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網電訊息

    如果要講蒙古人的修史觀,首先必須梳理蒙古人的來歷。從民族演變和融合來看,在長城以北,蒙古高原政權從古至今的更替:匈奴-->鮮卑-->突厥-->回鶻-->遼金-->成吉思汗時期的大蒙古帝國或者是匈奴-->鮮卑-->柔然-->突厥/回鶻-->契丹-->蒙古帝國及被滿清統治時期-->現代蒙古國,這個只是其一。其二,歷史上在這個區域生活過的民族,也證明了蒙古人更認可自己的來歷,而不是現在華人所認為的蒙古人來歷,現在的蒙古人必然是繼承於有史以來遊牧於蒙古高原地區的數不清的民族和部落。那蒙古人的修史觀應該就是圍繞這個歷史去的,而絕不是我們認為的唐宋元明清,蒙古人的修史觀應該是樸素的。

  • 2 # 北戴河線上

    中文的歷史記錄大體上都是不科學的記錄模式,我們看到的記載大多數都是這樣的:蝗從天上來遮天蔽日,顆粒無收,餓殍遍野,百姓易子而食……大軍投鞭斷流,敵人血流漂杵……而對真實的事實數字毫無記載,屬於文學作品。所以無論皇帝是不是故意貶損前朝歷史,我們都要用心甄別。

    元史為甚。

  • 3 # 鬼影問道化真身

    古代蒙古人不修史,只採用口傳的方式來演繹敘事史詩。直到成吉思汗時期,才用粟特文編撰了一本《蒙古秘史》,大致介紹了蒙古起源和發展的經歷。由於粟特拼音很少使用,所以《蒙古秘史》只有極少數學識高深的蒙族學者能辯識通讀。

    蒙古人修史最多的時期是在元朝,自元世祖忽必烈開始就對蒙古起源、蒙古汗國丶以及表面尊元帝為天子的其他蒙古漢國的歷史進行了詳細記載。

    除此之外,元朝也象歷代中原王朝一樣,對前朝歷史進行了認真而嚴格的編纂。《宋史》《遼史》《金史》,都是元朝編篡的,基本符合史實。對於那些元朝不喜歡的史實,元朝也按中原王朝慣例,一律編入《野史》之中。

    這樣做一方面保證了史書的政治正確,另一方面,也讓相關史料不至於丟失。也就是說,野史就是表示可能有這麼個事,是真是假,朝廷不與置評,反正朝廷不喜歡,但是也沒抹除這些記載。後人愛信不信!

    可以說蒙元修史大致準確,正統的蒙古修史學者,史觀較為嚴謹。只是蒙元有一個嚴重的失誤,可能是因為成吉思汗死於“徵西夏”的原因,蒙元沒修《西夏史》,而且對西夏相關史料,幾乎毀滅殆盡。這給華夏史造成了一個難以彌補的遺憾。

    或許是《西夏史》夢魘造成了元朝末代皇帝元順帝對《蒙古史》的前途的憂慮。

    元順帝在元朝氣數已盡,無力迴天之時。主動寫下了退位詔書,宣佈遜位於大明洪武皇帝,並且留下了國璽。爾後,元順帝親率部下退出了北京,前往塞外。

    元順帝此舉頗有深意,他深知草原政權難修史,若將北京元朝史料帶走,也會最終遺失損毀,所以他遜位的舉動,是要求大明按前朝之禮數對待《元史》,要求大明承認元朝在華夏史中的正統地位。洪武帝接受了元帝的意見,於是從元太祖成吉思汗至元順帝,都作為正統帝王,出現在中華史冊之上,元朝是正統的華夏王朝,《元史》也是正統的華夏史!

    有人也許會質疑元朝,但是元帝已決定元史屬於華夏史,這個問題元順帝丶明洪武已經解決,後人無權爭辯。就象您無權決定您先祖的姓名丶祖籍、血統是一個道理。

    元順帝不但對華夏史做了個大好事,也對蒙古史做了個大好事:

    1,東方蒙古人丶臣服於元朝的各蒙古汗國,他們的歷史和世系非常清楚。當今蒙史研究的資料都來自於元、明丶清三代的貢獻。

    2,遠離元朝的蒙古汗國的歷史資料丟失嚴重。很多史料只剩下支言片語了。

    3,據蒙族好友說,其實很多歐洲地名在蒙語中都是有意思的,例如萊茵河丶多瑙河、布拉格丶塞納河丶巴黎、柏林丶西西里…,但事實上在西歐找不到,任何關於蒙古人的相關記載,要麼這是純屬比彩票中大獎機率更高的巧合,要麼就是真實歷史被毀滅了。

    總之,古代蒙古人的修史觀是嚴謹的,華夏曆朝歷代都注重修史,修史當然注重事實,也注重政治正確。對於事實無法認定或者政治上不過關的史料,都被統統放入了《野史》之中。這是一個靈活機智的處理方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七夕給老婆轉52和520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