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科技歷史說
-
2 # 七世貓哥
在三國時期,因為權力的爭奪,上演了一幕幕兄弟相殘、父子反目的慘劇。以袁術、袁紹為例,袁術從骨子裡就看不起袁紹,一個我們袁家伺候人的丫頭生的小子,有什麼了不起的。而袁紹死後,他的三個兒子袁譚、袁尚、袁熙更像是鬥紅了眼的公雞,從而使曹操輕而易舉的統一了北方。曹操的晚年,曹丕、曹植、曹彰、曹衝紛紛捲入奪嫡之爭。曹衝早夭,背後就有一隻黑手浮現,曹丕和曹植的鬥爭更是公開化。劉備為了能讓親生兒子順利繼位,找個藉口處死了原本當做接班人培養的劉封。雖然大部分江山都是哥哥孫策打下來的,可是孫權做了皇帝,只是追諡孫策為長沙桓王。而孫權的兒子,大部分都因為皇權的爭奪,死於非命。
而到了三國後期,隨著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標誌著曹魏政權正式落入司馬家族手中。而司馬家族的權力傳承,相對穩健的多,少了一絲血腥的味道。
司馬家族人丁興旺,司馬懿的父親司馬防就是八個兒子,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司馬八達”,司馬懿的兒子也不少,他有九個兒子。但是真正進入歷史舞臺,介入權力爭奪的,只是他的長子司馬師和次子司馬昭。
司馬懿發動高平之變不久,就病逝了。司馬懿死後,他的長子司馬師繼續掌握了曹魏的軍政大權。司馬師雖然雄才大略,可偏偏生不出兒子。這哥們活了不到48歲,親生的只有5個女兒。萬般無奈的情況下,司馬師領養了自己弟弟司馬昭的次子做接班人。
司馬師在一次平叛的時候,被叛將襲營,受到驚嚇而死。應該說司馬師的死,對於掌握曹魏朝政大權的司馬家族來說,是一場危機。因為司馬師意識到自己可能不久於人世,所以從把司馬昭從洛陽叫到許昌,告訴他接自己的班兒,繼續掌控曹魏軍政大權。交代完這些,司馬師就掛了。但是,這樣一來,也造成了司馬昭遠離了當時的政治中心洛陽。當時曹魏的皇帝正是才同陳思,武類太祖曹髦。這個聰明的皇帝立刻意識到自己的機會來了,他一面下令司馬昭繼續鎮守在許昌,同時命令一個叫傅嘏的人帶領大軍回到京師洛陽。另一方面,這個小皇帝也做好了發動政變剷除司馬家族的準備。這個時候如果司馬昭有一絲一毫的猶豫,司馬家族很可能就是萬劫不復的下場。司馬昭識破了曹髦的詭計,自己率領軍隊回到了洛陽。迫使皇帝接受現實,司馬昭做了大將軍,接了司馬懿、司馬昭的班兒,繼續掌控朝政。
司馬師的死,應該是一場意外。因為那場叛亂,和敵將襲營不論是小皇帝曹髦還是司馬昭,是不可能暗中操控的。就司馬昭而言,司馬師年近50都沒生下兒子,領養的是自己的兒子。也就是說,就算司馬師沒有意外身亡,未來接司馬師班兒的很有可能還是自己的兒子。
到了司馬昭的晚年,雖然立了長子司馬炎為嗣自,作為接班人。但是他還幾次表示,自己的地位是哥哥司馬師的,應該還給哥哥這一脈。問題是,繼承司馬師這一脈的還是司馬昭的兒子。也就是說司馬昭在自己的兩個兒子之間產生了搖擺。當然,司馬昭大概也就是想想,有人一勸他,他就取消了這個念頭。
最終司馬炎代魏自立,做了西晉的開國皇帝,並最終一統天下。也是因為司馬師沒有後人,所以司馬炎才大大方方的給了自己的伯父一個“景皇帝”的名號。
-
3 # 雨霽視角
皇權具有排他性、唯一性、矇蔽性,自古權力之爭讓多少兄弟反目成仇,曹丕與曹植兄弟相爭,曹丕繼位後仍以“七步詩”試探,李世民與李建成兄弟相爭,釀成玄武門慘案、康熙九子奪嫡,掀動整個朝野。
歷史上為了權力明殺暗刺的事情不在少數,為何晉朝的實際開國者司馬昭卻甘於屈居司馬師之下,司馬兄弟相互扶持,一生都沒有做出有違背兄弟道義之事呢?
