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講述

    兩人的方案都有問題,帶著黨爭的氣息。

    王在亞關於對遼東“四敗”的分析是很正確的,以當時明朝的情況,無論是軍事(精銳盡喪),經濟(財政收入低),政治(黨爭不斷)上都不可能有實戰勝後金,應該加強防守,以待時機,如果後金像蒙古一樣時強時弱,還有收復可能。

    但王在晉將防線退到山海關,在關前花大價錢修一座新城,是將全部兵力放在山海關一個點上,點再大再強,也難免和遼陽,瀋陽一樣。一旦山海關被突破,就像宋朝沒了燕雲十六州,南下搶劫就像去商店一樣,明朝肯定擋不住騎兵的衝擊。李自成在確定丟了山海關後,只好放棄華北平原。

    孫是在離關200裡處修城防守,這個防守距離又太遠了,不能和山海關兵力相互呼應。事實證明即不能威脅後金,回師勤王又太遠了。後來皇大極破長城入關搶劫,孫和支持者袁都為此付出了代價。

    王在孫兩人關係不好,方案明顯有作對的嫌疑,孫實際上也是承認無法在野戰中戰勝八旗軍,築再多城也是防守,但卻想一路修過去,長度是夠,寬度不夠,寧錦之戰就是證明。

    實際上明朝應在王的方案上修改一下,加大縱深,再遠一點修城,同時加寬縱深,強化薊鎮防線,同時選出政治軍事上較靠譜的部隊,以山東為補給基地,以遼東沿海島嶼和北韓為據點,從海上機動襲擾後金,以已之長攻敵之短,一定要做敵人不想你做的事!

  • 2 # 中國歷史探索者

    第一,價效比來說,王再晉的方案不錯,主力防守山海關花費小,後勤運輸成本低。再突前修一下寧遠,以寧遠為前鋒接敵就可以了,而且寧遠和山海關靠海,還能從海上支援物資,基本圍不死。

    第二,著名的關寧軍也就是指駐防山海關和寧遠的遼鎮軍隊,再突前築城基本就是被後金掃蕩的份,從沒有站住腳,反而花費巨大都浪費了,袁崇煥的寧錦之戰也一樣,大小淩河被攻克,錦州戰後也放棄了。

    第三,後金人少,五到六萬成年男丁,隔現在就是一個大學的人數,無法過於分散。寧錦之戰後因為孤城無法防守,明朝主動放棄了錦州,後金也只是拆了城牆撤軍,拿不出兵力駐防。而且東江鎮的勢力範圍也逼近後金的大本營瀋陽,後金主力外出時間更短,基本就是十幾天,不會超過一個月,不必擔心後金會長期在寧遠山海關一帶駐留。唯一例外的是丁卯之役,因為關寧軍沒有任何襲擊牽制後金的行動,後金主力得以打東江鎮和北韓四個月,這是例外。

  • 3 # 血山飛蟲

    孫承宗的方案肯定是不行的,不僅僅不符合軍事原則,而且被歷史實證為錯誤的方案,被吹的天花亂墜的什麼關寧鐵騎在這個方案下面基本實際被擱置浪費,一直到後來投降後金成為滅掉大明的急先鋒,基本沒有參加任何像樣的戰鬥,經過統計,在各種場合大約打死不到一千滿洲軍,哈哈,關寧鐵騎作為機動性最強的力量被關在寧遠這個小城裡面幹什麼呢?整天打麻將!?哈哈,不明白孫承宗和袁崇煥到底如何思維的!寧遠以前沒有成為軍事要塞,以後也沒有成為過,所以孫承宗的方案堅守寧遠肯定是完全錯誤的!努爾哈赤皇太極根本沒有搭理寧遠這個所謂要塞!寧遠的防守空檔極大,而且袁崇煥把精銳騎兵關在城裡面,用兵失當。

    王在晉的方案無疑比孫承宗要好,但是也不能說明王在晉比孫承宗高明,因為他沒有說服其他人,可能僅僅是為了顯示意見不同提出的方案。

    產生問題的原因,主要是明朝軍事上沒有參謀和參議概念,沒有針對各種情況制定預案和備案。明朝由於政治原因,也是長官一言堂,而軍事長官由於各種原因,不可能事事考慮的格外周全。

    袁崇煥實際就是一個書生,很晚才接觸軍事,所以許多舉措甚為業餘,前文說了,即使按照孫承宗方案,他也應該把精銳的關寧鐵騎部署在臨近北京不遠的一個地方,保證整個防線前後呼應,那個地方有漏洞或者薄弱進行補強,或者利用關寧鐵騎的機動性以逸待勞進行打擊,但是實際情況正好相反,袁崇煥把最精銳部隊部署在最前突的位置,皇太極穿越過他的防線以後,他不得不進行回守,搞的自己疲於奔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認為現在自己的生活達到小康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