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四川工商學院魏老師
-
2 # 夜裡無夢
華人,非常講究孝順,所以子女一般不會對父母的意見明確反對,但並不一定按照他們的意見辦,自己的事情還是要有自己的主見,對的意見採納,不正確肯定不採納,而對於如何處理父母不正確意見的態度則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個人覺得,對於控制慾不強的父母可以表面聽,但按自己的思路做,而對於控制慾強的父母則在不得已而為之的情況下衝突也是有可能,但意見可以不聽,不能記仇,或許衝突後 你的意見正確,他們也會慢慢意識到自己的子女長大了,可以獨立處理好自己的事情。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一直以來有很多人錯誤理解。
古代專家能提出這句話,說明古代開始父母和子女也有經常有思想碰撞的現象。
這句話在過去是建立在父母和子女不對等溝通的前提下的。
1.人無完人。“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絕對不能理解為父母說的所有話、做的所有事都沒有錯,父母也是人,怎麼不會犯錯呢?
2.愛不變。我相信天下絕大多數父母對子女的愛是無私的,他們的出發點都是好的,很少有害子女之心的父母,但是也有不少父母往往以“愛的名義”、以“為你好”的名義各種“教育”子女,實際是自己需求的延續。
3.尊重為先。父母的某些做法某些說法如果不對,鑑於他們是父母,子女可以委婉的溝通,如果父母不認同、聽不懂或假裝聽不懂,也不宜當面頂撞讓父母難堪,落得個“不孝”的評價。
4.良苦用心。父母某些做法某些說法如果不對,很多時候是因為我們還年輕閱歷不足,所以在子女當時看起來父母是不對的,但是多年後再回過頭來看自己確實走偏。比如有的父母跟子女說做人要講誠信,子女想想很可笑,他反駁“現在都以經濟為中心,不管用什麼手段能賺到錢就行。”,但是當他發展到一定程度,他會發現一個人誠信是最根本的交往原則,決定這個人能走多遠。
5.從現實生活來看,一個家庭是否和諧跟父母自身也有很大關係,父母不要總是端起家長的架子,認為子女必須聽你的。跟子女不平等溝通,往往會種下惡因,那個感情的維繫跟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很大關係。現在很多子女到了二十幾歲工作了本來就不跟父母住一起,父母和子女不平等溝通,那根弦很容易斷。
溝通在有的家庭不是個事,但在某些家庭卻是天大的事。
7.父母再能幹再成功,子女沒有教育好,報廢了,你的人生也是殘缺不幸福的。
8.子女再出色,對父母“不順”,也往往落得“不孝”的差評,在我們國家,一旦被貼上"不孝"的標籤,你就被認為人品有問題,一個人品有問題的人被信任的機率會很低。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是一種姿態,是一種磨合,是一種尊重,它的基礎應該是對等溝通。
父母從小把子女當“人”養,子女才會把父母當“父母”。
子女再窮,過年給父母送點禮品應該還是可以做到的。不過如果父母對這禮品有沒有那麼在乎,子女之間有沒有比較,就很難說。我見過一個兒子給父母五百,而女給的一千,父親直接跟兒子說“給五百,莫把我得罪了,五百能幹啥?” 這父親是知道兒子有多困難的。所以後邊兒子五百都不想給了。
子女對父母有沒有情感,跟父母對子女的細心呵護非常有關。所以我們經常看到一些人對狗啊貓比對自己父母都好,就是他是發自內心的喜歡和愛。
可是,有些父母不懂得家庭教育,比如太霸道,從小在子女身上投入時間少寧願打牌都不跟子女玩耍,不考慮子女感受,跟子女交流像跟仇人說話,對待某些孩子經常不公平,到處說子女這不是那不是不領情不給面子,父母對爺爺奶奶本來就不好等等。
父母N次沖淡子女對父母原始的愛,有的沖淡得只剩下養活父母的良知,有的子女只剩下恨。
怪誰呢?怪誰都沒有意義,外人是說不清的。
我們經常聽說的一句話,用得最多的理由就是父母生你養你很辛苦之類,但是別忘了,女子沒有選擇“生”的權利的(昨天一個五十幾歲事業有成的人說她那個媽,早知道你是這樣的人,我絕不會投胎到你這裡,可是我不能選擇。他那個媽從年輕到八十幾歲是真難搞,一直頭痛),而且生養還是要特別注重情感培養,包括養一條狗,你只是在養它還是真的喜歡它,狗心裡清楚得很,所以同樣一個家庭,有的成員不是很喜歡這條狗,狗也自然不會跟這個主人太親熱,而不是狗在乎吃得有多好。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我相信全中國子女故意不孝順父母的還是極少數極少數,絕大多數的子女都是心地善良願意孝順父母,願意有一個和諧家庭。這樣的道理,只是很多人不願意接受而已。
父母從小把子女當人養,子女才會把父母當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