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2
回覆列表
  • 1 # 小蝸窺文史

    一個“皇”字道出多少心酸,看似一字之差,但卻天差地別。在一些記載中,對於這個的記錄可能似霧裡看花一般,待遇或者福利好似並無明顯差異。但兩者的驅動核心卻是完全不同。通俗點講,皇貴妃與貴妃對於帝王而言,皇貴妃為“妾”,貴妃為“官”,一個更側重於親人,一個側重於臣子;而皇后就是妻子。這便是最核心的區別。

    到唐朝時,增加“賢妃””,貴妃與淑妃、德妃、賢妃均為夫人,地位僅次於皇后,依舊是正一品官職。掌佐皇后論婦禮,於內無所不統。到唐玄宗時期,前期並無貴妃之位,但是後期復設貴妃,也就是赫赫有名的“楊貴妃”。宋亦延續唐制,貴妃位皇后之下,正一品。金朝位元妃之下,淑妃之上,亦正一品。

    到明朝貴妃成為妃嬪之最高封號,位僅次於皇后。洪武三年(公元1370)冊孫氏為貴妃,授冊,無寶。至宣宗時期,立孫貴妃,始賜金寶。憲宗時封萬貴妃,加稱皇貴妃。後萬曆妃鄭氏、崇禎妃田氏,亦稱皇貴妃,以示其尊。這便是皇貴妃的最初的雛形。到了清康熙(1662—1722)時,將後官名位進行了細分和明確,貴妃列皇貴妃之下,妃之上。冊封賜金冊、金寶,出入用儀仗,使用宮女八人。

    皇貴妃為皇帝妾侍稱號、內命婦名。始於明朝。在明憲宗時封萬貴妃始稱“皇”。萬曆十三年(公元1585年)又冊封鄭氏為皇貴妃,萬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再次將恭妃升為皇貴妃。在崇禎時期亦遵循了這個慣例,元年(公元1628年)將田氏封為皇貴妃。

    萬貴妃:明,山東諸城人。四歲入掖庭。及長,侍憲宗於東宮。憲宗十六歲即位,妃已三十五歲。性機警,迎合帝意,讒廢吳皇后,專寵六宮。後宮御幸懷孕者,往往飲以藥,傷墜無數。成化末暴疾卒。

    皇貴妃始於明朝,明確名分在於清朝,自此皇貴妃成為了皇帝的“妾”成為了皇家自家人,在皇后缺失時,頂替皇后的職責。但是也僅僅是暫時頂替而已,妻與妾的差異還是比較明顯的。

    三國.魏.張揖《廣雅.釋親》載:“妻,齊也。”

    據《後漢書.方術傳.樊英》載:“嘗有疾,妻遣奴婢拜問,英下床將答拜,(陳)寔怪而問之,英曰:‘妻,齊也。共奉祭祀,禮無不答。’”

    章炳麟《謝君馬伕人六十壽序》:“餘以為男女平等,其說亦久矣。古者稱夫婦曰伉儷,又曰妻者齊也,是陰有其意,而不盡施於法制。”

    在古代講究“夫婦伉儷”,同時也講究“妾婦之道”。意為對上司屈從諂媚的可鄙作風。魯迅在《兩地書·六○》曾載: “而有些教授,則惟校長之喜怒是伺,妒別科之出風頭,中傷挑眼,無所不至,妾婦之道也。諷刺的正是某些教授,屈從諂媚之意,卑劣的小人的作風,就如妾婦一般。

    皇帝能夠決定的也僅僅是皇貴妃這裡,貴妃為臣子,皇貴妃就是皇帝喜愛的情人,對於皇后也許沒有真愛,但是對皇貴妃卻絕對是真愛,比如,順治帝為了鄂貴妃(皇貴妃),連帝位都可以丟棄,他們一起所生的皇四子,被順治成為“第一子”,這在順治內心深處,鄂貴妃這個情人絕對是真愛。

    ENT

  • 2 # 紅纓先生

    紅纓來答。皇貴妃的設定始於明朝,清朝沿襲了明朝的部分制度,其中也包括後宮妃嬪等級制度。

    清朝後宮-嬪妃-品級排列

    我們從高到低開始排列:

    皇后(名額1人)-皇貴妃(名額1人)-貴妃(名額2人)-妃子(4人)-嬪(6人)-貴人(沒有名額要求)-常在(沒有名額要求)-答應(沒有名額要求)-官女子(沒有名額要求)

    其實應該分的還要細一些,在這裡我就大概給列了幾個,大家可以看到,皇貴妃的品級要高於貴妃,那麼究竟區別在哪裡呢?

