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聞之我見

    先審一下題,樓主說漢奸?其實這個不算確切,對於吳三桂你可以說他投大清,但嚴格意義來說不應該算是漢奸,當時的大清也隸屬於大明。只是努爾哈赤在大明危亡之際,提出了以七大恨為主的藉口來起兵。

    再說一下吳三桂為什麼投靠了大清,原因是大順的起義軍已經打進了北京,崇禎皇帝也已經上吊煤山,吳三桂的父親也被李自成殺了,就連他衝發一怒為紅顏的陳圓圓也未能倖免。

    吳三桂也就不可能投靠大順,山海關的地理位置也就讓他沒得選擇了。

  • 2 # 帥帥侃歷史

    既然選擇了當漢奸,就沒有什麼迫不得已的說法,路是自己選的,作為一名成年人,他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並且他作為當時明朝鎮守邊疆的大將,不思為國做貢獻,卻因為一個女人而投降滿清,最後引清兵入了關,如果當時他和其他抗清軍隊一起共同作戰,那麼滿清很大機率是要輸的,在這裡可以說滿清的建立很大程度上是有一定的運氣成分的,因為吳三桂的不忠不孝,滿清抓住了機會,利用他的影響,接連招降了其他明朝將領,導致明朝覆滅,吳三桂是有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的。

  • 3 # 弋北談古今

    吳三桂手握重兵為什麼要投降清朝呢?

    我認為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出於對將士的愛護)關寧鐵騎是一支很強勁騎兵,多年來鎮守明朝的邊境,打退了清朝的多次入侵。可是,關寧鐵騎也需要物資支援,在大明王朝尚在之時,會有內地的物資人員不斷地向這隻部隊補充。而李自成推翻了明王朝,這時關寧鐵騎的局面就很尷尬了,內有反賊,外有強敵,沒有補給。而且李自成對關寧鐵騎的態度很曖昧,甚至有點敵視。如果關寧鐵騎向李自成投降的話,那很有可能會落得被屠殺的風險。與其投降李自成,不如向當時清朝的多爾袞投降,還可以保留軍隊戰士的性命。

    二:(因為女性的原因)關於吳三桂和陳圓圓的故事眾所周知,怒髮衝冠為紅顏。李自成任由手下去強佔陳圓圓,不考慮吳三桂的意見,處事不公。陳圓圓被強,李自成處事不公,這也是導致吳三桂最終降清的原因之一。

    三:(關於名譽)李自成依靠起義軍推翻明王朝最終佔領首都,這從名聲上就是一個汙點,李自成在當時權貴眼中不過就是個反賊。而吳三桂和李自成不同,所以吳三桂出於對自身名譽的考慮,與其投降李自成做大明的罪人,不如投降清朝還可以藉口借清兵勤王。

    四:(李自成沒有計謀,難成大事)李自成出身農民,自幼進入寺廟出家。雖然與明王朝的軍隊作戰周旋多年,卻沒有很好的避免大規模傷亡。在進入北京城後也放任手下民兵洗劫北京城。如果吳三桂投降了李自成可能也不會有更好的結果,因為李自成具有農民階級的侷限性,不能做一個好的統治者。所以,吳三桂選擇投降清朝多爾袞。

    以上便是我對吳三桂投降清朝多爾袞的意見,望採納!

  • 4 #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其實對於當時的吳三桂來講,比較靠譜的道路基本就兩條。

    一、投降李自成,李自成勢力龐大,喊出的政治口號,有一定的民意基礎。

    二、投降清朝,常年跟他們作戰,對於清朝的戰鬥力,吳三桂很清楚

    所謂的衝冠一怒為紅顏,只不過就是當他得李自成在京城那樣搞,是不行的,李自成一路逼迫地主士紳,殺的殺,搶的搶,那樣封建制度的中流砥柱將不會存在,他是有很高的政治意識,所以他才不投降李自成,想引進清朝和他作戰

  • 5 # 歷史的迴圈

    歷史上有吳三桂一怒為紅顏,李自成進京後,採取的策略非常不好 把有錢人抓起來,嚴刑拷打,要拿出錢來 。

    劉宗敏更是居功自傲,李自成也是睜隻眼 閉隻眼,把吳三桂的父親也抓了來,把陳圓圓也佔為己有,吳三桂沒有辦法 只能投降清軍來報仇 後來吳三桂反清證明了這個觀點。至於內奸叛徒的說法 我個人認為不能算 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中 ,屬於中華民族內部的鬥爭。