而司馬懿死之後,司馬家族的權力卻平穩地移交到了司馬師手中。而司馬昭一生都沒有做出任何背叛兄長之事,司馬昭為何甘於如此,是不想,還是不敢?
司馬氏的天下,不服者太多司馬懿謀權之後,很多人對司馬家的專家非常不滿,這些人雖不一定是曹魏的支持者,但顯然對司馬家專權一事憤怒不已。
公元254年,中書令李豐、太常夏侯玄、光祿大夫張緝等人慾發動政變,廢掉司馬師,最後因計劃被洩露而失敗,李豐、夏侯玄、張緝也因此被滅三族。
第二年,鎮東將軍毌丘儉及揚州刺史文欽,聯合東吳起兵反對司馬師,這次造反聲勢浩大,司馬師親自帶兵平亂,而司馬師也在此次平亂中喪生。
可見,司馬家樹敵太多,如果司馬昭兄弟再不團結,可能會很快被政敵幹掉,當然這並不是司馬昭不爭權的全部原因。
司馬師擁有絕對權威,司馬昭無法挑戰其權威西晉的開國皇帝雖然是司馬炎,但其實真正創立的人是司馬昭,只是因為曹髦遇害事件,才迫使司馬昭放棄稱帝,改由自己的兒子司馬炎稱帝。
司馬師在司馬團隊中的名望、能力都明顯高於司馬昭,從高平陵之變就可以看出。
當這兄弟兩得知父親司馬懿要起事時,司馬師就像什麼事都沒有發生一樣,宛如常人,而司馬昭卻夜不能寐。
宣帝之將誅曹爽,深謀祕策,獨與帝潛畫,文帝弗之知也。將發夕乃告之,既而使人覘之,帝寢如常,而文帝不能安席。
由此可見,司馬師確實更沉穩出眾,遇事更平靜,在高平陵之變中,司馬昭也只是一個醬油選手,必然是司馬懿知道司馬昭能力不足,才讓他打了醬油。
在這內憂外患的壓力之下,司馬氏兄弟處理外患早已是自顧不暇。而且這期間,基本上都是由司馬師帶兵在外平亂,而司馬昭在鎮守大本營。
這種情況,哪還有時間爭權呢?
由此可見,在何況當時錯綜複雜的環境,司馬師與司馬昭其實並不是競爭對手 ,而是利益共同體,司馬昭只能擁護司馬師,維護司馬師的權威,討好他,甚至將自己的次子司馬攸過繼給司馬師。
而且無論怎樣,司馬昭都會成為最後的獲利者,他根本無需相爭,權力自會到他碗裡去。這樣的情況下,司馬昭根本用不百爭,而且也不敢去爭!