    皇貴妃的設立:一般皇貴妃和皇后不會同時存在,前面說到皇貴妃的作用和位置,難免會讓皇后心裡不舒服,怎麼著,設一個皇貴妃,是要接替哀家的位置嗎?那麼一般來說,皇后在世,且在位的時候,就不會設定皇貴妃了。

    一般真的遇到了前面說的皇后即將被廢,或者去世的情況,會設定皇貴妃。

    或者是某位妃子,即將被封為皇后之前,先過渡一下,封為皇貴妃。

    在特殊時期,皇貴妃是可以暫掌管後宮,行使皇后權力的。

    貴妃

    貴妃與皇貴妃之間除了地位上的高低,在古代等級森嚴的體系下,待遇肯定也是要有區別體現的。

    人員配置:

    皇后:12名太監+10名宮女

    皇貴妃:12名太監+8名宮女

    貴妃:12名太監+8名宮女

    貴人:4名太監+4名宮女

    福利配置:

    皇后:月薪2千兩百銀

    皇貴妃:800兩

    貴妃:600兩

    貴人:100兩

    還有一些出行以及服飾上的區別等等

    皇貴妃和貴妃之間在待遇上面區別不是特別大,但是二者之間其實是有本質區別的,畢竟皇貴妃只要一出現,就說明了不久將來就會升級為皇后,不僅待遇有所提高,也可以龍袍鳳冠,這些都是其他妃沒有資格的。

    希望回答可以幫到您。

  • 3 # 西府趙王爺

    從表面上看,皇貴妃和貴妃其實沒多大區別,就是地位上差了一級。

    眾所周知,後宮之中,三宮六院的后妃雖然都是皇帝老婆,但也還是有個等級之分的。其中最大的就是皇后,一國之母,皇帝的正妻。而後便是皇貴妃了,緊接著是貴妃、淑妃、德妃、賢妃;這些人統稱為“妃,”也叫做夫人,算是妾室!

    所以咱們常說的“嬪妃”其實是錯的,應該叫做“妃嬪”!再往後還有貴人、美人,才人等等。

    當然了,不同朝代,具體劃分和名稱有所不同。上面講的主要是明清時期。

    當然這只是朱瞻基的緩兵之計,後來因為胡皇后無子,朱瞻基便將其廢掉,改立孫氏為後,皇貴妃這個位置便空著了。

    從以上孫氏的經歷大家也應該看得出來,皇貴妃這個位置非常特殊,其基本上是皇帝最寵愛的女人才能坐得上!

    這個從人數上他也看得出來,在清朝,皇貴妃和皇后一樣只能夠有一個人得此稱號,而貴妃的名額則是兩個。

    《延禧攻略》裡面得魏瓔珞歷史原型魏佳氏,其最後便是皇貴妃。她的皇后尊號是在其死後追封的,因為當時她兒子十五阿哥永琰成為了皇太子。

  • 4 # 侯叔說歷史

    在皇帝的後宮之中,皇貴妃相當於副皇后,如果皇后不在或是失寵、被廢時,皇貴妃就是六宮之主。而貴妃和普通嬪妃並沒有什麼區別,只是級別高一點而已,並且皇貴妃因為位同副後,所以只設置一人,而貴妃則有兩人。