  • 6 # 小院之觀

    吳三桂當漢奸既是迫不得已,也是主動選擇,這需要結合當時天下時勢來看。

    崇禎十七年(1644年),朱由檢自縊殉國後,吳三桂大致有三個選擇。

    A:投降李自成。

    B:投靠滿清。

    C:誰也不投,拼死守住山海關為大明盡忠。

    選C實際上是沒有意義的,大部分人會在A和B中進行選擇,相比之下,選擇A顯然要明智得多,王朝更替,在歷史上發生過無數次,反正是在漢人內部誕生一個新的王朝,對廣大百姓來說,誰做皇帝遠沒有自己吃飽穿暖來得重要,對利益階層來說,在保障自己利益的前提下優先選擇同族也很正常。

    吳三桂並不傻,他選擇了A。

    回撤山海關的吳三桂,接受了李自成的招降,將山海關交給了李自成派來的唐通防禦,自己率軍進京拜見李自成。

    四月四日,吳三桂部到達永平,據說,他在這裡遇到了從京城逃出來的一個吳家僕人,給他帶來了壞訊息:自己家中被抄,家人都被關押。最關鍵的是,自己的寵妾陳圓圓被李自成的大將劉宗敏給霸佔了!

    吳三桂聽到這個訊息,怒髮衝冠,咬牙切齒,厲聲大喝:大丈夫不能保護一個弱女子,還有何面目活在天地之間!闖賊,我同你勢不兩立!傳令三軍,立即殺回山海關!

    這就是著名的“衝冠一怒為紅顏”。

    明末大才子吳梅村據此寫下廣為流傳的長詩《圓圓曲》:鼎湖當日棄人間,破敵收京下玉關。慟哭六軍俱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

    更是使得此事膾炙人口,幾成史實。

    很遺憾,它只是個故事,這個故事把吳三桂給英雄化了,把他描述成了女孩子心目中的英雄。

    是啊,對女孩子來說,愛人為自己衝冠一怒,天下血流成河,歷史為之改變,不惜承受身敗名裂,萬世唾罵,這樣的愛人,不管別人對他評價如何,至少對自己來說,滿足感是無與倫比的,為自己甘願放棄一切,這不就是許多女子心目中理想的英雄形象嗎。

    吳三桂頭腦如果這麼簡單,他就不是吳三桂了。

    這裡要說一下吳三桂和關寧軍的關係。關寧軍事實上是一個軍事集團,在明末武將軍閥化的大趨勢下,它實際上也軍閥化了,吳三桂,是它的統帥,也是話事人的角色,他的行為,代表的是整個集團。

    許多人往往將軍事集團想得過於簡單,簡單地認為它只是對首領一人俯首帖耳,其他人都是寵物,沒有自己的思想,軍閥說幹什麼就幹什麼,說咬誰就咬誰,彷彿一群克隆人。

    這實際上是不對的,對一個集團來說,明爭暗鬥每時每刻都存在。

    拿不是軍閥的岳家軍來舉例,岳飛的威信表面上看,無出其二,所有人都唯其馬首是瞻,實際上,岳家軍內部同樣存在明爭暗鬥,也有親疏貴賤之分。比如都統制王貴、副都統制王俊都是岳飛軍中高階將領,卻在張俊的威逼利誘之下出面誣陷岳飛,成為了幫兇。

    吳三桂的舅舅祖大壽,駐守大淩河被皇太極圍攻,城內彈盡糧絕,決定出降,卻受到副將何可綱反對,無奈之下,只得先殺何可綱再出降,如果何可綱的意見代表城內大多數人,那被殺的顯然將會是祖大壽。

    比如鄭成功之父鄭芝龍,掌握了南明隆武帝大部分兵力,卻主動降清,鄭成功不接受父親的行為,與其決裂,自行抗清,親爺倆都能鬧矛盾,何況外姓人。

    具體到關寧集團,在這亡國之際,採取什麼樣的對策,必定都代表著關寧軍的普遍利益,而如果所謂“衝冠一怒為紅顏”這種事真的發生,僅僅為一個女人違背全軍的整體利益,吳三桂的腦袋,想必也很快就不在脖子上了。理由很簡單,陳圓圓是你吳三桂一個人的女人,卻要我們四萬關寧軍拿身家性命去換,不砍你的腦袋,砍誰的腦袋?

