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穿插游擊隊
-
2 # 9s灞道
秦始皇在中國封建史上的地位舉足輕重,一提到秦始皇,人們就會想到他統一六國、建立帝制、開疆拓土、修築長城、統一度量衡等偉大的歷史功績。我們如果一條一條分析,會發現秦始皇乾的這些事兒確實都很牛,確實不是一般人乾的。所以,人們對於秦始皇千古一帝的說法,多數都持支援的看法,但秦始皇除了數不清的歷史功績之外,也幹了一些令人詬病的事情,最著名的就是“焚書坑儒”和嚴刑峻法了。生活在秦朝的官民,應該很少有幸福感,當官的除了恐懼就是害怕;為民的除了飽受勞役之苦,就是可怕的懲罰。
綜合來看,秦始皇確實是一位非常有作為的皇帝,但他的作為是建立在百姓痛苦之上的,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秦始皇的千古一帝稱號是打了折扣的。但從他對後世的長遠影響看,秦始皇卻用他一世人民的疾苦換取了後世千世萬世百姓的幸福和華夏民族的強大。由此我們可以說,秦始皇足夠稱得上千古一帝的資格,而他那個時代的人民更配得上千古子民的讚譽!
李世民是中國封建歷史中期出現的又一位有作為的皇帝,作為大唐王朝的第二位皇帝,李世民用實際行動證明了由他統治的大唐王朝是,有發展、有實力、有影響的最牛王朝。李世民雖是在父親的羽翼下成長為滅隋的第一功臣,但這與他自身卓越的軍事才能也是密不可分的,成為皇帝后,李世民更是開創了封建史上治世的楷模——貞觀之治。在他統治下的大唐很快就癒合了隋末戰亂的創傷,並率領官民共同努力過上了比較幸福的生活,這一點要比秦始皇強得多。李世民統治時期,他手下的官員多數都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自身潛力,用最大才智為國為民做事;而他治下的百姓則過著越來越有希望的日子,並親身感受到國家的發展和興盛。
綜合來看,李世民不論是在政治、經濟、軍事還是在外交方面,都是極有作為的一位封建帝王,但李世民並不完美,他最受後人詬病的是殺害親兄弟,強行奪取皇位。但縱觀中國歷史,像李世民一樣靠殘害兄弟強取皇位的又何止他一個呢?不過人們對千古一帝的要求標準高一些,也是無可厚非的。但筆者以為,李世民採取政變方式登上皇位的做法,並不影響他在中國封建歷史上的功績,所以,李世民的千古一帝稱號也是名至實歸的!
漢武帝是緊接著秦朝之後出現的又一位大有作為的封建帝王,漢武帝是西漢的第七位皇帝,他在歷史上最有影響的行動就是打擊強大的匈奴,開疆拓土,奠定了中華疆域的基礎;其次是加強了中央政權的力量;最後是他帶領中華民族高昂地屹立於世界。但是漢武帝也像秦
-
3 # 就是那個1113
要說秦始皇唐太宗誰更強勢?那我們就得對比一下兩位的功績,綜合考量一下,也可能每個人有不同的看法,那麼下面我說說我的看法。
首先,秦始皇在中國封建史上的地位舉足輕重,一提到秦始皇,人們就會想到他統一六國、建立帝制、開疆拓土、修築長城、統一度量衡等偉大的歷史功績。我們如果一條一條分析,會發現秦始皇乾的這些事兒確實都很牛,確實不是一般人乾的。所以,人們對於秦始皇千古一帝的說法,多數都持支援的看法,但秦始皇除了數不清的歷史功績之外,也幹了一些令人詬病的事情,最著名的就是“焚書坑儒”和嚴刑峻法了。生活在秦朝的官民,應該很少有幸福感,當官的除了恐懼就是害怕;為民的除了飽受勞役之苦,就是可怕的懲罰。 綜合來看,秦始皇確實是一位非常有作為的皇帝,但他的作為是建立在百姓痛苦之上的,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秦始皇的千古一帝稱號是打了折扣的。但從他對後世的長遠影響看,秦始皇卻用他一世人民的疾苦換取了後世千世萬世百姓的幸福和華夏民族的強大。由此我們可以說,秦始皇足夠稱得上千古一帝的資格,而他那個時代的人民更配得上千古子民的讚譽!