    皇貴妃與貴妃都是中國古代皇帝后宮嬪妃的等級之一。皇貴妃始於明朝景泰年間,明代宗冊封其寵妃唐氏為皇貴妃。自此之後,皇貴妃成為了明朝寵妃的專有頭銜,並且在不久之後成為定製,地位僅次於皇后,擁有金冊和金寶,待遇也僅僅是略低於皇后,基本上相當於副皇后。明代宗、景泰帝曾經冊封寵妃唐氏為皇貴妃,因為“奪門之變”的緣故,唐氏的皇貴妃地位沒有得到後來明朝官方的認可。明朝第一位官方認可的正式皇貴妃是明憲宗的寵妃萬氏,也就是大家熟知的那位萬貴妃,實際上應該叫萬皇貴妃才對。萬貴妃的事情大家都熟悉,這裡就不贅述了。

    皇貴妃由於地位尊崇,位同副後,會對皇后之位產生威脅,所以輕易並不設定,一般只有在皇后失寵、皇后被廢、皇后死亡,或者是妃子被晉為皇后之前的預備這幾種情況下設立。順治帝寵愛董鄂妃,將其立為皇貴妃,寵冠六宮的董鄂妃讓順治帝一前一後兩位博爾濟吉特氏皇后形同虛設,不能立足。

    另外繼後輝發那拉氏被幽禁後,令貴妃被晉為攝六宮事皇貴妃。皇貴妃在非常時期有權利和資格代理皇后職責,但是貴妃卻沒有。

    清朝繼續沿用了明朝皇貴妃這一等級,地位、待遇和明朝相當,僅次於皇后,高於所有的貴妃與妃。因為皇貴妃和皇后僅僅是一步之遙,對皇后之位是一個嚴重的威脅。為了避免後宮的“不和諧”,清朝規定,皇后在世時不冊封皇貴妃,並形成定製。除了孝儀純皇后魏佳氏之外,無一例外。魏佳氏被冊封為皇貴妃攝六宮事時,清高宗弘曆的繼後烏拉那拉氏(一作輝發那拉氏)的皇后之名並沒有被去除,僅僅是不廢而廢。因此,魏佳氏成為了清朝二百餘年裡,唯一皇后在世的情況下被冊封的皇貴妃。但是,這位皇后也僅僅只剩下一個虛名而已。

    自此,皇貴妃頭銜只能在寵妃們臨終前或去世後被授予,基本上淪為了“榮譽勳章”一般的存在。唯一的例外就是代理皇后,即皇貴妃攝六宮事。這一類人當中,大部分不久後都會被正式冊立為皇后。當然,也有少部分生前沒有扶正的,如清仁宗顒琰的生母孝儀純皇后魏佳氏和恭忠親王奕訢的生母孝靜成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孝儀純皇后是在去世後多年、兒子清仁宗即將即位前才被丈夫清高宗追諡為皇后的。

    而孝靜成皇后,則是臨終前才被養子清文宗奕詝尊為皇太后,去世後被追諡為皇后。但是,終清文宗一生,孝靜皇后不袝太廟、不繫帝諡,且諡號字數也比正牌皇后縮水,屬於典型的“低配版”。直到祺祥政變之後,孝貞顯皇后鈕祜祿氏、孝欽顯皇后葉赫那拉氏對奕訢投桃報李,博爾濟吉特氏才最終得以成為正牌皇后。

    至於孝獻端敬皇后董鄂氏,同樣是死後被丈夫清世祖追諡的皇后,而且終清朝二百餘年,一直沒有升袝太廟,也未系帝諡,並不能算得上真正的正牌皇后。不過,如果清世祖和董鄂氏沒有早逝,或者董鄂氏的兒子榮親王沒有夭折,一切就很難說了。

    總之,無論明清,皇貴妃都是僅次於皇后的存在,其地位遠在貴妃之上,不是一般後宮女子能夠得到的。後宮女子如果沒有皇帝的極度寵愛和/或深厚的母家背景,或者即將被正式冊立為皇后,幾乎是不可能成為皇貴妃的。即便是清高宗的生母孝聖憲皇后鈕祜祿氏,生前在兒子被密立為儲君的情況下,也僅僅被封為熹貴妃而已。當然,沒有丈夫的寵愛、一定的母家背景或者優秀的兒子,想封貴妃也是非常困難的。