    大家願意跟著老大混,是因為跟著老大混符合自己的利益,否則,老大算個啥啊。就算下面士兵甲士兵乙都是打醬油的,那些副軍長甲、師長乙、副師長丙,也是打醬油的?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已經決定投降李自成的吳三桂突然改變了主意呢。

    李自成的政策

    是李自成的政策,著名的“追贓助餉”。

    李自成可不是活雷鋒,大順的政策是追贓助餉,大順政權以劉宗敏為首的官員,不分青紅皂白,不加區別地把明政府的官員統統認定為贓官,簡單地按職務劃分數額,打擊面過寬,反而使自己陷入孤立。

    助餉和追贓不僅暴露了大順政權領導者對管理國家事務的茫然無知,而且以最野蠻的方式進行報復和滿足他們突然增長的貪慾。

    李自成僅在一個北京城中就弄到7000萬兩銀子,據說:

    "括各庫銀三千七百萬,金若干萬"《甲申核真略》。

    李自成作為底層老百姓反抗壓迫的代表人物,他高呼的口號,自然是迎闖王盼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問題是,追隨在李自成身後的人都要吃要喝,吃喝從哪裡來呢?自然是從既得利益集團(貴族官員地主富商)那裡強取強要,事實上李自成為代表的力量可以如野火一般發展,主要就是因為他們一直在這樣做。

    現在的問題是,李自成進入北京後,還應該繼續這樣做嗎?簡單的說,顯然不應該這樣做了,因為這樣做的結果,肯定是把明朝舊勢力都逼到自己的對立面。

    關寧軍本身許多產業和親屬都在京城,比如吳三桂全家,在無差別的追贓助餉政策下,既得利益顯然保不住了,連集團首腦吳三桂的家都被抄,全家都被關押,那下面那些大大小小軍官們的利益會是怎樣,可想而知。財產都沒了,還要長途跋涉趕去向大順投降跪舔,這樣的選擇,無論如何也不會讓人放心。

    吳三桂的轉變

    在這種局面下,本就搖擺不定的吳三桂反悔了。

    或者說,關寧集團反悔了。雖然不可能為了陳圓圓衝冠一怒,現實卻是吳三桂的父母一家三十幾口都在京師被扣為人質,這是相當狠辣的一招,切中吳三桂要害。

    年少時的吳三桂,執著地帶著二十幾個人就衝入了千軍萬馬,不顧一切地救出了自己父親,彷彿趙子龍再世,連皇太極也不禁擊節叫好,這是怎樣的少年英雄。

    成年的吳三桂,卻置父親於不問,不止是父親,而是將父母全家幾十口人的性命置之度外,撤回了已經做出的投降大順的決定。

    是不是有點違背常理?

    從倫理上來看,相當不合理。

    要說吳襄和吳家幾十口家眷的性命,吳三桂一點都不在心上,那顯然是不可能的。吳三桂雖然被定義為漢奸,但他也是人,不是機器。

    吳三桂寫家書:前日因探報劉宗敏掠去陳妾……嗚呼哀哉,今生不能復見,所以起兵殺賊殆盡……”為什麼要這麼寫,恰恰重視的是吳襄和吳家人而不是陳圓圓,希望轉移李自成的注意力,給他造成陳圓圓比吳家人重要的假象,事實上,這種舉動是蒼白無力的。

    從情理上來看,又相當合理。

    因為吳三桂並不是自己一個人在戰鬥,他是關寧集團的形象代言人,如果他不顧集團的利益,堅持進京投降,那麼估計到不了京城就會被手下給砍了。形象代言人嘛,誰都能做,再選一個就行了,你吳三桂的老爹老媽全家都成了人質,我們大傢伙可沒那麼多人質在京城,到了地方,就憑李自成這樣的政策,我們的利益不保不說,說不定自己也得搭進去,你吳三桂就犧牲一下小我,成就我們大我,我們還是認你這個老大。

    這種情況下,吳三桂答應也得答應,不答應也得答應,不然非但救不了全家,自己也得立馬被人砍了。

    當然,成年吳三桂和少年吳三桂的心理思想肯定會有所不同。少年時,了無牽掛,全憑一腔熱血;成年後,尤其是手握重兵,得享富貴後,患得患失是肯定的,一己私慾肯定也會有,這些,都是重要因素。

    率部前往北京,卻中途變卦的吳三桂,揮師殺回了山海關,從屁股後面痛打老戰友唐通(唐通是松錦之戰八路總兵之一),唐通做夢也想不到,高高興興進京接受冊封的吳三桂突然出現在背後,捅起了刀子,措不及防之下,帶來的八千人馬全軍覆沒,唐通僅以身免,逃回北京報信去了。

    退守山海關的吳三桂,打起了小算盤,軍隊仍然擁戴他,他還有著資本。

    他把目光投向了滿清。

    關寧軍雖然擁有四萬多軍隊,但不論面對大順軍還是面對清軍,都是弱小的一方,偏偏所處的位置又是如此重要,如果不能聯合一方對抗另一方,那就只能坐以待斃,大順軍指望不了,那就只有滿清了。

  • 7 # 卓爾艾米

    並非迫不得已,一切都是利益之爭,反而是吳三桂在“利益”當頭、國難之際,選擇了“審時度勢,順勢而為”。最終,成為了千夫所指的歷史罪人。

    何謂勢?“勢”指一切事物力量表現出來的趨向性。在天下大亂之際,要講究“應勢而謀”,“因勢而動”,“順勢而為”,則可“勢贏天下”,“勢不可擋”,這是看準“大趨勢”!