李世民是中國封建歷史中期出現的又一位有作為的皇帝,作為大唐王朝的第二位皇帝,李世民用實際行動證明了由他統治的大唐王朝是,有發展、有實力、有影響的最牛王朝。李世民雖是在父親的羽翼下成長為滅隋的第一功臣,但這與他自身卓越的軍事才能也是密不可分的,成為皇帝后,李世民更是開創了封建史上治世的楷模——貞觀之治。在他統治下的大唐很快就癒合了隋末戰亂的創傷,並率領官民共同努力過上了比較幸福的生活,這一點要比秦始皇強得多。李世民統治時期,他手下的官員多數都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自身潛力,用最大才智為國為民做事;而他治下的百姓則過著越來越有希望的日子,並親身感受到國家的發展和興盛。
綜合來看,李世民不論是在政治、經濟、軍事還是在外交方面,都是極有作為的一位封建帝王,但李世民並不完美,他最受後人詬病的是殺害親兄弟,強行奪取皇位。但縱觀中國歷史,像李世民一樣靠殘害兄弟強取皇位的又何止他一個呢?不過人們對千古一帝的要求標準高一些,也是無可厚非的。我個人認為李世民採取政變方式登上皇位的做法,並不影響他在中國封建歷史上的功績,所以,李世民更強勢一些。
-
4 # 歷史映像機
單方面談論誰更強勢,那毫無疑問就是秦始皇!
但他的作為是建立在百姓痛苦之上的,而李世民是中國封建歷史中期出現的又一位有作為的皇帝,作為大唐王朝的第二位皇帝,李世民用實際行動證明了由他統治的大唐王朝是,有發展、有實力、有影響的最牛王朝。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秦始皇的千古一帝稱號是打了折扣的。但從他對後世的長遠影響看,秦始皇卻用他一世人民的疾苦換取了後世千世萬世百姓的幸福和華夏民族的強大。由此我們可以說,秦始皇足夠稱得上千古一帝的資格,而他那個時代的人民更配得上千古子民的讚譽!
李世民是中國封建歷史中期出現的又一位有作為的皇帝,作為大唐王朝的第二位皇帝,李世民用實際行動證明了由他統治的大唐王朝是,有發展、有實力、有影響的最牛王朝。李世民雖是在父親的羽翼下成長為滅隋的第一功臣,但這與他自身卓越的軍事才能也是密不可分的,成為皇帝后,李世民更是開創了封建史上治世的楷模——貞觀之治。在他統治下的大唐很快就癒合了隋末戰亂的創傷,並率領官民共同努力過上了比較幸福的生活,這一點要比秦始皇強得多。李世民統治時期,他手下的官員多數都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自身潛力,用最大才智為國為民做事;而他治下的百姓則過著越來越有希望的日子,並親身感受到國家的發展和興盛。
綜合來看,李世民不論是在政治、經濟、軍事還是在外交方面,都是極有作為的一位封建帝王,但李世民並不完美,他最受後人詬病的是殺害親兄弟,強行奪取皇位。但縱觀中國歷史,像李世民一樣靠殘害兄弟強取皇位的又何止他一個呢?不過人們對千古一帝的要求標準高一些,也是無可厚非的。但筆者以為,李世民採取政變方式登上皇位的做法,並不影響他在中國封建歷史上的功績,所以,李世民的千古一帝稱號也是名至實歸的!
以上就是我的個人的一些見解,望採納!
-
5 # 般若169726785
秦始皇比唐太宗更強。
秦始皇作為第一個皇帝,對中國後世的貢獻非常之大。奠定了國家統一的基礎,讓我們中華民族在以後中也可以得到團結和繼承。這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為什麼一直延續不斷的重要原因之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了六國,成為中國歷史上真正意義的第一位皇帝!
