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只愛潘多拉
-
2 # 探微閣主
年號實際上反應了歷史上皇權的變化。
明清以前,皇權是受到制約的。皇帝們實際上並不能隨心所欲。
如果仔細看看年號和帝王的對應關係,可以看到,通常頻繁更改年號的,都屬於皇帝的位子坐的不太穩,朝中反對的聲音太多,比如武則天。
年號就是皇帝向群臣、天下發出的訊號。
而歷史進入明代,皇權高度集中,皇帝們已經不需要用年號來表達自己的意向了。所以也沒有必要改動了。
關於皇權的發展軌跡,請參見《千年之戰--皇權與相權之爭》。
在明清之前,從漢朝到元朝的皇帝,每一代皇帝通常會有好幾個年號,如唐玄宗先後有“先天”、“開元”、“天寶”三個年號,宋太祖大約也有“建隆”、“乾德”、“開寶”三個年號。而明清的皇帝一般即位之後會確定一個“年號”,然後如無特殊情況,不會“改元”,像明太祖的洪武、明成祖的永樂,清聖祖的康熙、清高宗的乾隆,都是“一世一元”,這樣基本上“年號”和“皇帝”可以完全掛鉤,皇帝換了,年號才會改,以致於民間就直接用年號來指代在位的皇帝了,所以明太祖又叫洪武皇帝,清高宗又叫乾隆皇帝。
但是也不是說,明清皇帝就全部都是清一色的“一世一元”。比如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明英宗前後做過兩次皇帝,所以他有了“正統”和“天順”兩個年號,而清太宗因為從“後金的可汗”成為“大清的皇帝”也有兩個年號。
那麼為什麼漢朝至元朝的一千多年間會在“不換皇帝”的情況下經常改易年號呢?因為明朝以前,華人普遍相信“年號”具有“感應”功能,“年號”具有某種神秘的能力,如果出了天災,或者朝廷覺得形勢不妙,可以透過年變年號來使“感動”上天,然後上天可以幫助王朝解決一些問題。比如1054年時發生日食,宋仁宗將年號由“皇祐”改為“至和”。宋哲宗他九歲登基,前期的年號叫“元祐”,由太皇太后臨朝聽政,任用元老派大臣推翻宋神宗變法的所有政策,哲宗親政後,決定繼承父皇神宗的“變法”遺志,於是改元“紹聖”,意思是“紹示聖志”。當然,改年號改得最起勁的是最相信“天人感應”的王莽,王莽甚至編好了將來36000年的年號(每6年改一次,一共有6000個)。當然,這6000個年號的99%都沒有用上,因為王莽前後一共才只做了10多年的皇帝,如果王莽不亡國,這些年號用到現在都還用不完。
明清時代,神秘主義文化已經不流行,朱元璋雖然當過和尚,但卻是個很無趣的實在人,對這些神神怪怪的東西不感興趣,他即位後,建元洪武,就沒再改過元,而明朝又是一個很遵祖制的王朝,之後的皇帝也就遵循了這一傳統。然後清朝又繼承了明朝的這個傳統。從此就形成了“一世一元”的傳統。
明清皇帝的“一世一元”傳統,實際上也是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的理性化的表現,讓年號成為紀年的工具,而不再是神秘的象徵,對比日本也可以感受得到,日本在近代以前,也是一個天皇好多個年號,直到明治維新成功,日本天皇的年號也從此採取了“一世一元”的新傳統,從明治、大正、昭和到平成,跟明清皇帝一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