    先看八旗之“優勢”:

    古人云,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分分合合,就是大勢。當時,明朝紛爭不斷,整個帝國處於瓦解之勢,內部不團結,導致明帝國分崩離析。這種不可逆轉之勢,讓吳三桂選擇了避其鋒芒,蟄伏隱忍,伺機而動,裝孫子。

    吳三桂降清,而沒有選擇大順軍,也是“勢”出有別:他洞悉了清軍之優勢,順坡下驢,借力打力,略施巧力,得事半功倍之功。

    那麼,被吳三桂洞穿的清軍,如何“勢”贏天下?

    其實,靠的是“三勢”。清軍的三勢,皆是從“收拾人心”開始。不過,我們必須清楚,他們要的是天下官宦士紳讀書人之心,而非天下蒼生之民心。

    其一,收穫內部“團結之勢”。

    從努爾哈赤時代開始,釋出所謂的“七大恨”都證明了一點,他看中的是機會,當機會來臨的時候,順勢而為。他編造的對明朝廷的恨,讓他可以收拾人心,掩蓋他對明朝的背叛,可以師出有名!讓全軍上下洋溢著“偽裝正義”的氛圍感。這說明努爾哈赤的政治野心非常老道成熟,不愧是一個能夠駕馭烈馬的能手,“賞罰分明”,其部下無論多麼野蠻殘暴,對努爾哈赤都是忠心耿耿、死心塌地。

    其二,營造得天下的“瓦解之勢”。

    瓦解對手,壯大自身。從努爾哈赤到皇太極、多爾袞,他們都始終如一地沿用了瓦解明軍的慣用手段。儘管努爾哈赤對遼東老百姓進行了瘋狂屠殺,但是他始終沒有放棄對明朝士紳的招降措施。從范文程到洪承疇,漢人士紳大臣盡為我用。

    這種態勢非常恐怖有效,讓明軍越打越少,而清軍卻越打越多,旗人的八旗軍也從單一的滿八旗發展到漢八旗和蒙八旗。客觀上,減少了“敵人”,裝大了隊伍,掃清了道路上的各種障礙,為逐鹿中原營造了條件。

    其三,製造輿論環境,形成“歸順之勢”。

    以漢人帶路黨形成的“統一陣線”,湧現出了無數漢奸式人物。從洪承疇尚可喜到祖大壽、耿精忠以及李成棟等大量這類人物,人盡其用,充當“掃蕩中原”的急先鋒角色。正是這些代表性人物的負面示範效應,很多地方“傳檄而定”,抵抗輕微。

    以上三勢,在崇禎自縊身亡後,對站在十字路口的吳三桂產生了強烈的震撼感。

    再看區域性之“弱勢”:

    大順軍當時沒有擺脫“流寇模式”,對京城官員“追贓助餉”政策,讓吳三桂疑竇叢生。大將軍劉宗敏霸佔自己的愛妾陳圓圓,李自成有縱容之責,讓吳三桂疑慮更重。既然士紳利益得不到保障,更得不到充分信任,自己如何能有作為?大順如果成了氣候,他不敢想象,卸磨殺驢,不是沒有可能。

    李自成進北京,對老百姓軍紀嚴明,對官員卻無從談起。這些人是被一律作為“貪贓枉法”的貪官對待的,在面對清軍清軍中原之際,大順沒能成氣候,排斥了明朝士紳,把他們逼到了敵對陣營。後來的局勢發展都證明了這一點,士紳官宦人家無不把大順視為賊寇,反而對“異族入侵”的清軍趨之若鶩。

    再看南明朝廷之“劣勢”:

    各自為陣,更是一盤散沙狀態,雖不乏忠勇之士,但政令不一,無法統一指揮,甚至心存僥倖,把清軍當援軍,很容易被清軍各個擊破。沒有凝聚力的南明政權,軍閥林立,派系叢生,在沒有造成統一之前,他們和已經如“鐵板一塊”的清軍無法做到分庭抗禮。

    在充分審時度勢之後,吳三桂打著為崇禎復仇的幌子,收拾部下降清,掩蓋了他東山再起的企圖。他本以為清軍鐵蹄踏進中原必然遭到重創,只要他堅持到最後,就有機會重拾舊山河。

    但他失算了!