-
6 # 歷史風物誌
秦始皇、唐太宗二人,如果只說誰更強勢那麼毫無疑問是秦始皇。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主要從幾個方面說起
文功秦始皇為了統一人們的思想,統一了文字,強行教化,秦始皇是崇尚法家治國的,我們知道古時候秦朝之後都被儒家思想的條條框框束縛,但是秦始皇沒有,秦始皇的嚴酷法律讓士人不滿,由於當時社會上百家爭鳴,阻礙了秦始皇對征服的原留過民眾思想的統一,丞相李斯認為這威脅到了秦朝的統治,主張嚴厲鎮壓,所以發動了著名的焚書坑儒事件。反觀李世民,因為唐朝本就是在眾多世家門閥的支援下建國的,再加上李世民的帝位本就得來的有些的不符合儒家的天地君親師的思想,所以李世民非常的忌憚史官,為了名留青史,時時刻刻把自己鎖在儒家的條條框框內,魏徵多次的頂撞、脅迫李世民,難道就符合儒家天地君親師的思想嗎?由於漢朝廢除百家獨尊儒術,所以在文官面前,李世民就顯得有些掣肘,沒有秦始皇那麼任性了。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開始討伐匈奴,為了防禦,耗費大量的國力修建長城。在統一六國前秦始皇還經歷了成蟜叛變、嫪毐之亂,秦始皇死於公元前210年,可以說他的一生不是在戰爭中就是在準備戰爭中,雖然這是導致了秦朝滅亡的原因,但是秦始皇的強勢,是李世民比不了的。唐朝建立前,李世民雖然也參與了起兵,但是隻是李淵旗下的其中普通的一路,李世民登位後,雖然也開疆拓土、滅東突厥與薛延陀,但是為了維持和吐蕃的和平,不惜以文成公主來換取,雖然達到了政治目的,但是顯得有些窩囊,儘管古代女人的地位像貨物一樣。
所以如果說兩人誰是明君,那麼李世民在治國上會更加的能夠穩定國家政權,但是如果說誰更強勢,那麼肯定是秦始皇。
-
7 # 目送歲月
一,聚人心,築民族之魂。他順應浩浩湯湯的歷史大勢,結束分裂完成統一,使各諸侯國都有一個名字~華夏。
二,奠定華夏族版圖。擊匈奴,徵百越,將我們周圍適宜人類生產生活的地域全握在手中。
三,書同文,保障文化傳承。秦統一以前大家都有各種方言,交流得帶翻譯,現在不用了,有筆就能溝通,為嘛?文字一樣,而且保障我們的文化沒有斷層,兩千年前發生的什麼事,現在依然能看明白,你說牛不牛?
唐太宗作為一代明君,也是可以大書特書的,他名為守成實乃開創,唐帝國的建立與他的貢獻密不可分。
一,一統華夏,將隋末十八路反王征伐消滅,結束天下大亂的局面,為一個盛世的到來奠定了必要的基礎。
二,完善政治制度。創建於隋的三省六部制,在唐初得到進一步完善,極大的提高了行政效率,一個龐大的帝國得以正常運轉,並在之後延用了一千三百多年。
三,開明的民族政策。被北方和西域各民族稱為“天可汗”的唐太宗,對待周邊民族的政策可謂開明,其他民族在唐朝可以做官、可以參軍,視天下各族為幾家子民,可見胸襟。最重要的是可以用極低的成本控制邊患的發生。
-
8 # 可汗說事
對中華民族來說,當然是秦始皇更好了,中國之政之境始於秦始皇!
沒有他,中華民族統一不知道還要推遲多少年,沒有他,也許中國就是第二個歐洲!
秦始皇對中華民族的貢獻是突出的,不可替代的!
唐太宗也很厲害,我也很喜歡,但客觀的說,他對中華民族的貢獻是錦上添花,沒有他也可以,至少對中華民族的影響沒秦始皇這麼大!
-
9 # 諶人
當然是唐太宗,對比秦始皇的嚴刑峻法和急功近利,他懂的“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道理,鬆弛有度,讓老百姓能休養生息。
-
10 # 紅色收藏家姜小平
⒈統一文字,使其成為一個民族的基礎,並延用至今;
⒉廢分封,立郡縣,成為以後中國統一後管理的標準模式,歷時數千年之久;
⒊統一貨幣和度量衡,在商業上大大便利國內交流.;
⒋車同軌,道同距,修建秦直道大大便利國內交通;
⒌焚六國史書,客觀來講統一了思想,避免因為歷史問題而導致國家分裂;但是毀掉的各國古籍使得中國相當部分古文化斷層、古代史斷代,這點確是遺憾;
⒍修建靈渠,加強了對珠江流域的控制,並使該地區永遠成為中國的版圖;
⒎修建長城,使其成為農業民族與遊牧民族的天然分界,長城長期成為國界;
⒏北擊匈奴,奪回河套地區,並使該地區永遠成為中國的版圖.
