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利景Sylphy

    我認為是的,漢代當官屬於舉薦制,世家大族互相舉薦,讓自己的後人學生充斥朝堂,形成了自己的利益圈。寒門子弟才高八斗,無人舉薦,只能老死鄉野。朝堂上庸才尸位素餐,真正的人才得不到重用。所以曹操才發的三次求賢令。曹操重視人才,籠絡人才為他所用。

  • 2 # 黑水布衣

    說到曹孟德的人才方案,大家總會想到他的《求才令》以及其“唯才是舉”的著名論調。根據《三國志》的記載,曹操三次頒佈《求才令》,可見他對於人才的重視程度,但曹老闆真的是求才若渴嗎?

    我們看看這三次的時間:第一次建安十五年(210年)、第二次是建安十九年和第三次的建安二十二年。這第一次求才就已經是赤壁之戰(208年)之後了,此時的曹老闆早已雄踞中國北方,手下謀士成群,武將過百,可不是他早年創業的時代了。曹操真的那麼求才若渴嗎?

    “唯才是舉”也重德

    曹操用人並非“不重德”,據《三國志》和《後漢書》記載,曹操聽聞某人有高名至德,常前往遣徵。像鄭渾、王烈、崔琰等名士,都是曹操主動去招募的,都是因為這些人的德行才得到曹操的關注。而像曹操後來殺死楊修,逼死荀彧,都證明即使在有才,不能為我所用,那也是白扯!

    那麼曹操三次求才的目的到底為何呢?

    洗白自己的形象

    前文說過,曹操下《求才令》的時候已經是成功人士了,但他出身宦官世家,自幼被人看貶,尤其東漢是儒學非常興盛的時代,曹操經常被人看不起。所以曹操的《求才令》就以“唯才是舉”為核心,打破儒學對人才的壟斷!

    曹操的三篇《求才令》中均提到了一個人——陳平!

    陳平是西漢的開國功臣之一,此人才能出眾,但人品不佳。歷史就記載過其“盜嫂受金”的事蹟。但曹操十分推崇陳平,並在三篇《求才令》中稱讚陳平:

    “今天下得無有被褐懷玉而釣於渭濱者乎?又得無盜嫂受金而未遇無知者乎?”

    “陳平豈篤行,蘇秦豈守信邪?而陳平定漢業,蘇秦濟弱燕。由此觀之,士有偏短,庸可廢乎!”

    “韓信、陳平負汙辱之名,有見笑之恥,卒能成就王業,聲著千載。”

    在曹操看來,陳平和姜子牙、蘇秦以及韓信這樣的頂級人才是一個級別的。考慮到曹操本人其實也是品行不佳,一個“亂臣賊子”名號戴了一輩子,而其所說的“寧我負人,毋人負我”更是被歷代批判。

    所以,曹操釋出《求才令》其實也是為自己正名!

    為代漢做輿論上的準備

    曹操雖然從未稱帝,但他的魏王距離皇帝也基本上差之毫釐了。漢代以孝治天下,這也是兩漢的立國根本,也是選拔人才的根本,所以才叫“舉孝廉”。而東漢以儒生立國,曹操為“閹宦之後”,出身低微,不能代表儒學士族的利益,甚至被後者輕視。曹操要改變東漢以來的國家意識形態,首先要攻破的一處要害就是掌握在儒士手中的道德評判權。史學大家陳寅恪就說:

    “夫曹孟德者,曠世之梟傑也。其在漢末,欲取劉氏之皇位而代之,則必先摧破其勁敵士大夫階級精神上之堡壘,即漢代傳統之儒家思想,然後可以成功。”

    因此,曹操的個人形象與《求才令》中讚頌的價值觀、人才觀是緊密聯絡在一起的。他希望自己的評價體系成為主流,自己的價值觀成為新王朝的基礎。

    但曹操的希望落空了,他去世後,曹丕馬上弄出了“九品中正制”來拉攏士族門閥,後世因為《三國演義》的大流行,曹操的形象更是一落千丈,成了戲劇舞臺上的“大白臉”。

    好在到了近代,儒家觀念逐漸瓦解,堂堂魏武大帝的歷史評價逐步上升,在影視劇中的形象逐漸豐滿了起來,起碼看起來像個真正的人,有優點和缺點,有雄才大略的一面,也有殘忍好殺的一面。

    曹操頒佈的《求才令》其實是曹操對兩漢以來壟斷仕途和社會道德價值評判話語權的豪族儒士的一次挑戰,雖然未成功,但值得讓人深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桂皮與肉桂在滷水中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