-
4 # 歷史文齋
司馬氏在東漢時期只是個實力一般的地方豪強,並不像日後那般繁盛,而真正為司馬氏在政治上帶來根本性轉變的人是司馬懿。年輕時的司馬懿因為受到曹操的賞識,而被闢入公府,之後司馬懿攀上曹操的長子曹丕,並且扶助曹丕登上太子之位。曹丕繼位後,司馬懿成為了名副其實的貴寵之臣,倍享曹丕的優待。司馬氏也在魏朝一躍成為了最有權勢的家族之一。
(司馬懿劇照)
時間撥到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司馬懿發動政變一舉消滅了曹爽一黨,這也就是史書所稱"高平陵之變"。從此曹魏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司馬氏在朝堂一家獨大,甚至有條件取代曹氏。在權力的誘惑下,司馬懿的野心空前膨脹,他開始經營取代曹魏的程序。但是司馬懿畢竟年事已高,在政變結束後沒幾年便去世了。司馬懿在臨終前將未完成的大業交給了長子司馬師。
司馬懿之所以把權力交給司馬師而不是司馬昭,主要是因為在"高平陵之變"中,司馬師出力更多,而且他更加欣賞司馬師的才幹和魄力。司馬懿經常與司馬師密談,卻不把內容告訴司馬昭。司馬懿在政變的前一天才通知司馬昭,司馬昭聽完父親的計劃後心亂如麻、寢食難安,司馬師卻泰然自若,正因為如此司馬懿才更加看重司馬師。
(司馬師劇照)
但是司馬昭也並非凡俗之輩,他的才能一樣卓越,而且也有著不小的野心。一般情況下,兄弟二人往往會"兩虎相鬥",爆發激烈的繼承人爭奪戰。但司馬師和司馬昭兩兄弟間卻沒有產生這種競爭,這又是為什麼呢?其原因無非有三個方面。
首先, 司馬氏早期非常重視團結,家族子弟深受影響。
司馬氏畢竟是一個新興的權貴家族,不像老牌豪門一樣樹大根深。司馬一族想要長久立足於朝堂,族內成員必然需要緊密聯絡在一起,休慼與共。在曹魏早期,族中官位最大的司馬懿就經常主動扶持他的弟弟,因此司馬氏中不僅只有司馬懿身居要位,連家族成員也相繼在國家核心機構中擔任重要職務。於是,團結就成了司馬氏的家風之一,司馬昭深受家風的影響,自然不願意坑害兄長司馬師。
其次, 在權力鬥爭的節骨眼上,司馬昭不願意添亂。
自司馬懿掌握大權開始,司馬氏就沒有了回頭路,只能在一條道上走到黑,直到取代曹氏成為皇帝。司馬氏雖然權勢滔滔,但是反對司馬氏的人也非常多,其中還有不少朝廷耆宿、重臣。比如朝廷的中書令李豐等人就曾想發動政變,擁立夏侯玄取代司馬師。不僅如此,淮南也發生過三次反對司馬氏的叛亂,這些巨大的反對聲浪讓司馬氏遲遲無法稱帝。
一旦司馬氏失敗,家族必然會被政敵用殘酷的手段清算,所以家族主心骨司馬師斷然不能倒臺。如果司馬昭主動向司馬師發難,不僅會分裂司馬氏的力量,而且在客觀實際上也是在幫助政敵,會令家族陷入危險境地。司馬師對於其他家族成員來說可謂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司馬昭當然不願意家族最終走向悲劇,所以他心甘情願輔佐兄長。
最後,司馬昭沒有實力與司馬師競爭。