  • 5 # 吾盂

    皇貴妃一般會在以下三種情況下設立:

    追封

    這個妃嬪已經去世了,皇帝為了安慰妃嬪的母家,或者是這個妃嬪尚且在人世的孩子,給予的死後的哀榮。 這種情況下,立皇貴妃就是做給活人看的,沒有什麼實際性的意義。

    皇帝對這個女人及其寵愛。想把自己能給的最好的都給這個女人。最好的當然就是皇后的寶座了。

    因為種種原因,中宮皇后不能被廢去。比如皇太極的海蘭珠。

    這種情況會出現在皇后特別不受寵,或者皇后已經去世,但是皇帝又暫時不想立新的皇后。後宮再失去女主人的情況下會冊立這麼一個人用來掌管皇后鳳印執掌六宮事務。

    當然,如果不出什麼意外的話,這位皇貴妃就是下一任的皇后。

    皇貴妃的身份是獨一無二的。皇貴妃只能設立一名兒貴妃,可以設立兩名。可以跟皇帝和皇后一樣穿明黃色的服制,貴妃卻是不可以的。

    雖然都是皇帝的妃妾,但是皇貴妃距離皇后的寶座就只有一步之遙,而貴妃卻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

    以上是我認為皇貴妃和貴妃之間的區別。

  • 6 # 澳古說歷史

    “皇貴妃”源於明宣宗,成於明代宗。

    在《明史》中記載的第一個皇貴妃是明憲宗的妃子萬氏。但是嚴格意義上來說,最早獲得“皇貴妃”尊號的是明宣宗的妃子孫氏,而最早獲得皇貴妃正式名號的確是明代宗的妃子唐氏。

    當年宣宗朱瞻基還是皇長孫的時候,他就與孫氏互生情愫,可謂是情投意合。就這樣,朱瞻基登基後,他就立刻將孫氏納為妃,當然原本宣宗是讓心愛的孫氏做皇后的,只是苦於正妻胡氏還在,所以最終宣宗只能讓孫氏作為貴妃。

    不過宣宗真的很愛孫氏,他雖然給不了孫氏皇后的名分,但是卻也要給她相應的待遇。原本按照禮制在冊封妃嬪的時候,皇后是有金寶(印璽)金冊的,而貴妃之下是隻有金冊,而無金寶的。所以在當時雖然給不了孫氏的皇后名分,但卻給了她原本只有皇后才能得到的待遇,就是賜予她金冊金寶,自此“皇貴妃”一稱開始出現。

    當然這個時候“皇貴妃”只是民間或私底下的稱呼,官方上並沒有承認。而皇貴妃作為正式的名號是在明代宗時才出現的,如《明英宗實錄》所載“景泰七年八月(1456年)戊戌朔,○遣旗手衛官祭旗纛之神 命武清侯石亨為正使禮部尚書胡濙為副使持節冊封妃唐氏為皇貴妃。”直到這個時候“皇貴妃”才成為明朝官方所認可的正式名號。

    不過由於明代宗地位特殊性,所以在史書上唐氏的皇貴妃名號並不被承認。而真正在史書上被承認的第一位皇貴妃就是明憲宗的寵妃萬貞兒,據《明實錄.萬貴妃傳》載“戊寅以定西侯蔣琬為正使,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萬安為副使,持節冊,貴妃萬氏為皇貴妃。”

    可以說在明朝“皇貴妃”就是用於那些因各種各樣的原因做不了皇后,但卻又是最得恩寵,或最尊貴的妃子身上。比如明神宗的皇貴妃王氏,她雖然不得萬曆的恩寵,但是由於她的兒子是太子,不過因神宗的正妻王皇后還在,所以她就被冊封為皇貴妃。亦如明神宗的鄭貴妃(福王朱常洵母親)就因受寵被冊封為皇貴妃。

