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雪花閒聊
-
2 # Dae丶小煙
首先這是一種叫做“光滲作用”的光學錯覺,早在幾百年前,德國的自然科學家歌德就發現了這種現象,他在《論顏色的科學》一文中指出: “兩個圓同樣面積大小,在白色背景上的黑圓點比黑色背景上的白圓點要小五分之一。”
清晨,太陽剛露出頭的時候,周圍的天空還是暗沉沉的,你舉目遠望,遠處的樹木還有大山都是黑色的,也就是說,清晨的時候,太陽周圍的背景比較暗。
而中午時,整個天空明晃晃的,抬頭看一看都覺得很刺眼,這也是太陽早晨和傍晚看上去要大一些的原因。
-
3 # 使用者8610821428814
生活中我們都有這樣一種感覺:早晨的太陽看起來比中午大些,這是不是太陽早晨比中午離我們更近呢
如果我們用一架調好的照相機各拍一張早晨和中午的太陽,比較一下便會發現它們的大小是完全一樣的,那為什麼我們看到的並不一樣呢
原來我們的眼睛在觀察物體時,感覺到的大小不僅取決於物體本身的實際大小,另外還受距離遠近,背景襯托以及物體本身亮度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有時我們會產生錯覺.
早晨,太陽剛從地平線升起,由於地平線離我們很遠,遠處背景中的樹木,房屋小得使人看不清楚,太陽在這個背景下升起在地平線上,看起來就顯得很大;而中午太陽高掛在廣闊的天空,和大地上近處高大的樹木和房屋比較,就顯得很小.
我們再來觀察圖1.
圖1中為兩個等大的圓,但我們感覺卻是白的更大些,為什麼會出現如此錯覺呢 原來我們眼球中的晶狀體雖然相當於一隻凸透鏡,它的成像也滿足於凸透鏡的成像規律,但物體在視網膜上成像的輪廓,卻比不上調好的照相機在底片上所得到的像那樣清晰.在視網膜上像的周圍總有一圈光環繞著,這就使得物體的像的輪廓擴大了,感覺到比實物要大些.物體像的邊緣上的那道光圈好像是從物體中滲透出來的,這種現象叫光滲現象.物體和背景的亮暗對比度越大,光滲現象就越顯著.
早晨,太陽剛剛從地平線升起,這時大地還處在比較昏暗的狀態,明亮的太陽在暗淡的背景中就會顯得特別大些,而中午高懸在天空中的太陽和周圍明亮的天空相比亮度相差較小,光滲現象不顯著,看起來就覺得小了.
早晨所見太陽之所以比中午顯得大些,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早晨太陽位置低,我們觀察時眼睛是平視的,眼球中的晶狀體保持正常的狀態,凸起程度較小,焦距較大,太陽透過晶狀體在視網膜上成的像也較大.而中午我們觀察太陽需要抬頭仰視,又由於受頭頸彎曲程度的限制,太Sunny不能直射進入人眼,我們看太陽是斜視的,為在視網膜上得到清晰的像,晶狀體便會不由自主地凸起來,使其焦距變小,在視網膜上所成的像也會變小些,所以仰視時會覺得太陽小些.
平視和仰視時的成像對比原因圖如圖2所示.
如果我們中午躺在地上戴著太陽鏡看太陽,會覺得比站著時稍大些.
由此可看出,我們之所以感覺早晨的太陽比中午大,並不是由於太陽離我們距離的遠近造成的(這個距離的影響實在太小了),其中主要原因是由我們的錯覺造成的.
回覆列表
之所以看著早上的太陽大,這是視覺的誤差、錯覺。早晨的太陽,從地平線上升起來的背襯是樹木、房屋及遠山和一小角天空。在這樣的比較下,此時太陽顯得大。而中午太陽高高升起,廣闊無垠的天空是背襯,此時太陽就顯得小了。其次,同一物體白色的比黑色的顯得大些,這種物理現象叫做“光滲作用”。當太陽初升時,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陽格外明亮。中午時,背景是萬里藍天,太陽與其亮度反差不大,就顯得小。造成這種問題的主要原因是早晨和傍晚的太Sunny進入地球在大氣層時折射效果特別明顯,而中午直射的成分多,這就造成早晨和傍晚看到的太陽比實際大,且位置比實際的高。另一個方面,太陽的大小並沒有變化,而是人的視覺出了問題。視覺是這樣形成的,物體發射出的光被人眼的水晶體(透鏡)成像於視網膜上,使感光細胞感光,然後由視神經將資訊傳送到大腦皮層,經過資訊加工、處理後形成視覺。在一定程度上修改了原樣。例如,同樣大小的物體,黑色的比白色的顯得小些,一幅畫上的藍天比建築物顯得遠一些,諸如此類。總之,目標與背景的對比度,色彩的不同,色彩的襯度等都會程度不同地修改原樣。看太陽也是這樣,因為早晨,太陽初升,背景較暗淡,在暗背上的亮目標顯得大些,再加上早晨的太陽是紅色的,人們又以地物為參照物,因此早晨的太陽看起來又大又圓。傍晚的太陽顯得大些也是這個道理,但傍晚的太陽顯得扁些,這是由光的折射所致。而中午太陽懸天高照,又以天空為背景,沒有另外的參照物,因而看起來顯得小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