政治鬥爭不僅僅比拼才能,同時也是政治資本的較量。司馬師作為司馬懿的嫡長子,家族政治資源大多傾斜給了他。因此他可以與當時的夏侯氏通婚,還可以與夏侯玄、何晏這些在當時頗具盛名的才士結交。在司馬懿與曹爽黨爭之時,司馬懿明顯更加倚重長子司馬師。他不僅為司馬師謀來了中護軍(曹魏禁衛軍的二號人物)的職位,還經常與司馬師密商政事。相比之下,司馬昭則更像是身處外圍。
(司馬昭劇照)
這也導致了司馬昭不僅權力遠不及兄長司馬師,連聲望也比司馬師差了一大截。而且司馬師自上位以來就不斷扶植親信,在政治上的勢力遠非司馬昭可比。何況司馬昭還有著法理上的劣勢。司馬師是嫡長子,也是司馬懿生前敲定好的繼承人,司馬昭沒有任何法理可以支撐他去與司馬師競爭。由此來看,弱勢的司馬昭壓根沒有實力扳倒司馬師,除非他出賣家族利益,響應政敵的號召討伐司馬師,但這顯然不是司馬昭願意做的事。
由此來看,司馬昭之所以沒有與司馬師反目成仇,原因並不複雜。司馬昭既受到了父輩家風的感染,也迫於當時政治局勢的壓力,所以才沒有主動與司馬師爭奪權柄。當然,這種做法是無比理智的。
司馬昭不僅甘居司馬師之下,甚至還多次積極幫助司馬昭化解政治危機。司馬師曾經發動過一場失敗的伐吳戰爭,導致軍隊死傷慘重。司馬師本來想通過這場戰爭來攫取更大利益,從而加速稱帝程序,卻沒想到事與願違,反而讓自己陷入政治危機。就在他一籌莫展之際,司馬昭站了出來,攬下了戰爭失敗的所有責任,從而維護了司馬師的聲望。
揚州都督毌丘儉在淮南起兵討伐司馬師,當時他釋出了一篇檄文,文章內一方面貶損司馬師,另一方面卻大力讚揚司馬昭的品德與才能,呼籲擁立司馬昭來取代司馬師。顯然,毌丘儉想要分化司馬氏內部,可司馬昭卻不為所動,極力幫助兄長平定毌丘儉之亂。
毌丘儉之亂後,司馬師的身體每況愈下。自感時日無多的司馬師決定把權力交接給司馬昭。司馬師沒有親生兒子,長子司馬攸也是從司馬昭的膝下過繼來的,而且年紀尚幼,不足以擔當大任。在兄弟之中,司馬師最欣賞的人就是司馬昭。為了司馬氏的未來,司馬師把權柄交給了這位雄才大略的弟弟。
司馬昭也不負兄長所託,成功剷除了反對勢力,加快了司馬氏稱帝的程序。可惜未等到最後一步,司馬昭便撒手人寰,最終司馬昭的兒子司馬炎稱帝。可以說,司馬氏的成功,與家族團結密不可分。晉朝建立後,司馬炎追封司馬昭為晉文帝,追封司馬師為晉景帝。
-
5 # RaymondIT
司馬師是嫡長子,而且政治能力強過司馬昭。在司馬師活著的時候,司馬昭可能真心佩服大哥,沒想到自己會接替大哥的位置。
司馬昭的二兒子司馬攸被過繼給了司馬師。司馬攸應該是下一代中最聰明的一個,深得爺爺司馬懿、養父司馬師和生父司馬昭的喜歡。司馬懿甚至帶著這個孫子出征,而且年紀小小就給他封爵位。司馬炎也只有羨慕的份。假如就這樣,司馬師把司馬攸帶大,司馬家第三代主公應該就是司馬攸了。只可惜,司馬師突然病故,此時司馬攸僅有八歲,司馬家此時面臨曹魏反撲,司馬昭挺身而出,挽救了危機。
但是,司馬昭在立司馬炎還是司馬攸一事搖擺不定。雖然,他更喜歡司馬攸,但是司馬攸算是司馬師的後人,而司馬炎才是自己的後代。最後,為了防止權力爭奪,他還是讓嫡長子司馬炎繼承自己的政治遺產。司馬昭夫妻臨死前,讓司馬炎好好照顧這個弟弟。但是他們擔心的事還是發生了,司馬炎的兒子是個傻子,而司馬攸又有很強政治才能,導致朝臣有讓司馬攸當皇太弟的想法。司馬炎將其趕出京城,司馬攸憤懣而死。於是,司馬家第三代鬥爭結束。