    當然明朝的“皇貴妃”可以同時存在數人,人數並不固定,比如明世宗在十九年就同時冊封了王氏、閻氏、沈氏為皇貴妃。同時需要注意的是“皇貴妃”的權力遠不如皇后,她雖然一樣有金冊金寶,但實際上只是有了相應的待遇,卻並沒有皇后相應的權力,它僅僅只是代表身份高貴罷了,卻行使不了任何皇后的權力。實際上它始終都是妃一級的。

    “皇貴妃”制度完善於清朝,職權開始被擴大

    到了清朝,康熙之前清朝的後宮制度一直“循明六局一司之制,議定而未行”,在制度上可以說基本無明制無二,因此皇貴妃的地位也未有變化,如順治冊封董鄂妃為皇貴妃,就是為了以示特別的寵愛,其他別無他意。

    直到康熙之後,隨著清朝後宮制度的完善,並擁有自己的特點,即“皇后居中宮;皇貴妃一,貴妃二,妃四,嬪六,貴人、常在、答應無定數,分居東、西十二宮。”。

    雖然此時大部分時候皇貴妃都如同明朝一樣,是代表著是皇帝最恩寵,亦或著地方最尊貴的人。但是在乾隆的時候皇貴妃被賦予了一些特別的權力,那就是“副後”的職責,簡單的說就是充當皇后的“備胎”。

    在當時乾隆因前任皇后喪期未滿,後位空缺,但因後宮不可一日無主。所以此時的乾隆就想到了一個特別的解決方法,那就是設計一個“攝六宮事皇貴妃”的妃位,簡單的說就是在皇貴妃的名頭上加上“攝六宮事”的名號。然後由她來總管後宮一切事物。當然設立這個名號還有一個目的,那就是為了考察這位妃子是否有做皇后的潛質。

    畢竟皇后是一國之母,所以一定要慎之又慎。也就是如此,在當時乾隆設立這一個職務就是為了檢驗這個人是否有當國母的潛質。如果幹的好就立她為後,幹不好就去掉“攝六宮事”的名頭。

    這樣做的好處顯而易見,就是不至於讓一些不適合的妃子坐上皇后的位置,畢竟皇后是一國之母,不是說廢就能廢的,而且一旦皇后選的不好,丟的可是大清朝的臉面。所以讓她在皇貴妃的位置上先試用下,這無疑是最為穩妥的做法。比如乾隆朝繼皇后那拉氏、孝全成皇后就是先在“攝六宮事皇貴妃”幹了一段時間後,才升任皇后的。

    可以說這樣做的好處就是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證清朝皇后有母儀天下的素質,美麗端莊知書達理的品質,及統攝六宮的能力。畢竟皇貴妃說白了就是妃一級的,廢掉她遠比廢掉皇后來的容易,而且如果她不適合的話也只是需要去掉“攝六宮事”那個名頭罷了,這對於皇家和朝廷來說都沒啥影響。

    當然“攝六宮事皇貴妃”這個妃位只有乾隆用過,之後的皇帝都未再用過。

    可以說在清朝,皇貴妃的地位依然沒有超過皇后,也絕不會出現電視劇那般皇貴妃壓著皇后的情況。實際上無論是清朝還是明朝,皇貴妃只是比較受皇帝的寵愛罷了,其他的根本無法和皇后相比。如在清朝,皇后和皇貴妃所生的子女,在待遇上就是天壤之別,皇后所生的女兒是“固倫公主”,而皇貴妃的只能是“和孝公主”,亦如皇子,皇后生的是嫡子,而皇貴妃生的只是庶子。

    當然明清有些時候會將皇貴妃用於追封,或者是給予晉升先帝的妃嬪。比如清朝宣統年間的四大太妃,她們身為同治和光緒的妃嬪,在宣統年間被晉升為皇貴妃。而這裡的皇貴妃很多時候都是資歷深的表現罷了,資質到那個點皇貴妃位置就是她的啦。

    那麼說了這麼多,我想大家應該都知道皇貴妃與貴妃的區別了吧!這裡我就以清朝的皇貴妃和貴妃來做介紹。在清朝它們有以下的幾點區別:

    以上就是皇貴妃與貴妃的大概區別,如果單單就是皇貴妃的名頭,其實本質上與貴妃沒啥區別。比如她們生的女兒都是“和孝公主”,她們都是內命婦的妃一級,她們都是皇帝的妾室。所以在本質上她們區別其實並不大。

  • 7 # 老照片

    中國古代後宮制度嚴格,作為九五至尊的皇帝,除了有皇后一人外,還有諸多妃嬪,名號各異,一般有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才人、昭容、昭儀、婕妤、美人、選侍、淑女等。除了一國之母皇后外,後宮裡最為尊崇的就是皇貴妃與貴妃了,但是二者還是有些差別的。

    首先是地位上,皇貴妃要高於貴妃,位列皇后之後,當後宮沒有皇后時,皇貴妃可以代行皇后之權;在冊封上,皇貴妃有金冊金寶,而貴妃有冊無寶。在服飾上,皇貴妃也要遠高於貴妃。如清代皇貴妃的服飾基本與皇后相同,只是冠的裝飾珍珠比皇后少。冠的翟尾垂珠比皇后少110顆,金約垂珠也少100顆。而貴妃的垂珠則比皇后少142顆。

    在出行儀仗上,皇貴妃的等級也是十分高階,《清史稿·輿服志四》:“皇貴妃儀仗:吾仗四,立瓜四。赤、黑素旗各二,金黃色風旗二,赤、黑風旗各二。金黃、赤、黑三色素扇各二,赤、黑鸞風扇各二,赤、黑瑞草傘各二,明黃、赤、黑三色花傘各二。金節二。拂二,金香爐、香盒、盥盤、盂各一,金瓶二,金椅一,金方几一。七風明黃曲柄蓋一。惟輿一乘,儀輿一乘,翟車一乘。”

  • 8 # 農民工歪說古今

    皇貴妃相對於貴妃、妃出現較晚,明宣德年間才出現,歷史上第一位皇貴妃是明宣宗朱瞻基的繼後(孝恭章皇后)孫氏,也就是明英宗朱祁鎮的生母。孫氏最初是被明宣宗的生母誠孝昭皇后張氏選定的兒媳,十左右即被張氏接入宮中撫養,有那麼點兒“童養媳”的意思。明宣宗對孫氏也比較中意,基本上默認了這門親事。可惜,明宣宗的祖父明成祖朱棣卻因為一些“封建迷信”的原因,亂點鴛鴦譜給孫子明宣宗另尋了一門親事,即後來的廢后胡氏。彼時,作為皇太孫的明宣宗只得接受祖父的安排,即便是明仁宗夫婦也無能為力。明宣宗即位後在冊立胡氏為皇后的同時,冊封為貴妃。依明制,貴妃只有金冊,沒有金寶。但是,明宣宗寵愛孫氏,從內心反感祖父曾經強加的那門婚事。於是,破例讓孫氏像皇后一樣擁有金冊和金寶,“皇貴妃”之名由此而來。在孫氏生下明英宗之後不久,明宣宗正式廢胡氏,改立孫氏為皇后。

    自此之後,皇貴妃成為了明朝寵妃的專有頭銜,並且在不久之後成為定製,地位僅次於皇后,擁有金冊和金寶,待遇也僅僅是略低於皇后,基本上相當於副皇后。明代宗、景泰帝曾經冊封寵妃唐氏為皇貴妃,因為“奪門之變”的緣故,唐氏的皇貴妃地位沒有得到後來明朝官方的認可。明朝第一位官方認可的正式皇貴妃是明憲宗的寵妃萬氏,也就是大家熟知的那位萬貴妃,實際上應該叫萬皇貴妃才對。萬貴妃的事情大家都熟悉,這裡就不贅述了。