而唐太宗只不過繼承他老爸的衣缽後,還是在按照秦始皇提供的框架走下去而已。
回覆列表
久不上微博。早上有人說,嬴政粉與李世民粉在微博上已經吵翻了。上去一看,熱門話題裡果然有這麼一條。
也就是說,嬴政粉與李世民粉,是從四月份一直撕到了八月份,且還沒有結束。
再然後,明粉也加入了戰團。據說原因是這樣的:
有人力挺嬴政,說“政哥真的很可愛,憨憨直男&霸氣總攻,心胸開闊。泰山祭祀,淋雨狼狽不堪被博士當面譏笑諷刺。他的生日宴會上,一群腐儒盡然要恢復分封世襲制,否定郡縣制。一個新制度的開創者,一個偉大的帝王,被後世抹黑的太嚴重了……”
有人說“評論嬴政的基本都知道他幹了啥,但有幾個知道李二是隋末天下第一名將、第一神箭手,貞觀只有區區一千來萬人口,對外戰爭無一敗績的。李世民對於大眾來說只是個善於納諫愛提褲腰帶的胖子,很多人不知道他龍傲天爽文男主的身份。”
還有人說“那我當然投朱元璋一票啊!開局一個碗,一路飈到王。想都不敢想,小說都不敢這麼編”……
遺憾的是,在這場“歷史飯圈大戰”中翻了半天,鮮少有人在意與嬴政、李世民等帝王生活在同一時代的普通百姓的看法。他們也粉嬴政、粉李世民嗎?他們也會把嬴政、李世民當成自己的“蒸煮”“愛豆”嗎?
答案恐怕是否定的。
先說秦朝(國)。
公元前259年冬天(這一年嬴政出生),蘇代去見秦相范雎,對他說過一段話:“秦嘗攻韓,圍邢丘,困上黨。上黨之民皆反為趙。天下不樂為秦民之日久矣。”大意是:三年前,秦軍進攻南韓的上黨。眼見陷落已是定局,南韓的上黨郡守馮亭派人前往趙國求助,他們用來打動趙王的理由之一,就是上黨百姓“皆不欲為秦,而願為趙”,相比做秦王的百姓,他們更願被趙王統治。②
蘇代見范雎之後兩年,公元前257年,又有齊中國人魯仲連發出了“義不帝秦”的誓言。魯仲連說,秦國乃棄禮儀之地,專以權術驅策士人、以虜囚對待民眾,若秦國一統天下:“則連有赴東海而死耳,吾不忍為之民也!”我魯仲連寧願跳東海而死,也不願做秦國的百姓。③
如果說蘇代與魯仲連這些人的話,因立場不同難免帶有敵意和偏見,那麼《商君書》裡的《徠民篇》不會存在這種問題。據史學界考證,這是一篇由秦臣撰寫、呈遞給秦王閱讀的文章,誤收在了《商君書》中。它的具體寫作時間是長平之戰結束(公元前260年)以後。與嬴政的時代相差無幾。文章裡,這位不知名姓的秦臣說:秦國幅員遼闊,人口很不足;韓魏等國土地狹窄,人口相當擁擠。老百姓想要的,無非是耕地和田宅,秦國有多餘的耕地和田宅,韓魏等國的耕地和田宅則非常緊張,但韓魏等國的百姓卻沒人願意遷來秦國,因為在秦國做“士”很慘,做“民”太苦:“民不西者,秦士戚而民苦。”④
嬴政即位之後,並未改變父祖的政策,且因加大征伐力度、大造宮殿等,使民眾的生存狀況進一步惡化。秦始皇時代的賦稅已收到民眾出產的“泰半”,到了“男子力耕不足糧餉,女子紡績不足衣服”的程度⑤。嬴政時代留給漢初之人的歷史記憶,是“丁男被甲,丁女轉輸,苦不聊生,自經於道樹,死者相望”⑥ ,男丁被徵發去前方征戰,女丁被徵發去後勤運輸,許多人不願再豬狗不如地活下去,路上隨處可見自殺吊死在樹上的屍體。陳勝吳廣起事時喊出的“天下苦秦久矣”,是一種真實的心聲吐露。這種歷史記憶,幾乎見於漢初所有私人性質的著述,單憑“後世抹黑”這種並無史料支撐的揣測之詞,是無法否認這些史料的。
嬴政像
再看李世民的時代。