但是,隨後八王之亂,司馬攸的兒子司馬冏就是其中一王,企圖奪取晉朝政權,也許他認為是原本屬於他的那個。從中國倫理上來說,司馬冏代表的還是司馬師的後裔,雖然他也是司馬昭的孫子。
-
6 # 凡凡文史觀
司馬師與司馬昭二人關係相對和諧,是有一定特殊條件的:
1、司馬懿的教育:司馬懿作為一個能夠隱忍到耗死曹家三代的謀士,必定深知也見識過兄弟相爭之害,袁紹、劉表都有前車之鑑,曹操在世時也曾有過廢長立幼的念頭。
司馬懿果斷地站在了曹丕的一方,勸諫曹操稱曹丕是“潛龍勿用”,可見他對廢長立幼的否定態度,對司馬師司馬昭兩兄弟的教育,也肯定會有著重提到要兄弟齊心,尤其是在沒有“言廢立事”的萬全把握前,更會著意囑咐。
2、司馬師只比司馬昭大三歲:兩人年紀相差小,能玩兒到一塊兒,年少時又一起隨司馬懿東征西戰,無論是兄弟情、還是面對戰爭建立起來的革命情意,都深厚無比。
而且司馬師穩重的個性當哥哥肯定特別到位,我想司馬昭略顯內向的個性,形成的原因,也有他與司馬師長期相處的因素,影響。
這樣的兩兄弟,爭權奪利的可能性不大,當然也不能說沒有。
3、司馬師的個性:司馬師穩重細心冷靜能力強,高平陵之變前,得知訊息的司馬師平靜如常;政變中獨守司馬門,“鎮靜內外,置陣甚整”,可見其氣度見識不凡。
這樣的人,肯定明白在完全有能力取而代之之前,兄弟相爭的危害,那可是累及九族的罪名,稍有差池就會身名族具滅,司馬師絕對不會玩火自焚。
4、司馬昭的個性:內斂深沉有智謀城府深,雖然史書上說高平陵之變前,聽到父親的決定,他一夜惶恐不能寐,但我相信他這是善於偽裝,畢竟他與司馬師自小隨司馬懿征戰四方,又經歷過三國後期的戰亂,絕不會這麼失態,所以如果他不是裝的,那就根本是興奮得一夜睡不著。
曹爽徵暑時,駐紮興勢為王林圍困,卻泰然堅守按兵不動,可見其氣魄與內斂;冷靜分析蜀魏形勢優劣,諫言曹爽撤軍免去一劫,可見其智謀;廢曹芳立曹髦時,明明已經具備取而代之的資本,卻沒有順勢篡位,可見其深沉;司馬昭之心,已經路人皆知了,曹髦準備誅滅之,圍住司馬昭府邸,賈充帶成濟弒君,司馬昭聞之,還哭伏在地說“天下人該怎麼看我呀”,可見其城府……
這樣一個人,其心思之縝密,絕對可以認識到兄弟相爭的危害,尤其是在實力足以成事前,他的城府絕對不會輕易嘗試的。
5、司馬師功勞更大,聲望也會更高:高平陵之變時,司馬師一聲令下,聚集起來三千死士,而且不問司馬師意欲何為,就肯為之效命,鎮守司馬門,可謂是政變中必不可少的一環。
由此而起,在日後的征戰中又履立戰功,再加上其年少時就以經頗具大將之風,是以無論是從人們的口碑,還是從其對死士的領導力來看,司馬昭都不會是對手,以其城府,也不會在這樣的境況下,挑戰司馬師。
6、司馬師沒有親生子嗣:司馬師沒有親生子,所以過繼了司馬昭的兒子司馬攸,且“立攸為嗣”,無論怎麼算,最後都是司馬昭這一支的位子,司馬昭都得有種走了狗屎運的慶幸,爭起來意義又不大。,還爭它幹嘛?
