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夏雪46026

    在以前中國有許多地方的農村,有一種很特殊的風俗,即吃飯的時候,很少有人圍桌而坐,吃飯的地點多在飯場。 所謂飯場,就是固定的吃飯場所。飯場一般處在開闊地兒,環境要清靜乾淨。飯場兒的生存有很強的時令性,與時俱進而又因時而化。夏天多在枝繁葉茂的大樹下,冬天多在背風向陽的牆根下。鄉村飯場是自發形成的,沒有特殊原因,飯場的地點輕易不會改變。 飯場裡的成員人數不限,成員越多越熱鬧。只要想加入飯場兒,不需首長簽字,絕對能遂自己的心願。每天“飯時”一到,人們不分男女老少,一手端湯,一手端菜拿饃,三五成群,陸陸續續湧到飯場,或背靠牆根,或倚樹而蹲,或將鞋一脫,坐到鞋上;也有三人一堆,五人一夥,將各自的小菜湊在一起,相互品嚐。 到飯場吃飯的人多端粗瓷大碗,俗稱海碗。若飯碗太小,需一趟一趟回家盛飯,都嫌太麻煩。再說,飯場裡話題繁多,氣氛熱烈,若話題至高潮處沒了飯菜,豈不減了興致。所以,趕飯場的人儘量端大碗。吃飯時,人們一手端碗,一手執筷,端碗的手心內還可以放下一個大饃。農村人飯食品種單純,菜的花樣也不多,所以到飯場聚餐非常容易。 飯場中,不分貴賤、誰長誰幼了,更談不上什麼男尊女卑。正經坐席吃飯時的主次、先後的老規矩已拋到了腦後了,用他們的話說叫“吃飯場上無大小”。在這裡,你可以嘗一嘗我的鹹菜,我可以挾一根你的蘿蔔乾子;你可以用筷子敲敲我的粥碗,我也可以用小勺碰碰你的飯缽……嬉笑吵鬧從不傷彼此的和氣,親密無間之中幾乎沒有了什麼忌諱。 在這裡小叔子可出盡老嫂子的洋相,老嫂子可肆無忌憚地刮小叔子的鼻樑子,嬉笑怒罵,用盡風言俚語。只要不亂了輩分綱常,不越了男女大防,沒有人來評判是非曲直。 在飯場上人們除了吃飯外,還在不停地談天說地。談論的話題雖然大多是一些道聽途說的無稽之談,但也無人深究。有時明顯違背邏輯,就不會發生分歧爭執。談話既有對文明道德的讚頌,也有對社會陋習、醜惡現象的鞭撻。誰誰剛在部隊提幹就拋棄了結髮妻子,誰誰剛娶了媳婦就和他娘分了家,都會成為他們抨擊的物件。 他們對某個貪官汙吏不滿可以在飯場兒盡情出氣兒,可以放心大膽揭露抨擊,不用擔心自己會遭到打擊報復。當然他們有時也傳播一些花邊新聞桃色事件,女人不在飯場兒的時候,他們也會說一些黃色的段子,而每當這時就會引起一陣鬨堂大笑。 飯場,不僅僅是百姓們吃飯聊天的場所,也是莊稼人交流資訊、溝通思想的場所。今年的農田怎樣整治,來年的種植如何安排,乃至時事新聞,政策法規,天文地理,村政事務,都可以在飯場中自由討論。 那時的生產隊隊長,還經常利用飯場,召開群眾會,傳達上級檔案和政策,安排生產隊的各項工作,宣傳一些大大小小的事情等。飯場也是村民們增進了解、交流情感的好場所,誰家的飯菜香,誰家主婦心靈手巧,誰家有什麼喜怒哀樂,儘可以在飯場中顯露出來。 吃過了飯,人們順手把飯碗往地上一丟,人卻不走,依然享受著Sunny的愛撫或綠蔭的遮護。老人們神情安閒而慈祥;小孩子們追逐嬉戲,來往奔跑,歡樂無窮;一條老黃狗前爪撲地,微閉雙目,一動不動地假寐於主人身邊,顯得溫順而忠實。也有夜裡沒有睡好的,趁飯後無事,索性坐在地上打起了瞌睡。他們的兒子或女兒前來要碗,笑著喊他,他會猛一下驚醒,揉一揉眼睛,很不好意思地說:“這人咋一吃飽飯就困呢?”然後才懶洋洋回家。 如今,農村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大批青壯年紛紛從農村來到城市,加入了打工者的行列。在家的農民也投身到種植、養殖和加工的工作中。一座座嶄新的民居拔地而起。村莊原來的民居環境與格局已不復存在。 與此同時,人們的生活習慣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鄰里間吃飯時都不再願意到外面簡陋的場地上去。人們不願意也沒有閒時間再在那裡慢慢地吃慢慢地聊,有太多的事情需要他們抓緊去做。多少年流傳下來的那種既不衛生也不雅觀更耗費人們時間的飯場逐漸消失了。 飯場,作為時代的獨特的現象不復存在了,但我對它仍然念念不忘,我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時光,有一部分是在飯場度過的,它給了我許多樂趣,許多美妙的回憶。

