樣大,但荷蘭的農產品出囗已居世界第二位。荷蘭農業發展得益於以下幾個方面的優勢,一,發展設施農業,突破資源瓶頸。二,便利,高效的物流系統。已形成農業物流產業鏈。三,專注優勢產業,打造精品產業。例如花卉產業,荷蘭的花卉在國際市場佔有很大的份額。四,加快科技創新,實現農業現代化。五,發展訂單農業,規避市場分險。六,發展家庭農場,實現集約化發展。荷蘭農業發展優勢對中國農業發展有著重要的借鑑意義。
-
4 # 探險家Jack環遊世界
荷蘭的農業奇蹟
荷蘭一個名叫Jacob van den Borne的農民有一片馬鈴薯地,他每公頃田地的馬鈴薯產量穩定在20噸以上,而全球馬鈴薯的產量平均下來大概是9噸/公頃。
國土面積小,人口密度大,而對於人們長期認為進行大規模農業生產的必備資源,荷蘭幾乎都不具備。在先天不足的條件下,荷蘭在近20年前喊出了“用一半資源,產翻倍食物”的口號,許下了發展可持續農業的國家承諾。
自2000年至今,荷蘭關鍵作物的用水量減少了90%,並讓溫室作物幾乎完全擺脫了化學殺蟲劑。此外,自2009年起,荷蘭的豬肉與畜牧業生產者使用的抗生素也減少了60%。
以西紅柿的水足跡為例,荷蘭在除主要作物之外的農作物上使用的資源也遠小於全球平均值 資料來源:JASON TREAT, NGM STAFF; KELSEY NOWAKOWSKI. SOURCES: FAOSTAT; ARJEN HOEKSTRA, UNIVERSITY OF TWENTE; STATISTICS NETHERLANDS (CBS),單位有換算
如今,荷蘭每年農產品的出口總值位列全球第二,而排名第一的美國國土面積就有270個荷蘭那麼大。除了成熟的農作物,在全球蔬菜種子貿易中,超過1/3的種子也培育於荷蘭。
從天空俯瞰荷蘭,你會發現奇蹟般的景觀——地面被一塊塊不同的田地拼湊著,由於荷蘭的農業標準,其中大多數的田地都非常小,並且還會被喧鬧的城市與郊區分割開。在荷蘭核心的農業種植地,摩天大樓和製造業工廠的附近,就是馬鈴薯地、蔬菜大棚和豬舍。可以說,荷蘭超過一半的國土都被用於了農業與園藝。
資料來源:JASON TREAT, NGM STAFF; KELSEY NOWAKOWSKI. SOURCES: FAOSTAT; ARJEN HOEKSTRA, UNIVERSITY OF TWENTE; STATISTICS NETHERLANDS (CBS),單位有換算
當然,最顯著的就是蔬菜大棚建築群,有的大棚建築群佔地面積高達175公頃(2625畝)。他們就像巨型鏡子一樣蔓延在荷蘭國土上,在Sunny的照耀下閃閃發光,到了夜晚則會從內部發出光芒。
大棚裡植株生長的氣候被嚴格控制著。正因如此,這個距北極圈只有一千多公里的國家卻能夠成功種植喜溫性蔬菜西紅柿,併成為一個西紅柿出口大國。值得一提的是,荷蘭馬鈴薯和洋蔥的出口總值高居全球之首,而全部蔬菜的出口總值也位列全球第二。
資料來源:JASON TREAT, NGM STAFF; KELSEY NOWAKOWSKI. SOURCES: FAOSTAT; ARJEN HOEKSTRA, UNIVERSITY OF TWENTE; STATISTICS NETHERLANDS (CBS),單位有換算
荷蘭農業背後的智囊團來自瓦格寧根大學及研究中心(WUR)。在國際上,這是公認的農業研究首府,而在荷蘭國內,WUR則連結了荷蘭“食谷”(Food Valley)的方方面面。
正如矽谷(Silicon Valley)曾經孕育了一大批偉大的科技公司,“食谷”也充斥著年輕的農業科技公司與實驗農田,而瓦格寧根大學之於“食谷”的意義就如同斯坦福大學之於矽谷。
WUR下屬植物科學課題組(Plant Sciences Group)的主管Ernst van den Ende將其精力一分為二,除了做課題組的科學研究之外,也監督著9家商業公司的研發。學術研究由科學驅動,商業研發由市場驅動,而他認為只有同時落腳在這兩者才能克服未來的挑戰。
他所說的挑戰是——在未來40年時間裡,為了養活不斷增長的人口,地球必須生產出“比歷史上所有農民在過去8000年裡收穫的更多食物”。
“食谷”裡的夢想家們都在尋找創新的解決方案。他們或是瓦格寧根大學的學生,或是年輕的農業創業者。去年,美國國家地理雜誌(National Geographic)用影片記錄下了他們為未來創造的無限種可能。
從左至右的方案目標:管理森林資源、根治香蕉疾病、用LED燈提高黑莓產量
從左至右的方案目標:提升作物可持續性、透過生物科技改進廢水處理、引入技術與創新
荷蘭的可持續農業理念早已走出大學和公司的實驗室,進入到了成千上萬普普通通的家庭農場裡。比如,一個名為Ted Duijvestjns的農民把西紅柿種在了玄武岩和白堊巖高速分離出的纖維上,在保證高產的同時,還打造出了一個人與自然完美共存的永續生態。
Ted的想法不是自己閉門造車的產物,荷蘭的農民會定期去瓦格寧根大學和研究者們進行交流。
“這就是我們能夠憑藉創新持續進步的原因”,Ted說,“來自各個地方的農民抱著一樣的目標聚在一起,交流不同的觀點,因為我們不可能知道自己所有問題的答案。”
正如前文Ernst van den Ende所說,在未來40年時間裡,地球必須生產出“比歷史上所有農民在過去8000年裡收穫的更多食物”,荷蘭農業發展的目標就是用創新去避免人類很有可能遭遇的溫飽問題。
這樣的理念體現在了太多荷蘭農人的身上,比如Koppert在上世紀因為對生死存亡的思考,決定從化學肥料的研發轉到生物防治,如今,他的成果Koppert Biological Systems已經成為了全球生物防治的標杆。
而在瓦格寧根向南的4000英里外,SoilCares公司的一個團隊開發了一個小型手持裝置,透過和手機程式的連線,農民能夠在不到10分鐘內獲知土壤的詳盡資訊與施肥、營養建議,
回覆列表
荷蘭國土面積只有四萬多平方千米,可耕地不到二分之一,但是卻十分高產。
最主要的原因是利用科技的力量進行科學種植。為了彌補先天自然條件的不足,荷蘭建造了許多溫室,溫室大棚裡應用了很多高科技裝置,看起來像是一個個科技實驗室。溫室能有效調節光照,溫度等自然條件,為農作物創造最適合的生長環境,產量自然高。
溫室裡的作物基本不用施加化肥,而是利用害蟲的天敵來消滅害蟲。
無人機等高科技裝置也早就應用在了農業方面。
此外,荷蘭農業是以家庭為單位種植,每個家庭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來決定種什麼,十分靈活,又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