7、我覺得這一點是重中之重,司馬師長期在司馬師光環之下成長,讓他在內心深處,對司馬師有一種本能上的敬畏,戰功比不上、名望比不上、根底比不上,只有一點略可相較,就是司馬懿覺得司馬昭更像他一點,的確從個性和風格上,司馬昭與司馬懿更接近。
但是,他不會打沒準備的仗,就像《三國演義》裡司馬懿中了空城計一樣,司馬昭太過謹慎了。
-
7 # 只見滾滾長江東流水
司馬家族發動高平陵政變,掌握了魏國的軍政大權,由司馬懿傳到司馬師,再傳到司馬昭,兩次都是平穩過渡,第一次是父子間沒有問題,第二次是兄弟間,也沒有出現意外情況,兄弟沒有在權力面前明爭暗鬥,而是友好相處,順利交接班,保證了司馬家族權力沒有旁落。我分析原因如下:
1.司馬懿家族的家教非常好,父親叫向東不敢向西,父親不叫進門決不敢進,父親不提問決不回答,這也養成了他們謹小慎微的性格。細心能辦大事,夾著尾巴好做人,學會把自己藏起來。這就是司馬家的家訓。司馬懿憑藉自己的隱忍,漸漸由後臺走向了前臺。司馬懿經過長期的鬥爭,戰勝了所有的對手,還培養了兩個雄才大略的兒子,兄弟二人應該很守規矩的,不會發生爭權奪利的事情。
2.司馬兄弟的關係非常好。在司馬懿去世以後,司馬昭對長兄如父親一樣。司馬兄弟在朝廷相互配合一至對外,司馬師去世後,司馬昭還要為兄長守孝,說明二人關係很親密。
3.司馬師無子。後來把司馬昭的第2個兒子過繼來,但這小孩畢竟是司馬昭的兒子。在當時複雜的政治環境下,讓一個小孩來繼承大位顯然是不合適的,這個司馬師非常清楚。只有老謀深算的司馬昭能夠應付當前的形勢。所以司馬師臨終之前把大將軍印交給了司馬昭,而司馬昭對這位兄長也是非常尊敬的。
所以司馬兄弟沒有為權力而反目成仇,他們是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在中國歷史上是比較少見的。
-
8 # 深度科幻
偶然看到這個問題也談談自己的看法!
我們中華民族大概是全世界最執著於研究自己歷史的民族,但很多普通人瞭解歷史的渠道往往不是真實的歷史,而是來自於一些演義小說。但這些演義小說由於多來自於一些民間水平、眼界並不高的說書藝人,他們為了混口飯吃,總是脫離實際極盡誇張之能事,將故事說的越離奇越驚悚越好。尤其是現在的一些宮鬥劇,為了增加收視率,總是把每個人都塑造的像一個陰謀家。其實歷史並沒有那麼複雜,在真實的歷史上司馬昭和司馬師兄弟沒有反目成仇的原因很簡單、很直接、很現實。
第一、不敢:危亡之秋不具有紛爭條件。很多人看多了宮鬥劇,在潛意識裡總是把權力紛爭極盡複雜化,把每個人都想象成陰謀家。但客觀來說,不管是歷朝歷代還是在現實生活中,無下限的權力鬥爭都來自守城家族,因為他們往往不具有開創者的智慧和忍耐,更體驗不到創業者的艱辛。在優渥的生活中變得墮落和自私。但司馬家不一樣,司馬懿、司馬師和司馬昭,父子兩代三人都是奠基者,並沒有完全獲得權力。
在司馬懿死後,司馬家可謂內憂外患。外有蜀漢、東吳虎視眈眈,內有曹魏殘餘勢力,司馬家隨時都有傾國滅族的危險。在這種惡劣的環境下,同樣具有智慧的兩兄弟怎麼會反目成仇,怎麼敢反目成仇呢?這種情況在歷史上幾乎沒有,否則這個家族就不可能成功,就是李唐的玄武門之變也是發生在唐朝建立之後。
第三、不能:哥哥司馬昭能力更強,威望更高,功績更大,更理所當然。作為嫡長子的司馬師接替父親成為大將軍,乃至成為將來的皇帝本就理所當然,司馬昭作為次子本就沒資格給哥哥爭,何況自己哥哥的才能比自己更高?
對於一個權力家族而言,新老交替往往是最危險的時刻,因為此時各種反對勢力都不會放過這個難得的機會。尤其是司馬家,由於司馬懿年老早死,事實上並沒有完全穩定司馬家的基礎。因此司馬師接班之時可謂凶險異常,但司馬師憑藉自己的能力內整朝綱,外御強敵。不僅使曹魏朝野煥然一新,而且在國內外率軍屢破強敵,能力上可見一斑。相比較而言,司馬昭就差一點了,起碼在軍事上要比自己哥哥要差很多,在兵力絕對佔優的情況下竟然會被姜維逼到死路?