    整個戰爭程序沒能消耗清軍的戰力,他們更多充當的是“督戰隊”角色,用更兇惡的殘暴手段消滅南明一切抵抗力量。為了掩蓋保護自己,吳三桂像打了雞血一樣,抖擻精神,追擊明軍,絞殺永曆皇帝,心狠手辣,不留餘地。這個時候,他才感到,清軍入關成了天意,他已經沒有回頭之力!

    34年後,當吳三桂因康熙撤番造反時,儘管取得了一些戰果,但沒有天時地利人和的他,要搬倒康熙,70歲高齡,如何能做到?“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奸雄淚滿襟”,他除了仰天長嘆,無力迴天,建立大周國不久即病逝,國運不久也被康熙政權消滅!

    “引狼入室”,害人害己,吳三桂的悲劇人生,徹底結束了!一切都是源於利益!他為了個人利益,降清反清,反覆無常,誅殺明皇室,殫精竭慮,既失去當時明朝遺民的信任,更未能得到老百姓的擁護。

    失敗,只是早晚的事!

  • 8 # 海盜之死亡瘟疫

    是的。當漢奸是迫不得已而為之。生為華夏民族炎黃子孫,是中華民族的一份子,是個華人!保家衛國是理所當然的,把異族侵略者擋在國門之外,這是一個軍人的職責。誰又願意放異族侵略者來屠殺自己的骨肉同胞和鄉親父老呢?誰又想變成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呢?可是形勢就是潮流,誰都無法改變。在中華民族最危險的時刻,看著前門是狼,後門是虎。真是腹背受敵啊!一邊是想要滅我華夏文明,屠我華人骨肉同胞的異族侵略者,另一邊就是殺我全家、辱我妻兒老小的土匪強盜。要是,換成了任何一個人都被逼瘋的。放清兵入關、放日軍侵華,是被逼無奈。看來大漢奸的這個罪名是遭背定了!當漢奸,不得不當啊!

    望著山海關,我滿懷激憤!衝冠一怒為紅顏。望著盧溝橋,我慷慨激昂,盡是滿肚子的牢騷。恨異族侵略者犯我中華,屠我骨肉同胞、殺我鄉親父老。恨自己的華人同胞不團結,自家人骨肉相殘,因此才讓異族侵略者有機可乘。

    滿洲人有那麼可怕嗎?八旗軍真的很厲害嗎?日本人有那麼可怕嗎?關東軍真的很厲害嗎?不錯,當然厲害。

    如果滿洲八旗不厲害,絕對入不了山海關;如果日本關東軍不厲害,絕對過不了盧溝橋。唉!大勢所趨人心所向。看來,我中華民族必然會有一劫的了!大難當頭,誰都躲不過。其實,要是換成任何人僅憑藉著自己的一人之力,都是沒有辦法改變這個改朝換代亡國滅種的悲催命運。

    1644年5月27日,清兵入關,是中華民族遭到異族侵略者殖民統治的開始。1937年7月7日,日軍侵華,是中華民族處於異族侵略者殖民統治期間,災難深重而萬劫不復的深淵。這一點任何人都非常清楚,從不含糊,更不會視而不見。

    所以,我還是想斗膽的敢問一下,在中華民族面臨著最危險的國難當頭,所有的華人都已經紛紛投降異族侵略者了,即使是還沒有投降異族侵略者的,卻為了自己民族的一句山正之分,自家人打得你死我活,骨肉相殘。那麼,作為一個鎮守邊疆,保家衛國的軍人。在腹背受敵的情況下,能救得了中華民族於危難嗎?我想,要是換成了任何人,即便自己有了三頭六臂,比天再大的本事,都是不行的。當然,為了儲存自己華夏民族的有生實力,力圖來日東山再起,趕走日、滿異族侵略,光復華夏。暫時投降異族侵略者,這是沒辦法的唯一選擇。誰都別無他法。

    只有自己知道自己在哪個地方跌倒,就要想盡辦法從那個地方爬起來、站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對得起天、對得起地,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就行了!根本不在乎別人對自己的議論而指指點點。想幹自己想做的事,就大膽的幹出來吧!哪怕是為了力圖保住自己的地位開始。

    趕走異族侵略,光復華夏,這是早晚的事。把光復華夏文明的重任扛在自己的肩膀上,不忘初心而堅定不移!哪怕是被背上了兩次背主反叛的罪名也是在所不惜。這個時候,華夏民族已經完全處於異族侵略者的殖民統治了。我不挺身而出,誰會願意出呢?看看就知道了。被逼著去當漢奸,是無奈之舉啊!