據晏金銘的考據,貞觀時代的民眾,在正常年景至少需要拿出收成的四分之一交給朝廷,“這樣苛重的賦役剝削,顯然遠遠地超過了農民的實際負擔能力。”據王士立的考證,貞觀時代農民的餘糧加上其它副業收入,“只是維持最低的生活水平和維持了簡單再生產的條件”。《中國賦稅史》根據敦煌戶籍殘卷等資料進行計算,得出的結論是:貞觀時代的一夫一婦五口之家繳納租稅之後,“每年還缺少一個月以上的口糧。何況農民除吃飯以外,還需要種子、農具、肥料等生產資料和衣物往來等日常必不可少的開支,那就更加入不敷出了”。臺灣學者吳章銓的研究結論也大體相似,認為在唐朝初年,“平常人家耕地三十餘畝,可以養活三四口,家庭人口再多,便要忍飢耐寒了”。⑦
即便不看後世的研究,單從貞觀君臣的視角,也可以很容易地發現,貞觀時代的民生狀況並不好。
貞觀四年,李世民“狩於鹿苑,見野人多襤褸”。貞觀五年,李世民想修造洛陽宮,民部尚書戴胄對他說“九成作役,餘丁向盡……亂離甫爾,戶口單弱,一人就役,舉家便廢”,之前修築九成宮,把徵兵役後剩餘的民間壯丁全徵完了,百姓家中有一個人去服役,全家生計就要陷入困頓。貞觀六年,李世民興致高昂要去泰山封禪,魏徵告訴他,從長安一路到泰山和東海,“蒼茫千里,人煙斷絕,雞犬不聞,道路蕭條”,最好還是別去,否則讓前來觀禮的周邊勢力見到我們是這樣的景況,容易激發他們的入侵之心。貞觀十一年,李世民去懷州遊獵,有人乘機上奏說朝廷長期勒令“山東眾丁”營造宮苑,懷州、洛陽以東“殘人不堪其命”,老百姓都要活不下去了。貞觀十三年,李世民執意發兵攻打高昌,褚遂良後來總結說,這場戰爭造成河西百姓“十室九空,數郡蕭然,五年不復”。也是在這一年,魏徵批評李世民好大喜功,讓“天下疲於徭役”,公然警告他“恐百姓之心,不能如前日之寧帖”。也是在這一年,吳楚巴蜀之地二十八州出現了“飢人相食”的慘劇。貞觀十六年,因眾多百姓為逃避沉重的徭役自殘手足,李世民下詔嚴禁,稱此後再有人自殘手足,不但要治罪,徭役也同樣不能免。貞觀二十二年,李世民徵高麗,命劍南道民眾造船,當地百姓“賣田宅、鬻子女不能供”,只好拋棄田宅外逃,同年還有眉、邛、雅三州民眾起義。⑧
列舉上述史料,當然不是要否認嬴政和李世民在中國歷史上應有的地位。而是想要提醒一句:帝王將相有帝王將相的歷史功績,小民百姓也有小民百姓的苦樂悲歡,二者之間並不一定合榫。只見前者無視後者,進而將帝王將相們視同娛樂明星進行“飯圈化”,把他們當成自己的“蒸煮”與“愛豆”,然後彼此撕來撕去,並不是一種理性的做法。
註釋
①《有鵝知道歷史圈李世民粉和嬴政粉吵架吵了一個多星期嘛?》,豆瓣鵝組2020年5月13日。
②《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④仝衛敏:《「商君書·徠民篇」成書新探》,《史學史研究》2008年第3期。
⑤《漢書·食貨志上》。
⑥《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
⑦依次見:晏金銘:《唐貞觀年間“課戶”賦役負擔考釋》,《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82年第3期。王士立:《對貞觀年間農民生活狀況的初步探討》,《河北師範大學學報》1983年第1期。孫翊剛主編:《中國賦稅史》,中國稅務出版社2003年版,第175頁。吳章銓:《唐代農民問題研究》,第12頁。
⑧本段史料分別來自:《冊府元龜》、《舊唐書·戴胄傳》、《舊唐書·魏徵傳》、《貞觀政要·畋獵》、《貞觀政要·奢縱》、《貞觀政要·安邊》、《貞觀政要·慎終》、鄧雲特《中國救荒史》、《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六》、《貞觀政要·求諫》、《資治通鑑·卷一九六》、《資治通鑑·卷一九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