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吳文弄墨
-
2 # 瑞華春風
“國學”,它不僅僅是“性格修養”的學問。其涉及的內容是非常廣泛的。
我覺得,題主的“性格修養”與國學中的“修養”是有區別的,國學中主要指“人格修養”或“品格修養”。
例如,《論語》中有:“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意思是: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不是複習了呢?”這其中的“盡心竭力”、“誠實可信”都是指一個人的“人格”或“人品”來講的。
又如,《大學》中有:“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意思是說:“所謂修身要先端正自心,是因為心有憤怒,就不能夠端正;心有恐懼,就不能夠端正;心有偏好,就不能夠端正;心有憂慮,就不能夠端正。心思被不端正念頭所困擾,就會心不在焉;雖然在看,但卻看不明瞭;雖然在聽,但卻像沒有聽見一樣;雖然在吃東西,但卻不知道食物的滋味。這就是說,修身必須要先端正自心。”這就非常清楚的告訴人們如何去“修身”的問題。
至於題主說有多少認可的問題,這個很難有準確的數字統計。但有一種現像可以肯定:我們現在岀門在外,社會是穩定的,是平安的,人們的社會道德規範是主流,人們的行為禮儀素質文明是主流,人們向善向好的思想意識是主流。
在年初的抗擊新冠疫情中,各級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各級衛生戰線的醫護人員,聞令而動、衝鋒在前,日夜奮戰在抗疫陣地最前沿,共同構築起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堅固防線。才換來了我們現在全國上下一派大好的形勢,各行各業有序生產,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的景像。這些不顧個人安危的英雄群體和先進典型,是應該受到我們尊敬和崇拜的,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
3 # HuiBang
性格是不會改變的,你認為可以改變的性格,並不是而是習慣罷了。國學中以論語為代表的核心詞是“君子”。就是通過學習,提高修養,進而成為大家認可的君子,至於什麼是君子,簡單講就是個人道德合格與社會大貢獻平衡狀態。所謂君子小人一念之差的距離。
-
4 # 王氏流星
國學是中中國人從歷史沉澱中繼承下來的傳統文化,經過修正去邪的整理,不斷髮揮著歷史作用。今天我們所講的主要是傳統國學裡包含的樸素的哲學道德文章,對於社會文明的建設更新仍然具有深刻的借鑑意義。忘古必憂,雖然現代社會依靠法制思想維護秩序,確又如何解決道德修養的缺失帶來的問題呢,世上真的只能依靠上帝嗎,而且他老人家距離我們實在有些距離,不如尊重科學的流行,還是自己思考吧。
-
5 # 京中HW凍一坨
請搞清楚,我們今天所仍然需要學習的“國學”,是在現今的時間維度下所認知的“國學”,是經過了時間的檢驗,經過了人類最先進的知識揚棄之後的文明,是對世界的貢獻。誰也不會去把糟粕作為寶貝,當今有些人所推崇的“國學”恰恰是為了少數人私有階級的政治合法性而蒐羅的歷史垃圾。我們要有警惕性去明辨是非。
-
6 # 光能收集者
胡說八道。國學不僅僅了限於修養,包含人世間方方面面的所有一切。從認識宇宙萬物,理解思考世界人生,自我學習修養,日常交往,地域族群國家相處,衣食住行等等無所不包。
-
7 # 啟思
題主說的國學,哪國的國學。只去修養性格,現在的演員能修成多種性格。性格無非是個偽裝,除非性格是先天的,可是如果性格是先天的,就根本不需要修養它。也休不了,養不了。只有後天的東西,才可以修養。後天的東西,現代就是用來表演自己的東西。這個可以休,有專業,業餘之別。專業的,那是演員,業餘的那是跑龍套。不過人生如戲,不需要國學來教如何表演,隨情隨性,足矣。
最後,還是問一下,哪國的國學是休這個的。表演包裝課,現代好像是世界通用學科了。把這種修養叫國學,名不符實了。
-
8 # 元守道
第一、請確定什麼是“國學”,如果是滿清修編的三教合一大糞坑國學,建議再來一次“焚書坑儒”,免得坑害人。
第二、優秀傳統文化,不僅僅是修身養性,更重要的是“齊家治國平天下”。但是“修身養性”又是必須的基礎,否則自己都管理不好,何以談治國平天下。
第三、大糞坑國學恰恰是在“修身養性”的第一步把讀書人和百姓,變成唯唯諾諾的奴才。所以,滿清沒幾個治國平天下的人才。
第四、滿清一朝,唯一的中華正統就是“不與建奴同天,不滿清共地”,大晴天出門打傘踏屐的王夫之創立的“船山學派”,後來成就了曾國藩、譚嗣同、楊昌濟、毛澤東。
-
9 # 崑崙139100429
國學反映、薰陶的是民族的歷史形象、特徵、品格、習俗、氣度、風範等。“性格”的表述太狹小,似乎更適合表述個別性,如各人的不同性情與格調……
-
10 # 商業模式師袁連法
不止性格;是人格,
形成品次,即成品格,
以之格物尊君事父為人處世,
而自有風格骨氣!
在內上,集義養氣格心,
在外上,宗經明道尊德,
內聖外王,知行合一,
歸結起來,就是大學之道: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細分為八目: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回覆列表
我不認同。這種說法在邏輯上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
知不知道盲人摸象的故事?
國學是一個非常寬泛的說法,裡面有很多內容。包括你所說的性格修養的學問。更嚴格的說法應該是:國學裡有些知識體系可以幫助我們性格修養。
更進一步看,性格修養的學問在國學裡位置如何呢?縱觀國學,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從來沒有任何一種學說或學問僅僅只包含或涉及性格修養的,或者說,以性格修養的學問為核心去建立學說。那它在哪裡呢?在國學的下一級知識體系裡,而且是它們的一小部分。如在儒家、道家、陰陽家、雜家以及佛家等學說裡,這些學說都略有談論性格修養。
如果我們用天氣的陰晴去感性地區分的話,可以這樣淺略地看:儒家是Sunny燦爛萬里無雲,道家是烏雲密佈白天如夜,佛家是風雨如晦狂飆暴雨。
以上所說只是各自學說中的滄海一粟而已,本人水平有限無法一一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