  • 9 # 古今通史

    毫無疑問,吳三桂就是那個時代的漢奸,沒人能為他洗白,但是也不必什麼屎盆子都扣他頭上,作者希望大家能夠清晰的瞭解一段歷史,不要一翻吳三桂的牌子,就是血淚屎,吳三桂確實沒有守住民族大義這道底線,漢奸就應該被唾棄,這都沒問題,但是愛好歷史的朋友,卻不應該被假歷史矇蔽。

    吳三桂兩條路:

    一、降清

    二、死

    山海關真沒有大家想象的那麼重要,吳三桂也沒有選擇的資格,下面我會講為什麼說滿清隨手就能拿下山海關。吳三桂想以借兵多爾袞的方式捧起太子朱慈烺,他想退而據其次劃江而治,他想得很好,但是多爾袞不搭理他呀,隨手就能碾死他,幹嘛給他那麼大好處,給你封王就不錯了,而且有前提條件----薙髮易服,也就是說,吳三桂在薙髮易服以後,多爾袞才出手相救的。

    如果再晚點,那李自成和吳三桂就被多爾袞一鍋燴了,本來兩方都挺不住了,清兵不到40分鐘就抽跑了李自成,然而~他們只動用了4萬人,還有2萬人看熱鬧呢。

    前提:

    沒有吳三桂,清兵一樣入關,吳三桂死與不死,改變不了任何事情,繞路而已,滿清主力部隊入關五次了,從長城沿線一直突進內地,搶到山東又怎樣,憑你幾路來,我只一路搶。

    如果不是祖大壽這層關係,吳三桂早死了,多爾袞本想直奔北京的,大家想想,過了長城以後,如果多爾袞打山海關的話,多大勝率?打100次贏100次。

    為啥?

    山海關大戰,最初吳三桂和李自成怎麼打的?列陣打的......

    旅遊去過山海關的朋友都知道,山海關就像咱家防盜門一樣,你可以有限程度的防外賊,對內來說就是不設防,簡單的打個比方,你能走樓梯上城牆,人家也能走上去,不用爬牆。

    好吧,清兵不上去,你也不下來麼?

    就算不開打,清兵就守在下面,你中午的工作餐怎麼解決?

    食堂大嬸都涼透了,你指望能有熱飯?啃生白菜幫子都沒機會。

    關寧軍能打?餓一年呢?多爾袞不去山海關,山海關也馬上要兵變了。為什麼當初李自成為了拉攏吳三桂給了軍糧和4萬兩銀子,吳三桂感激的不行,就是這原因,誰還有工夫給他們送糧,坐吃山空。

    抹脖子,自己死。很容易,但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對國家、對自己、對嫡系部隊沒有哪怕一絲絲的好處。

    吳三桂也想救崇禎,但根本救不了,崇禎帝有選擇困難症,再加上內閣首輔陳演的反對,所以離死不遠的時候崇禎才知道怒罵陳演死有餘辜,並決定讓吳三桂勤王,勤王就勤王吧,畢竟救駕要緊,崇禎還下旨撤防......這也是吳三桂飽受詬病的原因之一,很多人指責吳三桂故意拖慢行軍速度,造成城破,於是,崇禎把自己掛在了樹上。

    很多朋友可能會問,撤防咋了?把山海關扔掉,騎馬回來不就得了?問題是,吳三桂不在山海關,他在關外孤島----寧遠城。

    o(╥﹏╥)o而且那不叫撤防,那叫作死,崇禎會剁了吳三桂的,所謂撤防是有定義,有規矩的。

    按崇禎帝的手諭,第一項要做的,等領導......薊遼總督王永吉。明代以文制武,吳三桂只是個總兵,要等領導到位監督,吳三桂才能撤防,領導王永吉接旨的時候,人在遵化,他要穿過山海關直奔關外寧遠城。行進路線是:遵化-山海關-寧遠-山海關-豐潤,沒了,因為到豐潤的時候收到訊息城破君亡。

    撤防第二項要做的是整軍、聚攏民眾。民眾的數量是50萬人,你部隊走的快,騎馬更快,百姓可走不快,更要命的是都還帶著家產、行李呢,這些人相當一部分都是關寧軍的眷屬,即便不是親屬也不能放棄,歷來如此,怕被後金/滿清擄走當做發展生產力的奴隸。