  • 2 # 村官小焦

    首先明確一點,鄉村“飯場”的形成並沒有其特殊固定的原因,大都是不經意間的約定俗成而形成的。

    在農村生活過的人可能有過這樣的經歷,那就是一到吃飯的時候,村東頭的牆根下或者村西頭的樹蔭下總會有一群村民端著自家的碗,拿著自家的饃,這時候你也能看見各種各樣姿勢的村民邊吃邊聊天。小焦也記著小時候村裡總是一群人圍在一起吃飯聊天的情景,別提多熱鬧了。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農村“飯場”已經慢慢消失了,所以有的人不禁好奇,農村如此熱鬧的“飯場”,當初是怎麼樣形成的呢?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這個問題!

    第一,開大會形成了農村“飯場”。

    農村情況很複雜,農民一般農忙時節都會去自家田裡或者在家裡幹活,那時候的大隊幹部想要把村民攢齊開個會說個事兒也是很困難的。但是一到吃飯時間也就成了農民的休息時間,這時候大隊幹部就會在喇叭上喊:“各位村民大家好啊,這會兒利用吃飯的時間,大家把碗端上到哪哪哪來開個短會。”這時候村民就會端著碗前去開會,時間一長,村民就感覺吃飯的時候人多還挺熱鬧的,於是就慢慢會在吃飯的時候聚在一起,就這樣形成了農村的“飯場”。

    第二,“串門”形成了農村“飯場”。

    農村人平時幹農活都比較忙,對於村裡村外發生的一些新鮮事兒不是很瞭解,但是呢,人天生就有一顆好奇的心,總喜歡聽一些有意思的事兒。所以,從剛開始一個端著碗串門打聽事兒,到最後越來越多的人加入,慢慢地就形成了農村的“飯場”。當然了,人一多“飯場”裡的事情也就越來越多了,像什麼地裡的莊稼,村裡誰找物件了,誰出了糗事了,甚至於國家大事國際形式都是應有盡有的,真的是說者眉飛色舞,聽者津津有味。

    第三,“送飯”形成了農村“飯場”。

    在農村地區,有的地方地理條件比較複雜,田地離家裡也比較遠,每到吃飯的時候還得家裡人給送來,不然就會耽誤了幹活。在我們這兒,家人把飯一送到,幾戶幹活兒的人就會找個陰涼的地方在一起邊吃邊聊天。久而久之,農村人就習慣了在外頭吃飯,而且還得有人陪著說話,不然還不習慣。所以,一到吃飯的時候就紛紛像趕場一樣去到一個聚集地,就這樣形成了農村“飯場”。

    農村裡有句俗話:“東家短,西家長,端起碗,攆飯場。”,講的就是農村“飯場”上的情景。現在,作為農村一種生活形態的“飯場”已經不復存在了,但有時候真的還挺懷念,相信很多農村人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時光都是在農村“飯場”上度過的,現在想起來真的是很美好、很有樂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幾種情況不宜洽談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