    清朝繼續沿用了明朝皇貴妃這一等級,地位、待遇和明朝相當,僅次於皇后,高於所有的貴妃與妃。因為皇貴妃和皇后僅僅是一步之遙,對皇后之位是一個嚴重的威脅。為了避免後宮的“不和諧”,清朝規定,皇后在世時不冊封皇貴妃,並形成定製。除了孝儀純皇后魏佳氏之外,無一例外。魏佳氏被冊封為皇貴妃攝六宮事時,清高宗弘曆的繼後烏拉那拉氏(一作輝發那拉氏)的皇后之名並沒有被去除,僅僅是不廢而廢。因此,魏佳氏成為了清朝二百餘年裡,唯一皇后在世的情況下被冊封的皇貴妃。但是,這位皇后也僅僅只剩下一個虛名而已。

    自此,皇貴妃頭銜只能在寵妃們臨終前或去世後被授予,基本上淪為了“榮譽勳章”一般的存在。唯一的例外就是代理皇后,即皇貴妃攝六宮事。這一類人當中,大部分不久後都會被正式冊立為皇后。當然,也有少部分生前沒有扶正的,如清仁宗顒琰的生母孝儀純皇后魏佳氏和恭忠親王奕訢的生母孝靜成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孝儀純皇后是在去世後多年、兒子清仁宗即將即位前才被丈夫清高宗追諡為皇后的。而孝靜成皇后,則是臨終前才被養子清文宗奕詝尊為皇太后,去世後被追諡為皇后。但是,終清文宗一生,孝靜皇后不袝太廟、不繫帝諡,且諡號字數也比正牌皇后縮水,屬於典型的“低配版”。直到祺祥政變之後,孝貞顯皇后鈕祜祿氏、孝欽顯皇后葉赫那拉氏對奕訢投桃報李,博爾濟吉特氏才最終得以成為正牌皇后。

    至於孝獻端敬皇后董鄂氏,同樣是死後被丈夫清世祖追諡的皇后,而且終清朝二百餘年,一直沒有升袝太廟,也未系帝諡,並不能算得上真正的正牌皇后。不過,如果清世祖和董鄂氏沒有早逝,或者董鄂氏的兒子榮親王沒有夭折,一切就很難說了。

    總之,無論明清,皇貴妃都是僅次於皇后的存在,其地位遠在貴妃之上,不是一般後宮女子能夠得到的。後宮女子如果沒有皇帝的極度寵愛和/或深厚的母家背景,或者即將被正式冊立為皇后,幾乎是不可能成為皇貴妃的。即便是清高宗的生母孝聖憲皇后鈕祜祿氏,生前在兒子被密立為儲君的情況下,也僅僅被封為熹貴妃而已。當然,沒有丈夫的寵愛、一定的母家背景或者優秀的兒子,想封貴妃也是非常困難的。

  • 9 # 雪鷹saint

    如果把後宮比作一個部門,假設後宮是一個大一點的行政單位,假設某總局吧。皇后是局長,嬪是一宮主位,就相當於分局局長,答應常在貴人跟著嬪妃貴妃居住,就相當於總局或分局裡的科處長,宮女就相當於普通職員,宮中雜役,就相當於臨時工。妃大概相當於總局的辦公室主任,後勤辦主任。做到貴妃,是總局的副局長。舉甄嬛傳和如懿傳的例子,協理六宮的華貴妃,相當於常務副局長,攝六宮事熹貴妃,相當於副局長(主持工作),端皇貴妃,相當於副局長(享受正局級待遇),攝六宮事皇貴妃如懿,相當於代理局長。乾隆繼後短髮後,相當於局長(二線)。

  • 10 # 泰金馬旅運韓羿

    很好理解,就比皇后差一點,比其他嬪妃高一點。專供那些資歷深受寵愛但封后又不合適的嬪妃。或者死了以後給個虛名安慰一下孃家人。清朝最多,歷史上受寵如唐朝的楊玉環,明朝的萬貞兒,都只是貴妃。有太多的因素不可能被封后。所以清朝的皇貴妃是一種折中的封號,可以理解為皇后的試用期,幹得好可能會升上去,幹不好或者有更合適的人選,還有可能被貶下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很多上班族,背後背個小書包,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