    第三項要做的,整理資源,凡是不能帶走的資源,全部銷燬,包括會拖慢行軍速度的,存量過高的軍備和輜重,如果時間足夠又有能力,最好是城倒屋塌。

    多爾袞為了搶佔北京城,火速啟動,就僅僅部隊就要5天準備時間。

    吳三桂為了救駕,發動50萬百姓啟程,加上自己的部隊,僅僅3天就開拔了。

    吳三桂是斷後進入山海關的,寧遠是關外孤島,除了寧遠以外,大明已經沒有任何關隘和據點了。所以需要吳三桂親自斷後,以保證民眾和領導的安全,他踏入山海關的時候,崇禎已經殉國了,他也是走到豐潤才知道。

    總結一下:

    南京備用領導班子/南明,吳三桂沒本事跳過去。

    大明君主隕落,太子山海關大戰後失蹤(後來察覺),本來想捧太子,但是李自成以吳襄和太子威脅吳三桂,如果放棄抵抗,李自成殺了吳三桂不說,太子和吳襄也同樣完蛋,根本不會被放過。吳三桂放棄了太子和家屬,即便不放棄他們也活不了,不過是多搭上自己而已。

    李自成,騙局,投降必死。吳三桂如果當初直接按要求進北京,立刻就會死。李自成拉攏吳三桂的話,他會縱容劉宗敏追贓助餉嚴刑拷打吳三桂全家?吳三桂投降那麼大事,李自成和劉宗敏都知道,他會讓縱容劉宗敏把吳三桂的女人搶了?很明顯是騙局,只是李自成沒想到這訊息能傳給進京半路的吳三桂而已。

    試想,吳三桂來了發現全家被打,自己女人睡別人床上,他能不急?李自成為啥不擔心?擺明了就是做好了打算,吳三桂到了,部隊駐紮城外,主將進城報道,然後立刻就會整死。聽到吳三桂復叛的訊息,李自成根本沒有爭取扭轉事態惡性發展的意思,直接就征討開打,這還不夠明顯麼。

    自立,做夢。沒糧餉靠什麼活命,那個時候沒人給他送資源,要麼餓死,要麼被人打死,要麼兵變後一鬨而散。

    剩下的就只有多爾袞:

    多爾袞沒打算來山海關,是吳三桂求救,多爾袞才來的,相當於救命。

    多爾袞騰出手來,隨時都能拿下山海關,吳三桂和李自成&清兵都交過手,李自成啥實力,吳三桂很清楚。而以自己4萬不到的兵力,單挑阿濟格都是必死之局。

    吳三桂和李自成總兵力10萬,而且相互都打殘了,死也扛不住多爾袞6萬人,不投降那就死唄。

    皇太極沒死的時候,吳三桂和皇太極就互通書信,只不過吳三桂沒敢提價碼,知道自己地位太低,而胃口又大,所以不了了之。

    舅舅祖大壽和一群漢臣都倍受重用,吳三桂到了清兵陣營,沒有什麼虧吃。

    別說封王,就是平級過去,也是吳三桂唯一的出路,多爾袞日夜300多里騎兵跑過來,幫你打跑了李自成,你吳三桂不投降,然後多爾袞拍拍屁股走了?

    如果多爾袞有心騙吳三桂,打跑了李自成以後,6萬人打吳三桂,戰鬥時間不會超過一個小時,所以吳三桂根本沒得可選。

    我估計幾乎所有人都會說,吳三桂應該以身殉國,以全名節吧。

  • 10 # 五酒煮史

    手握重兵的吳三桂為什麼要選擇投靠清朝?迫不得已,還是另有隱情?以當時的形勢,他大抵有三個選擇,投李,投清,戰死。透過現有史料,我們可以判斷,吳三桂是個重實利,善投機的武將,基本上可以排除第三個選項。所以,可供選擇的就只剩下了投李或者投清。

    選擇前者,在改朝換代的大環境下,能夠識時務,仍舊不失為俊傑。可吳三桂為什麼寧可背上漢奸罵名,也要選擇後者呢?

    處境尷尬,審時度勢,趨利避害

    崇禎十七年三月初,吳三桂盡起寧遠兵馬,入關勤王,行至豐潤,北京陷落,崇禎殉國,他的處境馬上就變得很尷尬。進無法與李自成相抗衡,退又失去了寧遠老巢。而且,這還不是罪糟糕的,關寧軍隨時隨地都面臨著腹背受敵的致命危機。

    退守山海關後,驚魂未定的吳三桂只能觀望,等待時機。在這個階段,他內心中應該是猶豫不決的,李自成派來使者招降,便虛與委蛇答應下來,同時又派遣副將楊珅、遊擊郭雲龍秘密接觸清軍。