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司馬師才是晉朝真正的基礎開創者。他不僅能力更強、威望更高、功績更大,也更符合傳統。事實上連司馬昭自己也說:我之天下乃我兄之天下!
在中國歷史上雖然有皇帝追封先祖的先例,但追封自己的伯伯是極不尋常的一件事,司馬師就是如此。被自己的侄子晉武帝司馬炎破格追封為“景皇帝”,可見對於司馬師的貢獻和才能,司馬昭父子兩代都是銘記的。
當然這有一定的陰謀論成分,事實上司馬昭對自己兄長的感情很深,因為自己兄長的緣故甚至差一點不將繼承人傳給自己的長子晉武帝司馬炎,而是改傳司馬攸,畢竟在家族觀念中司馬攸是哥哥的嫡子,足見兩人的兄弟情深。
有道是“兄弟同心其利斷金”,100多年的三國爭鋒司馬家之所以能夠笑到最後不是沒有道理。事實上,不僅是歷史上的爭天下,還是現實中的創業生活,團結都是一個家族或團體成功的最核心的因素。團結不僅是一種更高智慧,也是一種高貴的品質,所以千萬不要被一些低階的電視劇給帶歪了,被狹隘和短視矇蔽了雙眼,這樣只會降低你成功的可能。
-
9 # 文文情感故事
如果沒有按照正常的發展,兩個人在爭奪經濟利益和權勢的時候,理應要互相殘害的。但是對於司馬師和司馬昭兩個人卻不一樣,他們這樣不但成本費用進行互相殘殺,還非常的團結一致。
它有兩個人的實力有很大的關係,一般來說,人們的相當的實力會互相疑忌。但是,如果黨的實力遠遠超過其他,它只會讓人信服。司馬師的實力就比司馬昭要強很多,兩個人不是一個等級的。
再者,兩個人手握實權的時候都已經快50歲了。在當時的人來看,年僅50已經算是長壽了。未來也能活很多年不知道,如果兩個人就開始打這一次它不是一個明智的舉動。
而且,兩人有一個共同的敵人,曹魏皇帝,和忠於他的大臣。 如果此時兩人在窩裡打架,那麼最有可能的最終結果是雙方的敵人一鍋結束,司馬師和司馬昭不會不清楚這個交代。
司馬師沒有兒子,連續生了五個女兒都,司馬昭還是收養的第二個兒子給了司馬師。 所以在司馬師一百年之後,他別無選擇,只能把自己的位置交給司馬昭。
司馬昭只是等了幾年,這個位置就會落在他的頭上,真的不需要花那麼多時間去競爭,結果也不確定是怎麼回事..
從身份上來說,司馬師是嫡宗子,古人對於是非常看重學生身份和血統的。再加上我們兩個兄弟本來沒有感情就好,所以對於他們自己不會像其他的兄弟那樣在權利面前反目成仇。
-
10 # 天下會會天下
司馬懿的兩個兒子司馬師和司馬昭都很出色,父子三人堪稱一門三傑。而司馬師更像司馬懿,一樣的隱忍狠穩,心狠手辣,司馬懿最為信任的兒子無疑是司馬師,司馬師陰養死士三千,散在人間,高平陵兵變,司馬懿只與司馬師謀劃,至是一朝而集,眾莫知所出也。
司馬懿曾經和司馬師、司馬昭談到,劉備乃一販席織履之徒,卻能偏安一隅,自成霸業,其中奧妙,四個字可以囊括:籠絡人心。得諸侯心者可為大夫,得天子心者可為諸侯,得民心者可得天下。不知爾等可以籠絡何人之心?司馬師回答,中原之心,儘可籠絡。司馬昭回答,魏蜀吳三國之人,盡為我用。司馬懿聽了很高興,“如此,這萬里江山定歸司馬氏所有!”
