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公優就業

    和我們常見的手機、電腦等微電子技術不同,電池科學隸屬於材料科學和電化學範疇,在很多人看來,與資訊科學相比,電池化學技術不是那麼高大上,事實上,它確實不高大上。

    材料科學和電化學很大程度上是實驗科學,很多研究高校能做的,企業也能做,甚至,氛圍和訴求不同,做得比高校更好。

    據一個做磷酸鐵鋰的廠長稱,一個成熟的磷酸鐵鋰電池的材料配方,是3萬多次試驗試出來的!

    可是,照不少人慣常的思維來看,這樣的實驗,在電腦上模擬一下就行了啊?最優配方不應該是推導的麼?

    只有真正實地去做的人才知道,實驗了3萬多次,絕非虛言!方向是有的,我們知道要擁有什麼效能,需要增加何種配比,但是怎麼才是最優,只能去試。

    再舉個例子,一個電池行業慣常開設的新能源戰略研討會上,會上有來自清華的,有頭有臉的教授人物。他做的報告,其實很簡單,就是諸如“如何確定方形電池長寬比以及極耳的長寬比”之類的。

    解決這個問題,該如何確定?還是試驗。

    雖然不同尺寸的熱功是能算的,但確定不同配方電池所需的外包裝尺寸,仍然要靠不斷的試驗,最終以龐大的試驗資料支撐來得出結論。

    而更可惜的是,這個結論依然沒有有效的模型,去做模擬推導,並且幾個引數的影響是相悖的,後續的工作,仍然需要不斷試驗,最終找到一個每種容量的電池,以何種結構,才能獲得溫升和溫升差的平衡,並且,永遠沒有辦法得到最優溫升或溫升差。

    這個行業還一個問題,到現在,鋰電池還沒有理論壽命的推導方法。

    同樣的,沒找到數學模型,只能依靠龐大的試驗資料去尋找趨勢。

    但是由於需要的時間太多,這種材料剛有點眉目,好嘛新材料又來了。所以到現在我們都弄不清楚怎麼去科學的檢測加速老化。

    綜上所述,雖然電池也是手機、電腦上的部件,但它完全不屬於微電子行業的範疇,也享受不到“摩爾定律”帶來的效能成倍增長。

    行業的研究完全是依靠很多人力不斷嘗試才能出成果,所需要的時間是巨大的,而見效往往只見於細微。

    鉛酸電池迄今為止已有120年,而鋰電之父goodenough老先生從發明到現在,也不過10多年,能發展到現在這個水平,已經得益於先進裝置、先進儀器的幫助。

    而且,製造業從實驗室到產線,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甚至可以說,產線上細微的調整和試驗,所花精力和成本又遠高於實驗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怎麼看待遲到一分鐘罰款50元這件事,如果你遇到了這種事情,你會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