    這種兩頭下注的行為恰恰符合吳三桂善於投機的秉性,務求將關寧軍集團的利益最大化。

    李自成集團低估了形勢的嚴峻程度,對吳三桂處置失當

    李自成在佔領北京以後,很快派人招降吳三桂,如果一切順利,明朝末年最強大的地方武裝將被起義軍收編。但令人弔詭的是,吳三桂在北京的家人並沒有得到相應的安全保障,甚至其父吳襄還遭到了殘酷的拷掠,侍妾陳圓圓也被劉宗敏強佔。

    歷來招降敵將都是要拿出誠意的,在許以好處的同時,還要優待家人,這樣才能使對方放下戒備和敵意。起義軍反其道而行之,大致有三種可能:

    其一,起義軍內部號令不一,劉宗敏等部將陽奉陰違。其二,起義軍在攻陷北京城後志得意滿,驕狂之心日盛,並未將吳三桂放在眼裡。認為吳三桂投降便罷,不投降提兵打過去,眨眼功夫就滅了他。其三,起義軍內部對大局認識模糊,低估了滿清的威脅。換言之,也低估了待價而沽的吳三桂。

    果然,吳三桂在感受到起義軍惡意的同時,怒而派兵,襲擊了就近監視關寧軍的唐通所部,兩萬人被殺的只剩三十二人逃回北京。

    起義軍內部這才意識到,吳三桂是塊難啃的骨頭,一面用其父吳襄的性命做要挾,另一面又遣人送去了四萬兩白銀勞軍,當做招降的誠意。

    但這四萬兩白銀送的太晚了,吳三桂看到其父勸降的手書後,狂怒不止:

    “逆賊如此無禮,我吳三桂堂堂丈夫,豈肯降此逆賊?受萬世唾罵,忠孝不能兩全。”

    繼而又作勢揮劍自刎。

    “吾忠不成忠,孝不成孝,何顏立天地間乎。”

    吳三桂如此惺惺作態,未必不是出於複雜的心理壓力,但更多的則是明確向部眾們表態,他要與起義軍徹底決裂了。

    明末地方武裝有養寇自重傳統,與滿清是最熟悉的敵人

    明末負責守邊的地方武裝一直有養寇自重的傳統,比如李成梁為了家族利益,放任努爾哈赤坐大。到了崇禎年間,滿清強大的根本用不著養了,但他們的存在仍是遼西地方武裝能夠存在的根本。

    這些地方將領為了家族和自身的生存,為明朝賣力的同時,也和滿清暗通款曲。而且,滿清也在大力分化瓦解明朝在遼西的軍事力量,誘降、招降無所不用其極,也十分優待明朝的降臣降將。比如在早期投降的李永芳,就被努爾哈赤招為額駙。後期投降的洪承疇、祖大壽等人也都受到了相當的優待。

    尤其祖大壽還是吳三桂的舅舅。這些遼西軍閥無論在明朝那裡,還是在清朝那裡,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所以,儘管吳三桂在關外與清軍打的你死我活,但他們卻是最熟悉的敵人。

    相比較,從陝西出來的起義軍,對遼西軍閥而言是極陌生的,不確定因素又太多,在暴露出明顯的惡意後,基本上不再可能得到吳三桂的信任。

    瞧不起“家賊”的情緒作祟

    中國古代的統治階層大都有“寧與外寇,不與家賊”的情結。起義軍作為叛賊,一手摧垮了明朝大廈。身為大廈一份子的吳三桂出於本能,對這些“家賊”們有一種鄙視和厭惡。在雙方沒有“互惠互利”的可能性之後,他也對起義軍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惡意。

    當唐通將吳襄手書和四萬兩白銀送到山海關以後,吳三桂收下了白銀留作犒賞士卒,扭頭便勾結清軍攻擊起義軍,一點都不手軟。

    南京朝廷遠水不解近渴

    崇禎殉國以後,福王朱由崧在南京被擁立為皇帝。或許有人認為,繼續效忠明朝也不失為一個選擇。但現實是殘酷的,黃河以北早就落在起義軍手中,關外還有多爾袞率領的清軍虎視眈眈。

    吳三桂迫切需要解決的是近在眼前的生死危機,且不說南明小朝廷勾心鬥角,互相傾軋的那些齷齪事,單單遠水難解近渴這一條就是繞不過去的困難。

    南明小朝廷對於吳三桂,和起義軍一樣,都是陌生的,不確定的,難以信任的。

    結語

    地方軍閥出身的吳三桂是個重實利,又自私冷酷的人。陷入尷尬絕地後,周旋於起義軍和清軍之間,他在意的只有利益最大化,從未有過一絲一毫顧及父親吳襄,以及三十多口家人的性命,並且最終坐視李自成殺掉了他們。

    這樣連家人生死都不在乎的人,又怎麼在乎漢奸這樣的虛名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類光憑肉體要達到什麼水平才能在宇宙漫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