司馬師髮妻夏侯徽是曹氏宗親,為了不洩密,司馬師將其毒殺,高平陵兵變後,司馬師立刻將妻舅夏侯玄殺死,廢曹芳,立曹髦。殺伐決斷繫於司馬師一人,司馬昭的角色都是從旁協助。
司馬兄弟都是高度自律的人,在登頂權力巔峰之前,不可能會去做親者痛仇者快之事,何況司馬師不但是大哥,而且各方面都遠在司馬昭之上。
回覆列表
歷數各個朝代,為了那至高無上的權力,原本親密無間的兄弟漸漸開始反目成仇.
例如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殺掉了兄弟李建成和李元吉。
清朝康熙年間,著名的九子奪嫡,各皇子為了各自的集團,開始爭奪皇位,最後四阿哥胤禛勝出,失敗的八阿哥集團,結局都不太好。
從以上不難看出,兄弟在至高無上的權力面前,變得不值一提,多數的勝利者,都是沾著自己兄弟的鮮血,走上權力的最高峰。
以上我舉例的勝利者,雖然以這樣的方式走向權力頂峰,但是對於國家社稷方面還是有著一定的貢獻的。
那麼有沒有在權力面前沒有反目成仇,沒有造成兄弟之間悲慘結局的呢?
我們今天要說到的這兩兄弟,不僅沒有反目成仇,反而團結一致,相互扶持,一生也沒有發生骨肉相殘的悲劇。
這兩兄弟就是司馬師和司馬昭,他們是司馬懿的九個兒子中最為優秀的兩個,他們兩兄弟都是由司馬懿的正妻張春華所生。
後來司馬懿發動高平陵兵變,司馬師親率兵丁控制京都,在兵變成功以後,司馬師被加封衛將軍,司馬懿開始獨攬朝政,司馬師在父親司馬懿死後,以撫軍大將軍一職輔政,獨攬朝中大權。
司馬師有著很高的才能,他掌權後,重新規定選拔朝廷官員的標準,命朝中百官推薦賢能之士,讓賢能之士各司其職,整頓朝政,使其當時的朝中政治清明。
不光如此司馬師還有著較高軍事才能,曾經在新城之戰運用計謀擊敗吳國諸葛恪的大軍。
司馬昭的才能要比自己的哥哥司馬師稍遜一籌,在面對危機和計謀上,司馬師的處理能力也是強於司馬昭的,綜合考慮至少在那個階段的司馬昭是不會想去爭奪司馬師的權力。
雖然當時司馬家通過兵變掌握了朝政,雖然在表面上看起來風平浪靜,但是暗裡反對司馬家的人還有很多,司馬家還是處於危機重重之中。
司馬昭是聰明人,為了共同的司馬家利益,加上當時他們也親眼見到了曹魏內部之間的權力鬥爭,使得朝局不穩。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才使得司馬家能夠在內鬥之中找到機會,從而司馬家得以掌權,司馬家的兩兄弟在曹魏這裡看到教訓。
出於曹魏的教訓和司馬家的利益,司馬昭也會盡力的幫助哥哥鞏固朝政。
雖然司馬昭的野心,朝野上下都知道,司馬師當然也是知情的,司馬師並無子嗣,司馬昭將自己的一個兒子過繼給司馬師,兩人的利益得以捆綁在一起。
司馬師是和司馬昭都是聰明人,利益都捆綁在一起了,無謂的衝突也就能免則免了,反正都是自己的親兄弟,而且自己死後權力早晚會落到司馬昭手裡。
司馬師在朝政中的積勞成疾,使得司馬師年紀輕輕就死了,司馬師死後,大權就牢牢地掌握在了司馬昭的手裡。
還有當時的政權依然還是曹魏,只不過就是真正的權力掌握在司馬家手中而已。
司馬家那時候都在征討東吳和蜀漢,沒有時間去進行窩裡鬥,他們沒有所謂的至高無上權力的衝突。
這也就是為什麼司馬師和司馬昭在權利方面沒有反目的原因,利益可以使人分,也可以使人合,關鍵要去看怎麼運用。
司馬家的兩兄弟在這方面運用的還是很好的,不然也不會有以後的司馬家建立的晉朝統一三國。
#