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鴨梨心理
-
2 # 情感D故事
看到這個問題,來分享一些自己的認識。
什麼是認知失調?從一個故事開始:
有一隻狐狸已經好幾天沒有找到食物了,就在它又餓又渴之時,忽然,它看見遠處院子裡的木架上掛滿了一串串熟得發紫的葡萄。
它偷偷靠近葡萄架,迫不及待地跳起來用爪子去抓,可是架子太高了,它使盡渾身解數,但卻一顆葡萄都抓不到。
惱怒與無奈的最後,它聳聳肩安慰自己說:“那葡萄沒有熟,吃起來一定很酸,肯定不好吃。”然後它大搖大擺地離開了。
在故事的最後,狐狸的期望與結果無法達成一致,導致它產生惱怒但無奈的心理,此時它其實有三個方式來緩和自己:
第一種方式,狐狸承認自己能力不足而摘不到葡萄;
第二種方式,狐狸透過想辦法最終摘到了葡萄;
第三種方式,對自己摘不到葡萄做出別的解釋。
我們將最後一種情況稱之為認知失調。
認知失調,即指人們因為自己真正的需求無法得到滿足而產生挫敗感時,為了解除這種不舒適感或不愉快的情緒,會編造一些“理由”來自我安慰,使自己從不滿、不安等消極心理狀態中解脫出來,保護自己免受傷害。
認知失調也是我們通常說的酸葡萄心理,這種思維錯誤非常常見。
比如,一個公司職員很想得到部門主管的職位,但是卻總也得不到領導的提拔。
為了保持內心平衡,他會這樣自我安慰:當領導有當領導的痛苦,職位越高,責任越重,還不如現在工作輕鬆,完成自己的本職工作就行。
又如,某學生沒有考上自己理想中的重點高中,而考取了一所普通高中,於是他就對自己說,沒考上重點高中也好,重點高中競爭激烈,真要進去了說不定學習要非常努力才能跟上,而在普通高中,我可以輕輕鬆鬆就名列前茅……
這種自圓其說的自我安慰從某個角度來看,是一種好心態的表現,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起到緩解消極情緒的作用。
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適應生活、適應社會。但實際上則是一種逃避現實、推脫責任的心理,如果沉溺於緩解認知失調帶來的安慰感,就會成為魯迅先生筆下的阿Q。
其實,真正應對挫折不能只停留在自圓其說,而是當情緒穩定後,應該冷靜、客觀地分析達不到目標的原因,找出問題所在,然後重新選擇目標,或改進努力方式,只有這樣,才有可能不斷進步,接近成功。
回覆列表
認知失調是指一個人的行為與自己先前一貫的對自我的認知產生分歧,從一個認知推斷出另一個對立的認知時而產生的不舒適感和不愉快的情緒。這裡的“認知”指的是任何一種知識的型式,包含看法、情緒、信仰,以及行為等。
認知失調論的基本要義是,當個體面對新情境必需表示自身的態度時,個體在心理上將出現新認知與舊認知相互衝突的狀況,為了消除這種因為不一致而帶來不適感,個體在心理上傾向於採用兩種方式進行自我調適:否認新認知或接納新認知。
20世紀中葉,一位自稱是幽浮宗教領袖的Dorothy Martin女士宣稱收到了外星人的資訊,外星人警告他們,世界將在1954年12月21日結束,指示他們準備在那一天等待救援。當指定的時間過去時,馬丁又宣稱收到一個訊息說,由於其強烈的信念,使得他們拯救了世界。這整件事情當然是無稽之談,值得注意的是,當預言失敗後,幽浮宗教的教徒並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因為當地球滅亡的預言失敗時,教徒們的新認知(地球沒有毀滅)和舊認知(世界會在今天毀滅)發生了衝突,從而產生了認知失調;為了緩解因認知失調帶來的不適感,他們接納了新的認知--是自己的祈禱讓外星人饒恕了地球。
在一般情況下,人們的態度與行為是一致的,比如你會和你喜歡的人一起相處,忽略你不喜歡的人。但有的時候態度與行為也會不一致,比如有時為了利益,儘管不喜歡還是要去恭維別人。當態度與行為產生不一致的時候,不適感就會產生。為了克服這種由認知失調引起的不適,可以採取各種各樣的方法來緩解:
改變認知。如果兩個認知相互矛盾,我們可以改變其中一個認知,使他與另一個相一致。
增加新的認知。如果兩個認知不一致,可以透過增加更多一致性的認知來減少失調。
改變認知的重要性。因為一致和不一致的認知必須根據其重要性來加權,因此可以透過降低不一致認知的重要性來減少失調。
改變行為。使自己的行為不再與態度有衝突,但一般情況下,行為比態度更難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